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傳統與美國早期關于聯邦制的辯論

2024-03-13 06:04趙辛陽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聯邦制

關鍵詞:古典傳統;聯邦制;美國憲法;聯邦主義者;古代城邦聯盟

摘 要:美國革命以前,聯邦共和國的范例稀缺,所以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成為美國建國精英構想聯合形式的有限材料之一。支持1787年憲法的聯邦主義者從古代城邦聯盟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認為美國聯邦政府應該在組織原則上加以創新,聯邦權力的來源和執行對象應該是人民,而非各州州權機構。同時在辯論中聯邦主義者將自己關于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敘事展現給公眾,傳導給公眾一種歷史觀,消解傳統聯邦共和國理念的權威性,喚醒公眾危機意識,從而讓公眾產生對新政體的認同感。此外,這種政治話語能夠在情感上凝聚美國人,推動美國早期的國族構建。透過這一現象的考察,可以發掘出古典傳統文化流變的特征。

中圖分類號:D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4)01-0048-10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the Debate on the Federalism in Early America

ZHAO Xinyang(School of Histor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2,China)

Key words:classical tradition;federalism;the Constitution of United States;federalists;ancient confederacies

Abstract: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since there had been few model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the history of ancient confederacies had become among the limited resources to which the founders could recourse. The federalists who endorse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7) had drawn lessons from the ancient history of ancient confederacies,believing that the principle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hould be renewed. They argued that the sour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federal power should be the people,the state authorities of individual states." At the same time,during the debate,the Federalists,in their debates,presented their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ancient confederacies to the people. They conveyed their historical views to the people,underm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to awaken the public's sense of crisis and generate public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new political system. Moreover,this political discourse had the ability to emotionally unite Americans and propel the early con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nation.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is phenomenon,one can un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traditional culture.

——————————————————————————————————————————

美國革命爆發后,十三塊殖民地獨立為州,各州制定各自的州憲法,實行共和制,保留州的主權地位。十三個原先彼此獨立的政治體只有聯合為一,才能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因此,十三個州共同簽訂了《聯邦條例》,形成了松散的聯盟式共和國(或稱聯邦式共和國),《邦聯條例》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于聯邦制1的理解。在獨立戰爭勝利后,《邦聯條例》的弊端日趨凸顯,無法有效將美國凝聚為一個國家,以致美國社會陷入失序狀態。不過,在費城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最終制定了1787年憲法,設計出新的中央聯邦政治機構,并賦予其巨大權力,遠超于《邦聯條例》所確定的美國中央機構,這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聯邦制出現。費城制憲會議后,聯邦憲法交由各州人民選舉出的憲法批準代表大會進行表決批準,1788年獲得通過。在新的聯邦制創設和獲得批準的過程中,美國社會展開了關于憲法的政治辯論,支持憲法者通常被稱為聯邦主義者(federalist),反對者通常被稱為反聯邦主義者(anti-federalist)。在此過程中,古典世界的城邦聯盟一再被提及,近鄰同盟(Amphictyonic League)、亞該亞同盟(Achaean Confederacy)和呂西安同盟(Lycian Confederation)等聯盟的制度和歷史不斷得到辯論雙方的援引。

在美國早期歷史的研究中,萊茵侯德(Reinhold)等學者注意到美國建國精英在聯邦制的創設中援引了古希臘羅馬的歷史,但是他們主要從政治思想來源的角度去考察這一現象,其研究的焦點在于建國者是否以及如何將古典傳統2運用于聯邦制的制度設計中。3筆者認為萊茵侯德等人低估了古典傳統作為一種政治話語的意義,未能將其與制憲時期關于傳統的觀念和危機意識聯系在一起。因此,本文的重點不在于制度構建層面的研究,而是以政治文化的視角分析美國建國精英對于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的關注和運用,嘗試回答下列問題:美國政治精英在新政體創建中為什么關注古代歷史?又如何敘述古代歷史?而這種敘述本身又是如何影響公眾的危機意識和共識?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闡發古典傳統對于新生美國的意義,進而管窺西方傳統文化流變的特征。

一、古代城邦聯盟和傳統的“聯邦共和國”

18世紀,大西洋兩岸都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歷史學成為一門顯學,第一流的啟蒙哲人或多或少都研究過歷史。4文士哲人們之所以關注和研究歷史,并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實用的目的。在科學進步的鼓舞下,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者相信歷史學的研究可以達到自然科學研究的效果。既然牛頓能從自然界的觀察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那么人類也能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發現社會運轉的普遍原理與法則,并運用于現實之中,引導時人趨吉避兇。5因此歷史研究被賦予了極高的實用意義,對于政治家而言尤其如此。美國建國精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就向友人表示過,“美國治國之士們必需要有豐富的歷史學和法學知識”。6

因此,為美國設計聯邦政體的建國精英們自然將目光對準了人類的過往。美國憲法重要的設計師和宣傳者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784年,麥迪遜開始搜尋和閱讀各種邦聯或者聯盟的歷史。為此,麥迪遜還聯系了在法國巴黎擔任大使的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請他搜購和郵寄大量的書籍材料。1在1784年至1786年這三年的春夏時節里,麥迪遜都在研讀杰斐遜寄送給他的書籍,并且完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命名為《古今聯盟札記》。此時,麥迪遜正在謀劃新的聯邦制藍圖。2

在歷史熱的潮流下,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格外受到關注。因為聯邦制或者聯盟式體制(confederacy)的范例在西方歷史中并不多見。近鄰同盟、亞該亞同盟和呂西安同盟這幾個古代城邦聯盟,以及近代的德意志、瑞士和荷蘭的聯盟在當時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例證。在綜合論述聯邦制政體的研究中,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一直是其中的重頭戲。上述麥迪遜的《古今聯盟札記》即是以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為其主要內容。美國憲法另一位重要的設計師和宣傳者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同樣在其關于聯邦制歷史和原則的專論中著重敘述并且論證了幾個古代城邦聯盟的成敗之因。3在馬薩諸塞州憲法批準會議上,威拉德(Willard)的發言內容幾乎都是關于古代歷史,尤其是關于近鄰同盟的歷史。4直到19世紀中葉,愛德華·弗里曼(Edward Freeman)在研究歷史上的聯邦制時,仍然以大量的篇幅探討古希臘的城邦同盟。5弗里曼雖然否認近鄰同盟具有聯邦政體的性質,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近鄰同盟“在聯邦制政體的歷史中十分重要”。6可以說,在美國立憲時期,古代城邦聯盟是政治精英們構想聯邦制的有限材料來源之一。

此外,古代城邦聯盟更被視為是聯邦式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的典范。孟德斯鳩在論述聯邦共和國時,對古代的呂西安聯盟不吝贊賞之辭,7法國政治學家和史學家馬布里神父(Abbé Mably)在論述聯邦共和國時也以近鄰同盟為示例。8而到了美國立憲時期,筆名為“聯邦農民”(federal farmer)的反聯邦主義者認為,所謂的“聯邦共和國”指的是一群建立在共和主義原則基礎上的政治實體,他們有自己的政府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但是各邦在此基礎上組成一個“聯邦首腦”(federal head),他們將有限的權力移交給它,讓它在確定的規則限制下制定和執行法律。這樣的“聯邦首腦”是一個由各共和政治體的代表組成的“議會”(assembly),就像古代的近鄰同盟。9詹姆斯·威爾遜在為新憲法辯護時,認為近代幾個“聯邦共和國”名不副實,瑞士、德意志和荷蘭中出現的聯盟式政體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共和國,而幾個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則勉強能夠提供關于聯邦共和國的歷史經驗。10所以,美國建國者(American Founders)11一代對于“聯邦式”共和國的理解和定義,以及對于聯合形式的政治想象皆受到近鄰同盟等古代城邦同盟歷史的影響甚至制約。

因此古代城邦聯盟的體系和組織原則自然成為部分建國者參照甚或效仿的重要模板。例如,根據葉茨(Yates)和佩特森(Paterson)的記錄,在費城制憲會議6月28日的討論中,與會代表們研討各州在立法機構的代表名額分配。其中,路德·馬?。↙uther Martin)援引羅林(Rolin)的《古代史》,闡釋古希臘近鄰同盟的組織架構的基本原則是由參與的各邦選派兩名代表參加同盟議會,平等地享有代表權,這是新主美國所應仿效的。馬丁推崇近鄰同盟的組織原則,“所有古今聯盟(confederacies)的基礎都是組建聯盟各邦的自由和獨立。組建近鄰同盟的各邦都是平等的,盡管其中最大的城邦拉西第夢人(Lacedemon,即斯巴達人)試圖剝奪其中三個較小城邦的平等權利。但是據記載,拉西第夢人的計劃只是要削減他們的權利,而非廢止他們的平等權——古希臘大城邦的野心和權力最終毀滅了這個可敬的聯盟”。1馬丁認為美國理應借鑒傳統的聯合形式,效法古代的近鄰同盟,推行各州平等的代表權,其權力基礎和對象應該是各個主權州,并且以近鄰同盟的歷史教訓暗示大州不可在代表權問題上欺壓小州,以防合眾國重蹈近鄰同盟的覆轍,分崩離析。

綜上所述,在美國立憲時期,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被賦予了高度的現實意義,政體的構建離不開歷史的理解和研究。因而作為聯邦共和國范例和象征的古代城邦聯盟受到美國建國精英格外的關注。

二、聯邦主義者對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的研究和敘事

基于上述背景,在美國早期關于新聯邦制的辯論中,古代城邦聯盟頻頻被提及。聯邦主義者汲取歐洲傳統的史學資源,探究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其記載最為豐富,他們積極向公眾展示出他們的研究成果。

近鄰同盟組建于公元前5到4世紀,是一個由古希臘各城邦組建起來的松散聯盟,它以宗教為紐帶,主要處理與宗教圣所有關的事務。但是在建國者的理解中,近鄰同盟是個具有政治和軍事實權的政治實體。例如漢密爾頓在費城制憲會議中說道:“近鄰同盟議會似乎有很大的權力來實現總體的目標。它有特殊的權力向違規的城邦罰款或者動用武力?!?麥迪遜援引《人類準則》和《名人傳》等著作,詳細列舉了其權力,包括:動議任何利于希臘福祉的決議、宣戰和作戰、在成員之間做出最后裁決、對違規的城邦罰款甚或動用武力等等。所以麥迪遜認為近鄰同盟的權力理論上超過了美國《邦聯條例》中列舉的邦聯國會權力。3

既然建國者認為近鄰同盟擁有重要的軍事政治權力,那么他們自然想象著它曾在希臘人的歷史上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元前499年,波斯大王薛西斯曾發動過一場侵略希臘的戰爭。建國者以為近鄰同盟在這場希波戰爭中領導了希臘世界取得了勝利,守護住希臘人的自由。在獨立戰爭時期,日后將要成為反聯邦主義者的喬治·梅森(George Mason)曾經說過:“希臘共和國組成的小聯盟抵抗并且幾乎每次都擊敗了君主制的波斯?!?梅森借希臘人對君主國波斯的勝利,鼓舞十三塊殖民地以近鄰同盟為榜樣,來聯合抗英。聯邦主義者也謳歌過近鄰同盟這一歷史功勛。詹姆斯·威爾遜認為,近鄰同盟在建立之初,“國家的利益變成了全體希臘人共同關注的對象。構成聯盟的各邦形成唯一的共和國?!焙芸旖復司陀龅搅藱z驗其成色的機會,所謂的波斯“蠻族”大王薛西斯入侵希臘,希波戰爭爆發。希臘最終贏得了勝利,保護住了自由。威爾遜認為希臘各邦是在近鄰同盟的領導下擊敗了薛西斯,所以他贊美道:“我們也許可以將希臘從薛西斯的侵略中拯救出來的功勛歸之于近鄰同盟……我們理應贊美近鄰同盟的議會的設立,這是人類政治學中的非凡之作?!?

但在關于聯邦制辯論中,聯邦主義者著重描繪近鄰同盟在希波戰爭之后的歷史。在他們的敘事中,近鄰同盟在希臘人擊敗波斯后愈發疲弱,無力阻止希臘世界內部的動蕩和混亂。雖然近鄰同盟議會本身具有多項重要的權力,但是在強大城邦的左右下,近鄰同盟的法定權力往往難以兌現。漢密爾頓就直言:“歷史證明了,【近鄰同盟議會】的法令總是被無視,強大的城邦對同盟的權力不加理會,直接給弱小的城邦制定法律?!?尤其是在希波戰爭后,雅典和斯巴達不斷干涉弱小成員,他們之間的爭雄亦愈演愈烈,終于引發了希臘人的內戰,即伯羅奔尼撒戰爭。在這場內戰中,希臘世界人心崩壞,城邦之間彼此仇視和敵對,戰火不休。肇始戰亂的雅典則受兵燹最劇,戰爭結束后它“毀為廢墟,人民則淪為奴隸”。3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近鄰同盟又因為內亂發生了第三次神圣戰爭。起因是?;谷耍╬hocians)違反同盟的宗教圣規,耕種了阿波羅圣廟的土地,所以同盟向?;谷苏n以罰金。雅典和斯巴達卻從中作梗,煽動?;谷司芙^服從同盟的罰款規定。底比斯人(Thebes)為維持近鄰同盟的權威,帶領同盟其它城邦對?;谷碎_戰,近鄰同盟的內亂最終引來了外患。?;谷擞捎诓粩车妆人谷?,所以請馬其頓的腓力(Philip of Macedon)為其助戰。腓力向來對希臘世界蓄謀已久,這次正好趁機打入近鄰同盟內部,以賄賂收買的方式拉攏幾個城邦的民眾領袖,縱橫捭闔,最終成為“同盟的主子”,奪取了希臘人的自由。4所以在聯邦主義者的敘述中,希波戰爭前后的近鄰同盟判若云泥。伯羅奔尼撒戰爭和第三次神圣戰爭暴露了近鄰同盟的缺陷,它對內無法協調城邦間的紛爭,對外無法抵御外敵。

其實,當今學者已經普遍注意到,美國建國一代對古代城邦同盟的理解值得商榷。近鄰同盟本身乃是一種宗教性質的組織,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功能與紐帶乃是宗教職能的衍生。近鄰同盟的確不時作為一種咨詢機構解決希臘世界內部的紛爭,但是并不具有延續性,與當今世界的歐盟或者聯合國這樣的國際政治組織相比都是南轅北轍,更遑論聯邦或者邦聯。5在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近鄰同盟并沒有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說毫不相關。6麥迪遜等建國精英卻錯誤地理解了近鄰同盟的性質和歷史,并試圖從這種誤解中探尋近鄰同盟衰落的原因,用以資鑒美國政體的構建。

麥迪遜認為近鄰同盟衰弱的緣由在于它采用了美國現行的《邦聯條例》模式,其權力的來源和執行對象是各邦,而非各邦之人民,導致同盟中央機構疲弱,無力約束成員的行為,因此在實踐上無法執行其理論上應有的權力:“就像我們目前的邦聯國會一樣,其權力完全由各城邦的代表來管理,各城邦以其所擁有的政治能力(political capacities)來任命代表,代表們也只能以同樣的政治能力來執行聯盟權力。因此,出現疲軟、無序,最后是聯盟解體?!?漢密爾頓在紐約州的憲法批準代表會議上亦不斷重復這一論點:近鄰同盟的“立法模式同樣地毫無效力,成員抵抗的權力卻十分強大。當議會做出要求時,很少能夠得到成員的服從,因此爆發了內戰。那些受到攻擊的成員就招來外部勢力保護自己。野心勃勃的腓力帶著盟友的假面具,侵犯了每個成員的自由,最終顛覆了整個體系”。8在聯邦主義者的論述中,他們將目前美國所呈現出的現狀,即中央機構的疲弱視為類似近鄰同盟瓦解和衰落,這是他們關于這段歷史的規律性認識和敘事模式。

反聯邦主義者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卻認為,近鄰同盟與現存邦聯體系之間的沒有可比性。因為近鄰同盟內包含著不同政體的城邦,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兼而有之。亞該亞同盟則不同,各城邦都和美國各州一樣實行民主制,所以亞該亞同盟與美國邦聯體系才有可比性。1在門羅看來,亞該亞同盟“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智慧的結晶,所以比任何一個同盟都存續地更為長久?!倍鴣喸搧喭说捏w系結構是成員“在同盟里保留著各自的主權,彼此之間完全平等”,就像美國目前的邦聯體系一樣。所以亞該亞同盟內的城邦彼此間可以維持“最完美的和諧和友好狀態,讓他們在守護自由時十分積極?!彪m然亞該亞聯盟最終衰落了,但其衰落的原因只是因為外部力量過于強大。所以亞該亞同盟長期存在的歷史能夠證明邦聯體系具有優勢。2

亞該亞同盟的長期存在也得到了麥迪遜等人的承認,不過他們認為亞該亞同盟長期存在的原因并非是因為成員保持著強大的主權,而是在于以下兩點:一是因為亞該亞同盟在古希臘地緣政治格局中是個次要角色,相比于近鄰同盟,它的政治影響力很低,所以腓力和亞歷山大并沒有理會這樣的小角色;二是因為亞該亞同盟的中央機構力量十分強大,成員受到了“總體政府和聯盟法律的約束”,所以亞該亞同盟才能穩健地運轉。3

聯邦主義者還強調亞該亞同盟的經歷也遠沒有詹姆斯·門羅形容的那么美好。亞歷山大去世后,馬其頓帝國和雅典、斯巴達、羅馬等地中海勢力不斷侵擾聯盟,從內部瓦解加盟城邦。亞該亞同盟成員彼此間也是分分合合,經常不得不獨立地選擇依附某大勢力,“極盡討好之能事”。典型的例子是其中的成員邁錫尼城邦內部發生了叛亂,叛亂者立馬拉來了同盟外的雅典和艾奧里亞人來支持自己。但是叛亂者仍然覺得力量不足,于是招引來羅馬人。這一引狼入室的舉動給亞該亞同盟帶來了滅頂之災。羅馬人到來后,同盟內的眾多領袖人物投靠羅馬,這些人還欺騙自己的同胞,唆使同盟內成員不斷內訌。與此同時,羅馬人也誘騙亞該亞同盟成員相信同盟的中央機構侵犯了它們的主權。同盟成員受到誘騙后,紛紛離開同盟。亞該亞同盟因此徹底地四分五裂,成員的自由也隨之喪失。4

總而言之,在聯邦主義者的敘事中,古代城邦聯盟的過往是慘痛而又充滿教訓的,它們的失敗昭示出“邦聯政體不但會導致成員間的混亂,還會招引來暴政?!?所以新的美國政體有必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三、經驗之鑒和政治話語

根據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教訓,聯邦主義者認為美國新的聯邦體系應該從組織原則上加以創新。在建國者的認知中,近鄰同盟和亞該亞同盟與邦聯體系有著十分類似的權力結構體系,它們的權力都建立在各自加盟的政治實體基礎上,即州或邦之上,而非各邦或各州的人民。所以聯邦主義者不僅僅要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還要從政體原則上加以修正,脫離傳統的聯邦式共和國范式。

因而,1787年聯邦憲法將聯邦政府的權力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之上,聯邦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執行對象亦是美國人民,而不再僅僅是州。在7月14日的制憲會議上,麥迪遜即以此為原則駁斥了康涅狄格州的代表埃爾斯沃思(Elsworth)。1漢密爾頓也不斷強調這一原則,“我們必須將聯邦政府的權力擴大至美國公民個人?!?通過改變傳統聯邦共和國體系的原則,建國者建立了一個主權二元分割的政治體系,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都代表人民,權力的執行對象都是美國公民個人。如此,聯邦不再是各州的聯盟,而是形成一個基于人民主權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3可以說,聯邦主義者創設出新的制度和政治原則,讓原先孱弱的邦聯轉化為權能強大的聯邦,讓原先彼此分離的州凝聚為向心力更為強大的國家。

作為“反面教材”,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經驗影響到了美國聯邦制的構建。除此以外,聯邦主義者關于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的敘事作為一種政治話語,能夠起到塑造全國共識的效果,影響著民眾對于新政體和國家的認同。

如前所述,美國早期的建國者崇尚歷史研究,希冀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經驗。但是歷史上的先例亦會演化為固有的傳統,保守者可以借此阻礙改革者的行動。在聯邦制的辯論中,反聯邦主義者就多次以先例、經驗和傳統為由來詰難聯邦主義者離經叛道。例如詹姆斯·溫瑟洛普(James Winthrop)寫道,“一個非復合型的共和國(uncompounded republic),面積平均而言為一千英里長,八百英里寬,大概有六百萬白人居民,全都迫使奉行相同的道德、風俗和法律準則,這種理想本身就極為荒謬,有悖人類所有的經驗?!?在新聯邦體制下,美利堅合眾國將成為統一的大共和國,在溫瑟洛普看來,這點得不到人類經驗證實,實屬荒謬。而塞繆爾·布萊恩(Samuel Bryan)直言,“經驗的證據、最負盛名的作家的觀點,以及事物的規律都以最清楚的方式證明了,一個像美利堅合眾國有那么廣袤的疆域的國家唯一的政體形式只能是多個共和政體組合而成的邦聯”。5布萊恩直接以經驗、規律以及先哲作為背書,擁護舊的邦聯體系。這些反聯邦主義者在聯邦制和共和國面積大小上的堅持,意味著傳統的觀念和先例在美國立國時期的分量。

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麥迪遜等聯邦主義者展開了對于古代歷史的研究和敘事,意圖改變民眾關于傳統聯邦共和國的固有印象,消解歷史先例的權威。他們將美國邦聯系統中中央疲弱的特征嵌入進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敘事中,認為城邦聯盟的中央機構沒有和各邦人民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無力約束成員,最終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這是聯邦主義者所建立的基本歷史敘事邏輯和模式。這套敘事模式不但能夠在理性層面消解傳統聯邦共和國模式的權威以及邦聯體系的合理性,同時也能在感情層面激發民眾的焦慮情緒,喚醒民眾的危機意識。

在美國立憲運動期間,聯邦主義者不斷渲染危機的到來。6他們時常會強調內部失序的危險,以及外部入侵的威脅,而邦聯則無力應對這樣的局勢。例如漢密爾頓在《聯邦主義者文集》的第十五篇和第二十四篇中就進行過這方面的闡釋。他強調各州會在利益的誘惑和激情中陷入混亂中,各自為政。而在新獨立的美國周圍列強環伺,西班牙、法國和英國這些歐洲君主國都是美國的威脅,他們有可能會拉攏和分裂各州,再趁亂侵略美國,就如同古代的馬其頓王腓力和羅馬人所作所為一樣。7不過這只是漢密爾頓對未來的想象,當時美國內部沒有陷入類似于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樣的戰火中,外部勢力也沒有分裂和侵略美國。在反聯邦主義者布萊恩(Bryan)和布魯圖斯(Brutus)等人看來,聯邦主義者過于夸大當下的形勢,國家內部并未如聯邦主義者所渲染的那般危機重重,而歐洲各強國本身處于混亂之中,未來長久一段時間內都無力危及美國人民。1

可是一旦將邦聯體系與古代城邦聯盟衰亡的原因聯系在一起,便可以為美國“危機”的想象提供另一套的邏輯和敘事模式。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意味著邦聯體系變化的一種可能性。雖然邦聯體系下的美國目前沒有淪入古代人的“悲慘命運”中,但是既然它有著相同的弱點,那么很有可能就會重蹈覆轍。而當時流行的人性一致論則讓聯邦主義者更加傾向于相信這種可能性將會轉化為現實。

啟蒙運動中的哲人們普遍相信,古代人和現代人的人性始終是共通的,因為大自然“決定了人的發展和基本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這種人性一致論的預設中,啟蒙哲人強調的并非個體的一致,而是不同時空中的人類群體具有一致性,相同的人類情感和特征遍布于不同的社會中。2而正是由于古代人的社會與現代人的社會在人性上是共通的,那么現代人在一定的條件下仍有可能重蹈古代人的命運。正如啟蒙哲人休謨有言:“人們普遍承認,各國各代的人類行為有很大的一律性,人性的原則和作用始終是一致的。相同的動機總是會產生出相同的行為,相同的原因也會帶來相同的結果?!?

建國精英們普遍接受了休謨等啟蒙哲人的觀念,并且以冷靜的現實主義態度將人性一致論作為政體構建的原則,《聯邦主義者文集》即是對此的典型反映。漢密爾頓在討論到美國發生內亂的可能性時曾言:“假如把缺乏這類斗爭的動機作為斗爭不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忘記人是野心勃勃、存心報復而且貪得無厭。指望幾個相鄰的獨立而未聯合的國家一直和睦共處,那就是無視人類事變的必然過程,蔑視數世紀來積累的經驗?!?在漢密爾頓看來,“野心勃勃、存心報仇而且貪得無厭”是人之共性,數世紀來皆是如此,而這種人性不變的惡需要作為考慮問題的前提。既然過去的城邦聯盟制度被證明是失敗的,那么具有相同人性弱點的現代社會自然不能以為自己能夠逃過類似聯盟制度帶來的惡果,必須對制度本身進行革新。否則,古代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或者第三次神圣戰爭這樣的內亂很有可能在美國邦聯體系中再度發生??梢哉f,人性一致論是聯邦主義者擔心美國重蹈古代覆轍的心理學依據。

在人性一致論的預設和對古代歷史的敘事中,聯邦主義者以古代城邦的衰亡昭示舊邦聯體系可能會給美國帶來的悲慘前景,建構起一種針對現實的恐懼感。麥迪遜在弗吉尼亞憲法辯論會議上的發言即是對此的反映:“我們可以從這些不幸的國家中獲益非凡……這些聯盟的歷史是不是和我們從現實經驗中得到的教訓十分耦合?我以誠摯的感情祈求上蒼,讓美國可以有足夠的智慧,從對這些聯盟的不幸的沉思中得到啟發,從中獲益,這樣她就可以規避造成那些聯盟失敗的因素,從而避免相同的命運。如果中央政府依靠于州為了換取支持而自愿做出的貢獻,那么美利堅合眾國的分崩離析將是最終結果?!?從麥迪遜的呼吁可以看出,他對古代歷史的回顧不僅僅是希望能夠獲取政體設計的經驗,也是一種情感上的反應,古代城邦聯盟的過往讓他對美利堅的前途產生焦慮和恐慌的情緒。他在以理性勸誡美國人民的同時,也力圖通過歷史敘事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人民,喚醒人民對于潛在危機的共同意識。為此,在面向公眾的寫作中,麥迪遜采用了悲劇化的修辭,刻意描畫古代城邦聯盟的悲慘遭遇:“亞該亞同盟慘遭肢解,亞該亞人被套上枷鎖,直到今天還在枷鎖下呻吟”;而近鄰同盟在腓力未曾入侵以前,成員就陷入了“相互嫉妒、相互懼怕、相互仇恨和相互傷害”之中,結局是希臘人喪失了自由。1

麥迪遜等人的敘事模式和情感表達得到了廣泛的共鳴,各州批準憲法的會議上的記錄即是對此的印證。在記錄中聯邦主義者們屢屢提及古代城邦聯盟,而且基本沿用了麥迪遜在《聯邦主義者文集》第18篇中的敘事邏輯和模式,多次強調腓力剝奪希臘人自由的歷史。2因此,如果說新聯邦制在制度層面將美國凝聚為一個民族國家,那么基于歷史敘事形成的情感網絡則為美國早期的凝聚提供了共鳴和認同。

聯邦主義者不僅用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敘事傳遞危機的意識,同時還以其安撫民眾對于新聯邦制的恐懼心理。州權主義者擔心聯邦政府權力的擴張將會破壞州權。麥迪遜則以古代的歷史打消他們的疑慮:“亞該亞同盟里,同盟的首腦有可能掌握著一定程度的某種權力,使首腦類似于聯邦憲法體系中的聯邦政府。呂西安同盟以其所秉承的原則與形式而言,與聯邦政府更有相似之處。但是從二者的歷史中可知,它們都沒有蛻變或者趨向退變為單一的統一政體。相反,其中一個的毀滅正是因為其同盟的權威無法阻止同盟成員分道揚鑣,最終同盟解體?!?關于亞該亞同盟,雖然它的組織原則類似于邦聯,以加盟成員的主權為基礎,各成員在聯盟里具有相同的代表權。但是麥迪遜等建國者認為,亞該亞同盟的同盟機構權力很大,有制約加盟成員國的力量,4在這一點上和麥迪遜等人設想的聯邦制有類似之處。不過,亞該亞同盟“首腦”的權力并沒有威脅到加盟城邦的主權地位。反倒是因為亞該亞同盟的組織原則問題,加盟成員離心離德,同盟土崩瓦解。而關于呂西安同盟的歷史記載語焉不詳,聯邦主義者只能通過有限的史料知道這個同盟曾經實行過比例代表制,不同加盟城邦在同盟有不同的代表名額,類似于眾議員名額在各州的分配。但是聯邦主義者認為這段歷史經驗或多或少昭示了新設計的聯邦政府并不會剝奪州的主權地位。無論如何,聯邦主義者的歷史敘事都試圖令美國朝野形成共識,認同新生的聯邦體制。

總體而言,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發揮了兩方面的功能。一是作為經驗之鑒,成為美國立憲運動中“燈塔的燈光,警告人們應該避開哪條道路”,5為聯邦主義者提供經驗教訓。二是關于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敘事作為一種政治話語,能夠消解民眾對于傳統的敬畏心理,改變民眾對于傳統聯邦共和國的認知,加劇民眾對于危機的想象,以及對于邦聯體制的不安。在這種古代文明衰微的歷史敘事中,新創設的聯邦制則被賦予了改良和進步的意義,變成了秩序穩固的意象和符號,從而令民眾對新政體產生認同感,同時還為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注入了革新的動力與信心。無疑,這種結合了歷史敘事與未來展望的意識形態可以有利于美國這個新生的“想象共同體”6的凝聚。

四、結 語

美國早期曾經有人比喻,“新憲法抬起了一個聯邦屋頂,卻沒有聯邦墻壁”。這個比喻說明,雖然憲法為美國的“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提供了政治架構,但是作為一個新生的國族,美國仍然欠缺民族情感和認同。因為美國人民缺少共同的歷史,“僅靠一場獨立戰爭的勝利還不能提供一個一體化的民族認同所必須的共同情操、象征以及有關社會的各種解釋”。1而早期關于古代歷史的敘事能夠彌補美國國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缺失。

在聯邦主義者所構建的敘事中,新的聯邦制從古代聯盟失敗的歷史中汲取經驗,進行了改革,意味著美國新政體之于古代城邦同盟體制,或者傳統的聯邦共和國體制而言乃是一種超越。美國革命前,歷史上的共和政體要么成為遺跡,要么囿于蕞爾小邦。共和政體結成的聯盟或者聯邦又因諸多缺陷而湮沒于歷史中。如今聯邦主義者的歷史敘事則向美國人宣示新制度是在舊制度之上的改良。在一眾反對者以傳統和經驗向聯邦主義者施壓時,聯邦主義者的歷史敘事會賦予公眾信心、勇氣甚至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托馬斯·杰斐遜寫給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一封信中體現明顯。信中,杰斐遜假定古代人在得知美國政體所體現出的新原則后,他們就可以建立更為自由且良好的政府。2當美國人以為自己脫離了古代城邦聯盟覆亡的命運軌跡,并且沾沾自喜之時,自然會傾向于將美國視為超越過往經驗的存在,具有獨特和美好的前景,而這其實是一種例外論(exceptionalism)的體現。例外論則是美國人長久以來身份認同的意識形態基礎。3

在聯邦主義者的歷史敘事中,古代文明扮演了“他者”的角色,用來界定和標榜新政體的性質和特性。在美國立國初期,這種他者化具有別樣的意義。因為作為新生的“想象的共同體”,美國人亟需界定自身的特征。同時,這種敘事還能夠為美國整體的政治實驗帶來動力和信心,塑造一種美國自身乃是進步和“例外”的意識形態??梢哉f,古代城邦聯盟的歷史經驗對于新憲法這個“聯邦屋頂”的形成起到多大作用,難以厘定。但是,聯邦主義者對古代歷史的敘事確是“聯邦墻壁”的一部分。

聯邦主義者關于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的敘事還能體現出古典傳統在西方文明流變中的特征,為當代古典傳統的研究提供一種思路。自古典時代以來,古典文明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關注。啟蒙哲人們更是建構了一幅尊崇古典而貶抑中世紀的歷史圖景。4所以古典傳統的影響一直受到重視。2007年,布萊克維爾出版公司就策劃出版了一本關于古典傳統的專門學術指南。5不到一年,布萊克維爾公司又出版了一本關于古典接受研究的指南。從“古典傳統研究”到“古典接受研究”,其實反映了學界越來越多注意到西方基于自身歷史文化情境對于古典文化的選擇和接受,強調接受者與古典傳統之間雙向互動的關系。6可是透過聯邦主義者關于古代城邦聯盟歷史的敘事可以看出,古典傳統影響的研究不應局限于“接受”或者“選擇”的視域中,“拒斥”或者“否定”同樣應該受到重視。通常而言,對文化傳統的選擇性接受就意味著對部分傳統的否定,這種否定往往是接受者無意識的行為??墒锹摪钪髁x者并非如此,他們是在有意識地“主動否定”傳統,消解古典典范的權威性,從而構建新的話語體系和歷史敘事。而聯邦主義者在西方文明史中并非孤例。由于古典文明具有典范性特征,所以古典文明可以作為一種意象被編織進文明演進的歷史敘事中,為后世認知自我文明拓展想象的空間。即使后世持主動否認和排斥的態度,他們依然可以借由古代來突出自我的現代化特征,展開對于未來的想象,為文明注入革新、進步的勇氣與信念,從而凝聚文明內部的共識,這是西方民族國家崛起時意識形態中的重要現象。

責任編輯:馬陵合

*作者簡介:趙辛陽,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史。

1 美國聯邦制創建之前,聯邦的含義較為寬泛,邦聯和聯邦兩個概念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很多人認為《邦聯條例》即是對聯邦制的實踐。參見王希著:《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頁。支持《邦聯條例》體系的反聯邦主義者認為,聯邦制的原則意味著,擁有獨立主權的各州構成一個政治聯盟,各州地位平等,州權處于優先的地位。這種內涵與聯邦主義者所倡導的原則十分不同,所以反聯邦主義者一直不愿意接受“反聯邦主義者”(anti-federalist)這樣的稱謂。

2 泛指古希臘羅馬文化對于后世西方文明之影響。

3 Meyer Reinhold,Classica Americana:The Greek and Roman Heri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4,pp. 103-104. Carl J. Richard,The Founders and the classics,Greece,Rome,and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 104-114. David J. Bederman,The Classical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Prevailing Wis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 104-134. 晏紹祥著:《古典民主和共和傳統(下卷):現代的闡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150頁;李劍鳴:《在雅典和羅馬之間——古典傳統與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建》,《史學月刊》2011年第9期。

4 伏爾泰寫過《風俗論》《路易十四時代》等史學經典著作,大衛·休謨出版過六卷本的《英國史》,孟德斯鳩寫過歷史專論《羅馬盛衰原因論》,而且其代表作品《論法的精神》其實是對人類過往歷史經驗的研究。

5 Trevor Colbourn,The Lamp of Experience:Whig History and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Liberty Fund,1998,p. 5.

6 From John Adams to James Warren,17 July 1774(2021-05-12),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john%20adams%20to%20james%20warren%20Author%3A%22Adams%2C%20John%22%20Recipient%3A%22Warren%2C%20James%22&s=1111311111&r=5

1 James Madison,From James Madison to Thomas Jefferson,16 March 1784 (2020-05-13),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render%20all%20such%20lights%20of%20consequence%20Author%3A%22Madison%2C%20James%22%20Period%3A%22Confederation%20Period%22&s=1111311111&r=2&sr=

2 James Madison,Notes on Ancient and Modern Confederacies,April-June? 1786 (2020-05-15),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notes%20on%20ancient%20and%20modern%20confederation%20Author%3A%22Madison%2C%20James%22&s=1111311111&r=4&sr=

3 James Dewit Anderews,The Works of James Wilson,vol. 1,Callaghan and Company,1896,pp. 285-321.

4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2,Burt Franklin,1968,p.68.

5 Edward A. Freeman,History of Federal Government in Greece and Italy,edited by J. B. Bury,Macmillan,1893.作者愛德華·弗里曼原先設想的是研究整個歷史上的聯邦制政體,可惜天不假年,過早離世,只寫到了諾曼征服時期。后來伯里將其作品重新整理,以《希臘和意大利的聯邦制政體》為名重新出版。由此可見,古希臘歷史上的城邦聯盟在西方聯邦制歷史中的分量。

6 Edward A. Freeman,History of Federal Government in Greece and Italy,edited by J. B. Bury,London and New York:Macmillan,1893,p. 101

7 [法]孟德斯鳩著,許明龍譯:《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58頁。

8 Bederman,David J,The Classical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Prevailing Wis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26.

9 Herbert J. Storing ed.,The Complete Anti-federalist,vol. 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 331.

10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2,Burt Franklin,1968,p. 422.

11 美國建國者(American Founders)是指參加美國革命從而創建新國家的那一代美國人。

1 Max Farrand,The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vol. 1,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454,459.

2 Max Farrand,The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vol. 1,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 285.

3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88. James Madison,Notes on Ancient and Modern Confederacies,April-June? 1786 (2020-05-13),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notes%20on%20ancient%20and%20modern%20confederation%20Author%3A%22Madison%2C%20James%22&s=1111311111&r=4&sr=

4 Richard M. Gummere,The American Colonial Mind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p. 180.

1 James Dewit Anderews,The Works of James Wilson,vol. 1,Callaghan and Company,1896,p. 288.

2 Max Farrand,The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vol.1,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 296.

3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88,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譯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113頁;James Madison,Notes on Ancient and Modern Confederacies,April-June? 1786 (2020-05-13),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notes%20on%20ancient%20and%20modern%20confederation%20Author%3A%22Madison%2C%20James%22&s=1111311111&r=4&sr=

4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 89-90.

5 Bederman,David J.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Prevailing Wis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 127-128.

6 晏紹祥著:《古典民主與共和傳統(下):現代的闡發》,第131頁。

7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88,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13頁。

8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2,Burt Franklin,1968,p. 234.

1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3,Burt Franklin,1968,p. 210.

2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3,Burt Franklin,1968,p. 210.

3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90.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16頁。

4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90-91.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17-118頁。

5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92.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18頁。

1 James Madison,Rule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nate,[14 July] 1787(2020-05-15),Founders Online 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operate%20on%20the%20people%20individually%20Author%3A%22Madison%2C%20James%22&s=1111311111&r=6&sr=;

Max Farrand,The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vol.2,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 9.

2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15. 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50頁。

3 王希著:《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第104-109頁。

4 Agrippa,XI.The Massachusetts Gazette,(Number 398) Jan.7,1788,reprinted in Paul Ford ed.,Essay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Historical Printing Club,1892,p.91.

5 Samuel Bryan,Centinel,No. 14,Feb. 5,1788,reprinted in Merrill Jensen,John P. Kaminski,and Gaspare J. Saladino,eds.,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State Historical Society,1976,p. 37.

6 李劍鳴:《“危機” 想象與美國革命的特征》,《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李文認為革命時期的危機話語形成了以“自由危機”為核心的表達方式。

7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75-78 ;120-122.

1 Pauline Maier,Ratification:The People Debate the Constituion,1787-1788,Simon and Schuster,2010;Herbert J. Storing,The Complete Anti-Federalist,vol. 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 39.

2 [美]彼得·蓋伊著,王皖強譯:《啟蒙時代(下):自由的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頁。

3 David Hume,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41.

4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29.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程逢如、在漢、舒遜譯:《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23頁。

5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vol.3,Burt Franklin,1968,pp. 131-132.

1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 89-92,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114頁-118頁。

2 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vol.2,Burt Franklin,1968,pp.68,187,234-235;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vol.3,Burt Franklin,1968,pp.129-130;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vol. 4,Burt Franklin,1968,pp.195,293;Johnathan Elliot ed.,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vol.5,Burt Franklin,1968,pp. 210,219,252.

3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and 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 229-230;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309-310頁。

4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and 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90.

5 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and John Jay,The Federalist Pap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175. 譯文參考譯文參考[美]麥迪遜、漢密爾頓、杰伊著,尹宣譯:《聯邦論》,第238頁。

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想象的共同體”來定義現代的民族或者國族,但他并不認為想象是一種“捏造”,而是一種“創造”,想象的方式可以讓缺少關聯性的人意識到其他人的存在和與他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種共同體意識,參見[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步》(增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 [美]喬伊斯·阿普爾比等著,劉北成等譯:《歷史的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頁。

2 Thomas Jefferson,To John Adams from Thomas Jefferson,10 December 1819 (2020-06-01),Founders Online,https://founders.archives.gov/?q=from%20the%20rape%20of%20the%20sabines%20to%20the%20ravages%20of%20the%20caesars&s=1111311111&r=1&sr=杰斐遜的信中主要提到的是羅馬人,羅馬向來都被美國視為典范,既然杰斐遜對羅馬已有如此的自豪感,那就更不用提對希臘的城邦了。

3 李劍鳴:《關于“美國例外論”的歷史反思》,《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4 [美]彼得·蓋伊著,劉北成譯:《啟蒙運動(上):現代異教精神的興起》,第29-35頁。

5 Craig W. Kallendorf ed,Blackwell Companion to Classical Traditi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

6 Lorna Hardwick and Christopher Stray ed,Blackwell Companion to Classical Reception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

猜你喜歡
聯邦制
政治極化之源:美國制度中的黨爭基因
美國聯邦制運轉紊亂導致疫情泛濫
俄羅斯政治制度的特點概括
教材的隱性線索,我們是否讀懂了?
城郊發達縣市城鎮化路徑選擇
“聯邦制”的誤用
從自治制的集中制共和國到聯邦制共和國——列寧采行聯邦制探源
歷史的選擇 現實的考量
蘇聯聯邦制的問題與缺陷
聯邦制與中國統一問題的歷史回顧和現實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