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發展現狀初探

2024-03-16 11:13王晨
東方收藏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

摘要: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益性、教育性、服務性等特點,現階段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數字化應用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數字化應用,保持數字化發展的可持續性,無疑將加深博物館與社區之間的聯系,使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得到更好的延伸,也是博物館成為文化驅動力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

2003年11月28日—30日,中國博物館學會數字化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及成果展示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組織國內各級博物館圍繞數字化建設進行研究、交流、專業培訓、科研成果推廣的專業學術團體,其主要任務是組織研究博物館數字化發展戰略與標準規范,開展博物館數字化理論與工程實踐研究,推廣博物館數字化科研成果、產品和技術。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促進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合作,運用5G、AR/V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開發館藏資源,支持展品數字化采集、圖像呈現、信息共享、按需傳播、智慧服務等云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要求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快速發展,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優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外。

政府、產業、社會的數字化決心相互促進,為數字化整體發展提供了生態環境和經濟基礎。而博物館致力于為公眾和社會提供發展服務,促進人文環境更好地發展。在新形勢和新技術背景下,在原有數字化建設與文化服務基礎上,博物館數字化的快速發展趨勢更為顯現。

一 、概念闡述及理論基礎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定義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內容之一,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而提供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及相關服務。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參與者。

(二)博物館數字化概念

數字化的概念,從狹義方面來說是技術層面,即將內容復雜的信息轉變為一系列的數字化模型,再轉變為二進制代碼,最后通過計算機語言的統一處理,以實現最終目標的技術;從廣義方面來說,是人們將數字化作為多媒體、信息技術、媒體設備等區別于傳統或不斷更新的高科技手段,最終呈現的裝置形式。但無論從哪一個層面來說,數字化都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發展趨勢,在全球供應鏈和通信技術等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數字化的運用有時甚至決定了某一行業的興衰。

二、南京市博物總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發展現狀調研

現階段,我們可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路徑分為兩大類:內部系統包括博物館辦公運營系統、數字化藏品保護、數字化遺址保護、博物館可視化平臺等,這些工作系統的搭建有利于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并作用于對公眾服務的效率、渠道;外部通道則主要包括網站資訊、博物館數字裝置、數字展覽、 數字展品、線上咨詢服務、數字導視、直播、線上活動等。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數字化與信息技術發展保持同步。

本文以南京市博物總館為例,乃是因為南京市博物總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一家實行總、分館制的博物館,總館成立于2014年,是融匯南京古代史、近現代史、革命史、城市史、文保、民俗與非遺等諸多門類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下轄七館兩所,包括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宅第)、渡江勝利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六朝博物館、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等9家市屬文博館所。因此作為一個總分館機制的主體單位,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數字化運用會有其更為鮮明的特點。

(一)以互聯網站為窗口的信息化服務引擎

南京市博物總館成立于2014年,同年開通了網站、微信、微博等三個信息交互平臺,其中官方網站的閱讀量截至2022年9月為1.06億次。網站的內容設計更趨向于為觀眾提供資源整合下的系統化引導服務,網站首頁設置的分流導視頁面,便于跳轉所需平臺,讓大眾對于南京市屬博場館的信息有的放矢。除此之外,網站還整合了9家單位的歷史文化資源、學術資源、資訊信息、網上展廳等版塊的重點內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眾對南京地區博物館引擎搜索混亂、合眼摸象的情況。

在微信平臺設計上,結合其交互性和功能特點更為突出,對終端、系統的兼容性更強以及開發成本低廉的特點,博物館充分發揮其優勢,是實現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的優質路徑。南京市博物總館打造自媒體群宣傳服務矩陣,包含“南京市博物總館”和各分支機構的微博號、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號,構建更為合理的資源和服務分配體系,形成“樹狀”結構,滿足了各類搜索需求,這一功能主要體現在公眾對信息資訊的查閱內容方面。

(二)面向公眾的可移動終端數字化服務引擎

南京市博物總館根據其組織架構的優勢,對服務內容進行劃分。除了網站內容的定位以外,“南京市博物總館”的主體賬號以參觀預約、活動預約、總館資訊三類為主要功能。

我們通過南京市博物總館微信平臺單日點擊數據,可以發現觀眾對菜單欄的點擊情況(圖1),能夠直觀地看到超過87%的用戶對于微信平臺的使用為參觀預約,觀眾通過線上平臺完成了自助式服務。

(三)網上展廳、數字展覽

網上展廳、數字展覽的出現成為公眾打破時間和空間壁壘進行了解博物館的重要陣地。以南京市博物總館為例,截至2022年11月,南京市博物總館官方網站上共計有22個基本陳列、85個臨展回顧在平臺展出,展出形式為圖片及文字說明。這種展示方式對于觀眾而言一目了然,對于博物館來說則是上線速度快、投入成本低。網上展廳的另一種陳展形式為數字展覽,它又分為VR虛擬展廳和數字展覽兩類。VR虛擬展廳以線下展廳為基礎,將線下展廳的高清圖片通過3D動畫效果,讓觀眾有種沉浸式的體驗,突破了線下展覽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虛擬展廳在網站上呈現,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現階段更多的虛擬展廳還嫁接在微信端服務平臺上。

(四)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教育職能

云課堂是近年來博物館為大眾提供的具有教育宣傳功能的互聯網服務,它是基于計算機信息通信技術,通過網絡進行的遠程授課形式。其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講解、視頻等多種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直播平臺和App 程序的開發,多種互動形式也逐一呈現。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各分支機構在統一、規范的管理和服務體制下,根據自身特點和工作內容開展了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如“太白之旅”研學游云課、“博物館云課堂”公益網絡課成功入圍2022年全國社教百強案例。云課堂的實現,以各館所對應公共服務部門的研學社教內容為基礎,結合展覽與教育課程,突破了原有線下教育的壁壘。

(五)“互聯網+志愿服務”數字化服務平臺

博物館志愿者是連接博物館和觀眾的重要橋梁,也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重要力量,更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者工作既是一項管理工作,還是一項資源分配工作。北京市文物局于2022年10月在《關于進一步做好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的要求,加大科技支撐,提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推進志愿者服務平臺建設。

(六)線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應用趨勢

線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內容主要涵蓋博物館展區智能管理、展覽數字化技術的交互應用、公眾需求的遠程服務等內容,各博物館也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實際應用?,F階段南京市博物總館主要的實施項目以智能語音講解設備、展覽數字化裝置、VR觀展、全息投影、沉浸式導視、博物館可視化運營系統為主。

三、現階段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供給不足,質量參差不齊

當下,博物館的數字化運用已較為普遍,但有些場館仍停留在“有”的階段。我們針對博物館公共服務職能數字化運用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圖2)。在收集到的441份問卷中,僅有51.93% 的觀眾對現階段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數字化運用現狀表示滿意;29.71%的觀眾直接指出現有服務、線上活動和線上功能存在的不足。結合實際調研結果發現,現階段的成果仍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其原因大致表現為技術運用得不平衡、不充分,缺乏對重點對象的研究分析。

(二)參與性、互動性、可持續性不足

絕大多數博物館仍采用“知識講述模式”,以南京市博物館為例,截至2022年10月,共推送信息257次,共計802條推送內容,總閱讀量496862次,點贊數4630次,留言數936條,在看數1626次,平均互動指數為1.4%。其中,《朝天宮雪》閱讀量為1.7萬次,點贊451次,留言33條,互動指數2.8%;《特展預告“1420:從南京到北京”》閱讀量為6961次,點贊119次,留言13條,在看54次,互動指數為2.67%。以上兩則文章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信息類發布,而近年來在網絡平臺上重點推出的“云課堂”等教育活動的觀眾參與度和互動性則相對較弱,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階段“云課堂”發布的有效性不足問題。

博物館需要建立互動參觀和共同創建的信息模型,在龐大用戶基礎上,依托展品、展覽與公眾開展對話和交流。網絡的核心是人與社群,這是其他平臺無法替代的。

(三)缺少客戶群畫像分析和利用,平臺內容沒有針對性

用戶行為習慣與新媒體內容曝光量有密切聯系,不同平臺用戶群體的訴求各不相同。針對博物館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用,為了獲得更為全面的受眾體驗數據,我們采用網上調查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相關數據。為了讓數據更有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分為全國范圍及南京地區兩類,其中南京地區調查問卷共收回48份,全國范圍內調查問卷共收回441份。

從柱狀圖(圖3、圖4)發現,南京本地區引擎搜索集中在網站(62.5%)和微信(75%)平臺上,其余通道均低于30%,而全國區域的服務平臺相對平均。網站和官方微信的宣傳通道幾乎沒有隨機性的數據推送,因此這個數據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結于大眾對博物館服務要求的定向查閱、精準定位,而全域范圍的瀏覽通道相對平均,其主要原因為數據抓取推送,即被動式收取。

四、未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的展望

數字化內容是利用技術實現信息、公眾的雙向連接,其核心是人與社群,通過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對社會經濟產生可持續的影響。要將人的數字化、人與人關系的數字化、物的數字化三者關系處理得當,從而實現全方位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的展示方式,在未來將是博物館展覽和教育長久延續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不僅是當下之需,更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加強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數字化應用,保持數字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加深博物館與社區的聯系,并成為文化驅動力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裕昌.關于博物館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思索[J].甘肅科技,2006(04):191-194.

[2]劉紹南.數字博物館系統架構初探[J].東南文化,2010(04):99-103.

[3]鐘燕麗.基于“互聯網+”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研究與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2):148-149.

[4]何暉譯.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如何發揮社交媒體的作用[J].博物館·新科技,2020(02).

[5]張靜.淺談博物館信息化[J].藝海,2011(09).

[6]宋俊濤,董潔,張景柯等.移動互聯網時代故宮博物院數字化轉型研究[J].商展經濟,2022(15):14-17.

[7]蘇怡,張沛沛.借助數字科技激活、強化和釋放“博物館的力量”——從故宮博物院與騰訊集團跨界的合作談起[J].中國博物館,2022(02):14-18.

作者簡介:

王晨(1989—),女 ,漢族,山東榮成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學、博物館學。

猜你喜歡
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博物館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數字化制勝
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藝術普及
淺析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發展現狀
打造內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