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蘆的本草考證

2024-03-19 05:55成子己徐麗莉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24年2期
關鍵詞:藜蘆本草

成子己,徐麗莉

(1.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學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醫藥大學 科技人文研究院, 上海 201203)

藜蘆(Lilu)為百合科(Liliaceae)藜蘆屬(VeratrumL.)藜蘆(Veratrum nigrumL.)等同屬多種植物的根及根莖,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味辛、寒,有毒,歸于肝、肺、胃經。具有涌吐風痰、殺蟲解毒的功效,用于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蟲毒等[1]。藜蘆亦為蒙古族習用藥材,是藏醫藥古籍中“都日吉德”的蒙古地區替代品。此外,藜蘆也被作為獸藥在民間應用[2]?,F代研究表明,藜蘆的主要化學成分有甾體生物堿類、茋類、黃酮類等,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其藥理作用以降血壓、抗血栓、抗炎鎮痛、抗腫瘤等為主[3],亦具有較強的毒性。藜蘆生長于山谷或山坡,主產于四川、云南、山東、遼寧等地,品質以直徑大、色土黃、質清脆、斷面粉性為佳。

今人關于藜蘆的本草考證研究,目前僅見于謝志民等[4]對藜蘆的植物形態、混淆品的梳理,文章考證嚴謹,但對于藜蘆采收、炮制等方面并未進行詳細整理。本文試圖從歷代本草典籍和歷史文獻出發,就名稱、基原、混淆品、產地、功效等方面,對藜蘆進行更為全面的本草考證,以期為藜蘆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

1 名稱考證

古籍中記載有多種藜蘆名稱?!渡褶r本草經》載藜蘆:“一名蔥苒”[5]。藜蘆之名,在此首次出現。魏晉時期《吳氏本草》曰:“一名蔥葵,一名山蔥,一名豐蘆,一名蕙葵,一名公苒”[6]?!睹t別錄》曰:“藜蘆,一名蔥菼”[7]。宋代《圖經本草》提及“用者名蔥白藜蘆,根須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8]。金代《儒門事親》提及“憨蔥”即“藜蘆”[9]。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藜蘆為“蔥管藜蘆”[10]。

新中國成立以來,《遼寧經濟植物志》記載:“藜蘆,地方名噴嚏草(遼西)、山白菜(海城)、旱蔥、老旱蔥(西豐、莊河、凌源、岫巖)、盧蓮(新賓、本溪、金縣、凌源)、藥蠅子草(義縣)、山苞米,大葉蘆(遼寧)、山蔥(營口)”[11]?!度珖胁菟巺R編》記載:“藜蘆,別名黑藜蘆、大葉藜蘆、人頭發、七厘丹、棕包頭”[12]?!度珖胁菟幟b》匯集了蔥苒、蔥葵、山蔥、豐蘆、翻天印等別名[13]?!吨兴幋筠o典》記載:“藜蘆,異名蔥苒、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蔥菼、梨盧、蔥白藜蘆、鹿蔥、憨蔥、蔥蘆、蔥管葫蘆、旱蔥、人頭發、毒藥草、七厘丹”[14]??梢娹继J名稱較為混亂,存在有“蔥苒”“蔥管藜蘆”“七厘丹”等多種別名、異名、地方名,詳見表1。

表1 藜蘆名稱考證Tab.1 The name examination of Lilu

2 基原考證

2.1 宋代以前

藜蘆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草部下品,載:“藜蘆,味辛寒,主蠱毒,咳逆,泄利,腸澼,頭瘍,疥搔,惡創,殺諸蠱毒,去死肌,一名蔥苒,生山谷”。在該書中主要描述了其性味功效及生長環境,并無其原植物形態特征的描述,對于其基原植物的種類無法進行明確判斷。在宋代以前,相關文獻內容均基于《神農本草經》對于藜蘆的性味功效等的記載,并無對于藜蘆植物的基原描述。

2.2 宋代

宋代《圖經本草》記載:“生泰山山谷,今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陰干。此有二種,一種水藜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余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管藜蘆,根須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备鶕藭枋?,藜蘆為多年生草本,三月開始長苗,根莖粗短,青紫色似蔥,上部黑皮裹莖(葉柄殘基),似棕皮,它的花和肉呈紅色,其根部似馬腸,下部簇生眾多須根,表面呈土黃色?!蹲C類本草》有2種“解州藜蘆”的插圖(圖1),其中第一種有葉無柄,基生葉稍寬,有密集總狀花序,根須多而密,鱗莖殘留葉鞘棕黑色的纖維,須根呈圓柱狀等特征較為符合解州藜蘆的描述;而另一幅插圖,該株植物葉片寬大,呈橢圓形,果序呈一次分枝,參考《中國植物志》對尖被藜蘆(Veratrum oxysepalumTurcz.)的描述“植株高達1 m,基部密生無網眼的纖維束。葉橢圓形或矩圓形,長3 ~ 29 cm,寬達14 cm,頂端漸尖或短急尖,有時稍縊縮而扭轉,基部無柄,抱莖,背面無毛或疏生短柔毛。圓錐花序長30 ~ 50 cm,密生或疏生多數花,側生總狀花序近等長,長約10 cm,頂生花序多少等長于側生花序,花序軸密生短綿狀毛”,此幅插圖所標注的解州藜蘆與其十分相像[15]。

圖1 《證類本草》中“解州藜蘆”插圖Fig.1 Illustration of “Lilu of Xiezhou” in “Zheng lei ben cao”

綜上,宋代后開始出現藜蘆植物形態的記載,在《圖經本草》和《證類備急本草》中均附有藜蘆的植物藥圖,但通過植物藥圖來確定基原是較為困難的。

2.3 明清時期

明代,李時珍稱藜蘆為山蔥、鹿蔥、憨蔥等,對于藜蘆植物特征也進行了詳細描述:“黑色曰黎,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際似蔥,俗名蔥管藜蘆是矣”。而早在《爾雅》時就有“茗,山蔥也。郭注云茗蔥生山中”。根據謝志民等考證,李時珍所言應為我國分布最廣的藜蘆(V. nigrum)。

《救荒本草》中提及:“山蔥一名隔蔥,又名鹿耳蔥。生輝縣太行山山野中。葉似玉簪葉微圓,葉中攛葶,葶似蒜葶甚長而澀,梢頭結,似蔥微小,開白花,結子黑色。味苦辣”[16]。據《民間獸醫本草 續編》記載:“茗蔥,又名山蔥、隔蔥、鹿耳蔥、寒蔥,茗韭、格蔥等。其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長橢圓形,質軟而平滑,花小,綠白色乃至淡紫色,簇生于莖頂上,呈傘形花序排列……種子黑色,味辛溫”[17]。綜合以上信息,根據性狀、味道,推斷《救荒本草》所言的山蔥為茖蔥(Allium victorialisL.)。茖蔥與藜蘆有著相同別名,且幼苗都有黑褐色鱗莖外片,形狀上十分相似,有混用的可能。此外,早在《圖經本草》就記載有鹿蔥是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和藜蘆的別名。明代《御制本草品匯精要》[18]同樣提及均州俗稱“藜蘆為鹿蔥,今萱草亦謂之鹿蔥,用者宜慎之”,證明相關學者較早就關注到萱草和藜蘆存在混用的可能?!度珖胁菟巺R編》記載在江蘇、安徽一帶有以百合科萱草屬的根稱為藜蘆,功效與藜蘆完全不同,曾有誤用失明者。李彩霞[19]通過分析比較,發現藜蘆相較于萱草根莖上部“蓑衣”明顯,須根較長,類龍膽,表面呈黃白色,斷面呈白色,中央有黃色木心,質地堅脆,容易折斷,味苦,粉末有催嚏性,可據此進行鑒別。謝志民等對藜蘆進行考證時,發現《群芳譜》中記載著另外一種名為“鹿蔥(Lycoris squamigeraMaxim.)”的石蒜屬植物亦有被混用的可能。

清代《質問本草》載:“藜蘆,生原野,春生苗,葉狹長皺紋,夏抽莖,高尺余,根一十二寸,有皮裹之”,并附有藜蘆圖(圖2)[20]。根據其圖片可知,此植物為黑紫藜蘆[Veratrum japonicum(Baker)Loes. f.]?!短炷可街参镏尽访枋觥岸嗄晟荼?,鱗莖近圓狀體,包裹莖基部的葉鞘殘存網狀的縱脈和橫脈,莖高30 ~ 100 cm,葉多數,近基生,葉片通常帶狀或長圓狀披針形”,符合“葉狹長”“抽莖”“有皮裹之”等特征[21]。謝志民和周文璞[22]對《儒門事親》中的藜蘆相關描述進行考證,發現野蔥(Allium chrysanthumRegel)與藜蘆存在混用,相較于藜蘆,野蔥鱗莖外皮呈紅色,薄革質,傘形花序集成頭狀,花呈黃白色,根須呈黃白色,味辛,無催嚏性,亦可據此進行鑒別。

圖2 《質問本草》中藜蘆圖Fig.2 Illustration of Lilu in “Zhi wen ben cao”

綜上,根據相關文獻可知明清時期藜蘆的基原有多種,但主流藜蘆品種為藜蘆(V. nigrum),此時已有萱草、野蔥等混淆品出現。

2.4 近現代

1918 年的《植物學大辭典》記載:“藜蘆為百合科藜蘆屬,其特征與巖菖蒲屬、金紅花屬相類似,地下莖為根莖,果實為蒴,藥內向,種子扁平,有翅或棱角”[23]?!吨参飳W大辭典》中明確了藜蘆為百合科藜蘆屬的植物,并首先介紹其拉丁名?!稘h藥實驗談》提出“藜蘆屬百合科之地下莖,其形態短肥直行之地下。莖有許多之根須,外部為黃褐色,內部呈白色”[24]?!吨参锩麑崍D考長編》載:“藜蘆,葉如初生梭,莖似蔥白有黑色莖皮裹之,如梭皮。其花紅色”[25]?!吨袊幬飳W集成》記載:“藜蘆,屬百合科,多年生,草山地自生。莖青紫高二三尺。莖狹長有平行脈,春日開花小而紫,根莖皆有毛”[26]。從中不難看出近代醫書籍所指的藜蘆是較為常見的藜蘆(V. nigrum)。

迨至現代,中藥藜蘆的基原品種增多。1987 年版《四川省中藥材標準增補本》、2018 年版《湖北省中藥材質量標準》及2020 年版第一批《重慶市中藥材標準》均記載:“本品為藜蘆屬植物藜蘆、毛葉藜蘆[Veratrum grandiflorum(Maxim. ex Baker)Loes.]的干燥根或根莖”[27-29]。1988 年版的《貴州省中藥材質量標準》及2003 年版的《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均記載:“本品為藜蘆、黑紫藜蘆、蒙自藜蘆(Veratrum mengtzeanumLoes.)、狹葉藜蘆(Veratrum stenophyllumDiels)等的干燥根或根莖”[30-31]。2008 年版《江西省中藥材標準》記載:“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藜蘆、黑紫藜蘆或牯嶺藜蘆(Veratrum schindleriLoes.)的干燥帶鱗莖或鱗莖盤的根”[32]。2013年版《山東省中藥材標準》記載:“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的干燥根或根莖,另有同屬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Regel)、興安藜蘆[Veratrum dahuricum(Turcz.) Loes.]、毛葉藜蘆等”[33]?!吨兴幋筠o典》(第二版)收錄的藜蘆植物基原為百合科藜蘆屬藜蘆、牯嶺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及毛葉藜蘆的根及根莖?!缎戮幹兴幹尽酚涊d:“共計8 種同屬植物在產地或民間作為藜蘆入藥,其中包括:黑紫藜蘆、天目藜蘆(Veratrum schindleriLoes.)、毛葉藜蘆、興安藜蘆、毛穗藜蘆、狹葉藜蘆、蒙自藜蘆”[34]。此幾種藜蘆均為百合科藜蘆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在形狀、斷面、花期、成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度珖胁菟幟b》中提及石蒜、鹿蔥、萱草在某些地方同樣名為藜蘆的別名,存在誤用的可能。表2 對藜蘆及其4 種主要偽品(石蒜、鹿蔥、萱草根、茖蔥)從性狀、顏色、大小和氣味4 個方面進行了概括比較,可據此加以區別。綜上,藜蘆藥材植物來源呈現多元化,但是藜蘆是藜蘆藥材的主要植物來源。因此認為歷代本草中所記載的藜蘆藥材原植物主流品種應為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

表2 藜蘆與常見偽品一般性狀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general properties of Lilu with artifacts

3 產地考證

藜蘆產地的變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經》,其記載有“生山谷”?!斗蹲佑嬋弧吩唬骸稗继J出河東(今臨汾、運城地區),黃白者善”?!睹t別錄》記載其“生太山”。后蜀韓保生曰:“所在山谷皆有”。宋代《圖經本草》記載:“生泰山山谷,今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遼州、均州、解州者尤佳”,陜西、山南指的是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東,陜西秦嶺,甘肅嶓冢山以南,湖北資水以西,自四川重慶市至湖南岳陽之間的長江以北地區,并附有藜蘆本草圖。其所標注的解州指的是今山西運城聞喜縣。明代《御制本草品匯精要》記載:“生泰山山谷及均州(今天指湖北均縣)、河東、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道地:解州”。近代《藥物出產辨》云:“藜蘆,西藥名青罅稔。此藥出北亞美利加,中國江蘇省鎮江府有出”[35]。藜蘆詳細產地考證見表3。

表3 本草文獻記載的藜蘆產地Tab.3 The production areas of Lilu recorded in the herbal literatures

藥用藜蘆大多生長于海拔1 200 ~ 3 000 m 的山坡林下或樹叢中,喜涼爽蔭濕環境,土壤以腐蝕植質壤土或砂壤土為好[36]。時逸人所編的《中國藥物學》記載:“藜蘆主產于我國東北、山西、陜西、湖北、四川、河北、福建各省”[37]?!吨袊参镏尽酚涊d:“藜蘆(黑藜蘆、山蔥)分布于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甘肅、湖北(房縣)、四川和貴州”?!度珖胁菟巺R編》記載:“藜蘆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等區域”?!端拇ㄊ≈兴幉臉藴省酚涊d:“藜蘆分布于東北、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陜西、四川、內蒙、甘肅、新疆等地,主產于四川省的峨眉、廣元、茂汶等地和重慶的南川、西陽、秀山、黔江等”?!吨兴幋筠o典》(第二版)對不同種藜蘆產地進行了詳細描述:“藜蘆主產于山西、河南、山東、遼寧等地區;牯嶺藜蘆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區;興安藜蘆產于東北各??;毛穗藜蘆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毛葉藜蘆主產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臺灣等地區”。

綜上,從本草考證來看,南北期時期藜蘆的產地為山東,從宋朝起產地擴大,處處有之,且以遼州、均州、解州產質量較好。目前,藜蘆全國各地均有出產,主產于東北、河北、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另外四川、湖南、臺灣等地亦有分布,以遼州(陜西昔陽縣)、均州(湖北均縣)、解州(山西解縣)為其道地產地。

4 歷代品質考證

《范汪方》中記載:“藜蘆出河東,黃白者善”,說明當時醫家已經認識到藜蘆以質地黃白為佳品。明代《本草綱目》則記載生長于“高山”的藜蘆質量好?!侗静莩搜虐胭省吠瑯诱J為“高山者乃佳”。近代《藥物出產辨》僅言明其出產區域,并對其品質進行詳細敘述?,F代《中國藥材學》認為“藜蘆以粗壯,外皮色土黃,質清脆,斷面粉性為佳”。

《現代中藥材商品通鑒》描述:“藜蘆均為統貨,以直徑大,外皮土黃色、質清脆、斷面粉為佳”?!吨腥A藥?!穼τ谵继J佳品的描述基本與前兩者相同。歷代關于藜蘆品質的記載整體不多,根據現有文獻結合實際飲片炮制規范推測藜蘆整體以直徑大,外皮土黃色、質清脆、斷面粉為佳。

5 藥用部位、采收及加工炮制考證

藜蘆的藥用部位最早記載于《名醫別錄》:“三月采根,陰干”。此后,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藜蘆的藥用部位基本沿用“采根”的觀點。近現代對于藜蘆藥用部位產生了不同理解?!吨袊幬飳W》記載藜蘆的用藥部位以根莖為主?!冬F代中藥材商品通鑒》[38]對藜蘆藥用部位的觀點與前者保持一致。而《新編中藥志》所描述的藥用部位除了根莖之外,亦有全草?!吨袊幉膶W》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多用根或根莖,但山西、陜西、遼寧等地以根和地上部位入藥”[39]。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地方藜蘆品種、相關成分研究、地方用藥習慣等有關。

對于藜蘆的采收時間,最早見于《名醫別錄》“三月采根”。后蜀韓保升對藜蘆進行進一步的觀察考證,在《蜀本草》中記載有“夏生冬凋,八月采根”。而在清代《本草易讀》提及“二八月采”[40]?!栋不罩嗅t藥》[41]認為藜蘆采收時間為春秋季采挖的觀點基本與《本草易讀》相符合。根據《中華藥?!贰冬F代中藥材商品通鑒》《中國藥材學》《新編中藥志》等記載,對于藜蘆采收時間多集中于5 ~ 8 月(初夏),比較符合歷史和現實情況。

加工炮制方法主要以“陰干”“微炙之”為主?!独坠谥苏摗罚?2]提及藜蘆采收后要去除蘆頭,用糯米泔水煮,從巳至未,曬干以備用?,F代的加工炮制方法主要以“除雜、洗凈、切片、干燥”為主,或者直接拔取全草曬干入藥。對于其干燥方法也多為曬干,與本草中記載的“陰干”有較大的不同。此外,2020 年版《內蒙古蒙藥飲片炮制規范》出現了炒藜蘆粉的記載:“取大麥置鐵鍋中,文火炒熱,加入藜蘆藥材,炒至深黃色或棕褐色,取出,篩除大麥,放涼。每100 kg藜蘆,用大麥200 kg。炒藜蘆粉,取炒藜蘆,研細粉,過篩,即得”[43]。藜蘆藥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具體記載見表4。

表4 藜蘆采收炮制方法Tab.4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way of Lilu

綜上,藜蘆的藥用部位從采根到近現代使用根莖或全株植物,基本相符。而在炮制上,藜蘆在古籍中炮制方法多以陰干”“微炙之”“用糯米泔水煮,曬干”,其記載炮制方法的古籍大多集中在宋、明、清,然而近現代對于藜蘆的炮制方法僅保持了曬干,其他炮制方法已基本消失。

6 性味功效考證

《神農本草經》記載藜蘆“味辛、寒”?!睹t別錄》描述藜蘆“味苦,微寒,有毒”,首次提到了“味苦”。至唐代時,《新修本草》對于其性味又進行了修正,認為藜蘆的性味為“味辛、苦、寒、微寒、有毒”[44]。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以“辛、寒、有毒”為主。清《本草從新》記載:“辛、寒,至苦”[45]?!侗静萸笳妗酚涊d:“藜蘆辛少苦多,故能入口即吐”[46]。清代《本草崇原》對藜蘆性味進行了解釋:“藜蘆氣味辛寒,其根黃白,外皮黑色,稟土金水相生之氣化”[47]。從中可以發現古代學者較為認同藜蘆具有“辛、寒”。

《神農本草經》記載藜蘆“主蠱毒,咳逆,泄利,腸澼,頭瘍,疥搔,惡創,殺諸蠱毒,去死肌”?!睹t別錄》增加了“主治啘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之后藜蘆相關考證以此為基礎,同時又各有側重。唐代《藥性論》記載:“藜蘆,使,有大毒。能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48]。宋《圖經本草》記載:“此藥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宋《嘉祐本草》記載:“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49]。清《本草便讀》載其“專司涌吐,能宣胸胃之風痰;善殺蠱蟲,且愈肺脾之癬疥”?!度珖胁菟巺R編》載其“主治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治癬疥,滅蠅蛆”。而藜蘆在方書中以外用和內服2 種形式出現,內服以入丸散劑為主,外用多研末,用水或油調涂?!肚Ы鹨矸健份d:“治牙疼:納藜蘆末于牙孔中,勿咽汁”[50]?!墩惐静荨份d:“治疥癬。用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涂敷之”[51]?!逗喴獫姺健份d:“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搗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出風涎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載:“久瘧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探吐”[52]?!吨兴幋筠o典》(第二版)記載:“藜蘆味辛苦寒,有毒。歸肝、肺、胃經,具有吐涌風痰,殺蟲療瘡之功效,用于治療中風痰壅,癲癇,瘧疾,疥瘡,惡瘡”。

綜上,在古籍中對于藜蘆的記載以味辛、寒為主,功效以蠱毒、咳逆、泄利、腸澼等主?,F如今相關著作多保留“味辛、苦,性寒,有毒,歸肝、肺、胃經,有吐涌風痰,殺蟲療瘡之效,用于治療中風,痰壅,癲癇,瘧疾等”,其性味功效古今記載基本一致。

7 毒性及使用禁忌考證

藜蘆入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相關記載,因其有毒被列為下品?!睹t別錄》云:“藜蘆不入湯用”?!侗静菔枳C》對其不入湯的解釋為“不入湯用者,湯則降,散則升,又湯取氣,散取質,用質則應病速,而去亦亟,湯則恐其氣味留連腸胃間,其毒足以累人元氣耳”[53]。至宋代,《圖經本草》記載:“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至此時藜蘆才被作為吐涌藥提出?!侗静萁浭琛吩疲骸稗继J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勿沾唇,徒令悶亂吐逆不止,虧損津液也”[54]?!缎戮幹兴幹尽吩疲骸稗继J毒性猛烈,用量0.3 ~ 0.9 g,宜作丸散”?!墩憬幱弥参镏尽穭t提及“藜蘆堿作為藜蘆的重要甾體生物堿,對于粘膜呈強烈的局部刺激作用,吹鼻能引起噴嚏,甚至咳嗽,口服后引起惡心嘔吐,吸收后能夠一直感受神經末梢而產生皮膚麻木和冷感。毛葉藜蘆堿與藜蘆堿相同均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緩慢及呼吸抑制或暫?!?。

藜蘆的禁忌最早在《名醫別錄》中被提及:“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至明代,《本草綱目》云:“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

現代,藜蘆所相反的中藥范圍逐漸擴大,《安徽中藥志》記載:“藜蘆反人參、黨參、丹參、沙參、苦參、赤芍、細辛”?!缎戮幹兴幹尽吩疲骸稗继J反諸參、細辛、芍藥”。

在適用人群禁忌上,《本草從新》載:“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用”?!栋不罩胁菟帯份d:“藜蘆體虛慎用,孕婦忌用,常用量以3 ~ 5 分為宜,入散劑”。在1999年的《中華本草》(蒙藥卷)還指出“年邁、體弱者慎用,孕婦,幼兒,赫依病患者禁服”[55]。

綜上,在古籍中對于藜蘆毒性的記載以有大毒,宜作丸散,用量宜輕(0.3 ~ 0.9 g)為主,其禁忌以反細辛、芍藥、諸參、惡大黃,畏蔥白為主,其慎用或忌用人群主要以年邁、體弱、孕婦、幼兒等為主,其毒性及禁忌癥在現代被進一步的明確,更有效的保證用藥安全。

8 結論

藜蘆古代又名蔥葵、山蔥、憨蔥等,今有七厘丹、山棕、人頭發等別名。從歷代植物基原考證,藜蘆入藥較早,且有多品種入藥。歷代本草記載的藜蘆來源有藜蘆、黑紫藜蘆、天目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毛葉藜蘆等,入藥部位主要是藜蘆的根及莖。古籍中記載的炮制方法主要以“陰干”“微炙之”“糯米泔水煮”為主,而目前主要以除去雜質,洗凈切片,曬干即可藥用,也可直接拔取全草曬干入藥,并且存在有萱草、鹿蔥、石蒜等偽品。在產地考證中可以看出,藜蘆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遼州(陜西昔陽縣)、均州(湖北均縣)、解州(山西解縣)為道地產地,以直徑大、外皮土黃色、質清脆、斷面粉性為佳品。藜蘆在古代本草記載為性“味辛、苦,性寒,有毒”,其功效記載具有涌吐風痰,殺蟲療瘡,與現代相關觀點基本一致。藜蘆“反細辛、芍藥、諸參,惡大黃,畏蔥白,黃連為之使”,基于應用了數千年之久的臨床實踐,配伍“勿用相惡、相反者”,且因其自身毒性,限制了臨床應用。值得一提的是,藜蘆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及研究開發前景,目前關于其化學成分及抗腫瘤等活性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56-57]。

本文通過對藜蘆系統的本草考證,厘清了藜蘆名稱、基原、產地、藥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歷史,性味功效的發展與變遷,為中藥藜蘆的正本清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藜蘆藥材的質量控制、臨床應用及進一步的開發研究提供本草文獻依據,有助于中藥藜蘆發揮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藜蘆本草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內蒙古3種野生藜蘆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新疆牧場阿爾泰藜蘆的開發利用前景
本草,源于延續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槐花入藥的本草考證
若不是那味暗香
12β-羥基藜蘆酰棋盤花堿在小鼠體內的代謝
12β-羥基藜蘆酰棋盤花胺對小鼠小腦和大腦皮層組織DNA損傷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