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皰性類天皰瘡與血管性癡呆的關系及抗體表達分析

2024-03-09 06:32劉桂麗房碩李丙南趙子申秦蘭英劉朋趙園瑩
廣東醫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二聚體抗體樣本

劉桂麗, 房碩, 李丙南, 趙子申, 秦蘭英, 劉朋, 趙園瑩

滄州市人民醫院 1皮膚科, 2神經內科(河北滄州 061000)

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屬于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常見于老年人,目前臨床上對于此類疾病僅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調節療法,通?;颊咝枰^長時間使用上述藥物,導致病程較長,且疾病期間臨床表現較重,極易由于感染等并發癥導致死亡[1-2]。得益于基因研究的普及,臨床研究發現皮膚組織細胞中表達的跨膜半橋粒蛋白(transmembrane hemidesmosome,BP180),可以作為BP致病性抗體識別的主要靶抗原,在明確診斷、疾病嚴重程度及療效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3]。而通過基因組學對BP180進行探討后發現,該蛋白還在神經細胞中高度敏感,故國外有研究發現BP180與部分神經系統疾病有直接關系,故進一步引申出是否皮膚細胞組織內BP180異常表達會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的探討[4-5]。而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以臨床較常見且已經被證實與BP180具有相關性的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及BP患者作為對象,對其血清內BP180情況進行探討,旨在進一步明確兩種疾病之間的關系,為完善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科就診的BP患者、同時間段于我院就診的VD患者及我院體檢中心明確為健康或疾病控制穩定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納入BP組、VD組及對照組。

納入標準:(1)BP組患者符合《大皰性類天皰瘡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建議》中對于BP的診斷標準[6];(2)VD組患者符合文獻[7]中對于VD的診斷標準;(3)年齡在18周歲以上;(4)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BP組患者合并有神經系統類疾病;(2)VD組患者合并有皮膚類疾病;(3)合并有自身免疫系統類疾病;(4)半年內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藥物及細胞毒類藥物使用史;(5)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6)合并惡性腫瘤疾病;(7)1年內嚴重外傷史及手術史。

符合上述條件后共計納入BP組63例,VD組83例,對照組90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同意后實施(批準號:K-2020284)。

1.2 BP180檢測方法 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人抗BP180抗體ELISA檢測試劑盒對血清中BP180含量及滴度進行檢測;具體如下: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后加入EDTA作為抗凝劑,混合10~20 min后,使用離心20 min(2 000~3 000 r/min),并收集上清液作為待測樣本。試劑盒室溫狀態平衡20 min后設置標準品孔、空白孔及樣本孔;標準品孔各加標準品50 μL,樣本孔中加入待測樣本50 μL,空白孔加入緩沖液;而后分別于標準品孔和樣本孔中每孔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檢測抗體100 μL,并密封所有反應孔,并置于37℃恒溫箱溫育60 min。棄去孔內液體,并使用吸水紙拍干后于每孔加350 μL洗滌液,靜置1 min后甩去洗滌液,再次使用吸水紙上拍干,共計重復5次。完成上述操作后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 μL,37℃避光孵育15 min。每孔加入終止液50 μL,15 min內,使用賽默飛世爾公司提供的NanoDrop ONE型分光光度計在450 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并根據OD值按照試劑盒標準計算樣本孔BP180陽性率及濃度。

1.3 觀察指標

1.3.1 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文化程度、吸煙史、基礎疾病。

1.3.2 實驗室檢查資料 包括:白細胞(WBC)、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S)、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血肌酐(Cr)、白蛋白、血壓、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FGB)、D-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Hcy)、BP180陽性率及濃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5.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傾向性評分匹配(PSM)過程利用PSM擴展程序進行:以是否分組情況為因變量,各協變量為自變量,通過logistics回歸分析估計傾向性評分值,采用1∶1臨近匹配法進行匹配,通過卡鉗值為0.02保證匹配結果的優良性,然后比較組間協變量的標準差異在匹配前后的改變,匹配后的標準差異越接近于0,匹配結果越滿意,當標準差異絕對值<0.1時,認為組間變量的均衡性較好;最后使用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三組之間的關系;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樣本匹配前一般資料比較 匹配前三組患者在年齡、BMI及吸煙史占比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樣本匹配前一般資料比較 例

2.2 三組樣本匹配后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經過傾向性評分匹配后每組共55例患者配對成功,在兩組間的協變量經匹配后均達到平衡,經PSM各協變量的均衡性得到了明顯提高(P>0.05),且匹配后樣本量經過計算后符合正態分布(P>0.05)。見表2。

表2 三組樣本匹配后一般資料比較 例

2.3 三組樣本匹配后實驗室檢查資料比較 BP組患者EOS及BP180抗體陽性率及濃度高于其他兩組,白蛋白低于其他兩組(P<0.05);而VD組BP180抗體陽性率及濃度高于對照組(P<0.05),VD組和對照組EOS及白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VD組患者TG、TC、D-D二聚體及Hcy高于其他兩組(P<0.05);BP組患者D-D二聚體及Hcy高于對照組(P<0.05),但BP組及對照組TG、T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P組及VD組患者BP180抗體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三組樣本匹配后實驗室檢查資料比較

2.4 影響VD及BP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分組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P<0.05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D-D二聚體、Hcy、BP180抗體濃度及BP180抗體陽性是影響V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BP180抗體濃度及BP180抗體陽性是影響BP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3 討論

BP早期臨床特征主要以軀體局部紅斑或表皮下水皰為首發癥狀,由于癥狀較普通,故通常會被當作濕疹等其他皮膚疾病治療,從而導致病情進展,且后期疾病發展速度較快,極易誘發局部感染、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8-9]。有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罹患神經系統及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如腦血管病、多發性硬化癥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生BP的概率大于普通人群,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神經系統疾病的存在增加了個體患BP的風險,故二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10]。

在本研究中,BP患者EOS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因為EOS作為固有免疫細胞,在真表皮交界處有大量分布,其在維持宿主防御功能及機體免疫穩態方面存在顯著作用[11-12]。EOS浸潤是BP突出病理特征,當BP患者真皮下EOS被激活后發生脫顆粒改變,進而黏附在基底膜角質形成細胞上并破壞基底角質形成細胞導致真皮-表皮分離,此為BP患者發生大皰的主要病理機制[13]。臨床研究提示,在BP患者外周血、皮損中均可見EOS升高,本研究結果與之類似[14]。而白蛋白低于其他兩組則主要是由于大皰處大量組織液滲出,其中蛋白是滲出液的主要成分,故會導致機體白蛋白含量下降,從而誘發低蛋白血癥[15]。而VD與對照組患者由于排除了感染、寄生蟲等疾病,故二組上述兩指標比較并無顯著差異。VD組患者TG、TC、Hcy、D-D二聚體均高于其他兩組,在Gui 等[16]的研究中,TC與TG濃度與VD的發病有著顯著的相關性。而Hcy作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中間產物,在血管壁細胞由于損傷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Hcy濃度升高,此項也是VD發病重要產物[17-18]。值得注意的是,此項在BP患者中濃度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BP患者在發生局部皮膚組織改變的同時,可能由于全身免疫反應導致血管壁細胞代謝狀態改變,故而此項可能與BP患者發生血管神經類疾病明顯相關,但由于BP主要病理改變并未集中于循環系統,故BP患者此項低于VD組。D-D二聚體是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有研究指出,VD由于血管內皮狀態變化會導致D-D二聚體升高[19-20]。但在本研究中,BP患者D-D二聚體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BP患者炎性反應加劇,導致大量細胞因子釋放并進入血液,繼而誘發纖維蛋白溶酶、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的過度表達,最終導致纖溶系統亢進,而D-D二聚體是反應機體纖溶系統功能的重要標志物,故其含量會顯著升高。通過以上敘述不難看出,血管改變是BP患者全身并發癥之一,并非其主要病理改變,故BP患者此項指標低于VD患者,但再次說明此兩種疾病之間關系密切。

通過對各項指標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BP組及VD組患者BP180抗體濃度及BP180抗體陽性為共同危險因素,而將D-D二聚體及Hcy排除BP的獨立影響因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相較于血管改變,BP180抗體表達情況作為VD及BP的相似點更為可靠。在 BP 患者中存在有HLA-DQB1過表達,從而可能會增加 T 細胞對 BP180 的親和力,進而導致T細胞異常分化為Th17,最終導致神經系統炎癥的發生[21]。但有研究結果提示了相反的方向,T細胞分化為Th17后也會進行凋亡細胞清除,并承擔對病毒等抗原的呈遞作用,故而會導致此細胞的消耗,并不一定會通過負反饋導致BP180表達的升高。因此,在體內發現的抗BP180自身抗體水平的升高可能僅僅反映了細胞損傷增加及蛋白水解過程的改變,以及對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的抗原呈遞,并不能說明BP180是否可能通過表位擴散參與到VD的病理過程中[22-23]。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既往研究通過BP180構成的關系解釋BP和VD之間的關系尚存在爭議。但是通過本研究結果,再次證明了BP180濃度升高時VD與BP患者之間聯系的重要因素。近期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血漿中BP180高表達可能引起神經變性或神經炎癥,導致血腦屏障的破壞,BP180穿過血腦屏障后主要作用于皮層和海馬神經節層的錐體細胞中,引起皮膚和腦自身抗原之間的交叉反應性免疫反應,進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微循環長期處于高炎性反應狀態,從而誘發局部血管痙攣、閉塞等反應誘發局部缺血的產生[4]。既往研究指出,VD可能是由于反復發作的局部缺血性疾病導致神經功能受損所誘發,結合之前的敘述,在BP180高表達狀態下,中樞神經系統可能發生反復缺血的可能性,此項也是導致VD的基礎病理改變之一[24-25]。通過以上結果不難發現,BP所導致的BP180升高有導致VD發生的病理基礎,故BP180在BP及VD的發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量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同時對于BP180在VD及BP患者中的作用機制是建立于既往研究基礎之上進行解釋,說服力欠佳,故以后會針對上述不足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進一步完善具體BP180在上述兩病中的作用機制。但這并不影響通過本研究得出BP180在BP及VD患者中表達變化類似,且可能是兩種疾病相互影響的關鍵因素的結論。

利益相關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相關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說明:劉桂麗、房碩負責實驗總體設計、實驗部分操作、數據收集及論文擬稿;李丙南、趙子申、秦蘭英負責試驗部分操作及數據整理分析;劉朋負責實驗方法設計及論文內容潤色、修改;趙園瑩協助實驗準備及進行。

猜你喜歡
二聚體抗體樣本
用樣本估計總體復習點撥
推動醫改的“直銷樣本”
隨機微分方程的樣本Lyapunov二次型估計
抗BP5-KLH多克隆抗體的制備及鑒定
村企共贏的樣本
D-二聚體和BNP與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關聯性
乙肝抗體從哪兒來
Galectin-7多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
聯合檢測D-二聚體和CA153在乳腺癌診治中的臨床意義
兩種試劑D-二聚體檢測值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值的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