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探究

2024-03-08 03:13李興惠
廣東蠶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植物保護白銀間作

李興惠

(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白銀 730900)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人們逐漸利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關系,合理組織農業各部門的生產,以提高產量、改善環境。生態農業的特點是根據農業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使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副業等部門相互促進,多次分層利用自然資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轉化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農產品,并確保良好的生態效益。

1 植物保護技術對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1 提高產量

一方面,自由生長的農作物通常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導致農產品形狀不規則、顏色不均勻和品質下降。有效的病蟲害管理可以確保農產品品相和質量的一致性,提高其市場價值。另一方面,植物保護技術有助于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例如農民使用氯氟氰菊酯,有效抑制害蟲的生長和繁殖,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精確監測植物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1]。此外,生物防治方法主張利用天敵、寄生蟲和病原體來控制病蟲害,這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2 減少環境污染

傳統農業通過大量噴灑化學農藥來控制病蟲害,這會導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在運用植物保護技術過程中,應盡量少使用農藥,盡量多使用替代方法,如生物防治法等。這樣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2.1 甘肅白銀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情況

甘肅白銀地區地勢多為丘陵和山地,土壤以黃土為主,氣候干燥,降水偏少。這種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白銀地區的農業一直以來都依賴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大面積噴灑農藥和化肥,導致土壤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凸顯。

2.1.1 生態農業的興起

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并提高農產品質量,甘肅白銀地區開始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強調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包括有機農業、生物農業、水資源保護等。這些方法旨在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

2.1.2 植物保護的必要性

(1)病蟲害防治。白銀地區常年受到高溫、干旱等氣象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提升了病蟲害的發生率。因此,采取科學的植物保護措施,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至關重要。(2)減少農藥使用量:過度使用農藥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影響農產品的安全性。采用生態友好的植物保護方法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維護生態平衡。

2.2 有機農藥的使用

一方面,有機農藥幾乎不會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消費者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有機農藥應盡量減少對非目標生物(如害蟲天敵等)的傷害,以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此外,殘留物含量也是影響有機農藥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適當選擇殘留物含量低的有機農藥品種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食品安全。

2.3 合理輪作和間作

合理輪作是指在農田中根據一定的時間順序和規劃,將不同的作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交替種植在同一塊土地上。這種做法能夠有效地打破病蟲害的生命周期和傳播途徑,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通過改變作物的種植順序和組合,害蟲難以在連續幾個季節中找到適宜的生存環境。

間作亦稱“間種”,是指一茬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田塊上成行或成帶狀相間種植的種植方式[2]。利用間作作物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互補作用,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在選擇間作作物時,要注意高稈的與矮生的相搭配,株型松散的與緊湊的相搭配,深根的與淺根的相搭配,喜光的與耐陰的相搭配。如玉米與大豆間作、玉米與花生間作、小麥(或大麥)與蠶豆或綠肥間作等。通過實施間作,不同作物的形態和生長周期差異有助于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見表1)。

表1 輪作與間作步驟

2.4 生物防治技術

2.4.1 生物控制劑的引進和釋放

選擇適當的生物控制劑之后,需要將其引進并釋放到農田中。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購買已經繁育好的天敵或寄生蜂,或者購買生物農藥產品。生物控制劑的釋放,應安排在病蟲害發生前或早期。

2.4.2 合理的釋放時間和方法

應根據目標病蟲害的生命周期和發展階段,選擇最佳釋放時間,最好在病蟲害孳生期或發生初期釋放其天敵,這樣它們能夠及早定位到害蟲并進行控制。另外,應根據目標病蟲害的密度和分布情況,采用適當的釋放方法,如點源釋放或面源釋放,以確保害蟲天敵能夠均勻分布并有效地控制目標害蟲(見表2)。

表2 生物控制劑釋放時間及方式

2.4.3 利用植物誘導防御

植物誘導防御是一種利用植物自身防御系統來抵抗病蟲害的方法。通過施用合適的植物誘導劑,植物可產生抗蟲和抗病的防御物質,增強其抗性[3]。農業生產者可根據植物種類和病蟲害類型選擇合適的植物誘導劑,并在適當的時機噴施于植物上,以增強植物的防御能力。

2.5 土壤管理

首先,進行土壤測試和評估,了解土壤的質地、結構、松緊度和有機質含量等基本特征。這可以通過送樣到土壤實驗室進行化學分析和物理測定來完成。通過了解土壤狀況,可以制定相應的改良措施。其次,根據土壤測試結果,采取合適的土壤改良措施。例如,如果土壤存在排水不良問題,可以采取土壤排水改進措施,如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或施用土壤改良劑。農業生產者可根據不同作物的養分需求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施肥計劃,確保植物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并避免過量施肥造成環境污染。最后,適當施用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質地、提高水分保持能力、保持土壤肥力,并提供生物活性物質,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

3 植物保護技術在實際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案例

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使用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3.1 引入天敵

為了控制農作物的害蟲,甘肅省白銀地區引入了多種天敵昆蟲,如瓢蟲、寄生蜂等。這些天敵昆蟲可以寄生在害蟲上或捕食害蟲,從而有效地解決蟲害問題(見表3)。

3.2 植物誘導抗病技術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甘肅省白銀地區采用了植物誘導抗病技術。施用合適的植物誘導劑,可以有效激發農作物的自我防御機制,增強植物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4]。這種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率,還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護生態系統。

3.3 合理進行輪作和間作

甘肅省白銀地區采用合理的輪作和間作方式,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例如,將抗病性較強的作物與易感病害的作物進行搭配種植。此外,通過輪作和間作等措施,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4 生物農藥的應用

甘肅省白銀地區在生態農業中廣泛使用生物農藥,以替代傳統的化學農藥。生物農藥是由天然物質或微生物制成的農藥,對環境幾乎無負面影響,并能有效控制病蟲害。

3.5 種植抗病蟲害品種

甘肅省白銀地區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鼓勵種植抗病蟲害作物品種。通過種植抗病蟲害品種,農業生產者可以減少對農藥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也能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5]。

4 結語

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為農民提供了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管理方法。甘肅省白銀地區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廣泛應用植物保護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有效控制病蟲害,還降低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進而保護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經驗和成功案例能為其他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植物保護白銀間作
不同間作模式對山蒼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影響
植物保護:不珍稀才了不起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植物保護中含噠嗪結構化合物的應用
海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棗棉間作系統光合特性研究
白銀雙曲線的幾個新性質
古靈精怪包小黑
植物保護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
宇宙中發現黃金白銀“制造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