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以《美國史》課程為例

2024-03-21 06:42喻冰峰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雙語筆者同學

喻冰峰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衡陽 421002)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雙語教學是指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教學。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雙語教學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價值。[1]美國和加拿大都屬于典型的移民國家,為了促進多元文化的交融,政府都重視開展雙語教學,目的在于促進民族融合,化解民族矛盾。我國現階段開展雙語教學主要是指使用漢語和英語進行教學,其核心理念是在課堂上用兩種語言(通常指漢語和英語)進行思考、分析、研究以及解決學科專業問題,使學生同時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和增強英語交流能力,以適應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文件中,要求各高等學校推廣雙語教學,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培養既通曉專業知識,又能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2]此后雙語教學在我國高校獲得了蓬勃發展,無論是開設雙語教學的學校數量還是雙語課程的數量都有大量增加。但由于雙語教學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在推行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困難。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對于進一步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雙語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境——以筆者教授的課程“美國史”為例

筆者自2004年起在歷史學專業本科生中開設了一門專業選修課《美國史》。就教學內容而言,該門課程非常適宜采用雙語教學,因為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學習資料都比較容易獲取,而且用英語講授美國史,更能為學生提供一種“原汁原味”的課堂。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盡管筆者通過不斷地修改、補充教案,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使教學內容更加完善,使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得到逐步提高,但是對于如何充分調動更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等問題一直是困擾筆者的謎團。在開展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部分學生尤其是公共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對雙語教學不感興趣。他們由于英語基礎較差,聽課非常吃力,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非常有趣的現象是女生對雙語教學的學習積極性要高于男生,準備考研的同學對雙語教學的積極性要高于非考研的學生。所以,一個學期下來,總體的教學效果是英語基礎好,學習認真的同學到學期末,英語水平會有一個較大的進步,而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變化不大,導致“兩極分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如何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對于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至關重要。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借用中世紀西方教會學校使用的雙向翻譯法,即讓學生將英文材料翻譯成中文,將中文材料翻譯成英文,這種授課方式的好處在于可以使學生精準地掌握學習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有較大幫助,但缺陷是方法比較呆板,且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因而無法實現雙語教學的教學目的。筆者也采用過傳統的教學法,即由老師使用英語進行授課,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可以使學生浸染在英語語言環境中,但缺點是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基本上是老師在唱獨角戲,對學生的課堂實際掌握程度不甚清楚。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也經常采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收效甚微,因為每次站起來回答問題的總是少數學生,其他學生對參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不高。

正當筆者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提升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并將其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中。

二、對分課堂在“美國史”雙語教學中的應用及教學效果

張學新在融合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各自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把教學分為講授(рrеsеntаtiоn)、內化吸收(аssimilаtiоn)和討論(disсussiоn)三個過程,分別對應教師課堂教授、學生獨立學習與做作業、課堂討論與交流三個核心環節,簡稱РАD課堂。[3]РАD課堂強調師生之間交互式教與學,其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時間對半分開,一半由教師講授,一半由學生討論,且講授和討論環節在時間上錯開,使學生在中間有一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4]對分課堂不僅是時間和教學的對分,更是一種權責對分。對分課堂的宗旨在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接觸過雙語教學,對雙語課一下難以適應,雖然他們學習英語很多年,但對于一些專業術語不熟悉,如果不做課前預習而直接聽老師講課,一般很難跟上老師的上課節奏,因此,課前預習對雙語課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對分課堂的設計,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要求學生自行查閱和理解專業詞匯。上課開始時,老師先花幾分鐘時間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即將一些專業詞匯羅列出來,然后讓學生辨認并加以識記。在抽點學生進行檢測時,老師應將檢測結果記錄下來,并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個指標,以便督促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前預習。學生預習后,老師在上課時無需做全面的講解,只需講重點與難點。

“美國史”課程的計劃課時為30課時,每周2課時,共15周完成。每次上課的間隙為一周,故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后的內化吸收。在這期間,學生要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查閱資料探尋答案。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延展性和開放性,即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直接從網上找到現成答案的“是什么”的問題,而需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認真思考后才能形成對問題的看法。如筆者在上完第一章《殖民地時期》后,向學生布置了以下三個思考題:如何看待印第安人和歐洲白人的文化差異?如何看待歐洲白人到來后印第安人的遭遇?如何理解美國文化起源的多元性?這些問題都能較好地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課堂上,老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小組的人數一般為4至5人。在分組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到組際之間水平的大致均衡,即要將優等生與差生進行配合搭配。不過,學期剛開始時,老師對學生的水平不一定特別清楚,可以請學習委員負責安排,隨著課程的推進,老師對學生的情況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老師可以對小組成員進行局部的調整。隔周上課時,先讓學生進行組內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中文進行交流。在小組討論期間,老師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去,以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同時防止學生閑聊。討論過后,從每小組中任意抽出一個同學進行成果匯報,目的在于刺激每個同學都要積極參與討論,以防止學生偷懶。待所有的小組展示了其研討成果后,老師要對每小組進行點評,并進行補充或對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采用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后,筆者覺得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明顯的教學效果:

第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通過采用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后內化吸收與思考、課間小組合作,全過程地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從以前的被迫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他們從中體悟到了主動學習的樂趣,尤其是在探尋答案的過程中,當看到自己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時,以及在作業展示環節的過程中,當同學們向自己的投來羨慕的眼光時,進一步助長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熱情。在對分課堂中,由于實行分組討論,并抽點學生回答問題,迫使每個同學都要積極參與進來,認真進行課前準備。經過預習、聽課和課后思考和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等幾個環節后,一些專業術語反復在腦海中出現和反復咀嚼,知識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第二,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情誼。師生的情誼建立在相互交流、相互熟悉的基礎之上。在傳統課堂里,往往是由老師一言堂講授,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非常少,往往一個學期下來,老師只能記住少數幾個同學的名字。而在對分課堂里,由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多,彼此更加熟悉,而且課堂氣氛也不像傳統課堂那樣嚴肅,特別是在成果展示環節,通過每位同學在臺上的“表演”,老師對每個學生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了解。正是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師生之間的情誼得到了加強。

第三,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合理。在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前,筆者對學生的考核主要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盡管也有平時成績的考核,但多數情況下往往只是憑印象給學生打分,使考核不夠合理和精準。采用對分課堂后,由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增多,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尤其是在課堂討論和作業展示環節,老師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學生的課堂表現。在此過程中,老師應根據每位同學的課堂表現打分,作為平時成績記錄下來,從而不僅使考核貫穿全課程,而且使考核更加合理。

三、關于進一步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的建議

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固然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要進一步提高雙語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仍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理性地看待學生的英語水平,把握好上課的節奏,做到不急不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學生的英文水平和自己的英文水平之間的差距。因為經過多年的教學,教師對教學內容越來越熟悉,英語口語也會越來越流利。但每年的授課對象都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英文水平雖然也有差異,都幾乎處于同一水平層面。因而,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這一學情,切勿因學生跟不上自己的教學節奏,而產生厭煩和抱怨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切勿因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熟悉而加快語速,這樣只會增加學生對課程理解的難度,從而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堅持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原則。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接觸過雙語教學,詞匯量不大,專業英語詞匯缺乏,對任課老師的發音不熟悉,英語聽力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所以,在課程的初始階段,老師要有意識地放慢語速,在必要的時候要輔以中文解釋。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要善于通過學生的表情捕捉反饋信息,并做出及時的調整。幾周過后,學生漸漸適應了老師的英語發音和上課風格,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適當提高語速,增加英文的授課比例,以提高雙語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老師要積極鼓勵少數英語基礎較差的同學進行課堂發言。在小組討論環節,總會發現有少數英語基礎較差,性格靦腆的同學對參與集體討論不積極,不愿上臺展示的情況。對于這部分同學,老師應多給予鼓勵。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學,應該多給予他們上臺的機會,通過鍛煉不斷增強其自信心。對于因發音不好而不敢上臺的同學,老師應鼓勵他們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而不要過于關注發音是否標準。其實,筆者在國外訪學期間發現,無論是印度裔、阿拉伯裔還是非洲裔的學生在說英語時都有濃重的口音,但卻并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

第四,對老師而言,要始終堅持英語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雙語教學確實對老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為英語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而且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因此,只要隔一段時間不去主動學習,就會有很明顯的生疏感。要突破語言環境缺乏這一瓶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首先,到國外訪學,使自己沉浸在英文的語言環境中,對于提高聽說能力會有較大的幫助。其次,高校里一般都會聘任一些外籍教師,通過與他們結識和交往,也能創造很多訓練英語聽說的機會。此外,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通過收聽國外的新聞和國外名校的在線課程以及購買一些外教的在線口語課程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任何一門外語的習得,都是長期努力的結果,且用則進,廢則退。筆者雖有到美國和英國訪學的經歷,但回國后仍然堅持每天收聽ВВС和VОА新聞,并養成了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目的在于保持對英語語言的敏感性。

猜你喜歡
雙語筆者同學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性能相差達32%
雙語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