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階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路徑研究

2024-03-21 08:27曹均學鄧羽沖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城鄉現代化人才

曹均學,鄧羽沖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南充 637002)

黨的十九大首次將農業現代化表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問題的最新認識,也標志著我國“三農”問題進入了新發展階段。 2021 年11 月,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2022 年2 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下文簡稱“《規劃》”)中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我國農業發展基礎還很薄弱、農村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和弱項、 農民持續增收困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等方面,這與我們在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取得的成就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 筑牢農業農村發展根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1.1 切實將農業農村發展置于優先位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4]要不斷強化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地位,深刻認識到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鄉村振興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性意義。一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干部任用、財政投入、公共服務、要素分配等方面切實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和原則。 二是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通過制定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等方式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發展節約型綠色農業等方式來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完善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利益聯合機制等方式來豐富鄉村經濟形態。 三是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科學構建縣域村莊布局,優化鄉村生活空間等手段來強化鄉村建設的規劃引領。通過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化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等方式來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開展農村居住環境整治行動、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利用、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方式來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四是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形式來推進農業農村改革。 通過完善農業農村投資保障體系、農業支持保障體系、農業金融服務體系、激勵機制等措施,來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要素保障??傊?,要增強問題意識,自覺主動地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融入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各個階段,同時加大政策和投入的融合度,不斷提升支持效能。[5]

1.2 加強糧食安全風險防范意識

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更是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盵4]《規劃》強調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既保數量,又保多樣,更要保質量,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2]由圖1 可知,我國近20 年來糧食總產量雖然保持每年不斷增長,但是也能發現,從近幾年來看, 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特別是在2015-2022 年尤為明顯。當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速放緩意味著投入市場的糧食總量增長量也在減少,如果我國糧食需求持續上漲,這將導致我國糧食供需缺口出現[6]。與此同時,我國人民對稻谷、小麥和玉米等主要谷物的消費需求也在發生改變。 大米和小麥作為傳統口糧,過去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近年來,其消費需求量也有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我國人民近年來更加追求健康的食物營養搭配組合,國民膳食消費結構調整和升級。玉米在我國作為口糧的食用量一直很少,更多是用于飼料糧和工業糧,從圖2 可以看出,國民對于玉米消費需求在持續增長。 綜合圖1 圖2 得知,我國谷物糧食總產量增長量在逐年減少,這對給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供應問題上提出嚴峻的挑戰;其次,我國對于常規口糧的需求量有一個下降的趨勢,這表明我國糧食需求側發生變化,人們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轉變, 這對我國糧食生產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國糧食生產增添了潛在的風險。

圖1

圖2

1.3 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強化黨建引領作用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小農戶和大市場協調發展的核心,在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深入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保障。 2012 年12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戰斗堡壘。[7]但是,當前我國基層組織建設仍然存在薄弱環節,例如部分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滯后、 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基層黨建、治理服務相互分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效能亟待提升,總之,我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現狀還不能滿足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要求和群眾期盼,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還存在亟待加強和完善的地方。一是要創新認識基層組織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兩者間的關系,樹立兩者之間協調發展的觀念,構建以社會工作站為基礎的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同時堅持在黨建引領下發展。二是要統籌農村資源,強化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政府要強化黨建工作,通過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來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管理能力,從而不斷探索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管理模式,同時要推進現代化基層隊伍建設,通過優化調整組織,合理分配農村區域資源、開發建設資金不足和農業技術落后等問題。三是要在基層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體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可以通過成立基層黨支部,建立合作社等組織,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頭引領作用,同時加大政策宣傳,因地制宜地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村群眾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深度發掘農村的各項經濟資源,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空間[8]。

2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供給側改革,這一系列政策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推力。 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堅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充分展現出來。

2.1 探索創新發展,培育“科技”和“制度”雙輪驅動的發展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9]“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10]事實證明,培育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的基本遵循,更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歷史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農業科技、農業農村制度改革層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新發展階段,在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方面,一是要推進種源核心科技攻關。 目前我國種業發展整體水平還處在2.0 或3.0 時代,落后于多數農業發達國家。[11]我國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解決育種自主知識產權不足,種源研發和保護落后等問題,要建立現代育種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我國育種科技從2.0 時代向智能育種4.0 時代邁進。 二是要集中力量抓好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升級。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針對性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要加快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及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發展設施農業。目前我國設施農業雖然發展規模較大,但是競爭力比較弱,需要通過引入更多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不斷改進動植物生產效率,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提升發展質量。在農村農業制度化改革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通過規范農村集體組織運行、加強農村集體財產監督、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等措施,解決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運行的問題。二是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通過構建合作社、農業經濟組織協會、農業發展服務公司等組織,著力解決新發展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多元問題。 三是要扎實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重點規范和管理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和轉讓制度,探索建立包含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土地收益、 交易和監管制度。四是要落實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不斷優化財政支持、金融支持和農業風險保障等政策,從制度層面加強對農業發展的保護,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2.2 探索協調發展, 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結構

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探索一條協調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①。當前我國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明顯存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差異性。 從2020 年我國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來看(詳見圖3),2020年我國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平均水平在55%左右,僅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超過了70%,全國有10 個省份低于50%,其中最高的省份為北京的80.1%,最低的省份為海南的38.4%。從數據可以得知,我國近年來各省份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各省份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圖3 2020 年各省份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度(%)

新發展階段, 要提升農業農村協調發展水平,應重點著手解決以下幾點問題。

根據國內外人工養殖小龍蝦的經驗,對小龍蝦實行魚蝦混養的方式容易獲得養殖成功與更好的經濟效益。我國的養殖魚類種類比較多,混養方式也有一些不同。

2.2.1 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協調共生的原則。 一是推動建成現代化產業鏈。將更多的鄉村產業鏈留在縣域和鄉鎮,強化鄉村產業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推動農產品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 二是補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短板。 建立新發展格局,補齊短板是關鍵,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滯后、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發展風險較高,補齊短板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堅實保障。三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城市現代化協調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2.2 凈化農業農村營商環境

一是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借助交流平臺讓各利益主體充分表達自身訴求。 二是加強農資監管法治建設。通過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政策宣傳、開展農資打假等活動,為規范農資環境保駕護航。三是健全利益評估與反饋機制。強化第三方監督和信息共享, 促進農產品安全生產建設。

2.2.3 強化涉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等。二是提升財政對農村土地流轉支持力度。通過對土地流出農民進行財政補貼、對承包經營流轉土地農民進行稅收減免的政策,讓農村土地在市場作用下充分合理利用起來。 三是健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 在初次分配中要利用財政實行兜底保障,再分配中要強化政府引導作用,加強對醫療、教育、技能培訓等領域進行財政支持,減少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制度阻礙。

2.2.4 因地制宜,扎實推進“兩個一體”建設

“兩個一體”即“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是相對的,因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存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 一方面,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基于本地稟賦條件側重發展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現代化。 另一方面,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條件。農村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動力。 因此,通過因地制宜推進“兩個一體”建設,可以充分協調和發揮農業農村資源的作用。

2.3 探索綠色發展, 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無休止索取和破壞自然只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在新發展階段,探索一條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要踐行綠色農業發展理念。 要在農業進行生產、管理和消費的過程中, 樹立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念, 應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這是堅持綠色發展觀的關鍵。二是要推動農村產業向生態農業轉型。 推動農業向綠色發展,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實現農業產業化、 推廣農村旅游、發展農村電商等方式。三是要營造宜居宜業生態環境。 通過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域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通過強化中心城鎮的綜合服務水平,促進農村人口合理分布,打造宜居鄉村。推動軟硬件建設,打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

2.4 探索開放發展, 統籌國際國內資源和市場

表1 2012 年——2021 年我國城鄉收入消費對比情況

3 破除二元結構,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自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 部分地區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新發展階段,破除農業農村現代化地域發展桎梏,重點是要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 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問題,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3.1 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模式, 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新發展階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道路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統籌城鄉融合發展資源。 通過促進公共資源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鎮和鄉村地區優化配置,疏通城鄉之間資源要素互通渠道。做好鄉村空間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資源條件的鄉村進行分類施策,為構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奠定基礎。二是要構建城鄉融合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通過城鄉要素融合、城鄉市場融合、城鄉產業融合的方式,將城市、鄉村兩種空間、生態、業態系統充分銜接起來,推動城鄉密切聯系、優勢互補、 利益共享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建成,為城鄉融合產業發展增添動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建設。需要通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另外還要完善“以城促鄉”的經濟發展機制,應充分發揮城市在公共資源、社會服務、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強化城市在經濟發展中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最后要構建農業農村內生動力發展機制, 主要是通過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保障, 加強金融、 財政政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逐漸構建一套農業農村內生發展長效機制。

3.2 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增強區域立體化發展水平

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14]作為載體,縣城的城鎮化對于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兑庖姟分袕木艂€方面提出了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綜合意見, 從增強城鄉區域立體化發展水平的角度,需要關注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加快大城市周邊縣城的發展。 支持中小城市、縣城融入周邊大城市發展,主動承接大城市產業、人口、功能等資源,同時積極承擔大城市住房、醫療、教育等壓力,在接受大城市瘦身健體溢出紅利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周邊縣城的發展。 二是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資源稟賦、優勢突出的縣城應另辟蹊徑,走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三是合理發展農產品的主產區縣城。核心就是推動產業在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聚集,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優勢。這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吸納農業人口轉移,還可以解決農村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四是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 通過控制建設用地、集中公共服務資源、引導人口有序轉移以及開發替代產業等方式來解決。 總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就是要圍繞“人、產、地”三個核心要素展開研究,按照以人為核心、就業驅動、縣城為載體的邏輯,形成可實施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見圖4)。

圖4 基于自身對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知識歸納整理得出

3.3 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思路, 塑造共同富裕格局

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區域間差距過大,短板明顯,需要按照一體化發展思路,協同并舉, 創新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塑造共同富裕格局。一是推動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 例如,應普通民眾主體權益保護的要求推動健全主體權益保護制度;為優化城鄉國土空間布局、把握城鄉發展規律,可以建立城鄉發展動態平衡機制; 為促進城鄉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構建城鄉多邊聯動機制。 二是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例如,直接加大對農民進行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持,這是見效快的方式。 另外,創造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條件也是題中之義。三是強化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還要鑄魂?!盵15]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部分, 也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需要通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健全和普及數字文化資源等措施協同推進。

總之,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重塑城鄉資源格局,確保利益均衡和社會公平,塑造共同富裕發展格局。[16]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工業化、城市化,還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旨歸。

4 補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短板,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4]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所在。 新發展階段,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重點是要健全和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

4.1 健全和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

鄉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健全直接體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17]健全和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推進:一是提高農民文化素養。 核心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在農村開展移風易俗、普法宣傳、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等活動,以及增強鄉村主體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積極性等措施,來提升村民群體的綜合素質。 二是推動基層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深化基層服務型政府建設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關鍵是要基層政府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以村民為中心、以服務人民、奉獻人民為宗旨,充分保障村民的合法權益。[18]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績評估體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公共資源的投入、村民的各種訴求、基層政府的權利和責任也會更多,需要建立一套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和約束。 另外,還應完善評估機制?;鶎诱谔峁┕卜盏倪^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政府做得好不好,村民有著很大的發言權。王曉峰認為,“公共服務供給由‘第三方’來實施,政府和農村充當監督角色。 ”[19]這樣一來,村民的主體性地位能夠得到充分保障, 基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也能得到更廣泛的監督。

4.2 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歷來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想富,先修路”, 這一口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通過修路致富實踐的生動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也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征依舊明顯。 新發展階段,補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這塊最大“短板”,應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關注這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依然是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未來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應側重于農村, 尤其是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后的農村,以應對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二是強化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引導和管理,是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合理運用的關鍵。 例如需要加強對資金運行過程的監督、科學的規劃投資領域、 合理的分配投資比例等,確保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科學合理。三是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多元化投資機制。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應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因此,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以農民實際需求為導向,重點解決農民所關切的問題。

4.3 發展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農業問題也要研究,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20]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更需要我們以科技創新引領新發展格局。因此,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 應大力發展推廣農業科技,以農業科技創新開辟新領域,不斷塑造農業發展新機遇、新動能。重點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提升農業科技自主研發能力。要加強專門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另外,還要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讓農業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二是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生產中農機裝備普及率。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是未來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雖然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些大型農業機械設備配置率不高,這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一定隱患。 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大力推廣農機裝備,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強化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支撐。

5 發掘經濟發展潛力,構建現代農業農村技術人才體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業農村技術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是發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 新發展階段,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助推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探索現代化農業農村人才教育培訓機制、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水平、健全農業農村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政策。

5.1 探索現代化農業農村人才教育培訓機制

新發展階段,探索現代化農業農村人才教育培訓機制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強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通過鼓勵政府部門農業院校、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主體參與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推動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 另外,還應積極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模式, 建立“高校+專家+基地+培養對象”的新型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模式,[21]提升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專業化水平。 二是創新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形式、鼓勵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程,創新培訓主體,拓展培訓功能等措施,不斷強化農業實用人才培訓的質量。同時,鼓勵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實踐,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22]后,根據農業農村部編寫的《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 中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50.68%的高素質農民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比2020 年人數提高了10.55%[23]。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對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構建現代農業農村技術人才體系具有積極意義。三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交流平臺建設。通過建立一系列新型職業農民交流協作平臺,深化農民群體之間的產品、資源等信息交換,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四是因地制宜地構建農業農村人才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因地制宜地培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對于我國農村社會農民“老齡化”的群體結構,應堅持精準實測的原則,準確、合理地制定農業農村人才可持續發展機制。

5.2 優化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政策

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但鄉村人才振興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予以支撐保障。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制定農業農村人才振興政策。一是加強農村環境與服務體系建設。 通過加大對鄉村交通、醫療、住房、教育、水利、通訊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吸引人才定居和就業。另外,還需加大對農村就業服務、基本社會保障服務以及公共安全服務等方面的建設,改善農村的營商環境,為建立宜居宜業的鄉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大對農業農村人才創業就業的政策支持。 包括對農業農村人才創業就業實行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惠農政策,還應對農業農村人才創業就業提供管理咨詢、技能培訓等,為農業農村人才創業就業提供幫助。三是加強對鄉村人才知識產權等個人權益的法律保護。通過在農村廣泛開展普法宣傳, 提高村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保障村民享有的合法權益。同時,應在農村建立法律咨詢和服務平臺,為鄉村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維權渠道。

5.3 健全農業農村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激勵制度

當前, 我國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問題較為突出,如何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始終是一個難題。關鍵是要構建吸引農業農村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的長效機制,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按人才級別對返鄉創業就業的人才實行人才激勵獎勵。 基層政府、農村企業、農村合作社應建立合理規范的人才獎勵制度。 按照農業農村人才的技術水平、職稱和貢獻等要素劃分其對應的工資待遇。對于在村鎮、 農村企業以及農村合作社中發揮突出貢獻者,應予以表彰和獎勵。二是推行“訂單式”農村人才培養制度,擴大免費農科生招生規模。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 單設一定比例進行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人才培養形式。[24]通過提高這部分人才的工作待遇和回鄉就業保障,引導和激勵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返鄉創業就業。三是建立暢通的城鄉人才流動機制。城鄉人才流動是優化城鄉人才結構、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 需要政府搭建一個城鄉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平臺。通過鼓勵城市科技人才上山下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合作,打破城鄉人才地域限制,提高農村人才流動效率和區域治理水平。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注釋:

①2018 年9 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 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2020 年7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推進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為行文本方便, 本文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簡稱“兩個一體”。

猜你喜歡
城鄉現代化人才
人才云
邊疆治理現代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