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關系:一項縱向研究

2024-03-11 07:20金童林烏云特娜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敵意斜率個體

金童林,烏云特娜

(1.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呼和浩特 010022;2.內蒙古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服務基地,呼和浩特 010022)

網絡攻擊行為是指個體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他人或團體實施的一種傷害行為,且這種傷害行為帶有明確的目的性[1]。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總體發生率為59.5%[2],國外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發生率在5.3%~66.2%之間[3]。同時,居高不下的網絡攻擊行為導致受害者出現各類心理或生理健康問題[4,5]。然而,對于網絡攻擊行為的考察,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橫斷研究,這不能揭示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發展變化趨勢。相比而言,追蹤研究可以通過初始水平(截距)和發展速度(斜率)這兩個發展參數[6]來反映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隨時間的變化狀況。初始水平反映的是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平均的初始狀態,發展速度反映的是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平均增長率。因此,本研究在深入探討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影響機制時,同時考慮初始水平和發展速度的變化,這更有利于揭示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產生的背后機制。

以往研究發現,妒忌會促使個體敵意水平升高,敵意指向性明顯[7],使其出現社會抑制行為和社會破壞性行為[8]。妒忌,也叫妒慕傾向,是指個體由于不具備他人所擁有的某種優勢、品質等而產生的怨恨、自卑、敵對等痛苦的情緒[9]。妒忌動態發展模型[10,11]認為,妒忌的發展是一種過程性的特質,這種特質因向上的社會比較而產生。處于競爭性環境中個體的妒忌會誘發妒忌者傷害他人的動機。此時,敵意成分是妒忌的主要成分,將會促使妒忌者出現一系列的破壞性行為,從而把被妒忌者“拉下馬”,使其與自己處于相當的水平,以此緩解妒忌情緒帶來的痛苦體驗[8]?;诰W絡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妒忌是網絡欺負和網絡受欺負出現的主要原因[12]。然而,雖然已有研究揭示了妒忌帶來的各類負面效應,但這些研究并未探討妒忌對個體在網絡環境下出現的網絡攻擊行為的影響機制,更缺乏來自縱向研究的證據。

此外,妒忌理論認為,妒忌作為一種消極情緒,可以激活個體道德推脫而出現破壞性行為[9,13]。道德推脫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不道德行為時通過合理化等推脫機制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辯解,從而最大程度減少對受害者的責任及痛苦認同[14,15]。具體來講,妒忌者會通過道德推脫機制在認知上認為被妒忌者獲得的成就或擁有的物品、優勢等是不應該得的,并據此“合理化”地認為自己對被妒忌者的敵意認知、怨恨情緒等都是正常的,進而克服內在道德標準,產生破壞性行為。實證研究表明,妒忌可以顯著預測個體道德推脫[16,17],且道德推脫是妒忌與社會抑制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8]。橫斷研究表明,道德推脫不僅可以預測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而且是解釋個體網絡攻擊行為產生的主要認知機制[18,19]??v向研究表明,道德推脫在個體線下受欺負程度與網絡欺負[20]及正念與欺負和受欺負行為[21]之間均起縱向中介作用?;诖?,可以認為,隨著時間的變化,道德推脫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之間起縱向中介作用。另外,考察道德推脫的縱向中介作用時,有必要分開探討道德推脫的初始水平、發展速度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各發展參數間的具體作用機制。鑒于此,本研究從道德推脫切入,深入考察其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間的縱向中介作用。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選取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河南省等7 省共7 所本科院校的2000 名本科生。共追蹤測量4次,間隔時間為1個月。第1次共收回有效問卷1734份。第2次追蹤共收回有效問卷1487 份,流失247 人。第3 次追蹤共收回有效問卷1525 份,流失209 人。第4 次追蹤共收回有效問卷1476 份,流失258 人。共1476 人四次調查均參與,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95人,大一531人,大二232人,大三421 人,大四292 人。被試平均年齡為19.00±1.45歲,年齡信息缺失279人??紤]到研究存在缺失值,對4 次測量過程中的缺失值進行磨損檢驗,結果發現,little’s MCARχ2=123.43,P>0.05,說明本研究數據缺失為完全隨機缺失,采用完全信息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缺失值的處理[6,22]。

1.2 工具

1.2.1 妒慕傾向量表中文版 由郭瑞等[23]修訂,共8個條目,采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5 點計分。在本研究的4次測量中,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均>0.90,結構效度均良好(具體見表1)。

表1 研究工具四次追蹤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1.2.2 網絡攻擊行為量表 由趙鋒和高文斌[1]編制,共15 個條目,采用1(從不)~4(總是)4 點計分,包含工具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2個維度。在本研究的4次測量中,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均>0.82,結構效度均良好(具體見表1)。

1.2.3 中文版道德推脫問卷 由王興超和楊繼平[24]修訂,共26個條目,采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5點計分,包含道德辯護等8個維度。在本研究的4次測量中,問卷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均>0.91,結構效度均良好(具體見表1)。

1.3 統計工具及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5.0 和Mplus 8.3 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包括相關分析、平行發展模式的潛增長曲線模型等。

2 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對4 次追蹤的原始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發現,4次追蹤的結果分別提取9個、9個、7個、6個公共因子(特征值>1),且第1 個公共因子的解釋率分別為24.4%、14.9%、17.9%、18.7%,均小于40%[25]。因此,本研究在整個追蹤過程中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2.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妒忌、道德推脫及網絡攻擊行為在4 次測量過程中兩兩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13~0.76之間。詳見表2。

表2 各主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相關矩陣

2.3 道德推脫的縱向中介作用檢驗

采用平行發展式潛增長曲線模型來考察道德推脫的縱向中介作用,重復抽樣1000次[26]。檢驗過程共分為兩步,首先,檢驗總效應模型,模型如圖1。擬合結果表明,總效應模型各指標擬合均良好(χ2/df=3.71,TLI=0.96,CFI=0.96,RMSEA=0.04)。數據運行結果表明:(1)妒忌的截距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截距具有預測作用(β=0.50,t=8.51,P<0.001,95%CI:0.41~0.66);(2)妒忌的斜率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斜率具有預測作用(β=0.58,t=6.26,P<0.001,95%CI:0.40~0.79)。這說明從整體上來看,妒忌的截距和斜率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截距和斜率均具有較強預測力,妒忌是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前因變量。

圖1 總效應平行發展模式潛增長模型圖

然后,考察中介效應模型,模型如圖2。模型擬合結果表明,中介模型指標擬合均較好(χ2/df=4.98,TLI=0.92, CFI=0.91, RMSEA=0.05)。數據運行結果表明:(1)妒忌的截距對道德推脫及網絡攻擊行為的截距均具有預測作用(β=0.71,t=32.03,P<0.001,95%CI:0.66~0.75;β=0.17,t=8.22,P<0.001,95%CI:0.06~0.30),道德推脫的截距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截距具有預測作用(β=0.48,t=8.22,P<0.001,95%CI: 0.36~0.60)。Bootstrap 重復抽樣的結果發現,道德推脫截距的中介效應值為0.34 (95% CI: 0.14~0.62),說明道德推脫初始水平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初始水平間起部分中介作用。(2)妒忌的斜率對大學生道德推脫的斜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β=0.87,t=18.41,P<0.001, 95% CI: 0.77~0.96),道德推脫的斜率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斜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β=0.64,t=2.91,P<0.001, 95% CI: 0.09~0.85),妒忌的斜率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斜率預測作用不顯著(β=0.01,t=0.04,P>0.05, 95% CI:-0.44~0.20)。Bootstrap 重復抽樣的結果發現,道德推脫斜率的中介效應值為0.56(95%CI:0.22~0.71),說明道德推脫的發展速度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發展速度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圖2 道德推脫縱向中介作用的平行發展模式潛增長模型圖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妒忌的截距和斜率對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截距和斜率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這與以往的橫斷研究結果相對一致[8,12]。妒忌的核心是敵意,這種敵意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不僅會影響大學生出現破壞性行為,而且會改變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破壞性情緒。因此,憑借妒忌的敵意成分,較高妒忌水平的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很容易出現網絡攻擊行為。此外,本研究的結果同時也驗證了動態發展模型的觀點[10,11]。從動態變化的視角來看,妒忌屬于負性的痛苦體驗[8],它的發展具有時間效應,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也具有類似的特點。特別是,妒忌可以誘發妒忌者出現社會破壞行為,反映到網絡環境中,典型的就是網絡攻擊行為。而且,互聯網本身就具有便利性和匿名性的特點[27],這使得大學生憑借這些條件,更容易出現網絡攻擊行為。換言之,妒忌誘發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結果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即無論是從妒忌的初始水平出發,還是從發展速度來講,妒忌始終穩定影響著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道德推脫的初始水平、發展速度在妒忌與大學生網絡攻擊行為的初始水平、發展速度間均起縱向中介作用,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對一致[20,21]。這一結果也契合妒忌理論[9,13]的觀點。由于妒忌是一種負性情緒,且這種負性情緒是可以累積疊加的,累計疊加產生的效應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個體的行為系統受到影響。妒忌的累積疊加效應會改變大學生道德調節機制的正常工作,促使道德推脫水平升高,道德判斷能力降低,進而最終導致網絡攻擊行為的發生。概而言之,當大學生體驗到較高水平的妒忌時,會直接引起道德推脫水平的升高,而道德推脫水平的升高則意味著道德調節機制失效,自我控制水平降低,產生去個性化現象[2],進而促使個體出現各類偏差行為。

猜你喜歡
敵意斜率個體
物理圖像斜率的變化探討
短暫相逢?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跟蹤導練(二)(6)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圍
基于子孔徑斜率離散采樣的波前重構
MMC-MTDC輸電系統新型直流電壓斜率控制策略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消費者敵意、購買意愿與人口因素的相關性及營銷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