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城市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2024-03-12 13:41意,原
衛生軟科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意愿子女養老

余 意,原 彰

(1.廣州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省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國家戰略。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1556.5萬人,占12.35%。由于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以及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導致城市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2022年,廣東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1]中提到要“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本文深入分析目前廣東省城市互助養老的發展現狀,探討城市老年群體互助養老參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為尋找契合老年群體意愿的互助養老模式進行有益探索并提供對策建議,以期推動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促進養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陽江市、汕頭市、中山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三市8個街道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共發放問卷215份,回收215份,有效問卷214份,有效回收率99.53%。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3)具有基本的溝通和理解能力。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2)不能在協助下獨立完成問卷填寫。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于2023年2月進行調查,正式開始調查之前由調查員對互助養老及相關概念進行解答。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子女數量、健康狀況、月收入、鄰里關系、互助養老參與意愿等。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 2021收集和整理數據,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i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的214位老年人中,男性100人(46.73%),女性114人(53.27%);60~69歲92人(42.99%);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08人(50.47%);146人已婚(68.22%);182人(85.05%)有2個及以上的子女;159人(74.30%)完全自理,無需照顧;72人(33.64%)認為自己比較健康;77人(35.98%)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退休金;68人(31.78%)的月收入為2001~3000元;87人(40.65%)對目前的養老生活滿意;109人(50.93%)相信“養兒防老“這一觀點;178人(83.18%)傾向于居家養老;156人(72.9%)與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69人(32.24%)的子女偶爾在家;92人(42.99%)表示自己與鄰居或同村老年人的關系融洽;96人(44.86%)對所在社區/街道提供的養老服務不了解;114人(53.27%)對社區/街道提供的公共養老設施不了解;68.69%的老年人表示沒聽說過互助養老;57.01%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參與互助養老。

2.2 廣東省城市老年人互助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2.2.1 單因素分析

分析發現,子女數量、子女在家時長、健康狀況、養老生活滿意程度、傾向的養老方式、居住方式、鄰里關系、養老服務的滿意程度、養老設施滿意程度、互助養老了解程度對互助養老參與意愿有影響(P<0.05),見表1。

表1 廣東省城市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意愿單因素分析 單位:n(%)

2.2.2 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以互助養老參與意愿為因變量(0=愿意,1=不愿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0個變量為自變量,建立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當自變量為無序多分類變量時,將其設置為啞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子女數量、養老方式、子女在家時長、養老服務滿意程度、養老設施滿意程度、鄰里關系對互助養老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P<0.05)。見表2。

表2 廣東省城市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意愿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3.1 廣東省城市老年人互助養老意愿現狀

結果顯示,68.69%的廣東省城市老年人沒聽說過互助養老,認知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57.01%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參與互助養老,這與陶巍巍[2]在遼寧省大連市的統計結果(60.2%)較為接近,同時本研究發現,相比不了解互助養老的老年人,對互助養老有所了解的老年人更愿意參與到互助養老中來?;ブ矟恢笔俏覈膫鹘y美德,低齡健康老人幫助高齡多病老人提高老年群體生活質量是有效可行措施,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能進一步提高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增強其互助養老意識,使互助養老得到其認可和信任,那么互助養老模式將更容易在老年群體中得到實施與推廣。

3.2 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意愿受多個因素影響

3.2.1 子女數量

研究結果表明,子女數量越少,互助養老的意愿越高,這與袁米霞[3]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子女數量越少的老年人,越難從子女身上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照顧,且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成為子女的負擔,這些原因都使得其更愿意參與互助養老,通過互助的形式使自身的養老需求得到滿足。對于子女數量越多的老年人而言,一方面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家庭支持,在養老需求方面沒有那么多的顧慮;另一方面,他們可能需要承擔起照顧子孫的責任,這也使得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其他老人。

3.2.2 子女在家時長

李菁菁[4]認為,與子女見面越少的老人,由于缺乏溝通,越容易出現孤獨感,因此更傾向于通過參與互助養老來緩解孤獨,這也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及小家庭為主的社會現實,使得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傳統的“養兒防老”難以達到目的。子女在家時長越來越少,老人難從子女身上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情感上的慰藉,導致對來自外部的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希望通過外界去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互助養老能夠在日常照料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所以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參與意愿也隨之升高。

3.2.3 養老方式傾向

當被問到傾向的養老方式時,與傾向于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相比,選擇機構養老以及社區互助養老的老年人更愿意參與到互助養老中來。目前我國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仍以居家養老為主[5],絕大部分的老年人還是保留著“養兒防老”的傳統和觀念,他們期望從家庭中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提高生活的滿足感[6]。而對于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來說,其長期或短期居住在機構,與同齡人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幫助,因此對于互助養老的接受程度較高。

3.2.4 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設施

本研究發現,對所在社區或者街道提供的養老服務及養老設施滿意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傾向于參與互助養老。完善的養老服務和多樣的養老活動有助于改善老年人之間生疏的關系,減輕其內心的顧慮,提高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可度和信任度,進而更愿意參與互助養老。良好的養老設施是老年人開展互助活動的前提條件之一,若社區或街道能提供更為人性化、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比如可以進行平整地面以及防跌倒的設計,安裝呼叫設施以及扶手欄桿,則可以進一步提升老年人互助養老的參與度。

3.2.5 鄰里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鄰里關系越融洽的老年人,越愿意參與互助養老,這可能是由于平常鄰里間交流接觸較多,對彼此都更為了解、信任,且在互相幫助中收獲到了相應的回報,所以更愿意參與互助養老,對互助養老的期望也會更高。林麗卿[7]也認為在融洽的鄰里關系中,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型養老模式,更有利于互助養老在社區中的開展。

4 建議

4.1 加強政策宣傳,引導互助意識

新型養老模式的推廣需要新的觀念作為基礎,良好的認知基礎是互助養老能夠得到推廣的重要前提。雖然目前互助養老在北京、石家莊、廣東等省市有所推廣,但仍沒有被大眾廣泛知曉。因此,需要從政府層面加大對互助養老模式及其優勢的宣傳,讓老年人充分認識到互助養老模式的意義,提高他們對互助養老的理解及信任,引導互助意識,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圍。同時也需要從社會和家庭層面幫助老年人改變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消除其思想上的偏見,鼓勵其走出家庭,進而提高其參與互助養老的積極性。如2022年12月,在經過了半年多的實踐后,廣州的“老友記”——銀齡互助醫養結合服務項目,入選了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進行了經驗交流分享,并與其他組織共同探索了互助養老發展的可行性。

4.2 整合優化社區資源,助力社區互助養老

“居家為主”“社區依托”是我國主要養老模式,加強社區建設,提高醫養結合、日常照料、適老化改造等能力與水平極其重要。而互助養老模式在城市的良好運行,需要社區搭建起老年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也可以通過改善老年人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其互助養老的參與意愿。鮑盼盼[8]認為,良好的社區的硬件環境和社區服務滿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老年人之間熟悉程度和親密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可以整理優化現有社區資源,如提高閑置場地的利用率,將其開辟成互助養老活動的場所,為老年人提供共同交流的空間;對現有設施進行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提供更好的互助環境;以需求為導向,增加文化、醫療、運動相關基礎設施。其次,可以定期開展互助養老相關活動以及提供互助養老服務培訓,讓老年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如何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互助。最后,社區還可以發揮監督引導作用,及時協調受助者與施助者之間的矛盾,及時掌握互助情況[9]。不僅如此,社區還應該強化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在“養”的基礎之上,滿足老年人“醫”的基本需求,推動養老服務和基層醫療的有機結合。在廣州市番禺區的鐘村街道,社區頤康服務站除了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日間照料中心、長者飯堂等養老場所,也會定期組織培訓和團建,促進助老志愿者隊伍更好地掌握服務技能,為互助養老服務奠定人力基礎。

4.3 以需求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的互助養老服務

老年人既是互助養老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在調研過程中,有部分老年人表示由于擔心照顧不周而不愿意參與互助養老。為了解決大部分老年人缺乏養老相關技能[10]而難以滿足他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這一問題,可以以需求為導向,定期開展互助養老相關服務培訓。例如廣州的慈愛嘉養老服務中心便致力于培養多名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使者,中心通過聯系專業的講師為老年人提供慢病防治知識、中醫防治技術應用等課程,挖掘其潛能。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及服務質量有限,針對互助養老服務供需失衡的現象,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老年人群提供多樣性、個性化服務,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質量,也可以依托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11],引入外部的服務力量,解決內部服務不足的問題。這不僅可以豐富互助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提供更為優質和有針對性的服務,還能夠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性,減小老年人由于自身原因而不能為他人提供服務所帶來的影響。廣東醫科大學便結合自身優勢,打造了一支由碩士生、本科生組成的專業化的助老團隊,他們的服務累計覆蓋16個社區,服務老人近1500人次,志愿者服務時長累計3168小時,為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4.4 加強組織引導,完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各地互助養老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首先,需要從政府層面去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引導,統一出臺更為詳細的政策指導和法律法規,為互助養老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增強大眾對于互助養老的信心。其次,需要完善激勵機制,推動互助養老可持續健康發展?;ブB老不能單純依靠無償的志愿服務模式,志愿服務要求服務提供者必須要有比較高的道德水平和信任水平,但目前在我國的社會背景下,這很難長久開展[12]。因此可以借鑒“時間銀行”的模式,如在東莞的興龍社區中,自愿參與“時間銀行”的老年人可以將服務時長轉換為積分,通過積分可以換取商品或對應的服務,幫助老年人確認付出的成本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13],以激發其參與互助養老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

猜你喜歡
意愿子女養老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養生不是養老
養老更無憂了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新創造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交際意愿研究回顧與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