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設計策略研究
——以霍山縣胡家河村為例

2024-03-21 08:27許方明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胡家皖西鄉村規劃

許方明

(合肥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推動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安徽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鄉村規劃指導政策與建設指南, 各地區也紛紛制定和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 皖西大別山地區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處,特殊的地理、自然、氣候條件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特色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鄉村建設風格。 但是由于大別山區農村長期發展的路徑已經形成, 村莊整體空間合理性差、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產業結構單一、鄉村文化弱化等問題依然存在,所以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 所以急需制定適合大別山地區特點的村莊規劃設計策略, 為皖西大別山村莊全面振興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 受地方政府委托, 筆者有幸參與了皖西大別山區霍山縣磨子潭鎮胡家河村村莊規劃項目。 設計團隊在實地踏勘調研的基礎上, 通過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制定設計策略,結合鄉村振興時代特色打造具有皖西大別山地區特色鄉村規劃。 這不僅提升了地域文化影響力,建立了原住民的歸屬感與自信心, 同時對地方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也能進一步推進大別山地區鄉村振興的發展。

1 鄉村規劃研究綜述

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村莊規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逐漸成為共識,鄉村規劃也日益成為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熱點[1]。 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步參與到對鄉村規劃課題相關研究工作中來。主要是從多角度開展的理論研究與多地區開展的實踐研究兩個視角展開的。

1.1 多角度開展的理論研究

基于不同的視角與時空維度,鄉村規劃的學術研究梳理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鄉村空間遷移研究、鄉村規劃內涵與特點、鄉村規劃體系研究、鄉村規劃方法的探索等四個方面。 王勇、李廣斌(2011 年) 發現鄉村空間的地域功能分區日趨復雜化,一些新的鄉村生活方式正在建立,而同樣功能的空間逐漸集中起來,出現了類似城市功能分區的特征;趙民等(2015)認為鄉村人居空間不是簡單的拆村并點,既要考慮和保障農民自身的利益,還要順應當下鄉村社會轉型的要求。 隨著鄉村空間的遷移演變, 傳統村莊正在慢慢解體,鄉村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下降, 某種程度上,發達地區的鄉村聚落越來越具有“城市”的特征。(段進,章國琴,2015)[2]。 鄉村規劃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安排,是一個涉及鄉村土地利用、經濟發展、產業配置、鄉土文化的整體發展策略。 (謝霏雰,吳蓉,李志剛,2016)。 現有文獻對鄉村規劃方法的研究, 不僅包括規劃標準與技術手段的研究,(趙民等,2014)[3], 還有基于鄉村具體地區探索創新式村莊規劃策略研究。

1.2 多地區開展的實踐研究

我國各省市從2008 年起都積極開展鄉村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工作, 各地政府組織編制的鄉村規劃都是根據各地實際發展情況具體制定的,從類型、內容和深度都不同。 通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地區的支持,除了政府外,出現了企業、社會公益機構、高校師生和村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推進的鄉村規劃實踐, 這種社會不同力量主導的鄉村規劃, 使得建設的內容與目標更加多元化。 陳銳等(2016)通過與政府主導的鄉村規劃實踐對比, 發現多元化主體鄉村力量共同建設實踐,彌補了單一建設模式的缺陷。唐軍等(2015)通過河南鄉村樣本的觀察,比較了政府和非政府不同主導力量推動鄉村空間建設和發展模式的差異, 發現通過各類新興主體崛起和參與[4],推動了傳統鄉村規劃實踐模式創新轉型。 文劍剛等(2015)指出鄉村規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由政府主導的參與,也要有社會各類多元主體參與[5]。

綜上所述,基于以上兩種視角的各項研究均取得一定成就,對指導鄉村規劃的編制和保障規劃實施也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但仍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前者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視角研究鄉村規劃的發展規律,對各鄉村發展差異關注不夠; 后者從多地區開展的實踐研究展開研究。 兩種視角的各項研究均取得一定成就,但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特別是對皖西大別山地區鄉村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所以亟需加強研究。

2 皖西大別山區村莊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胡家河村隸屬于安徽省皖西地區霍山縣磨子潭鎮,位于大別山脈的東段,村域總面積約為42.6 平方公里, 村莊建設用地面積約12.86 公頃,人均建設用地面積41.75 平方米。 村下轄36個村民組,總人口3072 人,共810 戶。 胡家河村地處山區,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地勢較為復雜,自然環境優美。胡家河村擁有廣泛的森林覆蓋,森林資源豐富。 河流密布其中。 這些自然資源為胡家河村的生態環境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機會。

2.1 現狀要素分析

2.1.1 基礎設施

胡家河村交通便利,附近有公路和交通設施可以連接到縣城和其他地區。 公共設施方面,胡家河村的供電、供水和通訊網絡等基本設施基本完善。 為當地孩子提供基礎教育,胡家河村設有小學和幼兒園,為當地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 同時,該村還設有文化活動中心,為居民提供文體活動和社區聚會的場所。 村內還設有醫療衛生站,為村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近年來,政府開始加大對皖西大別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努力改善山區地區的交通、供水、醫療、教育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發展機會。

2.1.2 產業發展

胡家河村具備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林業資源,原本主要發展糧食種植、果樹種植、茶葉種植等農業產業和發展木材加工、竹木制品生產等林業產業。目前第二產業基礎較差,鄉企加工廠較少,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雖改變了鄉村發展的模式,但當地加工模式單一,且對環境負荷較大。因胡家河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豐富人文資源, 近年來, 第三產業發展迅猛,“農家樂”“民宿”等產業形式遍布各大城鎮村落,該地區可以開發鄉村民宿、鄉村體驗等旅游項目,提升鄉村經濟發展。

2.1.3 文化特點

皖西大別山地區蘊藏著大量豐富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皖西大別山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分支之一,是皖西居民長期適應本土氣候而形成的獨特形式,具有其獨特的倫理哲學思想、人文主義精神和文化理論內涵,胡家河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包括歷史傳承、民間藝術、傳統節慶活動、宗教信仰和文化建筑等方面。 村民可以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傳統手工藝品制作、農耕文化展示等方式,將傳統文化傳承給后代,同時吸引游客來體驗傳統文化魅力。這些文化特點彰顯了皖西大別山地區村莊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皖西大別山地區鄉村整體風貌正是這多種文化交融的物質反映。

2.2 現狀問題分析

2.2.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綠色發展理念不足

基于當前鄉村建設現狀, 各地區鄉村對經濟目標的追求仍然占據主要地位。 皖西大別山區因地理環境條件復雜,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較差,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完善,嚴重制約了當地鄉村發展。 胡家河村缺乏對道路系統、排水系統和電力系統等基礎設施的有效投入,供電線路存在安全隱患,部分路面硬化情況較差,道路附屬設施不夠齊全, 停車場配套不能滿足未來發展需要, 都影響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 而地方政府仍然秉持追求經濟增效的發展理念,缺乏長遠的綠色發展意識,往往只顧眼前利益,對生態環境資源過度開發使用,容易造成生態環境問題, 也延緩了鄉村振興建設的步伐。

2.2.2 建筑風貌新舊混雜,大別山地域特色缺失

胡家河村鄉村建筑性質大多是民居依山而建,布局較為分散,建筑功能單一;當地傳統鄉村建筑經歷了長時間的風雨侵蝕、 戰亂破壞和城鎮化影響, 很多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改建,導致傳統建筑風貌的喪失。 在農村建設中,民居建筑中部分老舊住宅面臨改造與更新,由于缺乏規劃和統一的建筑設計,不同村落、街道和建筑物的風格、色彩、材料等存在較大差異,缺乏整體性和統一性, 建筑風格與地域文化不協調;少量私建牲畜房、衛生間、儲藏室等輔助用房等衛生條件差,且有安全隱患。 村莊部分私建建筑多采用了現代化、標準化的建筑設計,缺乏對傳統建筑風格的保留和融合,建筑立面、色彩和形體都略顯雜亂, 造成了鄉村建筑風貌的單一化, 皖西大別山鄉村地域文化特色嚴重缺失。 所以急需提升與改造,從而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形象。

2.2.3 產業發展形態單一,配套服務缺乏創新

胡家河村產業發展多是以傳統農業、種植業為主導,生產效率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創新模式,也無法有效提供鄉村建設供給。 加上大別山地區地勢較為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開拓。缺乏便捷的交通網絡和物流體系,使得農產品的銷售和出口困難。 以制造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基礎薄弱, 工廠數量少,經濟效益一般且大部分都已閑置,容易對環境造成較大負荷。胡家河村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所以近年來鄉村旅游逐漸興起,這些自然資源雖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然而目前胡家河村旅游產業普遍以觀光為主,互動性和活動較少,游客的參與度也非常低,無法滿足游客各類個性化需求, 其配套服務創新不足,急需要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升級,以提高鄉村經濟效益和村民收入。

2.2.4 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村民參與不積極

胡家河村域內居民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基本沒有外來人口。 由于鄉村資源匱乏,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村民享受不到應有的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生活質量受到影響。隨著鄉村經濟、社區服務等資源集中向城市分配和轉移,為尋求更好的就業和教育機會,年輕人開始向城市流動,導致鄉村人口逐漸減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鄉村人群結構單一,“空心化”現象嚴重[6]。隨著鄉村的人力資源流失和缺乏,農村產業銷售面臨困境,鄉村經濟活力減弱,鄉村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大別山區鄉村整體教育水平較低, 村民缺乏對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了解, 或對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沒有充分認識,或缺乏一定的溝通渠道和參與機會,從而導致村民對鄉村振興建設參與不積極,影響鄉村社區生活營造和發展。

3 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設計策略研究

村莊作為農村居民生活與生產的聚居點,是鄉村規劃中重點考慮與提升的要素。所以要深入村莊基層一線,因地制宜,能夠在實踐中解決鄉村實際問題,積極尋求基于地域性的符合鄉村發展多元需求的規劃策略。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應在科學分析鄉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整體發展方案,優化空間布局、保護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傳承優秀地域文化,再通過當前有利與不利因素的分析,制定出具有大別山地域特色的鄉村規劃設計策略框架,從而實現設計對建設的有效指導[7]。 (如圖1)

圖1 村莊規劃設計策略框架

基于此, 筆者所在的鄉村規劃設計團隊,以“旅游圣地、鄉愁記憶”為設計目標,規劃整體功能布局、提升綠化景觀環境、優化道路交通流線、改善公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探索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的創新設計策略。 綜上所述,胡家河村的整體規劃策略確定為:以人為本、文化傳承、自然更新、資源優化,打造新大別山村莊生活。

3.1 促進村民積極參與,明確合理發展目標

鄉村社會的核心組成要素是人, 鄉村振興的最終發展目標主要是為了讓作為鄉村主體的村民過上有質量、有品質的生活。 胡家河村村莊規劃設計采用全過程村民參與方法。 即村民參與前期調研、方案論證、組織聽證、規劃編制至規劃實施等全部過程[8]。 設計團隊通過與縣、鄉、村各級干部、村民進行多輪溝通,找到胡家河村村莊規劃設計思路的切入點, 深入了解該村對鄉村規劃的具體需求, 提出皖西大別山區鄉村規劃的框架體系和內容。 包括村莊布點規劃、中心村建設規劃、 村莊環境整治規劃及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四大部分, 有針對性地搭建村莊規劃框架,確定規劃編制內容與深度。 進一步完善村莊布點、居民點建設、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

在胡家河村村莊規劃設計中,應根據村莊自身發展條件及大別山地域現狀,合理確定村莊發展目標。胡家河村有著優越的山水自然地形和豐富的山林物質資源,為開展特色種植、生態旅游、濱水休閑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胡家河村可以依托現有種植體驗園,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打造更多的種植體驗。 在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相關的產業鏈條, 建立完整的農產品生產、 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因此,胡家河村發展目標定位為以大別山地域文化為主導,集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特色種植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特色村鎮。

3.2 地域文化特色傳承,重塑鄉村整體風貌

皖西大別山區文化作為皖西地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其獨特的倫理哲學思想、人文主義精神和文化理論內涵。 鄉村風貌亦同樣是文脈傳承的衍生形態,蘊含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可為當代鄉村文明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因此進行胡家河村村莊規劃時, 在注重對現有地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 對村莊的其他各類傳統文化等進行了深入挖掘,提取文化特色風貌要素,對鄉村建筑進行相應地保護和更新, 通過深入研究村莊空間肌理形態,秉承村莊自然空間秩序,系統重塑村莊整體風貌特色、綠化環境規劃整治、街巷動線關系、重要建筑節點等[9],同時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3.2.1 建筑風貌塑造

胡家河村的建筑風貌塑造應該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融合自然環境進行設計,突顯地域特色和人文氛圍。一保留胡家河村傳統民居建筑風格,保護和修復老舊房屋,并利用傳統建筑元素和材料建造具有歷史韻味的新建筑。二是提取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對不符合大別山地區村莊建筑風貌的鄉村建筑進行改善提升[10]。在建筑風貌塑造中注重弘揚胡家河村的人文精神, 通過建筑設計的細節和裝飾來展現當地的傳統文化、民族特色和歷史傳承,并尊重當地原住民的意愿,保持歷史連續性和認同感,確保新建鄉村建筑的功能性和適應性。 胡家河村鄉村建筑風貌充分考慮皖西大別山地區地域特色, 立足當地農民生產生活需要,規劃靈活、可變的功能設計方案,在整體功能協調的基礎上體現多樣性,立面力求高低錯落,進退變化,層次豐富,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3.2.2 街道風貌塑造

胡家河村街道風貌塑造具體內容包括:對街道進行整治,清理各種雜物和違規建筑,提升街道的整體美觀度。對街道兩邊種植帶進行重新規劃,選擇種植當地樹種、蔬菜,營造綠色和諧的街景,打造胡家河村街道特色景觀;提取皖西大別山區傳統文化元素, 將其融入街道增設的休閑座椅、路燈等基礎設施造型中,提取農耕文化中的農具元素,融入小品設施設計中[11],打造胡家河村特色小品設施。 街道環境的風貌塑造不僅僅是外觀的美化, 更要考慮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營造出具有濃厚人文氛圍和社區感的街道環境。

3.2.3 重要節點風貌塑造

重要節點的建筑設計應與保留皖西大別山區傳統村落民居建筑元素,同時融入現代的創新和功能性,突出地域特色和獨特性。 建筑外立面可以采用傳統的裝飾元素,如雕刻、彩繪等,展示胡家河村的文化和歷史。建筑材料主要選擇本地特色材料,如古磚、青石等。重要節點風貌塑造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和意見,尊重歷史和文化傳統,并與村莊整體風貌相協調,并具有大別山地區鄉村獨特魅力。

3.3 自然更新,村莊系統重構

村莊在自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勢和特征,這也是村莊規劃的立足點和發展定位。如果不根據自然稟賦所體現的地域差異性來設計, 就失去了地域風貌和個體特征,使得本來極具創造性的村莊規劃失去發展優勢與特色,也會造成村莊生命價值的迷失。 因此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應在順應自然山水特色空間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類保護,自然更新,通過梳理村莊建設的發展現狀、發展契機和存在問題,確定今后建設的具體目標,并分步落實,分期組織實施。

胡家河村基于大別山地域自然與資源特點,在順應自然山水特色空間的前提下,遵循現狀村莊格局,整體規劃重構為“一心、兩帶、三軸、若干功能組團”。 “一心”是指位于村莊核心區域的游客接待中心,“兩帶” 中一帶為胡家河南北向的濱水景觀風貌帶, 一帶為健身活動場地北側的水體景觀風貌帶,“三軸” 指的是南北向沿外環路的一條村莊發展主要軸線和東西向兩條步行景觀軸線,“若干功能組團” 指的是位于村部一側的茶葉文化廣場、 村民健身活動場地、居住組團、茶廠及茶文化體驗中心等。 (如圖2)胡家河村的規劃建設目標是結合周邊自然山水資源, 合理規劃功能分區及完善配套公共基礎設施, 形成以胡家河水系為紐帶的濱河休閑生活區和以自然山體為背景的特色種植與旅游服務區,能夠有效提升人居環境。 (如圖3)村莊系統重構有利于為皖西大別山地區其他鄉村從發展目標、戰略定位、產業定位等多個層面提供示范和參考, 從而為皖西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后續動力。

圖2 村莊系統功能結構

圖3 村莊規劃布局

3.4 資源優化,助力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為鄉村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基礎與保障[12]。皖西大別山區耕地資源豐富,第一產業現狀農業基礎良好。 當地鄉村自然環境優美,擁有豐富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歷史資源,為開展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等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皖西大別山區村莊規劃, 要結合當地的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利用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依托鄉村現有產業發展基礎,借助現代化技術,開拓創新、促進鄉村產業優化轉型,以產業振興發展為鄉村規劃建設保駕護航。

胡家河村以美麗村莊建設為契機,結合村莊實際和現狀產業結構, 通過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開展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度假和體驗農村生活。 積極利用胡家河村獨特風貌和自然風光, 結合將軍文化園、四望瀑、龍井河等景區,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務等產業,形成“一心、一園、一谷、一區、一廊”多元化產業功能布局。 (如圖4)具體包括:

圖4 產業功能布局

3.4.1 優化鄉村旅游配套服務

以美麗村莊建設為契機,改造提升主要鄉村道路提高游客通行便利度,提升沿路沿水的生態環境和村莊環境,完善停車場、環衛設施、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配套, 塑造良好的休閑旅游環境。在漂流峽谷、胡家河等既有旅游資源點的基礎上,加快完善旅游導覽標識、自駕服務系統、觀景點等道路提質改造項目。構筑全維度、全覆蓋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整體旅游服務水平與質量。

3.4.2 構建鄉村文化旅游體系

結合現有胡家河水資源、廢棄工礦廠以及將軍文化園,營造鄉村旅游氛圍,加快推進主要旅游道路沿線一系列休閑旅游項目的建設,如嗨谷漂流、將軍文化園、HI 民謠酒館、運動主題營地等,結合生態、文化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面向健康養生、研學教育、戶外運動、文化體驗、養老度假等新需求, 打造具有胡家河村特有的鄉村記憶,營造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構建全季、全時、全人群覆蓋的旅游產品體系。

3.4.3 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品牌

將鄉村旅游規劃與大別山山地景觀相配合,建設大別山峽谷漂流,通過營造出多視角、多層次的游覽體驗和環境,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帶動鄉村旅游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 同時加快推進胡家河村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重點以構建完善的休閑旅游產業體系,延伸旅游產業鏈條, 引領胡家河村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全縣范圍內創新胡家河村產業規劃方式、培育胡家河村休閑文化,不僅提升胡家河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逐漸樹立具有胡家河村特色旅游品牌,并使其在霍山縣深入人心,進而逐步推廣至六安市、大別山區乃至安徽省全境,使胡家河村成為安徽省乃至全國鄉村文旅典范,成為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自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以來,村莊規劃的重要性逐漸成為共識,不僅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3],并在鄉村建設實踐中不斷推進,因此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規劃設計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皖西大別山地區村莊風貌,歷經幾千年自然與人文洗禮, 體現出獨特的空間形態、建筑特征和產業特征。本文通過對皖西大別山區胡家河村莊規劃設計策略的實踐探索,來闡述如何通過確定戰略定位、強化區域發展目標、挖掘鄉村山水人文資源、優化產業要素配置等方式探索新時代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和創新路徑,努力設計符合皖西大別山地域特色的村莊規劃,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和實施,也可為我國村莊保護與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猜你喜歡
胡家皖西鄉村規劃
“擅自偷筍者罰5000元”是否有效
呀呀呀得兒喂
貴安新區葵林村鄉村規劃探究
執著的設備守護者——記中鹽鎮江公司胡家林
休閑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關于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深入思考
回馬槍
回馬槍
回馬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