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內在特點、獨特方式與發展趨勢*

2024-03-12 20:21王任梅
全球教育展望 2024年1期
關鍵詞:美術館博物館藝術

王任梅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博物館不僅收集、展示藏品,而且積極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在美國,博物館教育領域的發展受到1969年《稅收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 of 1969)的推動,該法案宣布博物館為教育機構。同年,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出版的《美國博物館:貝爾蒙報告》(America’sMuseums:TheBelmontReport)將博物館的教育角色推到了重要位置。[1]1984年,博物館社區(Museum Community)在《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foraNewCentury)中表達了對教育的承諾,指出教育是美國博物館的主要目的。[2]1992年出版的《卓越與公平:博物館的教育與公眾維度》(ExcellenceandEquity:EducationandthePublicDimensionofMuseum)提出,如果收藏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20世紀90年代以來,博物館領域堅定地進入強調觀眾參與的模式,博物館的教育作用變得非常重要。

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種類型,已不僅僅是收集、保存、展示、研究藝術作品的機構,也是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活動的場所??梢哉f,藝術教育已經成為美國美術館的靈魂。美術館藝術教育是以不同年齡層次、文化背景的群體與個體作為教育對象,通過展覽、講座、學術研討、工作坊等教育形式,以藝術鑒賞、參與創作等為教育手段,以提升受教育者的藝術素養與綜合素質為教育目的的一種社會教育。[3]在美國,美術館是公認的教育機構,其藝術教育面向所有社會大眾,不受年齡、性別、種族、文化等因素限制。多年來,美國在美術館藝術教育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學生是美術館藝術教育受教育群體中的主要成員,亦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美育協同育人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以及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的提升。然而,當前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經驗可為促進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 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內在特點

美術館屬于一種非正式的藝術環境,它呈現豐富的學習情境,給予觀眾全方位的藝術體驗。在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建立在藝術原作基礎之上,注重自由選擇學習,支持通過社會互動促進學生的藝術參與。

(一) 以藝術原作為基礎

美術館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參觀者置身于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中,美術館的體驗變得與眾不同。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建立在藝術原作基礎之上,學生能與藝術作品、藝術家進行直接對話,獲得與觀看復制品、印刷品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這是學校藝術教育及其他形式藝術教育無法比擬的。譬如,同樣是波洛克(J. Pollock)的《會聚:第10號》,將其復制品、印刷品掛在教室的墻上,絕對不如將藝術原作放在精心設計的藝術氛圍濃厚的美術館展廳里的視覺效果。同理,教師在網上下載圖片或者將其打印出來請學生欣賞,肯定不如和學生一起去美術館親近藝術原作的感受獨特。根據藝術原作進行設計與實施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開展自主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美術館網絡化的進程日益加速,數字美術館開始發展。數字美術館以美術館為主題,結合多媒體技術運用,通過電子媒介存取與藝術相關的數字化影像、錄音、照片、文獻等資料的集合體。進入21世紀,數字美術館在美國漸漸流行起來,但其設立目的是吸引觀眾,并不意味著看到線上展覽就不看藝術原作了。因為審美體驗的產生一方面源于藝術原作的魅力,另一方面與藝術原作展示的情境緊密相關。如果沒有藝術原作,脫離藝術原作所處的情境,美術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4]因此,藝術原作仍然是美國美術館的根本,美國美術館也鼓勵學生親近藝術原作,感受藝術原作帶來的視覺沖擊與心靈震撼。

(二) 注重自由選擇學習

自由選擇學習是一種具有自我導向、自愿的、受個人需求與興趣引導、終其一生參與等特質的學習類型。[5]當個體能夠對學習什么內容、什么時候學習作出選擇并感覺能夠控制自己的學習時,學習就得到了促進。美術館是典型的自由選擇學習環境,常給觀眾提供充足的機會來選擇和控制學習。[6]在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注重學生的自由選擇與主動建構。因為只有當美術館的故事與經驗能與學生自己日常生活的故事和際遇相聯結時,這樣的經驗對其才具有更深的意義。[7]

美術館藝術教育是一種非正式教育,相應地,美術館藝術學習是一種非正式學習。在美術館,觀眾的學習動機是自發自主的,觀眾根據需要、興趣、知識、經驗、能力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不用強迫性地接受學習。因此,觀眾在美術館中的藝術學習是自然而然的,整個藝術教育活動過程也是充滿愉悅的。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為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動建構知識,通過多感官通道參與藝術學習,從而增進學生對藝術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 體現社會互動本質

無論是只身前往還是結伴而行,在美術館中,觀眾都有可能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或影響已有人際關系。這一現象在親子活動、館校合作、社會團體等教育活動中尤其明顯,美術館的社會互動屬性能使觀眾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體驗,從而萌生新的理解,生發新的意義。在美國,美術館學習往往被看作主要是一個團體而不是一個個體活動。多數學生往往作為社會團體的一部分去美術館,因此,美術館為合作學習創造了獨特的環境。[8]譬如,當兒童與其父母或監護人來參觀時,由于相信一種社會文化的學習方法,美術館教育者努力思考如何促進成人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和學習伙伴,家庭如何使用美術館,如何更好地支持父母在美術館的角色等。

“情境學習模式”(The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指出,博物館經驗是由“個人情境”(包括動機、期望;已有知識、興趣、信念;選擇與控制)、“社會情境”(包括團體內社會文化互動、由他人促進的互動)與“物理環境脈絡”(包括先行組織者和定位,以便人們在其環境中感到安全和有方向時能更好地學習;學習受展覽、項目或網站的設計影響;發生在博物館之外的強化事件和體驗)三者結合[9],并在“時間”的不斷移動與交互下形成有意義的學習[10]。這三種情境對學生的美術館體驗都有貢獻,雖然它們不一定是同等比例的。在美國,美術館藝術學習可以被看作一種為了創造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情境、社會文化情境和物理情境之間不停整合與互動的學習。

二、 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獨特方式

作為儲存歷史記憶和人類文化藝術精華的場所,美術館是一個匯聚各種文化聲音的空間,承擔著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提高觀眾審美與人文素養的社會責任。在美國,以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為哲學基礎的美術館藝術教育隱性融入多元文化、有機整合各學科領域,主要采取觀眾參與、觀創結合、館校合作等方式促進學生的藝術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一) 觀眾參與——鼓勵學生基于個人經驗建構意義

在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中,觀眾并不是客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建構意義的主動參與者。觀眾的參與是美術館藝術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參與不僅是身體的參與,而且是心靈的參與。[11]對學生而言,當他們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以自己的表達與藝術作品、藝術家、教育者、其他觀眾等發生交互作用的主體時,對話得以形成,參與熱情也得到促進。對話模式建立在觀眾并非簡單接受信息,觀眾是互動過程的組成部分的理念基礎之上。[12]在對話式的藝術教育實踐中,學生是美術館中創造意義的重要合作伙伴。

美國美術館主張建構主義博物館教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灌輸過程,而是接受者主動吸收,并對其作出反應的過程。建構主義博物館教育理論關注觀眾的需求,強調觀眾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并建構知識與意義。觀眾的聲音使得美術館內的聲音,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元。21世紀以來,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不再是美術館單向地灌輸權威的理念與知識,而是越來越強調觀眾的個人背景與經驗,鼓勵學生用整個身心參與,在個人經驗基礎上建構意義。例如,美術館教育者使用“我到我們”(me-to-we)設計為學生參與創建平臺?!拔业轿覀儭逼脚_以個性化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參與信心、建構經驗,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舒適度與其他觀眾一起參與。在美術館藝術教育過程中,美術館展品的故事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及價值觀產生交流與互動,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美術館教育學生,也是學生通過與其自身有共鳴的展品來使用美術館的過程。[13]

(二) 觀創結合——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互相交融

在美國,美術館中開展的藝術教育活動不是僅僅欣賞藝術作品,而是在藝術欣賞的同時參與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并重,使美術館藝術教育活動動靜結合、富有節奏,使觀眾獲得了更深入的藝術體驗。通過藝術欣賞,觀眾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獲得生動的內在感受,進而激發將內在感受表現出來的沖動;通過藝術創作,觀眾可以親身感受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和情感,達到知識性欣賞與體驗性欣賞的整合,從而更為容易地理解藝術作品,不斷深化藝術欣賞。

有腳本的、嚴密計劃的藝術講解也許并不適合所有年齡階段的觀眾。兒童通過主動參與,從自己的發現、行動及解釋著手,可以學得更多。因此,觀創結合的方式相比于單純的講解更適合兒童。因為在美術館中,當兒童被當作一個主體感到受歡迎和被授權時,他們將與美術館及其內容建立聯系,提供關于藝術作品的富有想象力的見解與新的視角。[14]具體來說,美術館通過動手操作、講故事、運動和表演、游戲性的觀看等方式,幫助兒童基于已有知識經驗建構有意義的經驗。有的美術館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邀請兒童編出創意故事來陪伴展覽的藝術品。有的美術館鼓勵兒童用行動談論藝術,在繪畫筆觸的提示下展示身體運動或躺下扮演雕塑的影子等。還有的運用兒童游戲中的線索制定有趣的藝術觀看策略。例如,在圖斯卡當代藝術中心(Tusk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孩子們通過藏貓貓游戲發現觀看藝術品的不同方式。觀創結合對于成人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他們可以超越知識性欣賞,進而達到體驗性欣賞。

(三) 館校合作——美術館與學校藝術教育相得益彰

在美國,隨著美術館對觀眾的關注和對教育的承諾,學校教育對利用社區資源的強調,館校合作受到重視并得到蓬勃發展。美術館藝術教育強調觀眾的自由選擇學習,學習內容、時間等都不受限制;學校藝術教育沒有美術館那么豐富的藝術環境與資源,但系統的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藝術知識技能。美術館與學校各具優勢,館校合作可以結合兩者長處,使美術館與學校藝術教育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藝術學習。

美國館校合作主要有學生團體到館學習、美術館到校服務、美術館資源外借、館校合作課程、美術館網絡服務等形式。其中,欣賞名畫、講座、體驗性工作坊、研討等學生團體到館學習在美術館內進行,美術館可以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體驗;美術館到校服務(移動美術館)、美術館資源外借等在學校進行,有利于保證學生安全,教師不用花費多余時間維持秩序。館校合作課程是美術館與學校在美術館所擁有的資源基礎上共同開發課程,以使學生常態、持續、系統地到館學習。此外,還有在線網絡資源、雙向可視遠程教育等美術館網絡服務。

為了充分實現與學校教育的對接,美國美術館的教育人員研究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材,明確課程目標、教學目的與內容,把握各學齡段學生的特點、教學要求及學校課程的教學進度,根據美術館現有資源與學校課程的結合之處,精心策劃對應的學習計劃,包括紙質教材和網絡教程,激發學校和教師對館校合作的興趣。例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課程計劃與課程指南”項目開發了系列藝術教育課程(包括希臘藝術、韓國藝術、東南亞藝術、近東古代藝術、拜占庭藝術、伊斯蘭藝術等專題),涉及各年級與跨學科領域,包括藝術品的介紹、藝術品數字圖片、歷史文化背景介紹以及主要問題、課程實施環節、進一步的學習資料等內容。[15]

總的來說,美國館校合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收獲,善于銜接學校、美術館與家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夠在課程項目中體驗學習,還能夠將其延伸至日常生活之中。美國館校合作藝術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提供各種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機會,創設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的平臺。[16]

三、 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

187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立,標志著美國大型藝術博物館的出現。美國美術館先驅們在19世紀后期就提出了美術館藝術教育,肯定了美術館的教育地位與功能。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從關注物到服務人、從注重權威解釋到重視意義建構、從機構分離到藝術學習生態(art learning ecology)的發展趨勢。

(一) 從對物的重視到對人的關注

20世紀的美術館往往更關心藏品和研究,而不是觀眾及其教育。藏品在歷史上一直是館長的主要關注對象,而基于對象的研究(object-based research)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術館文化已經開始從關注藏品轉向與觀眾交流,美術館也從藝術作品的靜態倉庫變成了公眾的主動學習場所。以前將藏品放在首位的美術館,現在將觀眾置于他們活動的中心。他們與不同的社區建立聯系,在吸引觀眾方面投入資源,采用新的理念與方法幫助觀眾獲得滿足及教育。[17]博物館教育者被授權開發一些項目來促進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音表達關于藏品的有意義的解釋,并與自我和社會的情境聯系起來。[18]

史蒂芬·維爾(Stephen Weil)指出,美國博物館的發展是一個“從關注物到服務人”(being about something to being for somebody)的變化過程。[19]他認為,過去的博物館側重文物的收藏與保護,而現在則側重為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種類型,為了吸引觀眾及其興趣,進行了深刻的變革。許多美術館已從專注于藏品的收集、保護和研究轉向提升市場敏感度,預期并服務于公眾的期望。美國美術館強調每個人都有欣賞藝術的權利,都應享有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因此,美術館實施分眾化藝術教育,根據不同觀眾群體(包括各學齡段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經驗等設計與實施不同的藝術教育活動,以更好地提升不同觀眾群體的藝術素養。譬如,兒童高質量的藝術經驗既是發展適宜性的,又是教學適宜性的。[20]在美術館中,教育者可以采取游戲、對話和驗證體驗等方法吸引兒童興趣。當兒童從其自身興趣出發時,學習對他們來說更有意義。同時,美術館教育者應注意選擇與兒童興趣相關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視平線展示它們,并支持他們與其所看到的藝術作品互動。[21]

(二) 從注重權威解釋到重視意義建構

傳統的美術館藝術教育,往往將觀眾視為空的容器,更傾向于將藝術作品的意義傳達給觀眾,并鼓勵他們掌握藝術知識??梢?傳統的美術館藝術教育較少考慮觀眾的個人背景、已有知識經驗,整齊劃一地對待所有觀眾,強調美術館的專業學術觀點或權威解釋,而忽視了觀眾的自由選擇、個人感受、自我表達以及基于自身經驗的意義建構,因而難以與觀眾進行平等對話。隨著美術館教育者將“空的容器”教育模式(an “empty vessel” model of education)轉向學習者中心模式(a learner-centered model),美術館被視作發現學習的理想場所。[22]在學習者中心模式里,學習者參與發現、創造意義的過程。

在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逐漸遠離專家解釋的藝術概念,轉向觀眾能聽見和珍惜自己聲音的論壇的創建。[23]觀眾帶著自己的日程來到美術館,在美術館內建構自己的意義。不管美術館工作人員的意圖是什么,觀眾的不同期望、以前的美術館經驗以及感知能力的水平,都意味著美術館的經驗通常是個人的,而不是標準的和一般的。最重要的是,如今美國的美術館越來越期待理解觀眾的學習,并對觀眾的需求作出回應,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公眾館長認為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針對學生而言,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了解誰在參觀、他們為什么參觀、和誰一起參觀、參觀前后他們在做什么、他們在美術館看到了什么、他們在美術館做什么、所有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所有的學習是一個創造意義和發現聯系的累積的、長期的過程。[24]因此,美術館的工作人員需要調查學生的需求,設計與實施能夠反映學生聲音和個人背景的活動,以便為學生提供獨特而又深刻的學習體驗,使得學生能夠表達關于藝術作品的有意義解釋,并促進學生與其他觀眾及美術館工作人員的社會互動。

(三) 從機構分離到藝術學習生態

20世紀中期之前,博物館包括美術館的教育功能尚未確定,其主要功能是收集、保存和研究藝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美術館與學校是兩個獨立的世界。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術館與學校的合作在美國迅速發展,漸漸組成一個健康的藝術學習生態。1992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出版的《卓越與公平:博物館的教育與公眾維度》指出,應積極發展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關系。進入21世紀,館校合作已經成為美國美術館的發展趨勢。美術館內普遍設置了與學校教育合作的部門,招聘專職教育人員負責策劃與組織藝術教育項目,并指導學校教師使用美術館的藝術作品與教育資源。

學校藝術教育能夠提供一種結構化的藝術學習經驗,通常以支架和有序教學為特征,但參觀作品的機會和用于藝術體驗的時間受到限制[25],在回應學習者的興趣方面可能沒有那么有效。美術館藝術教育能夠提供看到藝術原作的機會,所教內容不受學校系統的限制,支持通過社會互動促進學生的藝術參與,可以更好地回應學生的終身學習興趣和以學習者為導向的經驗。美術館和學校藝術教育是一個健康的藝術學習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藝術學習生態系統中,美術館與學校藝術教育發揮各自的優勢,相得益彰、共生互補。就像在任何生態系統中一樣,一個健康的藝術學習生態需要每個機構發揮它的力量。[26]

四、 對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啟示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早在1907年就有了專門的教育部門。我國在這個領域比美國晚了將近100年,直到2003年廣東美術館才正式成立公共教育部。國際博物館協會2007年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中將“教育、研究、欣賞”確定為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其中“教育”為首要目的。我國2015年施行的《博物館條例》參照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定義,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27]美術館作為視覺藝術博物館,逐漸從服務專業人群向服務社會大眾轉變,加強了面向社會大眾的公共教育職能。雖然近年來美術館的教育職能逐漸受到重視,但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內在特點、獨特方式與發展趨勢可為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經驗。

(一) 聆聽觀眾聲音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美術館把主要功能定位在展覽上,是為藝術專業圈服務的。[28]近年來,隨著公眾對于文化藝術等精神需求的增加,我國美術館的功能從注重藏品開始轉向注重教育。然而,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比較忽視觀眾的個人背景,整齊劃一地對待所有觀眾,重視向觀眾單向傳遞藝術知識和觀念。因此,在針對學生的美術館藝術教育中,往往只能聽到美術館的權威解釋,而很少聽到學生的聲音。

在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鼓勵學生基于個人經驗建構意義,注重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與體驗。因此,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應轉變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知識和經驗、感受和體驗,設計與實施能夠反映學生聲音和個人背景的藝術教育活動。美術館對觀眾聲音的聆聽,不僅可以豐富美術館內的聲音,而且能促進觀眾的藝術學習,使觀眾愛上美術館。

(二) 探索多元形式

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主要采取導覽、講座等形式。在美術館教育者的指導下,觀眾接受有計劃的藝術教育,從中獲得藝術知識和理念。但是,觀眾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進度等進行學習,不能掌握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偟膩碚f,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比較注重活動結果。

美國美術館藝術教育形式非常豐富,包括欣賞名畫、講座、體驗性工作坊、學術研討會、移動美術館、美術館資源外借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美術館藝術教育已不局限于實體美術館,開始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在線教育。美術館不僅致力于利用豐富有趣的資源留住跨入美術館大門的觀眾,還積極地走出美術館,拓展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受眾群。美術館利用各種方式將藝術教育送到公共場所,使觀眾參與到美術館藝術教育中。[29]因此,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應探索多元形式,既有藝術欣賞又有藝術創作,既有線上教育又有線下教育,既有館內活動又有館外活動,吸引學生參加美術館教育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 重視館校合作

我國美術館藝術教育與學校藝術教育的聯系不夠緊密,館校合作尚未蓬勃發展,主要將美術館當成一種課程資源來使用[30]。目前,我國不少美術館內沒有專門的藝術教育活動場所、針對學生團體的藝術教育活動,也沒有充分利用美術館的特殊環境和藝術資源。美術館舉辦的學生藝術教育活動一般以展覽為基礎,沒有專門為各學齡段學生設計的藝術教育活動,與學校藝術課程關聯性不強。偶爾組織的學生團體進美術館參觀也是以欣賞藝術作品為主,較少有近距離接觸藝術原作和動手創作的機會。

在美國,美術館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場所,為學生提供了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的機會。美術館不僅能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還能提供滿足國家課程標準以及社會科學框架的教育[31],普遍傾向于將自己歸于整個國家的教育矩陣之中[32]。具體而言,美術館已經不僅僅是學校課程的補充、為學校教育提供資源,也不僅僅是學生課外學習的渠道和空間。美術館通過主動策劃一系列符合時代和國家教育計劃、滿足各學齡段學習需求的深入的教育項目,并與其他機構和個人(包括各級政府機構、企業、非營利組織、慈善家、藝術家、教育家等)廣泛合作,積極推動教育和社會的變革。[33]美術館與學校藝術教育發揮各自的力量,組成了一個健康的藝術學習生態。因此,我國美術館應重視館校合作,設置與學校教育合作的部門,招聘專職教育人員策劃和實施面向各級學校的符合國家課程標準的藝術教育活動;學校也應努力將美術館資源融入藝術課程,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學生團體去美術館學習,從而實現美術館與學校藝術教育的融合對接。

猜你喜歡
美術館博物館藝術
鋼·美術館展覽現場
鋼·美術館二層展廳 鋼·美術館一層展廳
博物館
去美術館游蕩
紙的藝術
美術館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露天博物館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