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探索中國現代詩的美學道路

2024-03-20 07:47章繼光
書屋 2024年3期
關鍵詞:創世紀詩壇現代詩

章繼光

由洛夫、張默、痖弦創辦的《創世紀》詩刊走過了近七十年的歷程,創造了兩岸詩壇和華語詩壇的一個奇跡。作為一份對兩岸文化交流起過積極作用的刊物,這件事值得兩岸詩歌界人士和讀者的關心。在此,本文試對《創世紀》創刊及半個多世紀的主要歷程進行回顧,就正于方家。

1949年6月,二十出頭的洛夫帶著母親為他準備的簡單行李及艾青、馮至的兩本詩集,從衡陽火車站擠上一列運煤的火車抵達廣州,7月轉乘運輸艦到臺灣基隆。1953年,洛夫于政工干校畢業后進入左營軍中廣播電臺任新聞編輯。

就在洛夫抵達臺灣前數月的1948年冬,十六歲的痖弦肩背帶有一本何其芳詩集的行囊,匆匆接過母親塞給自己的煎油餅,加入了家鄉中學(河南南陽聯中)南下的流亡隊伍。步行抵達湖南永州休整時,痖弦與幾位疲憊不堪的小伙伴加入孫立人的部隊,從廣州乘船抵達臺灣高雄。1954年,痖弦從復興崗學院影劇系畢業,進入左營軍中廣播電臺,與稍先進入電臺的洛夫成為同事和室友。

1954年7月,洛夫在臺灣海軍陸戰隊舉辦的講習班上認識同在海軍服役的張默。張默小洛夫三歲,安徽無為人,1949年來臺,愛好新詩。由于他與洛夫都曾有詩作在海軍報刊上發表,彼此熟悉對方的名字,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當即商議籌辦一份詩刊。講習班結束后不久,張默與洛夫通信聯系,兩人確定將刊名定為《創世紀》。9月,負責聯系刊物印制的張默將集中起來的詩稿與版型送到左營海軍印刷所排印。經過二十天的排版,三次校對,同年10月《創世紀》創刊號問世。當張默從印刷所捧出墨香撲鼻的《創世紀》時,如同捧著剛出生的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不能自已?!秳撌兰o》創刊的信息傳出,不久從臺灣各地郵來的稿件如雪片般向左營飛來。同年11月,洛夫、張默邀請痖弦加入《創世紀》,參與第二期的籌備出版和編務工作(第二期于1955年出版),這樣《創世紀》的“三頭馬車”(洛夫語)正式形成,三人的分工是:張默任責編,洛夫負責組稿、審稿,痖弦負責發行并協助編務。三位懷揣詩歌夢想的青年人開始了在臺灣詩壇的艱難跋涉。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三個年輕人當時窮得叮當響,除了抽屜里賣不掉的詩以外,幾乎一無所有。為了籌措刊物的印刷經費,他們拿出了自己余下的薪餉,并一次次走進當鋪,當掉稍微值錢的物件。洛夫回憶:“張默的腳踏車,痖弦的西裝,我的手表,每三個月便要失蹤一次。第一次進當鋪,我們的臉一個比一個紅,次數多了,卻一個比一個青,因為我們已無物可當了?!弊咄稛o路的時候,只得當掉“冬天唯一保暖的軍毯”,“甚至瞞著太太,把孩子的奶粉錢交到印刷廠”。為了解決發行問題,每當《創世紀》出刊,就將刊物裝在大籮筐里,由痖弦、張默兩人從印刷廠抬到郵局,然后分寄臺灣各書店;左營和高雄地區則由三人一家一家地送往書店寄售,書店老板有的勉強收下,有的則當面拒絕,弄得十分難堪。在如此尷尬、艱難的困境中,他們一度萌生洗手不干的想法,但這三位因詩歌夢想結緣的年輕人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數十年如一日攜手同行,“憂喜與共,苦樂分嘗,而友誼也歷久彌堅,始終不渝”。三人的美學觀點大致相近,性格卻迥然不同。痖弦溫和而穩健,洛夫則比較憨厚而剛直,張默則明敏而坦率。盡管也有因意見不合而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但事后只要念及長年來的含辛茹苦,為臺灣現代詩發展并肩奮斗的歷程,“內心的任何陰霾便為之煙消云散,傷口愈合如初”。走過半個多世紀,薪火相傳的《創世紀》經歷了跨世紀風雨的洗禮,成為一份很有影響力的詩刊,在它旗下聚集的詩人、評論家也成為寶島詩壇一個廣有聲譽和影響的文學社團,這不啻一個奇跡,洛夫、張默、痖弦的因緣際會和他們對詩歌的執著夢想是成就這一奇跡的重要原因。

一開始,洛夫等人對于現代詩的創作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但猶如霧中的燈火,不夠明晰。直至第五期,通過洛夫撰寫的社論《建立新民族詩型的芻議》才確立具體的主張。洛夫指出:“新民族詩型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藝術的——非純理性的闡發,亦非純情緒的直陳,而是美學上直覺的意象之表現,我們主張形象第一,意境至上,且必須是精粹的、詩的,而不是散文的;二是中國風的,東方味的——運用中國文字的特性,以表現東方民族生活之特有情趣?!笨梢娺@三個來自大陸、有著深厚中國傳統文學情結的年輕詩人,十分重視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無奈現代主義思潮此時正以洶涌之勢進入臺灣,在以紀弦及《現代詩》為代表的現代派鼓吹“橫的移植”、追求西化的口號下,臺灣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現代詩運動,勢單力薄、立足未穩的《創世紀》無法對抗,只得退讓、妥協,與之合流。張默《貝多芬》、洛夫《我的獸》、痖弦《深淵》、葉維廉的《賦格》等,都是在這股思潮影響下產生的作品。痖弦1959年創作的長詩《深淵》奠定了其在寶島詩壇的大家地位。此前,痖弦還創作了《紅玉米》《鹽》等鄉土氣息濃厚的作品抒發內心的鄉愁,通過故鄉的人、事、物表現出中原文化的深厚、悲苦與蒼涼,作為民族性詩型探索的早期成果,它們以深刻的歷史感和美學震撼力獲得兩岸讀者的廣泛好評。

從第十一期(1959)到第二十九期(1969),這一時期洛夫和痖弦在短期內先后離開左營。洛夫在軍官外語學校學習一年后,1959年被派往金門,繼而赴越南服役兩年。痖弦則再次回到復興崗學院學習并工作,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赴愛荷華大學訪問。左營詩社基地曾一度由張默一人苦撐。其間,三人仍保持聯系,加之臺北同人辛郁、碧果、周鼎等人的遙相支援,使得《創世紀》“聚而不散”,乃至“散而不潰”(洛夫語)。

此時期臺灣現代詩的狂飆已過,但是為現代詩運動激發起來的《創世紀》詩人們卻志氣昂揚,他們面對詩壇疲軟的狀況,調整路線,力圖推動現代詩重振雄風?!秳撌兰o》在擴展內容的同時,以“筑巢引鳳”(痖弦語)的精神擴大了約稿范圍,吸引作者,從1959年4月第十一期開始,《創世紀》在辦刊宗旨上擴大視野,不分門戶,提出以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純粹性”作為創作標的,從而吸引了島內各家各派詩人的作品。一時之間《創世紀》旗下聚集了臺灣許多優秀詩人與評論家,季紅、鄭愁予、商禽、葉珊(楊牧)、葉維廉、管管、白荻、葉泥、李英豪、羊令野、辛郁、大荒、碧果、周鼎、梅新等相繼加盟,《創世紀》陣營極一時之盛;紀弦、余光中、周夢蝶等重要詩人也都在《創世紀》發表作品。在洛夫、張默、痖弦的帶動下(痖弦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擱下詩筆在幾家報刊從事編輯工作,致力于扶植文學新人與理論推動),《創世紀》的詩人群體在詩歌的創作上大顯身手,在臺灣刮起一股新的現代詩旋風,寶島現代詩的發展進入空前蓬勃的興盛期。其中,洛夫對臺灣詩壇帶來重要影響的長篇史詩性力作《石室之死亡》,是這一時期《創世紀》具有標志性的作品。這組孕育、誕生于金門石室那一特殊時空的作品,1959年在《創世紀》第十二期刊出首輯之后,《藍星詩選》《現代文學》《筆匯》《文星》等刊物紛紛選載,引起轟動?!妒抑劳觥分攸c探索人的存在經驗和悲劇命運,詩的標題凸顯出“死亡”的主題,封閉、孤絕的石室是現實生存環境的象征。全詩表達出人在面臨巨大困境時的悲傷、驚悸、沮喪、絕望以及祈求哀憫、救贖等種種極度復雜的精神體驗。詩的內容與戰爭相關,但其精神內涵卻遠遠超過戰爭本身。洛夫從客體(嚴酷的環境)與主體的關系中,對主體的精神層面特別是人的命運作出了縱深的開掘,對生命與死亡進行了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在詩中表現出向死而生、死生同構、天人一體的道家冥想和神學玄思。全詩如一首結構龐大的悲情奏鳴曲,以史詩般的恢宏氣派、超凡的想象力、奇崛繁復和極富張力的意象令人心驚。這組作品由于受超現實主義非理性創作主張的影響,追求意象語言、語法結構的奇崛,顛覆了部分讀者的閱讀審美習慣,它在給寶島詩壇帶來震撼的同時,也一度引起了爭議。

因經費困難,《創世紀》從1969年元月第二十九期起休刊三年半。1972年,張默由左營遷來臺北,6月《創世紀》召開復刊會議,決議由洛夫任總編輯,痖弦任社長,張默任執行編輯,大荒、辛郁、周鼎、碧果、葉維廉任編委。9月《創世紀》復刊(總第三十期),由洛夫執筆的社論《一顆不死的麥子》指出了復刊后的方向,強調《創世紀》在批判與吸收了中西文學傳統之后,將努力于一種新的民族風格之塑造,唱出真正屬于我們這一時代的聲音。這標志《創世紀》及詩社同人邁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自覺期,也是《創世紀》的成熟期。

所謂自覺,用洛夫的話說,就是由回顧、批評、反省所形成的一種審慎的自我評價。洛夫等人這時已進入中年,思想趨于冷靜,詩風也趨穩健、包容,但詩觀更趨開放。問起什么是現代詩,他們的答復可能是:詩本來就是那種樣子,無所謂傳統與現代,無所謂“橫植”與“縱承”,也無所謂現實與超現實、晦澀與明朗、知性與感性,只要有一顆詩心,四處都是春暖花開,天地一片錦繡?,F代派與超現實主義是尋求創作個性與個人精神的展現,傳統則是對古典的重視,二者本來是互相排斥的,但以洛夫為代表的走向成熟的《創世紀》詩人,以穩健的姿態游弋于兩者之間汲取養分,追求感性與知性的平衡——在重視“情”(感性)的同時,以適度的知性表達形而上的思維,提升作品的哲學高度;在反思傳統、重新認識和評估中國文學傳統的同時,追求現代與古典的融合,拓展、開掘作品的文化廣度與深度。

復刊后的《創世紀》增添了新的血液,補充了不少新的成員,計有渡也、張漢良、汪啟疆、羅英、馮青、古月、沙穗、張堃、連水淼等人,加上再度延攬加入的商禽和復出的季紅,《創世紀》團隊可謂英才濟濟。

新人的加入和理論上的成熟,使得《創世紀》這一時期現代詩的創作呈現出佳作競出、綠葉成蔭的新貌。洛夫刊于第三十期的長詩《長恨歌》是《創世紀》復刊后轉型的標志性作品。這是借用白居易《長恨歌》原詩題材創作的長詩,是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成功之作,發表后一度轟動臺灣詩壇。

1974年,包括《長恨歌》在內的五十八首詩以《魔歌》為題結集出版,這部詩集展現出洛夫近幾年來“調整語言、改變風格,以至整個詩觀發生蛻變后所呈現的一個新風貌”(洛夫《我的詩觀與詩法——〈魔歌〉自序》),是洛夫詩歌美學和語言風格趨于成熟的一個轉折點,也代表著《創世紀》這一時期創作風貌的嬗變。

1989年2月,《創世紀》編委會改選,洛夫繼續擔任總編輯至九十年代中。八十年代以后,在以洛夫為首的“三頭馬車”的推動下,《創世紀》風雨兼程,又走過了三十多年,這是《創世紀》成熟期的新階段。而在超過一甲子的漫長歲月里,以洛夫、痖弦、張默為代表的《創世紀》詩人們一直站在現代詩創作的前沿,“為建設詩歌的臺灣而深耕密植,帶來一個文學的新時代”。

近七十年以來,《創世紀》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概言之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從《創世紀》走出了洛夫、痖弦、張默、辛郁、楊牧、商禽、葉維廉、季紅、張堃、方明、簡政珍、張漢良、辛牧等一批成果突出的現代詩人和評論家,其中有的在兩岸甚至華語詩壇產生了重要影響,洛夫和痖弦更是世界級的華語詩人;同時通過《創世紀》這個創作實驗室扶植、培養了大量詩壇新秀,文學社團不斷壯大。

其二,《創世紀》在與其他社團(如《現代詩》《藍星》等)的論爭(如“橫的移植”“縱的繼承”等)中積累了經驗教訓,推動了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用洛夫和痖弦的話說,不論精神上或實際創作上,在臺灣真正努力推廣現代詩運動的是《創世紀》,《創世紀》及旗下的文學社團將臺灣華語詩歌的“現代化”“世界化”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面。

其三,以《創世紀》為平臺,促進、助推了海峽兩岸詩歌與文化的交流,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陸文藝全面復蘇,部分青年詩人開始了朦朧詩創作,這股新的風潮引起了島上洛夫等詩人的注意。作為回應和鼓勵,1984年,洛夫與張默、葉維廉主編“大陸朦朧詩特輯”在《創世紀》第六十四期刊出,系統介紹了舒婷、顧城、楊煉等多名青年詩人的作品和有關詩論。在大陸詩人的支持和洛夫的策劃下,1987年《創世紀》第七十二期推出“大陸詩人作品專輯”,介紹了艾青、北島、顧城、舒婷、食指等二十二人的一百二十余首詩,兩岸詩人和讀者紛紛表示贊賞與歡迎。1988年夏季,《創世紀》又隆重推出“兩岸詩論專號”,發表兩岸詩人及評論家文章十余篇。隨后,洛夫、張默率管管、辛郁、碧果、張堃等《創世紀》詩人赴大陸訪問。1990年,洛夫再次回大陸訪問,廣泛接觸年輕一代詩人,回臺后編成“大陸第三代詩人作品展”,于1991年分兩次(總第八十二、八十三期)推出,發表了海子、西川、駱一禾、歐陽江河、陳東東、李亞偉等二十八位大陸青年詩人的作品八十余首。這幾次專輯均由洛夫負責編輯,它們給探索中的大陸青年詩人帶來了鼓勵和關切。

在對海峽兩岸詩歌發展的歷史、現狀認真反思的基礎上,洛夫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熾熱的民族情懷在1988年《創世紀》第七十三、七十四期合刊號發表《建立大中國詩觀的沉思》一文,呼吁孕育于“歷經變亂、代有消長、承先啟后、綿延不絕的大中華文化體系”這一“精神母體”之上的兩岸詩人,立足于“大中國詩觀的共識”,致力于創作既具個人風格,又具地方風格、民族性和世界性,即“以現代為貌,以中國為神的”的中國現代詩;期待基于同一文化母體的兩岸詩歌在保持精神、風格獨特性的同時,整合為一塊完整的大中國詩歌版圖。洛夫關于建立“大中國詩觀”的構想得到兩岸詩壇的積極回應。此后,洛夫、痖弦、張默等人多次赴大陸訪問、講學。痖弦應邀先后赴河南省文聯、南陽市文聯、武漢大學訪問和講學;洛夫從1988年以后,對大陸的訪問十分頻繁,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并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大、海南師大、山東師大等高校參加講座,發表講演。這些活動帶動了臺灣詩人回大陸探親、訪問的熱潮。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洛夫、痖弦、張默等《創世紀》詩人和臺灣其他詩人如余光中、席慕蓉、鄭愁予等人的作品陸續在大陸刊載或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一度風靡大陸詩壇。兩岸詩壇的交流為大陸現代詩的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推動了寶島詩歌內容的變化(如鄉愁詩的增多)。

洛夫在談到中國百年新詩發展時特別指出,自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李金發、戴望舒、卞之琳等開始引入現代派詩歌的新形式,進行現代詩創作的探索以來,成效并不顯著,及至八十年代后期通過兩岸交流,并在形式和技巧上借鑒西方經驗,才使詩歌“回歸精神家園”,“形成所謂‘新時期詩歌的特征”。洛夫強調說:“我們(筆者按:兩岸)的詩在同一個中華文化體系中孕育、生長,追求和發展多樣而獨特的風格,這樣對中國現代詩的成長和繁榮是有益的?!薄爸腥A民族龐大的強勢的文化體系正在形成之中,將來勢必在東方文化系統中再度崛起而成為支配力最強的主流,連帶也將中國新詩推向一個更為廣闊的路子?!?/p>

其四,由洛夫、張默、痖弦等《創世紀》詩人聯合或單獨策劃,編選了《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八十年代詩選》《當代十大詩人選集》《現代詩論選》《現代詩導讀》《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選》《小詩選讀》《創世紀》,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詩選,《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創世紀詩選》等多種詩文選集。這些選集大都表現出歷史的眼光和跨越政治的視野,為臺灣和大陸的讀者全面了解兩岸現代詩的創作現狀提供了重要資料。

其五,系統地翻譯、介紹了一批歐美現代詩人(波德萊爾、艾略特、龐德等)的詩作和理論,對臺灣詩歌的現代化起到“借火”的作用。

于今,洛夫已離世六年,痖弦也退隱加拿大,張默獨守臺北,“三頭馬車”的盛況已不復存在,但以他們為代表的《創世紀》詩人所開創、建樹的實績與文脈,在海峽兩岸詩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并成為百年新詩史上一筆珍貴的遺產。

洛夫生前曾說“《創世紀》縱橫詩壇”,“以一個純詩刊而言,其壽命之長,世所罕見”,“判斷《創世紀》成敗得失是歷史的事,今后的發展如何,誰也不能預卜,現在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已努力過,曾為維護中國純粹詩的傳統而奉獻過”。痖弦在回憶中深情地說,《創世紀》是一個傳說,我們生命中的一塊凈土,我們在這里反省,在這里重新整頓、重新出擊,它成了我們理想主義的象征。這是他們對攜手走過的《創世紀》生涯的感人總結。

在《創世紀》迎來創刊七十周年之際,作為華語詩壇的熱心讀者,衷心期待《創世紀》詩刊和寶島詩人,發揚洛夫等前驅者開創的美學傳統和理想主義精神,與大陸詩人一道續寫探索中國現代詩的篇章,努力創造兩岸詩歌創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歡
創世紀詩壇現代詩
仿寫有模子,習作有樣子——探究小學語文四年級現代詩教學
關于推薦《當代詩壇百家文庫》入選詩家的啟事
破解現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荷珠亂滾:詩壇重現唐大郎
天天學天文(2)創世紀
歷史上的11月
散文詩章
《終結者:創世紀》:施瓦辛格重磅回歸
當代詩壇上的空谷之音——讀《空谷幽蘭十四行詩九首》
“21世紀中國現代詩群流派評選暨作品大聯展”評選公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