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當代家庭教育學科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2024-03-19 08:58楊雄
中華家教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范式家庭教育

摘要:在學者們共同努力下,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已從家庭教育指導普及轉向學科建設提升。一門相對成熟的獨立學科應具有較為明確的研究對象、邏輯起點、基本概念及學科共同體,而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融合,有助于當代家庭教育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我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進路應包括學科框架進一步構建、跨學科研究進一步推進和家庭教育政策進一步聚焦,以至不遠的未來在國內外取得獨立的學科地位。

關鍵詞:家庭教育 知識系譜 研究范式 學科化建設

作者簡介:楊 雄/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235)

一、導言

家庭是社會的機體,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文化建設,致力于社會環境改善,必須從家庭建設抓起。家庭教育有其自身規律、獨特研究對象和方法。通過專業化研究推動“家庭教育學”建設,業已成為時下跨學科研究領域同人們關注的熱點議題。家庭教育研究涵蓋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發展學、文化研究、家庭治療學、兒童發展學、社會工作等多個學科領域,可以綜合應用個體心理、家庭關系、文化影響、政策循證等多種研究范式。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家庭教育學理應具有較為明確的研究對象、邏輯起點、基本概念及實踐取向。其學科化建設的邏輯起點是將家庭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強調家庭作為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環境,以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學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更應關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互動、教育方式、家庭環境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以及社會背景對家庭教育的影響等問題,將親子關系、家庭系統、兒童成長、教養方法、家庭文化價值等概念置于學科的基本概念。家庭教育學的實踐取向應該體現在促進更健康、積極的家庭關系與家庭功能的發揮。家庭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個實踐領域。因此它不僅關注理論研究,更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指導,以幫助更多家庭解決問題、改善親子關系和支持兒童發展。經過社會各界十多年來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學界同人的關注,學術團體和專業論文漸成規模,其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呼之欲出。

二、家庭教育學派與多元化視角

多學派的研究范式和向度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有助于其學科化建設。除了我國傳統的、主流的家庭教育觀點之外,以下簡要介紹國際上與家庭教育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學術觀點。

(一)以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流派

兒童發展學派以瑞士心理學家和兒童發展研究者Jean Piaget(讓·皮亞杰)為代表。Piaget以認知發展理論而著名,他提出了認知發展階段論,將兒童認知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如感知運動期、前運算期、具體運算期和形式運算期,每個階段的兒童具有獨特的思維特征和能力。兒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逐漸適應并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這是一個適應性過程,包括認知結構的建立和模式的形成。同時,他以“均衡與不均衡”的概念闡釋兒童在不斷尋求通過解決認知沖突來實現認知均衡。Piaget關注了家庭教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環境對兒童思維成長的促進,其重要著作包括《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和《兒童邏輯學》(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詳細闡述了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和對兒童思維的研究,對于理解兒童認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兒童依戀理論主要代表人物為英國精神分析學家John Bowlby(約翰·博爾比),其重要觀點和論述包括:提出了依戀理論,強調了嬰兒和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親子依戀關系對兒童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認為,親子依戀是兒童安全感的基礎,對于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調節至關重要。Bowlby論述了“安全基地”與分離焦慮的概念,親子關系中主要依戀者充當了兒童安全基地,使他們能夠探索外部世界,在需要時尋求支持和保護,兒童會在與親人分離時經歷焦慮和情感困擾,促使兒童尋求與主要依戀者的重聯。Bowlby研究了母性的重要性,認為母親在滿足嬰兒的情感和生理需求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owlby的主要著作包括《附著與捆綁》(Attachment and Loss)系列,其中第一卷《附著》(Attachment)于1969年出版,詳細介紹了他的依戀理論。他的研究對心理學、兒童發展學以及親子關系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并成為理解親子關系和兒童依戀的基礎。

(二)以系統家庭理論為基礎的流派

系統家庭理論由精神分析學家、家庭治療師Murray Bowen(默里·鮑文)提出,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互動,認為家庭是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對每個個體的行為和情感都產生影響。同時,Bowen引入了情感三角與自我分化的概念,當家庭中兩個成員之間的緊張關系增加時,往往會引入第三個成員來緩解緊張,從而形成情感三角,使親子關系模式合理化;而高度自我分化的個體能夠在家庭壓力下保持冷靜和自信,不受家庭互動的過度影響。Bowen開發了一種被稱為“家庭系統治療”的方法,旨在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彼此,并改善家庭關系,匯總于其重要著作《臨床實踐中的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詳細介紹了他的家庭系統理論和治療方法,對于理解家庭系統的復雜性、家庭治療和親子關系研究作出了貢獻。

知名臨床心理學家和家庭治療師Virginia Satir(弗吉尼亞·薩提亞)則構建了家庭關系領域的薩提亞模式,其重要觀點和論述包括家庭溝通、家庭角色、自我價值、家庭治療。薩提亞模式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對于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認為開放、坦誠和尊重的溝通方式有助于解決家庭內部的問題和沖突;關注家庭成員在家庭系統中的不同角色和責任,指出這些角色對家庭和個體的影響;強調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和感受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薩提亞模式鼓勵個體發展積極的自我價值感。Satir提出了許多家庭治療技巧和方法,旨在改善家庭關系和解決家庭內部的問題,主要發表在其著作中,其中最知名的是《家庭重建:家庭治療的一種方法》(The New Peoplemaking),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其觀點和家庭治療方法。薩提亞模式的提出對于家庭心理學、家庭治療和親子關系研究都產生了學術影響。

(三)以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的流派

家庭生態系統理論以Urie Bronfenbrenner(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為代表,核心觀點為個體的發展受到多層次的環境系統影響,包括微系統(如家庭)、介系統(如社會機構和社交網絡)、外部系統(如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等。同時,Bronfenbrenner開發了發展的生態模型,其中包括個體(微系統內的個體)、微系統(家庭、學校等)、介系統(社交網絡和社會機構)、外部系統(文化和社會制度)以及時間因素,以全面理解發展過程。他強調了家庭在個體發展中的角色及重要性,將家庭視為微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產生影響。Bronfenbrenner的工作對政策制定者產生了影響,他強調社會政策對家庭和兒童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并倡導支持家庭和社區的政策。其重要著作包括《生態系統理論:人類發展的新觀念》(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的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模型。生態系統理論對于理解個體發展、家庭關系和社會政策的交互關系產生了較大影響。

(四)以社會文化學派為基礎的流派

社會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為蘇聯社會文化心理學家Lev S. Vygotsky(列夫·維果茨基),以其文化歷史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而聞名。Lev S. Vygotsky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受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他強調社會因素對于知識和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引入了“近似發展水平”的概念,指出兒童在與成年人或同伴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達到高于他們獨立的認知水平。而文化工具(如語言、符號和社會習慣)在知識和思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個體參與社會活動和問題解決。Vygotsky強調了教育對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與兒童的發展水平保持一致,提供適當的挑戰和支持。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和《心理學問題》(Mind in Society),這些著作詳細介紹了他的社會文化理論和教育觀點,對于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和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以家庭社會學視角為基礎的流派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家庭三角形理論”,適用于對中國核心家庭結構的分析?!凹彝ト切卫碚摗闭J為,丈夫、妻子與子女是一個家庭的三個單元,把它們其中的任意兩個要素用一條線連接起來,就可形成一個家庭三角形。其每一邊都表明一種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與否,在于婚姻所構建起的這一家庭三角結構是否穩定。而家庭結構與家庭成員相互溝通的模式健康與否,會對家庭功能的發揮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既可以是正向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反向減力的作用。那么是“增力”還是“減力”乃是由家庭成員代際關系以及家庭教育質量來決定的。這對于在學術上理解廣義及狹義的家庭教育功能發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六)以教育政策研究為基礎的流派

家庭教育政策學派的代表人物為James P. Comer(詹姆斯·科默),其以在學校和家庭教育政策領域的貢獻而知名。Comer倡導全面學校改革的理念,認為教育政策應該包括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合作,以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發展;強調家庭參與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支持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關注社會公平問題,特別是不同收入群體的教育差距,并提出了減少這些差距的政策和干預措施。Comer在教育政策領域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和著作,關注了學校和家庭合作、教育改革和社會公平等問題,對于理解教育政策如何影響學生和家庭、改善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知識譜系、研究范式與學科共同體建設

(一)知識譜系的借鑒

當代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基礎涵蓋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譜系。如教育學為家庭教育學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方法。心理學則提供對個體發展、學習、情感和行為的深刻理解,這對于研究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系、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社會學專注于研究家庭結構、功能、關系和動態,探討家庭在社會中的角色、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家庭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親子功能、家庭角色和文化傳承等與家庭教育相關的社會現象。

上述基礎學科為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幫助理解家庭中的教育過程、親子關系、家庭動態和家庭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形成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特殊性:關注家庭中的教育過程,特別是親子關系、家庭文化和價值傳承等。強調家庭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與學校教育更側重于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相區別。家庭教育學科化建設就是在綜合、借鑒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

(二)研究范式的應用

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應運用多學科理論與研究范式探討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如下五個視角的學科研究范式值得借鑒。

心理學視角:心理學范式側重于個體和家庭成員的心理過程,如認知、情感、個性和行為。這一范式探討了家庭內部親子關系、親子附著和兒童發展等心理學問題。認知學習范式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有廣泛應用,它關注家庭成員的認知過程、知識獲取、問題解決和學習策略。這一范式研究了家庭環境如何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和學習成就。發展生命周期范式關注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特征和需求,研究了家庭在不同階段的教育實踐和支持。

系統與生態視角:系統理論范式認為家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關系是相互關聯的。這一理論范式強調了家庭內部的動態和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生態學范式關注家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它考慮了社會、文化和社會經濟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強調了家庭在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

社會學視角:社會學范式關注社會結構、社會角色和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探討了家庭教育與社會變革、家庭政策和社會問題之間的關系。如“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和“夫妻教育”范式通過三對關系反映家庭內部的互動與影響,建構起一種家庭教育研究的社會學理論模型?!坝H職教育”指父母或撫養者與子女之間的教育關系,包括父母如何引導子女的認知、情感和社會發展,以及如何傳授價值觀和生活技能?!白勇毥逃敝缸优g的教育和互動關系,包括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影響、合作和競爭,以及家庭中不同年齡段的子女如何學習和互相教育?!胺蚱藿逃鄙婕胺蚱拗g的互動和協作,以支持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間的教育觀念和溝通方式對家庭教育起著關鍵作用。

文化視角:社會文化理論范式強調學習是社交和文化參與的產物。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它研究了家庭內部互動、親子關系和家庭文化對兒童發展和學習的影響。文化相對主義范式認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實踐和價值觀是相對的,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強調文化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政策與權利視角:教育政策范式關注家庭教育政策、法規和政府干預措施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它研究了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如何影響家庭教育實踐。兒童權利范式關注兒童的權利和參與,強調了兒童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權利。

從學科建設與現實需求出發,家庭教育學研究應支持、融合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研究目標選擇或綜合運用其研究方式。問題導向研究強調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如家庭教育中的挑戰和需求,根據社會和家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改善家庭教育;學術取向研究強調家庭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理論發展,專注于深入探討家庭教育的理論框架、方法論和概念,以推動學科的學術進展;分科式研究將家庭教育分為不同的子領域,如兒童發展、親子關系、家庭政策等,以便專注于研究各個領域的特定問題和挑戰,有助于形成更具專業性的研究方向;集成式研究鼓勵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理論整合起來,更全面地理解家庭教育,這有助于揭示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心理等多個領域之間的復雜關系。

上述理論研究范式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提供了不同的理論視角和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三)學科、學術共同體建設

客觀地說,我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構建起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話語與學術共同體,這是國內一批相關學者及社會同行多年堅持、不斷思考、共同推動的結果。

研究領域方面,家庭教育領域呈現獨立的研究方向,如親子關系、養育教育模式、家校社協同、特殊家庭、跨文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政策研究等,深入探討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家庭教育學者亦開發了多種理論模型來解釋家庭與教育的互動和影響。

教育體系方面,國內外許多大學和教育機構已經設立了家庭教育專業或課程,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家庭教育培訓和教育,課程通常包括親子關系、兒童發展、家庭治療技巧等方面的內容,以培養專業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從業人員。

學術共同體方面,家庭教育領域有專門的學術期刊、學術會議,并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專委會,這些組織和平臺為研究家庭教育的學者提供了交流和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

實踐應用方面,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個學術領域,也是一個實踐領域。家庭教育專業人士,如家庭治療師、家庭教育教師和兒童輔導員,將家庭教育原則和技巧應用于實際工作中,致力于幫助家庭解決問題和改善親子關系。

四、家庭教育學科化建設實踐進路

未來我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重點應包括學科框架進一步構建、跨學科研究進一步推進以及家庭教育政策研究進一步聚焦等。

第一,家庭教育的學科建設有助于完善其理論框架,更深入合理地解釋家庭與教育之間的復雜關系。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法律等多學科領域知識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跨學科建設與發展,多樣化的理論范式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持,可以促進對家庭教育本質與影響的深度闡釋,有利于更深入的專業研究和理論發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制定更有效的政策研究。

第二,我國家庭教育學科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體現了社會、法律和政策的需求,政府和社會組織依據家庭教育學科研究成果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家庭政策,以支持不同類型的家庭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主要體現在家庭多樣性、政策科學化、教育專業化等方面?,F代社會面臨著各種家庭結構和動態變化,不僅多數中國父母對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知識與能力有較強的需求,包括單親家庭、丁克家庭、跨國家庭等多樣性家庭也需要有專門的學科支持來應對家庭的教育挑戰,獨立的家庭教育學科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好、更有效的社會政策??鐚W科背景與相對獨立的家庭教育學科發展,有助于培養家庭教育專家隊伍與從業者,使家庭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于家庭和睦和兒童成長的需求。

第三,家庭教育學科化建設應植根于當代中國家庭建設實踐。家教質量: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強調尊重、溝通、家庭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健康的家庭關系。家風傳承:高質量的家風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責任感、尊重和誠實,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支持:家庭是成員共同發展的場所,高質量的家庭發展強調家庭成員的個體成長和發展,鼓勵親密和互相支持的親子關系。家庭凝聚力:在凝聚力強的家庭,成員具有較強的家庭歸屬感,家人之間彼此信任,分享喜怒哀樂,更加團結。

第四,樹立和培育新時代家庭觀,對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當下應關注青少年一代心理健康,特別是對青少年“生存技巧”“生活教育”“生涯規劃”的指導。生存發展涉及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包括身體健康、安全、情感健康和社會適應,家庭在提供這些需求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家庭如何滿足青少年的生存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營造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議題之一。生活發展關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包括學校、社交關系、興趣愛好和家庭互動,研究青少年如何處理學業、發展社交技能、建立友誼以及參與家庭活動有助于理解家庭教育如何支持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生涯發展涵蓋了青少年對未來的職業和教育規劃,家庭在幫助青少年探索職業興趣、制定目標和提供職業建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家庭如何促進青少年的職業發展決策和規劃是家庭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提升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和未來進路,就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對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總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理論高度與實踐取向,最終取決于本學科共同體建設的專業化水平與學科質量,同時應體現對國家、社會、家庭與教育發展需求的政策回應與現實滿足度,這也基本代表著未來我們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影響力與成熟度。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陳佳莉.從“中國式”問題突圍:薩提亞模式在家庭教育中應用的學理審思[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2 (17):119-122.

[3] 彭靜雯,曹根.超越西方親子溝通的實用工具:中國家庭教育“鐵三角”模型的構建[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1):28-38.

[4] 列夫·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 楊雄,劉程.新時期家庭教育學科發展與課程建設思路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21(2):5-12.

[6] 康麗穎,姬甜甜.回歸教育學視域的家庭教育理論建構[J].教育科學,2021(1):69-75.

[7] 丁芳,熊哲宏.智慧的發生——皮亞杰學派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8] 徐楓,王劍璋,楊雄.新時代家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

[9] 列夏·蘇霍姆林斯卡雅.蘇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J].中國德育, 2018(17):43-46.

[10] 馬芳,王聿潑.教育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11]孫云曉.家庭教育需要專業化指導和學科建設[J].新課程評論,2018(3): 7-13.

[12]皮亞杰.智力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3]周姣術,朱華.淺談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對當代教育教學的意義[J].教育學理論,2017(8):172-173.

[14]王光榮.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兩種范式——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比較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164-169.

[15]黃芬芬.薩提亞基本三角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J].知識經濟,2014 (10):161-162.

[16]石艷.費孝通家庭社會學思想研究[D].上海大學, 2013.

[17] 約翰·鮑爾比.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7.

[18]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19]維吉尼亞·薩提亞.心的面貌[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20]駱風.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多學科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5-11.

[21]王茜,吳重涵.現代家庭教育知識生產:從原理到實踐的體系[J].教育研究,2023(12):78-89.

[22]厲育綱.關于我國家庭教育學科體系構建與發展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1):65-68.

[23]桑標,席居哲.家庭生態系統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影響機制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1):80-86.

[24]易春麗,錢銘怡,章曉云.Bowen系統家庭的理論及治療要點簡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53-55.

[25]譚虎.對創建中國家庭教育學科體系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8): 3-5.

[26]厲育綱,趙忠心.“加強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1(7):80.

[27]張志學.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與現狀[J].心理學探新,1990(1):31-34,20.

[28] BOWEN.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Jason Aronson Inc.,1978.

[29] JOHN 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M].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0]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temporary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Family Education

YANG Xiong

Abstra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hifted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to the upgrading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lars. As a relatively matur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have a clear research object, logical starting point, basic concepts and disciplinary community. The integration of pedag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field knowledg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as a contemporary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ipline in China should include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 greater promo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family education policies with a clearer focus, so that family education can achiev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ary stat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next few years.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Genealogy of Knowledge; Research Paradigm; Su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李 宇)

猜你喜歡
研究范式家庭教育
我國犯罪論體系之變革及刑法學研究范式之轉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論我國刑事錯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為會計理論與應用研究綜述
從生態倫理觀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