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代家居裝飾設計與民眾生活方式變遷
——以《家具與生活》雜志為對象的考察

2024-03-07 07:36關曉輝容泳珊宋逸菲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4年1期
關鍵詞:家居裝飾板式家具

■關曉輝,容泳珊,宋逸菲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自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民眾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遷。在隨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大城市涌現一批提供生活服務和推介產品的生活類雜志,包括《文化與生活》《家用電器》《現代生活用品》《家具與生活》等,從設計史研究角度看,這些刊物構成我們考察當時的民眾生活和民生設計的重要材料?!懊裆O計”通常是指與民眾的生活狀況和謀生方式息息相關的的設計行為[1],本文討論的家居裝飾設計即是民生設計的重要部分。戴維斯(D.S.Davis)曾指出:“八十年代的中國孕育著民眾對新生活、新環境和新產品的熱切渴求?!盵2]具體到家居裝飾設計領域,“新”意味著民眾的家庭裝飾消費大幅上升,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還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從一個側面反映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事實上,“生活方式”對家具風格流變[3]和對某類家具設計[4]的影響已經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而本文選擇區別上述研究的路徑,以八十年代《家具與生活》雜志為切入點,從設計媒介的視角考察家居裝飾設計與民眾生活方式變遷的聯系,并進而發掘這種聯系作為設計文化史的學術意義。

1 《家具與生活》雜志與八十年代民生狀況

可以說,《家具與生活》雜志是八十年代民生狀況的產物,其早期探索的為“家”服務的路線成為雜志辦刊的最大特色。

■圖1 床與折疊書桌組合家具效果圖(原載于《家具與生活》雜志1986年第2期)

在1949年至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家將工作重心傾斜于重工業建設上,而忽略輕工業發展。其結果是,人們發現難以買到保障生活質量的產品。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國家政策發生調整。國務院在1979年發布輕工業發展保障政策,執行“六個優先”原則,在能源、技術、制度、資金、運輸、進出口方面對輕工業建設給予支持。到“七五”(1981年至1985年)計劃時期,“改善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被列為核心工作任務之一。隨著經濟環境和政策的變化,民生產品產量擴大、價格下降,民眾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意愿也有所提升。

設計史研究者沈榆說過,在改革開放初期“設計”概念在中國尚未成型,它們通常是一些與工藝技術相關且被某個領域內的人經常討論的問題。從五十到七十年代,國內已有一些與家庭裝飾相關的活動,但官方認為它們帶有資本主義色彩而不應被提倡。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家庭裝飾的價值才得到認可。同時,“家具與室內設計”即家居裝飾設計也得到正名,成為中國現代設計體系的一部分[5]。

《家具與生活》雜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在1981年由西安家具設計研究所創辦,并得到西安輕工業局的支持。雜志第一任總編是趙士荷(1935年至1989年),建筑師,上海人。他在五十年代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后移居西安,在城市規劃設計院和建筑設計院工作。直到1977年,他和幾位同事一起調到新成立的西安家具研究所,在那里他們將建筑知識應用于新興的“家居裝飾設計”領域。其實,在1980年還出現一本由國家輕工業局和上海家具研究所主辦的《家具》雜志。它主要刊登科研和技術類的文章并在全國發行。與之不同,《家具與生活》雜志開始只在西安發行,在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后才在1983年向全國各地發行季刊。

至少在七十年代末以前,各大城市居民購置大件家具(如衣柜和床等)還需要憑“購物券”。例如,七十年代北京市民會領取各種購物券,他們要等到券上的號碼公布才能到國營商店消費。大件家具在北京城區通常供應不足,要等六個月以上才有貨。即便等到購買的當天,也要很早去商店排隊,并且有可能被告知缺貨,需要第二天重新排隊。其他大城市(上海、西安、濟南等)和北京的情況也類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概有幾點:首先,家具通常在當地的工廠手工生產,產量受限;其次,木材要由國家分配,工廠無法擴大產能;再次,城市間的產品運輸并不順暢。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面臨的另一狀況是居室面積變小。八十年代中國的住房分配制度是國家建房、單位分房。年輕人,特別是新婚夫婦住房緊缺是很多城市存在的現象。年輕夫妻在單位需要等候數年才能分配住房,因此很多年輕人結婚后與父母同住。據資料顯示,在1980年上海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積是5平方米,到1988年上升到8.7平方米,但是,有33%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平方米[6]。在1986年西安市民人均居住面積是5.82平方米,到1990年上升到8.62平方米[7]。西安的數據已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城市的情況比上海略好一點。能夠想象,這種狀況使空間優化設計成為趨勢,即在小面積空間中滿足睡覺、工作、用餐、社交的功能。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家庭空間的舒適和美觀性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新時代中國民眾對居住環境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家具與生活》雜志選擇了為大眾家庭裝飾提供服務的定位,設置了“問問工程師”“自由設計”“我的家”等生活化的欄目。這一路線得到一大批城市“新生代”讀者的認可,他們包括年輕的專業人士、事業單位人員和工人等,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是最高的。雜志的發行量從最早的一期幾千份增長到八十年代后期的一萬多份。

■圖3 造船廠工人單間設計效果圖(原載于《家具與生活》雜志1986年第2期)

2 板式組合家具:生活方式變遷下的理想產品類型

事實證明,在當時出版一本服務于民眾的家居裝飾設計雜志是明智的,因為越來越多人對家庭裝飾感興趣,但這類大眾讀物在市面上又很稀缺。戴維斯在考察八十年代上海城市消費現象后說道,人們愿意花更多錢使家庭環境變得更舒適和漂亮,他們需要這一方面的指引[8]。而在西安,從1984年到1988年平均每個家庭的家具消費接近翻倍[9]。不過,《家具與生活》雜志的辦刊目標并不是刺激消費,而是解決民眾的生活難題。因此,雜志很少單獨討論家具,而是將它們作為空間、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從雜志的角度來看,八十年代的理想家具有何特征呢?198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如此描述:“這個時代最好的家具應該是實用、經濟和美觀的,這類家具將促進人民家庭生活的和諧、健康發展?!盵10]從雜志的主推方向來看,符合上述特征的正是“板式組合家具”。

2.1 充滿時代感的產品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人在家中擺放的是“成套家具”,包括床、衣柜、餐桌、抽屜柜和椅子等。不過,僅有少數城市家庭擁有一整套家具,農村家庭則更少。因為成套的實木家具需要純手工生產,既耗時又耗材,而且造型厚重和占據較大空間??梢?,成套家具并不適合城市居住環境。相反,組合家具是更好的選擇。上海家具研究所的工程師曾在《家具》雜志中發表評論:“組合家具是滿足未來民眾生活需求和設計‘三個轉變’(產品、技術、標準)的理想類型?!盵11]事實上,早在五十、六十年代已有人提出“組合家具”概念。到了八十年代,家具研究所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希望將這個概念投入批量生產。為了探索適合中國的設計和生產方式,他們從國外產品中尋求靈感,如宜家的平板組裝家具,還有德國Hülsta(優適德)和Deutsche Werkst?tten Hellerau(海勒勞)公司的產品。

除有利于靈活利用空間之外,板式組合家具使用的板材區別于實木,具有自身特殊的結構美和技術美,得到工程師和設計師們的青睞。上海家具研究所最早研發以顆粒板為材料的組合家具樣品,計劃用于批量生產。板材可用于建造或連接墻身、床、桌子、架子等。這種材料的德語為Endlosbauweise(無窮盡的結構),意為千變萬化構造的基本單元。板式組合家具最初由顆粒板制作,后來被密度更高的纖維板所代替。在“七五”計劃期間,國家將大規模生產人造木材作為重要工作任務之一,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很快市面上也出現各式各樣的板式組合家具。在1984年《家具與生活》的一篇文章中,板式組合家具被形容為“充滿時代感”,因為它象征著“生活用品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階段,向國家的長期奮斗目標又邁進一步”[12]。而在1985年的《人民日報》中板式組合家具又被描述為“未來家具市場的第一大趨勢”[13]。

2.2 優化小居室空間的產品

《家具與生活》雜志大力推介板式組合家具,是因為它們符合當前和未來城市的小面積居室空間發展趨勢。以往人們多使用成套家具,并習慣于隨意擺放,無需專門空間規劃。相比之下,采用板式組合家具必須提前考慮整個房間的空間功能布局。因此,雜志必須令讀者相信將架子、床、沙發、桌子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使空間得到最大利用。例如,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的葉寶峰曾討論如何最大效率利用10至13平方米小單間。他認為,根據門和窗的位置首先確定沙發的位置,一般擺成“L”形;架子可以與沙發或床或桌子組合,根據剩余的墻面面積進行靈活分隔和安裝;利用儲物架把不同墻面連接起來,形成整體感[14]。

雜志還會經常介紹適用于不同小面積居室的板式組合家具設計方案,它們富有創意,為讀者帶來很多靈感。在一期“問問設計師”欄目中,就介紹了一款適合祖孫合用的雙層床。它的下床面積比上床大一倍,這樣的話老人能坐在床上進行活動。板式組合家具的另一大優點是可折疊,或者安裝在其它家具上,以騰出更多空間。例如,在圖1中的書桌安裝于床的一端(圖1),在平時折疊,等到使用時再打開。圖2是題為“聰明規劃小空間”的漫畫(圖2),有三個畫面。第一個畫面描繪一對男女在一個狹小但整潔的房間中欣賞墻上的畫作;在第二個畫面中男士放下隱藏在中間畫作后面,一端安裝在墻上的桌子,女士大為驚訝;第三個畫面描繪男士已坐下,女士正打開隱藏在旁邊小畫后面的椅子準備坐下。這組漫畫表明,別出心裁的板式組合家具可兼備藝術品和實用品的屬性。

板式組合家具的最后一大優點是便于“自己設計”和“自己做”。國家已明確板式家具是未來發展趨勢,但讀者無需等到其大規模進入市場,購買板材便能自己制作。雜志也一直鼓勵讀者培養自主的生活態度,于是有了“問問工程師”這個欄目,專門為讀者“自己設計”和“自己做”提供技術指導。例如,欄目會講解在制作儲物架時如何使板材排列整齊和安裝牢固;還有在房間角落如何進行工作等。除提供指導之外,雜志還會偶爾展示讀者“自己設計”和“自己做”的成果。例如,1985年某一期刊登了一位讀者13平方米單間的設計構思和幾張實景照片,當中全屋板式組合家具都是由他獨立設計和制作的[15]。

3 家居裝飾:形塑八十年代的家庭精神生活

在八十年代,政府部門普遍要求報刊承擔讀者思想教育的職責。對《家具與生活》雜志而言,這意味著引導讀者在家中實踐健康的精神生活。這一重要任務在1984年的周年特刊中被反復提及,當中有省市重要人物對雜志使命和發展方向的陳述。西安家具研究所所長田磊認為,“新中國的家具產品融合了科技與藝術,影響著人們的道德,美學判斷和生活方式。設計、室內環境、美感、健康和精神生活是緊密聯系的,雜志在家居美化方面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盵16]無疑,這一觀點與國家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有關。改革開放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在重要的社會轉折時期,政府十分重視引導民眾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媒體對于“精神污染”,即過度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給予嚴厲批評。事實上,室內空間對居住者精神狀態的影響已經被西方現代建筑師所強調[17]。在改革開始之初,人們通常認為家居裝飾設計只是與物質生活相關,隨著家庭裝飾需求的提升,官方意識到這些活動對精神生活也有重要影響。西安副市長金易仁就闡述過家居產品和設計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物質文明并不是‘物質財富’,它反映著廣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文化習性’,他們的‘民族情感’。家居產品和設計應該營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即簡單、樸素和有品味,鼓勵人民進行‘自我陶冶’”[18]。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居裝飾設計被賦予前所未有的精神價值,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潛移默化的精神陶冶,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3.1 營造“理想之家”

作為一本大眾刊物,《家具與生活》必須將辦刊指導思想和民眾日常生活相結合?!白杂稍O計”便是這樣的欄目,它在創刊時就已設置,由室內設計師王易南團隊主持。王易南在第一期前言中指出,這個欄目旨在“為讀者提供設計方案,解決小戶型空間裝飾的問題?!盵19]他們邀請讀者來信說明房間面積、成本預算、生活需求和意向效果等,每期會挑選三到五個案例刊登出來。欄目主要解答選擇什么家具和如何布置房間等,還會附帶設計師的效果圖。

從欄目刊登的案例來看,板式組合家具確實解決了各種小居室空間的利用難題。例如,一位上海造船廠的工人和單親母親與十幾歲的女兒同住,房間不大,但母親還是希望女兒有私人學習區域。欄目組為她們推薦一款雙層床,白天用布簾遮擋;還建議在相對的墻面擺放兩張小桌子(圖3)。如何讓人在房間中白天和晚上都活動自如是常見的問題。比如說,一對安徽夫婦希望使工作室融合休息和娛樂的功能。欄目組提出很實用的方案:把工作桌和儲物架設計成組合家具,與沙發和電視一起擺放在房間一邊;另一邊則擺放床和掛墻儲物柜。有時,欄目組還會幫讀者構思板式家具改裝的方案。一位來自石家莊汽車廠的工人自己設計板式床和靠墻落地儲物架,但后來發現空間不足,有些家具無法擺放。欄目組建議他把儲物架改為半掛墻式,這樣床便可靠墻擺放,還可增加一個小沙發(圖4)。

在瀏覽讀者來信過程中,雜志發現新婚人群對家居設計有諸多訴求。于是,“自由設計”欄目在1987年策劃了一期“一室戶新婚居室設計”專題。據編輯介紹,大量新婚讀者給雜志來信,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購買新家具;如何在小空間中擺放家具;如何確定房間整體風格等。編輯還提示讀者,理論上家中的休息、學習、會客、煮食、進餐區域都應分開,但就目前城市住房條件而言,這種想法不切實際。因此,他們建議選擇優先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即選擇雙人床、小沙發、桌子、衣柜和儲物架。經調研后,欄目組把設計戶型限定為寬3.3至3.6米,長4.2至5.4米的房間。根據不同的隱私需求,讀者可有三種類型選擇:以儲物架和布簾隔開床的“隱閉”式;以家具隔開床的“半開放”式;把床放在顯眼位置的“開放”式。此外,讀者還要考慮寬敞的工作區域是否必需,不然的話,桌子和椅子可放在邊角位置,騰出更多活動空間。結合門、窗和陽臺的不同位置,雜志刊登了12個功能和空間布局各異的室內設計方案,供讀者自行選擇(圖5)。

3.2 布置“健康之家”

如果說“自由設計”欄目提供了設計和施工參考,那么“我的家”欄目展示的是現實中的家居布置案例。這個欄目意在傳遞“家的故事”,用圖片呈現雜志推崇的理想家居生活。開始欄目主要刊登演員、演唱家、藝術家等名人的家居照片。到1987年,欄目將視野轉向普通讀者,邀請他們寄出關于自己家庭裝飾的文字和照片。編輯會篩選出那些精心設計施工并帶有背后故事的案例,將它們刊登出來??梢哉f,“我的家”欄目將讀者轉換為設計師的角色,為其他人在裝修時提供參考。

“我的家”每期都能使讀者了解不同家庭如何營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家”。例如,在1987年第3期中刊登三對夫婦家居的照片。第一組照片來自廣東佛山的年輕夫婦,分別是塑料廠和糖廠的工人。他們的兩房間居室擺放這淺粉色的家具,配以各式鮮艷的裝飾品,反映都市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還有一對五十多歲居住在河北唐山的夫婦寄來照片,他們原來的家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被摧毀。但他們宣稱,災難無法剝奪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并以白色家具,橙紅色的落地燈和大葉的龜背竹裝飾新家。明亮的色調和強烈對比的裝飾折射出他們對新生活的向往。第三組照片來自一對重慶的夫婦,他們對于完全靠自己設計和施工完成12平方米單間的裝修感到“無比興奮和自豪”。照片呈現的是兩人的日常生活場景——閱讀雜志和織毛衣,一幅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上述的家庭都使用板式家具,證明這種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經濟改革成功的物質證明。

整體而言,雜志竭力闡明家居裝飾設計的精神價值,并引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實踐。在198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曾討論設計與“過度裝飾”的區別。文中指出,在家中對物質一味追求可能會造成“過度裝飾”,導致“膚淺和雜亂”的效果。相反,好設計應該是“聰明的,物盡其用,保持對物質的節制”[20-21]。曾有一段時間“我的家”欄目收到不少把家堆滿裝飾品的照片,于是雜志編輯部發出倡議:不要貪心地把家裝飾得像雜貨鋪,這不是雜志推崇的干凈、簡潔和現代的“家”[22-23]。另外,雜志還希望通過設計傳播正面的價值觀[24-25]。他們收集家居設計背后感人的故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依然樂觀地布置令自己滿意的家,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更激勵讀者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4 結語

通過梳理《家具與生活》雜志文本和圖像可發現,八十年代家居裝飾設計呈現幾點時代特征。首先,由于其“輕、巧、省”的特點,板式組合家具成為適應民眾生活方式的理想產品類型,被專業人士賦予時代價值感并得到雜志的大力推介。其次,居住空間變小是民眾面臨的普遍問題,由此優化小居室空間成為雜志主推的方向。再次,隨著城市“新生代”的個性化需求增多,“自己設計”和“自己做”受到廣泛歡迎。此外更重要的是,家居裝飾設計被賦予其前所未有的精神價值,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引導人們實踐樸素、務實、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本文所揭示,八十年代家居裝飾設計與民眾生活方式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透過這些聯系審視設計的技術性、功能性、精神性等問題,使我們對“設計作為文化現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具體言之,在八十年代被生活雜志廣泛傳播的板式組合家具、小居室空間優化和個性化需求的設計趨勢反映了中國家居文化的變化,顯示出一種日常生活文化的演進。也就是說,這些家居裝飾設計折射了人們生活條件、生活空間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成為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設計史學者法蘭曾梳理西方設計文化史轉向的歷程并論述其前景,他提出:“將日常用品設計融入更廣泛的文化史領域,使其成為一種設計文化史……設計的文化史不僅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走在文化史領域的前沿”。這一思路對于擴寬中國家具與室內設計史的研究視野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猜你喜歡
家居裝飾板式家具
二十四節氣系列家居裝飾產品的創新推廣
家具上的“神來之筆”
現代家具創新化研究
滑蓋產品的三板式注塑模具設計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板式吊耳設計中的相關計算
CRTSⅡ型板式無砟軌道板間接縫開裂修補技術的研究進展
日本傳統工藝作品亮相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
淺談家居裝飾裝修設計與施工質量的控制
新型板式換熱系統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