?

以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促進貿易發展

2024-03-03 10:39魏作磊
開放導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服務業制造業

[摘要] 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內生是貿易發展的主線。服務業目前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主力軍,也是貿易增加值的重要來源。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是國際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服務業尤其是各類專業服務業同時也是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撐。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不足、服務業和制造業對外開放相互帶動能力不強、外資來源地單一,是制約我國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堅持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發展理念,以其互動共生、協同發展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依托制造業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不斷提升我國產業生態內生力;鼓勵制造業“走出去”帶動服務業出口,持續增強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服務附加值;打造國際化高端復合人才培養和數字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為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擴大制度型開放,消減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發展障礙。

[關鍵詞] 服務業? ? 制造業? ? 聯動開放? ? 貿易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752.68?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4)01-0041-11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重復雜環境下我國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與路徑研究(22&ZD061)。

[作者簡介] 魏作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服務經濟與貿易。

一、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內生

日益成為貿易發展的主線

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當前我國的重大戰略任務,發達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是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基礎,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則是發達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內涵豐富,從產業發展視角看,對外貿易是國內產業活動的國際延伸,國內產業結構演變趨勢也影響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進而制約著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進程。從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目前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圖1),2021年其占全球GDP比重達到67.1%,發達國家普遍達到或超過70%。服務業成為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帶動經濟增長、吸納就業和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從國際貿易增長趨勢來看(圖2),全球服務出口增長速度總體上也快于貨物出口,2005—2021年間,商業服務出口增長了128%①,而同期貨物出口僅增長113%。如果按照WTO服務貿易統計口徑,商業存在則是全球服務貿易的主要實現形式,2017年商業存在形式實現的服務貿易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58.9%①。外商直接投資(FDI)是商業存在形式服務企業的主要形成途徑,從近年全球FDI流向的行業分布來看,服務業也是FDI流向的主要領域(圖3)。因此,無論是從產業結構還是從國際貿易增長趨勢看,服務業都已成為全球經濟創新發展的主戰場。雖然服務業已成為全球經濟貿易發展主體,但并不意味著服務業對其他產業(工農業)的簡單替代,其背后有著復雜的經濟學機理。服務業地位的上升除了家庭服務消費需求增長、服務業生產率增長惰性、城市化水平提升、政府公共支出增加等因素外(魏作磊,2009),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共生互動關系是全球經濟服務化和服務貿易增長的主線,也是我們認識當下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透鏡。

二、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促進

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機理

(一)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的理論基礎

對外貿易是國內產業鏈的國際延伸,產業之間尤其是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互動發展特點決定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工業革命以來,制造業發展經歷了粗放階段、標準化(福特制)階段、柔性化(后福特制)階段以及目前的智能化階段。工業化早期的粗放階段是人類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向以蒸汽機、火車和機械工具代替手工勞動為標志的生產階段,這時生產單位由家庭作坊開始向專業化的制造企業轉變,制造業生產的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粗放式的資本積累是工業生產的主要目標,全球工業產品總體上是賣方市場,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潭容^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主要依賴經驗傳承,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不高。工業化早期的生產組織和市場特點,決定了生產制造和資本積累是企業的中心工作,服務部門處于制造業的附屬地位,服務業主要圍繞制造業發揮著生產和流通的“潤滑劑”作用,代表性服務業有運輸倉儲、銷售、金融證券交易以及企業內部的會計、存貨管理和后勤服務等部門?,F代工業始于20世紀初期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以“福特制”生產方式為代表,之后經歷了“柔性化”階段到當前的“智能化”生產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日趨復雜,服務業的作用日漸凸顯。

1.“福特制”時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

20世紀前半期,全球制造業生產的典型組織方式是“福特制”,標準化、自動化、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是其主要作業特點。在“福特制”生產模式中,大批量生產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垂直一體化帶來的范圍經濟效應是企業關注的戰略重心。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時代,產品生命周期長、銷售模式簡單,產品中附加的服務內容較少。由于標準化產品的長生命周期具有很強的可預測性,“福特制”生產條件下開辟新需求的突破性技術或產品創新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降低成本是企業獲得利潤的主要途徑,企業對圍繞產品生產、運營管理的創新服務和應對復雜市場的各類專業服務的需求仍處于低層次階段,生產服務部門盡管實際存在,但更多是發揮行政運轉的“潤滑劑”作用和生產制造的“輔助功能”,各類專業服務的需求動力不足(Scott, 1988)。諸如會計、存貨管理、公共關系、證券交易等企業必需的一些服務活動也和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混在一起,在企業中的地位從屬于規模經濟目標。由于生產服務部門與加工制造組裝等生產部門一樣都屬于制造業內部組織,從統計口徑上這些生產服務部門創造的價值和就業也歸屬到了制造業,這是早期制造業比重高而服務業比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制造業生產的市場化分工水平低。

2.“柔性化”時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

進入19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國際石油危機爆發、以日本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給歐美發達國家制造業帶來沖擊以及撒切爾和里根為代表開啟的經濟自由化改革浪潮等,國際經濟環境日趨復雜多變。計算機和信息通信技術飛速發展引發生產消費市場深刻變革,消費需求向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市場交易日益復雜化,“福特制”生產組織方式日益顯得僵化落后,柔性生產(Flexible Production)(又稱后福特主義,Post-fordism)逐步取代“福特制”成為發達國家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柔性生產方式中,企業不再像傳統“福特制”那樣包攬整個生產過程,而是將資源集中在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品牌建設等核心能力上,把對生產本身不具有戰略影響的業務活動、零部件生產和輔助性服務職能外包給獨立公司完成,其中就包括原來企業內部的物流、營銷、財務、后勤等服務部門。承包企業的專業化生產提高了服務水平并降低成本,反過來又會刺激外包服務需求。服務外包在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使得原來制造業內部一些服務部門得以獨立形成新的服務部門,這也在統計口徑上提高了服務業就業和產值比重(進而降低了制造業比重)。雖然制造業比重下降了,但是制造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卻因此得到提升,這也是為什么全球制造業強國(如德國、日本等)都有高達70%左右的服務業比重的深層次原因(圖1),即通過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服務業分工體系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球頂尖的制造業企業無不是通過控制產業鏈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或品牌等來實現對整個產業鏈的掌控的。

此外,分工深化、交易復雜化以及技術進步和政府監管等又會進一步內生更多新的服務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企業為應對日益復雜的交易環境會產生更多新的服務需求(如信息、咨詢、法律、財務等)以保證合約的順利履行;第二,分工深化帶來的專業化生產水平提升促進了更多專業知識積累,人力資本服務(教育、培訓、人才中介、醫療衛生等)需求將會增加;第三,隨著市場交易日益復雜,市場信息不對稱性也日益加劇,為協調、管理和監督市場運行所需的公共社會服務(行業協會、檢驗檢測、審計、公共服務)等會快速增長。如果說制造業服務職能外包引致的服務業增長只是統計口徑改變引起的“增長幻覺”,那么由市場交易內生的服務需求則是實實在在的新增長,即外包之前企業內部也沒有這些服務職能,這些服務是隨著市場發展衍生出來的,它們是制造業專業化分工和市場高效運行的保障體系,也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3.“智能化”時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新的一次變革,人們通常用“第四次工業革命”或“智能制造”來描述這次變革。智能制造的特點是在柔性制造的基礎上,借助現代信息互(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將片段化、分散化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高度集成起來,通過狀態感知、虛擬體驗、實時分析、快速決策、精準執行等集成化運營管理,讓顧客(客戶)全程參與產品制造以快速響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縮短產品研制周期,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產品生命周期數字一體化。智能化生產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網絡系統整合制造業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打通企業生產和市場運營環節的“信息孤島”,降低雍冗閑置環節資源浪費,提升產品質量管控能力,實現綠色生產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可溯。智能化生產條件下,企業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和快速反應的網絡系統,發現更多利基市場①,通過滿足更加細分的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獲得市場利基,這可以為中小微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提供更多機會。智能化生產方式下,生產的固定資產規模越來越小,許多生產活動借助互聯網和計算平臺,以新的方式對任務進行拆分和重新綁定,在這一過程中服務的作用日益重要,它既是制造業的直接要素投入,也是企業提供最終商品服務包的一部分。在智能制造階段,由于加工、組裝等制造工作更多依賴自動化或智能化機器完成,圍繞智能制造高效運轉的服務系統成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構件,即服務業在智能制造過程中發揮著“生態再造”功能②。開放的通信基礎設施、穩定的網絡支撐系統、個性化設計與服務、商業訣竅(know-how)保護、員工中長期培訓和職業發展計劃等服務系統和工作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保障。此外,在智能制造系統中,網絡連接無處不在,數據時刻產生無處不在,設備和設備之間、人和人之間、物和物之間、人和物之間關系越來越緊密,各個系統高度集成形成有機系統,制造與服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按照現在通行的產業分類方法,有些行業甚至很難被清晰界定為服務業還是制造業。

(二)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機理

隨著服務經濟的深入發展,服務業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服務業與制造業出口同對外開放的關系也日益密切。

1. 服務成為全球貨物出口價值的重要來源

制造業服務化,即制造業部門通過增加中間服務投入或將更多服務與制造品捆綁銷售,使得制造業越來越依賴服務業(Vandermerwe and Rada,1988),已成為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形式和趨勢。圖4是我們利用2021年OECD增加值貿易數據庫中的數據整理出的2016年部分國家貨物(含初級產品和制造品)出口價值中的服務價值比重及其來源??梢钥闯?,來自服務業的價值總體上占到了貨物出口價值的30%左右,有些國家(如法國和意大利)服務業占貨物出口價值比重達到了35%,新加坡甚至超過了45%。從出口貨物內部服務價值來源看,國內服務(Domestic outsourcing of services)是服務增加值的主要來源,其占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普遍在20%左右。來自外國服務(Offshoring of services)占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差異較大,從最高的27.8%(新加坡)到最低的4.2%(阿根廷),平均在10%左右。如果加上直接服務貿易出口,服務產品占全球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55%左右。從平均值來看,這一結論與Miroudot和 Cadestin (2017)以2011年的樣本數據得出的結論基本相同。這說明服務是貨物出口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價值增值的重要來源,服務業發展與開放水平對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關系重大。具體到服務業分行業,制造業出口價值中服務增加值來源主要是保障商品和生產要素流通的交通、商貿、金融、信息服務以及與國際商務活動密切相關的各類專業商務服務,其中交通運輸與商貿服務是服務增加值的重要來源,占出口價值比重達到了14.2%。其次是其他商務服務與金融保險,分別占7.1%與3.2%③。

2. 服務業FDI與制造業全球化密不可分

服務業全球化是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中FDI向服務業集中是服務業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④。從《世界投資報告》提供的數據(圖3)可以看出,2005—2022年間,服務業占全球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比重基本上超過了40%,其中2021年和2022年均超過了50%,跨國并購甚至超過了60%。但是,全球FDI向服務業集中不是服務業的孤立事件,其中制造業跨國公司派生的國外附屬服務機構是服務業FDI增長的主因。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包括區域總部、后臺服務、金融控股、采購或物流中心、分銷或售后服務以及研發等在內的制造業跨國公司國外附屬機構占全球服務業FDI存量的三分之一,而這些附屬機構在東道國被統計到了相應服務業行業。具體來看,批發零售業占43%,金融保險業占19%,專業科技服務業占13%,行政和相關支持性服務活動占7%,信息通信服務業占5%,其他服務業占13%①。這說明,服務業全球化不是服務業自身的孤立事件,它本質上也是制造業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數字信息等現代技術革命驅動下,以現代服務業為黏合劑和潤滑劑的產業融合與產業鏈重塑成為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變革創新的突出標志,現代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也表明,不僅服務業對外開放對一國(地區)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高質量參與國際循環至關重要,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也是帶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

3. 數字經濟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也在重塑國際貿易發展格局。從近年來全球貿易發展態勢來看,數字貿易正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根據世貿組織的最新估計②,自2005年以來,全球數字交付服務的出口額增加了兩倍多,2005—2022年平均每年增長8.1%,超過了商品出口(5.6%)和其他服務出口(4.2%)的增長率。2022年,數字服務出口達到3.82萬億美元,占全球服務出口總額的54%。疫情期間,受遠程工作、在線學習和娛樂的推動,2020年數字交付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4%,2021年增長15%,2022年比2019年增長37%。數字技術發展不僅催生了數字創意、數字醫療、數字娛樂等新的服務產品,豐富了國際貿易交易內容,更為重要的是,數字技術廣泛融合滲透到詢盤報價、簽訂合約、貨物交付、支付結算和通關稅收等國際貿易各環節,打破了服務不可儲存、服務生產消費同時性(face to face)以及跨時空交易困難等傳統服務貿易障礙,深刻改變了國際貿易模式,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服務與貨物貿易的深度融合。貿易融合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制造業公司越來越多地不再只是銷售實物,而是捆綁銷售設計、咨詢、售后等服務。如施樂公司已將自己重組為一家“文檔解決方案”公司,不僅提供技術先進的打印機系統,還提供文檔管理和咨詢等服務,而IBM逐步蛻變為全球著名咨詢公司。另一方面,很多服務公司也涉足產品銷售,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像制造業公司,如谷歌公司的平板電腦、亞馬遜銷售Kindle等產品。

三、我國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

開放面臨的挑戰

1. 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升級帶動力不強

服務業對外開放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激發市場競爭、改善中間投入、提高服務業多樣化程度等多個渠道有效促進東道國(引資國)制造業出口和競爭力提升(Arnold et al.,2011;Nordas et al.,2013;Lodefalk,2014;OECD/WTO,2015;Arnold et al.,2016;Heuser et al.,2017;Liu et al.,2020;等)。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外資主導的加工出口企業成就了中國全球重要制造業基地的地位,使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迅速成長為制造業大國。但是制造業大而不強,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發展薄弱,受困于全球價值鏈(GVC)低端環節仍是目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造成這一困境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尤其是生產服務業開放長期滯后,引進外資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值(服務)環節主要掌控在外資企業母國手中,中國代工企業被動地從屬于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組織體系中的封閉環節,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生產服務業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通道受阻(劉志彪,2007;呂越 等,2018;陳雯 等,2023)。加入WTO后,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2021年服務業占全國實際利用FDI比重已達75%,但從行業分布看,服務業累計實際利用FDI超過50%集中在房地產、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和交通運輸業①,與制造業價值鏈攀升密切相關的研發、設計、品牌、科技、金融、分銷、人力資源等生產服務業總體上對外開放水平仍很低,與制造業融合不深。與其他國家相比,來自外國的服務在中國貨物出口增加值比重普遍偏低(圖4),服務業對外開放對中國制造業的直接促進作用有待提升,與通過服務業開放促進中國產業鏈攀升的戰略目標仍有差距②。這啟示我們,借助制造業開放形成的產業基礎進一步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設計、采購物流、行政支持、營銷服務等附屬機構進駐中國,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中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思路。

2. 制造業對服務出口帶動力不強

前文已分析指出,從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看,以商業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務在全球服務貿易中占據主體地位,而商業存在形式的服務供應商又與制造業跨國公司國外附屬機構密不可分。因此,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水平將密切關系到一國服務出口水平。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入發展,中國制造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長。但是與全球制造業對外投資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水平仍明顯偏低。圖5是2007—2021年中國與世界制造業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可以看出制造業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明顯低于世界總體水平,2021年只有15%,不足世界總體水平的一半。制造業“走出去”水平明顯偏低,對服務業出口帶動力不強,不利于中國深度參與GVC的分工合作,也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這啟示我們,借鑒發達國家實踐經驗,加快并借助制造業“走出去”帶動中國服務出口,是中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3. 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偏低

加入WTO后,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開放力度更大,服務業成為開放的重點領域,其占中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逐步上升并在2011年超過50%,開始成為中國引進外資的主要領域,到2021年,服務業占當年實際利用外資比重已達到75.1%(圖6)。通過擴大開放學習先進技術經驗、促進市場競爭來帶動國內服務業發展進而推動國內產業優化升級,是服務業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服務業發展起步早,專業化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發展經驗豐富,應該是中國服務業招商引資和學習借鑒的主要對象。但是從外商投資來源地看(表1),2010—2021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視同外資)的81.6%來自亞洲地區,其中中國香港一地占67.2%。2021年,亞洲地區更是占到了88.6%,中國香港則占到了75.9%。2010—2021年,來自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外商直接投資合計所占比重只有12.2%,2021年只有8%。外資來源地結構單一,尤其是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偏低,不利于中國更高水平的服務業開放,不利于中國向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學習先進服務業發展經驗,不利于中國通過引進全球生產服務業帶動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也不利于中國制造業深入嵌入全球尤其是歐美價值鏈。

四、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

開放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發展理念,以其互動共生、協同發展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

步入服務經濟與全球價值鏈時代,服務業是全球經濟增長、吸納就業、資本流向和價值增長的重點領域,也是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部門。但是,服務經濟和服務貿易增長并不是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簡單替代,它是制造業分工深化和專業化水平提升的表現形式,也是產業升級和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顧產業發展客觀規律盲目追求制造業比重,無異于削足適履、刻舟求劍。服務經濟時代促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必須改變工業經濟甚至農業經濟時代的相關產業觀念,摒棄服務業不創造價值、服務業生產率低、服務業不是實體經濟以及制造業與服務業對立二分的落后思維,樹立全球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整體觀念,充分認識到制造業服務化(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升級和制造業高級化的根本途徑。擴大對外開放不能脫離制造業單獨追求服務業開放或脫離服務業單獨推動制造業開放,要以全產業鏈和全球價值鏈思維指導對外開放,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互動共生、協同發展。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服務業與制造業更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并且隨著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服務部門將逐步成為制造業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增長的主要來源和智能制造系統的神經中樞,促進產業升級和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策與政策保障過程中,應對服務業有足夠的重視。

(二)依托制造業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不斷提升我國產業生態內生力

服務業相對制造業開放水平不高,是制約中國貿易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鏈提升的重要因素。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是依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引進外資形成的產業基礎和開放經驗,順應全球服務業FDI發展趨勢,積極推進針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升級短板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金融、物流、信息、售后服務等專業配套服務行業的招商引資,通過全產業鏈招商戰略提升中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以中國目前引進的優質制造業跨國公司為基礎,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附屬機構,將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區域性銷售采購中心、市場服務等產業鏈中的服務環節引入中國,帶動中國生產服務業發展,進而促進中國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此外,努力扭轉外資來源地單一局面,積極主動促進與目前在華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制造業的密切聯系,通過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吸引更多美日歐等經濟體發達服務業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構建新型對外開放經濟體系,提升我國產業生態內生力。

(三)鼓勵制造業“走出去”帶動服務業出口,持續增強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服務附加值

進一步深化對外投資領域改革創新,提升法律援助、政策咨詢、技術專利訴訟、境內外融資等跨境服務水平,支持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引導更多對外直接投資向制造業等實體領域拓展。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國制造企業通過直接投資、收購參股、合資合作等方式開展境外投資與跨國經營,拓展海外銷售服務網絡、研發中心、融資租賃、商務咨詢、服務外包接單服務中心,帶動中國生產服務業出口。進一步優化境外投資審批程序,提高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鼓勵國內優勢制造業企業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線上服務外包”。支持國內優勢制造業企業借助產品貿易優勢帶動中國服務“走出去”發展戰略,通過“產品+服務”輸出模式帶動中國制造業服務化,進而持續增強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服務附加值。

(四)打造國際化高端復合人才培養和數字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為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

服務業尤其是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關系密切的各類專業服務業普遍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豐富的人力資源供給是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的根本要素保障。一方面,國家層面要進一步擴大國際人才交流,吸引和培養更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的國際化高端復合人才。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員工終身學習,適應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時代發展知識和技能需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推動政務改革創新,努力營造包括線上線下的一流數字經濟發展營商環境,健全優化數字設施、數字平臺、法律法規、治理體系、服務監管等軟硬件設施,深化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多邊、區域數字貿易談判與合作,主動參與國際數字經濟規則標準構建,借助對外開放帶動國內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五)擴大制度型開放,消減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發展障礙

服務業開放更多涉及生產要素尤其是專業人才流動,服務貿易壁壘也多是“邊境后”的制度性壁壘,即國內法律、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對國內外服務供應商存在差別,這些差別增加了外資企業獲取適用信息、認證準入、迎評受檢等環節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開放,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上。一方面,加強文化交流,擴大價值觀公約數,增進人民互信,消弭制度誤解,進一步提高制度可預期性、規制和政策環境的透明度,積極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相關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積極參與高水平的貿易協定談判,借助制度型開放中的可預期承諾推動國內改革,消減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障礙。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改革,為中國服務業“走出去”開路架橋、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陳雯,黃浩溢,陳鳴.目的地收入與中國出口企業國際分工地位——論“低端鎖定”效應[J].經濟科學,2023(1):84-89.

[2] 劉志彪.全球價值鏈中我國外向型經濟戰略的提升——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中國經濟問題,2007(1):9-17.

[3] 呂越,陳帥,盛斌.嵌入全球價值鏈會導致中國制造的“低端鎖定”嗎?[J].管理世界,2018(8):11-29.

[4] 魏作磊.中國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 Arnold, J.M., Javorcik, B.S. and Mattoo, A.“Doe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 85(1): 136-146.

[6] Arnold, J.M., Javorcik, B., Lipscomb, M. and Mattoo, A. “Services Reform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India”,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6,126(590): 1-39.

[7] Heuser, C. and. Mattoo, A. “Services Trade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GVC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IDE–JETRO/OECD/ UIBE/WTO. 2017.

[8] Liu, X., Mattoo, A., Wang, Z. and Wei, S.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lsevier, vol.144(C). 2020.

[9] Lodefalk, M. “The Role of Services for Manufacturing Firm Export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14,150(1): 59–82.

[10] Miroudot, S. and C. Cadestin. “Servic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From Inputs to Value-Creating Activities”, OECD Trade Policy Papers, No. 197,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787/465f0d8b-en.

[11] Nordas, H. and Y. Kim.“The Role of Services for Competitiveness in Manufacturing”, OECD Trade Policy Papers, No.148,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787/5k484xb7cx6b-en.

[12] Scott, A. J.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2): 171-186.

[13] 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4):314-324.

① 根據世貿組織(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規定,服務貿易包括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商業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和自然人流動(movement of personnel)四種形式,WTO官方數據庫公布的商業服務(commercial services)是基于國際收支(BOP)統計的服務貿易額,它不包含商業存在形式的服務貿易。

① 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是指較大細分市場中具有相似興趣或需求的一小群顧客所占有的市場空間,是高度專門化且相對狹小的需求市場。市場利基指市場利基者通過專業化經營而獲取更多的利潤。

② 根據德國工業-科學研究聯盟通訊促進小組(Communication Promoters Group of the Industry-Science Research Alliance)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GERMAN INDUSTRIE 4.0)整理。

③? OECD,Trade in Value Added(TiVA) database,2021。

④? 2004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主題即為“轉向服務業”(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

①?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

② 數據來自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2023年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Trade in services for development: Fostering sustainable growth and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第30頁,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trade_in_serv_devpt_e.htm。

① 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計算。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Promoting Trade Development Through Linkage Opening up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i Zuole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e intrins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line of trade development.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global trade growth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dded trade value. The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driven by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s a critical dynamic, where the 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various professional services, is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n manufacturing’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eak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the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ous in opening up, and homogene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sourc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e.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interconnected and open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crucial. This approach aims to foster high-quality trad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interactive coexistence and collaborative growth.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rely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deepen the opening up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reby continually enhanc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logy.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global” and drive service exports, continually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added value of services. Fostering an international, high-end, compoun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 business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digital economy growth is vital in providing robust elemental support for the synergistic opening up of the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xpanding institutional opening up and reducing barriers to thi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re imperative steps forward.

Key words: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nkage Opening up; High-quality Trad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12-19? ?責任編輯:賴芳穎)

猜你喜歡
服務業制造業
做好服務業 做強魚文化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自動化正悄然無聲地重塑服務業
大數據對制造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2014上海民營服務業50強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中介服務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