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期刊傳播要素分析及傳播力指標體系構建

2024-03-19 00:36劉麗英湯麗云伍軍紅翁彥琴何無己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指標體系渠道

■劉麗英 湯麗云 肖 宏 伍軍紅 翁彥琴何無己 劉 榮

1)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北京市海淀區學院南路86號 100081

2)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區西小口路66號 100192

3)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33號 100190

科技期刊在促進科技文化交流、傳播創新成果、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平臺和樞紐作用,其出版價值主要體現為其傳承與傳播活動[1]。傳播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原始功能,使其在構建和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學界對科技期刊傳播力有不同的定義[2-4],大多著眼于科技期刊擴散信息的能力?!吨袊萍计诳瘋鞑チ蟾妫?022)》[5]在5W傳播模式的框架下,結合科技期刊傳播實踐,將科技期刊傳播力定義為:科技期刊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組合,實現知識信息在各領域廣泛傳播、有效覆蓋并產生影響,以達到良好傳播效果、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的能力和效力。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科技期刊進入數字化傳播階段。近年來,圍繞科技期刊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研究、科技期刊傳播效果的評價研究、各類傳播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引起學界與業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6-7],尤其是國內有關科技期刊傳播渠道、傳播模式創新及傳播力建設與提升策略的實踐研究已成為熱點[7-14]。石婧等[8]初探微博、微信傳播渠道的科技期刊影響力;冀芳等[9]采用三角模糊數對微信公眾號形象、功能、信息價值、用戶評價和傳播效度等指標進行賦權,提出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評價指標體系;另有學者借鑒《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指標體系,篩選出符合科技期刊特點的移動傳播評價指標[10]和可行傳播路徑[11]。劉葉萍等[7]從理論層面初步研究了科技期刊傳播力的模型,呂志軍等[12]從傳播效果、傳播能力和傳播資源3個方向建立評價要素,趙愛清[13]從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兩個維度構建媒體融合時代下學術期刊傳播力的綜合評價模型。2021年,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了“CSSCI源刊公眾號傳播力指數”,首次以中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進行傳播力統計,從活躍度、互動度、流行度、覆蓋度、認可度、專業度6個方面評價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力[14]。

前人研究雖然提出了科技期刊傳播的評價指標或模型,但有的文獻僅進行理論探索,很難用于實際評估,有的文獻所采用的數據來源與評價角度較為單一,且僅對少數學科或區域期刊的傳播力進行測度分析,覆蓋面較小,缺少整體視角,不能對科技期刊的綜合傳播情況進行評估。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立足我國科技期刊傳播發展趨勢與實踐,基于經典5W模型梳理分析我國科技期刊傳播鏈上的各要素,同時考慮指標數據的科學性、合理性、可獲取性,篩選可評估科技期刊傳播力的指標,構建我國科技期刊傳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科技期刊的整體傳播效果進行分析。

1 研究理論依據及研究方法

美國學者拉斯韋爾于1948年提出了傳播學的經典理論——5W理論[15],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傳播效果。該理論從過程角度闡釋傳播活動,核心目標為進行有效傳播,與科技期刊將期刊及其信息有效傳播給受眾的核心活動不謀而合,能夠科學分解傳播各環節,全面涵蓋傳播活動各維度,為研究信息傳播提供強大指引,也為對科技期刊傳播力、傳播效果的多維評價提供了思路和邏輯[4]。5W理論與科技期刊傳播活動高度適配,因此以該理論為框架,在兼顧數據可獲得性的前提下,嘗試構建科學、可行的科技期刊傳播力量化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在學術影響力之外,為科技期刊的發展評估提供新的參考,為我國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時代和刊網融合時代提升傳播效果、提高內容建設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文獻調研法、專家咨詢法、實踐調研法,梳理分析我國科技期刊傳播鏈各要素。征詢科學家、傳媒專家、期刊專家和文獻計量專家等20多位專家的意見建議,先后組織多次專題研討,對指標選取進行了充分討論,最終確定指標體系。

2 科技期刊傳播鏈及傳播要素分析

基于5W模式,從內容生產、編輯加工到出版發行,科技期刊整個出版過程都與傳播力的構建和有效發揮息息相關。從傳播角度看,科技期刊出版過程可以看作一條完整的傳播鏈,覆蓋了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等。從參與要素來看,科技期刊傳播鏈包含作者、編輯、審稿人、編委、傳播平臺、讀者、用戶等多元主體。從傳播活動環節來看,科技期刊傳播鏈包含了內容創作、編輯出版、推廣傳播、獲取閱讀、分享再利用等關鍵環節。將以上不同要素、主體、環節進行梳理后,可繪制科技期刊傳播鏈,如圖1所示。下文將詳細討論針對科技期刊傳播鏈的不同要素如何設計科學合理且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定量評價指標。

圖1 科技期刊傳播鏈

2.1 傳播者分析

傳播者是指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具體到科技期刊傳播實踐中,作者、編輯、主編、編委、審稿人等均可視為科技期刊的傳播者。傳播者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起始角色,決定著傳播內容質量。作者是重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通過研究和創作生產為科技期刊提供了核心傳播內容,其成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科技論文為代表的知識創新成果,以學界同行為主要受眾;一類是以增強出版內容(科研數據、視頻、圖表等)、科普化文章、科技新聞為代表的知識服務成果,主要面向學界同行和大眾讀者。主編、編委、審稿人、編輯共同組成了內容質量的把關團隊,對傳播內容進行篩選、優化、審校加工、出版傳播,也對期刊內容進行二次創作,如增值出版;多角度展示科研成果,面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資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等。

2.2 傳播內容分析

科技期刊的傳播內容主要是指科技期刊的傳播者對外發送的相關信息。伴隨信息技術與出版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期刊傳播內容的內涵和外延也愈加豐富,既包括科技論文、科研數據、圖表、視頻、科技新聞、行業資訊和科普化文章等,也包括這些信息的呈現架構和呈現方法等。當然,科技論文仍然是當下科技期刊最重要的傳播內容。

2.3 傳播渠道分析

傳播渠道是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傳播者傳遞內容、受眾接受內容所依托的各種途徑和媒介。在整個傳播鏈條中,傳播渠道是受出版技術與出版模式發展影響最顯著的要素。嚴秀麗等[16]認為科技期刊的傳播渠道種類繁多,包括紙刊、數據庫、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期刊App、自媒體平臺等。上述渠道總體可歸納為以下4類:(1)紙質出版所依托的線下全文出版發行渠道,這種發行傳播渠道自科技期刊出現以來沿用至今,目前僅有一小部分讀者保有紙質期刊閱讀習慣,如偏技術類期刊的主要讀者——基層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普類期刊的青少年讀者;(2)數字化閱讀主導的線上全文渠道,相較于紙質期刊來說更便于讀者獲取和閱讀,用戶也能夠通過各種文獻檢索系統進行跨平臺的期刊全文檢索;(3)以各類索引數據庫為代表的二次傳播平臺,將文獻信息標準化、規范化后進行分類存儲,為學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了快速、準確和全面的文獻檢索服務;(4)以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渠道,能夠幫助期刊編輯和作者更快地宣傳分享研究成果。根據各類傳播渠道的技術特性,可以將前3類歸納為傳統傳播渠道,從而將科技期刊傳播渠道劃分為傳統渠道和新媒體渠道。

2.4 受眾分析

受眾是傳播內容的接受者。在傳播學中,受眾被視為一類人群的集合,這類人群通過各種渠道接受信息??萍计诳鳛橐环N學術交流、成果發布的媒介,其受眾群體與完全面向市場的大眾媒體有顯著差異,表現出小眾化[17]、主動性[18]和傳受互換融合[19]3個明顯的共性特征。按照受眾層次及類型,科技期刊的受眾大致可劃分為專業人員、社會公眾兩類,其中:專業人員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受眾,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一線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主要通過數據庫以及期刊新媒體賬號獲取內容;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公眾對于科學知識和技術進展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類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開始利用新媒體平臺面向公眾傳播期刊內容相關的科普化知識,以及最新的行業科技資訊等內容。

2.5 傳播效果分析

傳播效果具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傳播者的傳播行為引發的受眾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二是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眾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19]。在科技期刊的傳播實踐中,傳播形成良好效果對于科技期刊傳播目標的實現尤為重要。傳播效果不僅是科技期刊社會效益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和評價作者和出版編輯團隊勞動質量的重要依據。從宏觀層面看,科技期刊傳播效果體現在推動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公民科學素養提升等方面;從微觀層面看,體現為滿足受眾的需求,有效激發學術交流,推動科技發展。

3 科技期刊傳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5W傳播理論、傳播力定義與科技期刊傳播鏈,從科技期刊傳播鏈的5 個要素出發,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和傳播效果,構建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傳播力評價指標體系,見圖2。

圖2 科技期刊傳播力指標體系

3.1 體現傳播者的指標

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的整體水平、編輯團隊專業水平都是直接影響傳播內容質量的重要因素,科技期刊在一段時間內的發文作者、發文機構數量可以大致反映該期刊對學科和行業內研究人員的吸引力和輻射范圍。除了數量以外,發文作者及機構整體水平、編輯專業技術水平越高,科技期刊所提供的傳播內容質量越高??紤]到主編、編委和審稿人數據可獲取性差,且其傳播效果貢獻方面也暫無可用的衡量指標,本指標體系先不予以考慮。

在兼顧指標合理性、科學性與數據可獲得性的前提下,可以從作者覆蓋度、作者權威度、編輯專業度3個方面對科技期刊傳播者進行定量評價。落實到實踐層面,可通過作者數量、機構數量、高水平作者占比、高水平機構占比、高水平編輯占比等指標數據來共同反映科技期刊傳播者水平。

3.2 體現傳播內容的指標

要對科技期刊傳播內容開展定量評估,需同時考慮傳播內容規模和內容質量兩個方面。其中,對規模的評價相對簡單,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論文數量反映。傳播內容質量的評價則較為復雜,以期刊影響因子代表其所發論文的學術水平(即“以刊評文”)的傳統評價方式顯然過于片面,影響因子僅統計了一段時間內期刊所發表論文的篇均被引頻次,反映的是該期刊學術影響力強度。

為了更好體現科技期刊在傳播高質量研究成果、引領科技創新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和價值,可通過科技期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比例來反映其傳播內容的整體質量。高水平論文是在學術交流活動中產生的具有高學術影響力的研究成果[20]。高水平論文一般具有高被引頻次、高下載頻次、國家級項目支持等特征,因此,考慮用高被引/PCSI論文比、高下載論文比、國家基金論文比等指標來反映內容質量。PCSI為不同年度不同學科的單篇論文被引頻次比較提供基礎[21]。高PCSI論文是指同年度同學科同種文獻類型(研究型、綜述型)的國內期刊、會議論文中,PCSI排名前1%的論文。高下載論文是指同年度同學科同種文獻類型(研究型、綜述型)的國內期刊、會議論文中,總下載頻次排名前1%的論文。高被引/PCSI論文、高下載論文是學術影響力和網絡傳播力居于學科領先地位的研究成果代表。其中,高被引論文統計數據可從科睿唯安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和中國知網學術精要數據庫獲取,高被引/PCSI論文可從中國知網學術精要數據庫獲取。

除此之外,國家基金論文比也可視為科技期刊傳播內容質量的評價指標之一。在基金課題立項前,研究背景、目的、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及可行性、創新性等已經過多位同行專家評議并認可,其產出的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科學性、創新性,因此基金論文應該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22]。國內重要的期刊評價報告將基金論文比和國家基金論文比視為重要參考指標。

3.3 體現傳播渠道的指標

網絡信息時代,傳統的印刷出版渠道嚴重萎縮,數字出版平臺和新媒體成為主流傳播渠道??萍脊ぷ髡咧饕ㄟ^索引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平臺進行知識查新,因此,爭取被國內外各大知名數據庫收錄,尤其是國際知名數據庫,是科技期刊擴大傳播和影響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有2428種科技期刊開設微信公眾號,其中82.91%的期刊會更新平臺內容[5],傳播期刊論文、學術資訊、科技新聞、科普化內容等,這大幅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鑒于此,可從傳統渠道覆蓋度、新媒體渠道覆蓋度兩個方面評價傳播渠道。傳統渠道覆蓋度可通過全文發行渠道數量和索引數據庫收錄數量來評價;對于新媒體傳播渠道,主要考察科技期刊在微信、微博、嗶哩嗶哩、知乎、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上開通賬號的情況。此外,與傳統渠道單向、靜態的信息傳遞模式相比,新媒體渠道展現出更強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因此在評估新媒體渠道時,建議將新媒體渠道活躍度納入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統計科技期刊一定時間內的新媒體發文數量展開評價。

3.4 體現受眾的指標

科技期刊各渠道的讀者數量總和即是科技期刊的受眾規模。然而,直接對期刊的讀者數量進行精準統計顯然不具備可操作性。但由于科技期刊的受眾群體具備較高的主動性,可利用可統計的用戶行為指標來間接反映用戶規模。例如:借助期刊出版傳播平臺所公布的數據庫下載頻次來反映總體用戶規模;對于新媒體渠道,新媒體粉絲數量則是更為直觀的評價指標。以上指標的數值越大,則科技期刊的受眾規模越大。

3.5 體現傳播效果的指標

可從紙本發行規模和用戶轉化度兩個方面評估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果。具體到實踐層面,紙本發行量、被引頻次、新聞提及次數均可作為參考指標。同時,鑒于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科技期刊新媒體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等用戶使用行為數據也應納入傳播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紤]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僅從量的角度考察傳播效果,尚未從質的角度引入相關指標,如引文出現位置、引用正負屬性指標等衡量正向傳播效果的指標。

4 結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較為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期刊傳播力綜合評價方法,為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客觀、系統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切實可行的實操方案。筆者所在課題組已把所提指標體系應用于《中國科技期刊傳播力報告(2022)》,實現了對我國5000多種科技期刊傳播力的綜合分析。同時根據期刊所屬的學科、出版語言、發文類型等進行分組,分別對英文期刊,中文理、工、農、醫期刊的傳播力進行定量統計與排名。統計結果顯示,根據該指標體系遴選出的高傳播力科技期刊與科技期刊的實際發展情況比較吻合,說明該指標體系能夠客觀真實反映我國科技期刊傳播力建設的情況。

本研究主要在3 個方面存在不足:(1)目前所設計的評價維度與指標數量較多,尚未考慮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數據的采集,還需進一步精簡優化指標體系;(2)僅提出了傳播力評價指標體系,還需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科學合理的指標權重及傳播力指數的計算模型;(3)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僅考慮了新媒體渠道、受眾和效果3個維度,對于新媒體傳播者、傳播內容未能找到可行的評價指標。伴隨著研究的推進,本課題組將彌補上述不足,不斷完善科技期刊傳播力評價指標體系。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指標體系渠道
科技期刊的分類
聚焦“五個一” 打通為僑服務渠道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層次分析法在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渠道
渠道與內容應當辯證取舍
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建立中‘34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