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研究

2024-03-15 12:40雷楠南高寶東
機械職業教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產教職業技能校企

雷楠南 高寶東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一、產業融合發展概述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立足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協同,系統地規劃了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斗桨浮废到y地從招生與招工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創新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來確保推動產教融合落地[1]。產教深度融合是對教育模式的系統頂層設計,在職業學校辦學模式方面的具體表現是校企深度合作。因此,深化產教融合的具體方式是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目標是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眾所周知,只有校企深度合作發揮雙主體育人作用,培養出具有職業認同感強、職業發展規劃明確、職業素質與技能并優、富有創新與拼搏精神且勇于實踐的職業技能人才,才能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目標。但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過程中,企業的主體育人作用總是難以有效實踐[2]。而企業作為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方,一方面,它對職業崗位標準和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明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生產技術、設備、人力等資源對學生職業素質、技能的培養是職業學校無法替代的,所以發揮企業“主體”育人作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關鍵[3]。以校企深度合作促進產教融合,以“雙主體”育人目標促進校企深度合作,重點是如何使企業從“想”參與轉變為“能”參與,從而真正參與校企“雙元”育人過程。

二、“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本土化實踐及啟示

在我國職業教育“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過程中,校企合作較為成功的案例很多,但是在探索實踐政、行、企、校四方深度融合方面,江蘇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踐模式值得借鑒。本文重點研究分析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實踐經驗[4]。

(一)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實踐的外部環境

“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實踐的必要條件是企業、學校、政府及行業四方的積極參與[5]。太倉因為德資企業眾多而號稱“德資之鄉”,在推動“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外部企業環境。首先,德資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有嚴格的標準,對標選拔優秀技能人才的導向倒逼學校和企業必須嚴格按照行業企業職業技能與素質標準實施人才培養,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客觀公正。其次,不同于國內企業參與育人的理念,德資企業具有強烈的參與學校育人的主觀意識和意愿,所以具有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的良好基礎。再次,迫于當地大量企業的用人需求壓力,倒逼政府積極主動服務并出臺政策保障“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落地實施。在太倉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太倉出臺系列政策支持合作企業成為育人主體。最后,校企共同發力,企業投入一定資金來承擔人才培養成本,學校則按照“雙元制”育人模式開展招生招工同步、學生學徒雙重身份的職業教育實踐。此外,為了保證企業能長期參與人才培養,太倉地方政府主動作為,基于利益驅動打造政、行、企、校利益共同體,并建立良好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保障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享有決策、管理、評價的權利。

(二)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實踐的經驗及啟示

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成功實踐的核心是校企真正實現了深度合作。研究、分析其實踐經驗,在人才培養探索實踐中值得借鑒的地方很多,但是最為突出的是政府牽頭,建設政、行、企、校合作平臺——跨企業培訓中心作為聯系學校和企業的紐帶[6]。長期的校企合作實踐證明,在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企業具有強烈的“想”參與意愿,但是因為找不到發力點而無法實現“能”參與。通過建設獨立的跨企業培訓中心,有效突破了國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面對面溝通不暢的壁壘,為企業從“想”參與到“能”參與職業教育育人提供了有效途徑。首先,跨企業培訓中心由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投入資金進行合作建設、獨立運營,保證了各方的平等參與并形成利益共同體。其次,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實訓設備主要支撐學生職業技能從學校的基本技能到企業崗位技能訓練的過渡,同時滿足企業員工的常規培訓,建立職業學校和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系紐帶。最后,在跨企業培訓中心專門組建既懂教育又熟悉生產工藝技術,具備實操技能的專業培訓師資隊伍,有效化解了當前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弱實踐和行業企業兼職師資隊伍弱教學導致的溝通不暢?;谂嘤栔行牡膶嵱栐O備和師資隊伍,可有效將企業的生產技術資源轉化為兼具教學與培訓一體化功能的課程資源,實現校企共享、共用。

太倉“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踐途徑如圖1所示,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具體路徑上以跨企業培訓中心建設實現政、行、企、校四方的深度參與,保障政、行、企、校從“想”參與到“能”參與的落地。企業的“能”參與表現在投入資金參與到跨企業培訓中心建設,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員工培訓一體化。與此同時,因為政、行、企、校四方在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方面的共性,促使各方在利益驅動下形成利益共同體。當地政府積極出臺系列政策,確保企業參與職業學校育人過程中的主體權益,保證企業在育人過程中在“能”參與的基礎上實現“長”參與。

圖1 “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踐的具體途徑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立足互利共贏,加強政、行、企、校四方參與的合作平臺建設

從當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現狀來看,學校與企業在合作育人方面都有強烈的意愿?;谶@個前提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要把校企雙方的“想”參與變為“能”參與,關鍵要找到校企雙方合作的著力點。從職業學校人才培養需求出發,為培養適應行業企業生產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時刻關注行業企業的前沿技術發展與生產崗位技術技能的要求。而行業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為適應生產技術發展需要,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充實到一線崗位。因此,培養高技能人才是校企雙方合作的目標。實踐技能的培養是要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實踐能力,要支撐技能訓練就必須有完好的實訓平臺。眾所周知,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實訓設備投入成本較大,且很難與行業企業生產技術保持一致。因此,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支撐學生職業技能養成的必然條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校企雙方應充分論證、合理配置硬件設備。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積極落實國家相關產教融合政策,使企業能夠享受到相關稅費優惠政策,進而保障企業在積極參與“雙主體”育人過程中能夠開放企業人力、設備、技術等優勢資源。只有在平臺建設過程中使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參與,切實做到利益兼顧,才能確保行業、企業與學校各方資源的有效轉化。

(二)堅持推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特別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7]。為推動產教融合的順利實施,從政府、學校、企業等方面考慮,提出了具體措施和保障制度。此前,為了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教育部于2014年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目前已經開展了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并取得良好的效果?,F代學徒制模式是針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企業用人需求間不協調提出的基于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融入傳統學徒制方式的一種精益人才培養模式。從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來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通常都要經歷生產實踐過程中師傅帶徒弟模式的培養。不可否認的是,工匠精神、技藝技能培養和傳承的最好途徑就是師傅帶徒弟。學生在經歷了職業學校系統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后,再通過企業生產一線的師傅帶徒弟模式的技能強化、技藝傳授,必然能快速成長為適應行業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企業真實的生產崗位上實踐,既有生產一線經驗豐富、技藝高深的師傅指導,又有企業嚴格的產品質量檢驗把關和考核,可倒逼學生快速成長成才?,F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仍然在于校企深度合作,且依賴上述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參與的平臺建設。

(三)全方位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職業教育發展、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實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8]。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出發,需要教師不僅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具備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職業素養。當前,在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校企難以深度合作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職業學校師資隊伍不能有效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攻關,從而導致技術資源難以共享、校企技術交流不暢,合作很難持續[9]。因此,要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就必須打造一支教學與科研“雙優”的師資隊伍。為此,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和技術研發,培養一批能解決企業生產、研發難題的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型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此外,在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只有具備“雙師型”素質,才能有效地將生產一線崗位所需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精神系統地融入學生的培養過程。只有具備豐富的教學和生產實踐經驗,才能將企業的技術資源轉化為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實現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四)推進校企共建、共享課程資源

堅持以政、行、企、校合作平臺建設為支撐、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現代學徒制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好課程資源建設。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是通過一系列課程教學實現的,因此,課程資源是實施人才培養的載體,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F階段的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在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嚴重的缺陷,具體表現在硬件設備的生產性強、教學培訓功能差,根本問題是未能根據生產設備開發出有效的教學、培訓課程資源。在職業院校學生實訓過程中,因為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簡單地以生產項目替代教學實訓項目導致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效果較差。由此可見,校企深度合作的內涵建設即為課程資源建設,只有真正開發出校企“共享、共用”的培訓與教學一體化的課程資源,校企合作的內涵建設才能豐富。校企共建課程資源必須立足產業發展,抽調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組建課程資源開發團隊,共同研究分析相關專業的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標準;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能力由低到高形成的過程,分層次構建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和崗位實踐課程模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從基本技能到專業技能再到崗位技能的能力提升。同時,按照課程模塊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認同感,進而培養其職業習慣及職業精神,保證其成長為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建設、完善每一門課程資源和標準,通過教師團隊的有效實施,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五)教學運行管理與人才評價機制的健全與完善

教學運行管理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關乎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及效果,因此必須探索建立匹配校企“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運行管理和質量評價體系。校企“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是典型的工學交替過程的不斷循環,而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以職業學校為主推動人才培養的實施,缺乏企業參與,因此難以適應“雙元制”育人模式。由此可見,在職業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建立適應工學交替、雙軌并行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與此同時,還必須建立匹配“雙元制”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以便能合理地對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和結果進行定量評價。長期以來,因為企業育人“主體”作用的薄弱或缺失,所以要把重點放在企業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建設方面。在“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只有建立良好的企業教學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才能有效地監管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實踐,督促和約束企業師傅傳授技藝,實現學徒制人才的培養目標。

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校企合作實踐探索中,只要是以“雙元制”育人為目標促進校企合作,進而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必然會實現產教的深度融合。結合前述研究,從職業學校視角進行實踐、反思,在推動產教融合過程中,應從五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立足校企互利共贏,研究、挖掘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以政、行、企、校合作平臺建設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平臺建設。二是堅持校企雙元人才培養核心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保證企業的能工巧匠參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三是努力打造一支能夠校企雙向流動的“雙師”隊伍,保證校企雙方在生產技術資源方面的融合和共享。四是以校企合作平臺為支撐、以“雙師”隊伍為保障,開發校企共享共用的教學與培訓一體化的課程資源。五是建立健全適應校企“雙元制”人才培養的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及職業技能人才考核評價體系。通過上述具體路徑的實踐,必然能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猜你喜歡
產教職業技能校企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大英縣職業技能培訓調研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太倉市服裝定制職業技能競賽舉行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努力開創職業技能培訓的新局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