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線上線下混合式 教學模式探析

2024-03-07 04:06魏鵬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公共基礎課,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該課程直接關系著大學生思想道德理論水平提升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信息化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指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影響,進而提出通過慕課、微信公眾號平臺、微視頻教學等方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線上線下; 混合式教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110-0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我國高校本科生必修課,它是對我國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國內不少公共基礎課已在嘗試改革教學模式。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重要途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更不例外。從教學實踐來看,目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課堂氛圍沉悶等問題,究其原因,除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之外,還包括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教學模式陳舊單一、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夠等問題。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思政必修課課堂教學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信息化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2022年3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作出部署,由此可見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專門提到了教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支撐體系?!爸袊F代史綱要”作為高校重要的思政教育課程及思政必修課,更是需要在互聯網時代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不斷創新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教育效果。當前不少高校已走在了探索信息化教學的道路上,特別著重于通過混合式教學來解決在實際授課中所面臨的教學難點和痛點。

具體而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上,師生都普遍感到的問題包括大班授課上課效率低、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學生認知倦怠和學習興趣低等。針對上述問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一情況。特別是打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學生通過線上的學習可以延伸課堂未展開的內容,師生之間也可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和交流,以及教師可以跟蹤學生的學習動態等。舉例來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內容上時間跨度大,大學生雖已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基本的重要人物事件等有大致的了解,但因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開,通過混合式教學,學生能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線上課余時間進行深入研究,補充自己的知識空白處。尤其是文科生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更感興趣,混合式教學提供的平臺和內容資源給了學生學習的機會。實踐證明,通過混合式教學學生普遍反映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也提升了,整門課程真正實踐了“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教學質量和效果也有所提升。

2013年習近平同志就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爸袊F代史綱要”教學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歷史知識傳授,應該是以此為基礎,講清楚歷史和人民面對時代所做出的道路選擇的必然性及其意義,進而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提升民族榮耀感和歸屬感,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逐漸凸顯,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主動學習的需求,這也不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和運用是新時代的要求,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影響

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互聯網技術運用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已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最直接的影響是高校思政課一線教師的授課方式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悄然改變,教學質量相較于往年明顯有了提升。應該說,互聯網信息技術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教學渠道得以拓寬

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一門基礎公共必修課,往往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形成教師“一言堂”的局面,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課堂中普遍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及時反饋給老師,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做出修正和完善。當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被引入后,相當于課堂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局限,學生可以通過各類平臺展開自主學習,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并可以實時地和老師或同學交流學習感想和感悟。師生在學習中獲得了平等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大幅提升,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從過去的枯燥乏味轉變為有思想觀點交鋒的有趣課堂。

(二)學習方式得以改變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絕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向學生輸出價值觀和理念,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教師上課提供了新的授課思路,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學生通過互聯網接觸到更廣闊的學習資源,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多的是潛移默化地傳遞了一種價值觀、思想、觀念、行為等。學生通過微博、慕課、微信公眾號、論壇等,隨時隨地可以交流探討學習內容,教師也可以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指導,這不僅僅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也令學生更加便捷快速地學習,使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化策略

2019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碑斍懊鎸Α?0后”大學生青年群體,要真正發揮思政課的關鍵作用,就必須思考如何讓思政課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增強趣味性和實效性?;ヂ摼W技術的運用已經是大勢所趨,高校思政課近些年已經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在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實效性方面有了不少成果。

(一)慕課混合式教學

在所有的混合式教學中,慕課教學已經成為重要選擇之一。慕課最大的優勢在于:一是實現了面對面和點對點的交互,二是可以采集和分析大規模的數據。慕課平臺以課堂為依托,充分地利用線上線下兩個課堂的優勢并最大化地互補,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以國內頂級學府清華大學為例,該校2015年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上線校內慕課平臺和公共的“學堂在線”平臺,總教學時長共960分鐘。4年后,該課程已累計超過12萬人次選課,通過線上留言、評論、點贊等形式,真正克服了線下大班授課時學生交流少、互動差的缺點,讓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般來講,為了增添歷史元素的豐富性,在慕課教學前,教學團隊會不斷打磨教學內容,制作腳本及設計情景,豐富視頻中的歷史元素和素材,精心設計慕課背景板,甚至會融入相較于傳統教學更為豐富的歷史素材、文獻原文、動態圖片、短視頻等,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在慕課中,教師也需要直面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區可以實時討論課程學習的問題,教師和助教需要做出回答。另外,慕課的課后在線下還會就某一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并要求專家學者為學生作專題講述、答疑解惑。2016年,清華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慕課中,就要求學生就李鴻章的毀譽、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太平天國運動的“功與過”等近十個主題進行小班討論??梢哉f,慕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師生而言可以擁有更多的自由性,課程內容更為豐富,評價體系也更多元,真正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提供了授課方案,目前也已成為思政課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改革的新方向。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課程微信公眾號平臺建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愿意使用手機、平板等接收信息,不少思政課教師開始嘗試將新媒體引入思政課教學中,其中微信公眾號平臺輔助教學成為較多選擇之一。據筆者調查,目前國內思政課微信公眾號平臺建設走在前列的,有中國人民大學的“別笑,我是思修課”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的“木驛思享”等。目前來看,這些平臺在發揮課程輔助教學、提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信公眾號的建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板塊:一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包括線上的微課堂、微題庫和微互動等欄目。所謂微課堂可以是各類課堂作業、課堂筆記和視頻等的展示和發布。微題庫可以包括各類練習題或測試題,能夠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微互動則是師生點對點、一對一答疑解惑的平臺,學生相互之間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問題,促進相互成長。二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閱讀和微視聽。要學好這門課程,還應該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包括時政熱點、歷史人物賞析、經典文章、國內國際重大新聞等,這是對課堂學習的一種拓展,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三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討論區。所謂討論區即學生可以將所學所知在這個欄目進行討論,針對老師提出的不同專題進行辯論,老師也可以在此上傳學習作業等。事實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信公眾號的作用更多的應該是對課堂內容或其他學習模式的一種補充,這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信息終端使用習慣,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要運作好該課程的微信公眾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國內許多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學部等,都投入了專門的資金、人力進行管理和完善,避免平臺成為僵尸號。一般來講,任課教師可以招募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管理團隊中,打造“微助教”團隊。一方面學生更了解學生,可以深入學生中間搜索學生最關心的主題及問題并進行歸納整理,反饋給老師。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此項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甚至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微信公眾號的建立,符合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交流認知和接收信息的習慣,可以使師生互動效率更高,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更具親近性,提升學生的接受度,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視頻教學

相比于圖文、聲音等單一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教師選擇用微視頻的方式授課。所謂微視頻即視頻短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微視頻往往內容涉及廣泛,包括紀錄片、微電影、短視頻剪輯等,往往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學生認知和接受度很高。特別是結合抖音、快手、微信短視頻、微博等平臺進行傳播后,更是傳播效率成倍增加,往往學生會自發地轉發,傳播效果很好。正是因為有如上優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政元素的微視頻更能被學生喜愛和認可。必須說明的是,只有能被運用到教學中、利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微視頻,才能稱之為課程微視頻。據筆者調研,目前國內高校的思政微視頻主要集中為兩大類,一是紀錄片、影視片段等,二是教師或學生自己創作的視頻。這類視頻最大的特點是學生隨時隨地可以觀看學習,且傳播力極強,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看到,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過程中有顯著優勢。另外,通過短視頻來進行思政教育,也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理解黨史了解國情,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當前不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視頻之所以受到學生喜愛,離不開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雙重創新。一方面,課程微視頻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同時又推陳出新,有豐富的案例佐證,有更具吸引力的情境導入,有更寬廣的知識拓展。另一方面,視頻制作時特別注意內容的吸引力和學生的參與度,更加注重視頻的質量,并注意為教學服務,特別是在講歷史的同時也注重當前時政熱點的融入,通過審視近現代中國歷史來審視現實社會。反映現實的視頻案例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是普通課堂教學所無可比擬的。

總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從未如此快速發展,新的教學方式、理念、辦法等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提供了新的變化和騰飛的機會。如何更好地把思政教育和互聯網融合在一起,成了每所高校都必須要面臨的課題。不能否認的是,線上教育雖然重要,但都不及師生面對面的線下教育。對于思政課來講,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線下教育才是教學的靈魂,只有當老師和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和互動,才能在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等方面對學生產生更為長久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和唯物史觀。所以,線下教育依然需要革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教學。

參考文獻:

[1]常精彩,孫健.“大思政課”視域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03).

[2]劉敏,曾建東.找到開展在線教學的正確方式[J].四川教育,2020(08).

[3]李忠萍,董玉節.“雙主”互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設計[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

[4]馮秀軍.用“問題鏈”打造含金量高、獲得感強的思政課[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

(責任編輯:王義祥)

作者簡介:魏鵬(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 。

猜你喜歡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基于AHP方法對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
網絡平臺效應對傳統大型零售企業線上商業模式選擇的作用機理探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礎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對我國零售行業O2O模式的分析研究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三位一體式教學研究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