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煮制條件對斑點叉尾鮰魚肉食用品質的影響

2024-03-22 08:06陳德智陳俊男劉真熙喬浩然覃宇欣郁東興余達威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腥味鮮味核苷酸

陳德智,陳俊男,劉真熙,喬浩然,覃宇欣,郁東興,余達威

(1.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江蘇省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2;2.尚好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700)

斑點叉尾鮰肉質細嫩,經過蒸、煮等熱加工熟化處理,魚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等風味物質或風味前體物通過熱誘導轉化,賦予產品獨特的風味、質地和色澤。魚肉在熱處理過程中,各項指標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和得率,并且由于蛋白質變性對蛋白質的消化率有不利影響,因此會降低食材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本研究選擇70℃和100℃熱處理溫度,經過不同的煮制時間,比較熟制產品的色澤、得率、基礎營養成分、氨基酸含量、風味輪廓等指標,為鮰魚煮制熟化提供理論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1.主要材料

新鮮斑點叉尾鮰規格1.5~2千克/尾。試劑有硫酸銅、硫酸鉀、硫酸、硼酸、氫氧化鈉、石油醚、三氯乙酸。實驗用水為純凈水。

2.儀器設備

實驗用儀器設備有T10 均質機、DHG-9070A 鼓風干燥箱、DK-8AXX 型電熱恒溫水槽、AX223ZH/E電子天平、K9840自動凱氏定氮儀、SH220F石墨消解儀、SX2-4-10T 馬弗爐、SZF-06A 脂肪測定儀、SC-10 手持式色差儀、S433D 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GC-2010 氣相色譜儀、Agilent1100 氨基酸分析儀、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NMI20永磁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儀等。

3.實驗方法

(1)樣品處理。在新鮮斑點叉尾鮰去除內臟、魚皮、紅肉后,取背部白色肌肉,切成小塊(3 厘米×3 厘米×1 厘米),隨機分為7 組,包括對照組、70℃下處理5、10、20 分鐘和100℃下處理5、10、20分鐘組。將魚肉裝袋后抽去袋內空氣并封口,分別在加熱處理規定時間后撈出,再用冰水冷卻降溫,剪開密封袋取出魚肉,吸干表面水分后待用。

(2)基礎營養成分。水分、灰分、粗蛋白質、粗脂肪分別采用直接干燥法、高溫灼燒法、凱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檢測。

(3)色差。用色差計校正黑、白板后測定鮰魚肉加熱后色差變化,每塊魚肉選取5個點(1個中心和4個角)測定色差。采用指數L*、a*、b*表色。

(4)加工損失率。加熱前使用吸水紙吸干魚肉表面水分并稱重,加熱完成后魚肉冷卻至室溫,再次用吸水紙吸干魚肉表面水分并稱重,計算加工損失率。

(5)水分分布。取煮好的魚肉切成小魚塊,然后用保鮮膜包裹后放入核磁管中。采用脈沖CPMG序列測量T2值,參數:SF=21兆赫,O1=393.25千赫,P1=7.00 微秒,P2=14.48 微秒。每組6 份樣品。

(6)核苷酸。在50 毫升離心管中稱取1 克樣品,加入0.6 摩/升的高氯酸溶液7.5 毫升。在均質機轉速10 000 轉/分下均質30 秒。隨后在4℃、9 000 轉/分下離心10 分鐘,取上清液;重復此步驟,合并上清液,用1 摩/升的NaOH 溶液調節上清液至pH 6.5~6.8,用去離子水定容至25 毫升,0.22 微米水系膜過濾后上機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測定核苷酸。

(7)游離氨基酸。稱取1 克魚肉,加入5%三氯乙酸溶液,均質30秒,定容至25毫升,混勻,常溫超聲波處理20 分鐘,靜置2 小時。隨后再離心10 分鐘(9 000 轉/分)。取上清液,用0.22 微米水系膜過濾后測定游離氨基酸。

(8)揮發性風味成分。魚肉揮發性風味成分提取參照余達威等(2019)的方法并進行適當修改。稱取2 克剁碎魚肉,加入20 毫升頂空瓶中,迅速加入4毫升飽和食鹽水,加蓋密封,40℃下磁力攪拌15 分鐘。隨后將萃取頭插入頂空瓶頂空部分,40℃下吸附30 分鐘,取出萃取頭,立即插入氣相色譜進樣口,250℃下解吸3分鐘。

揮發性風味物質通過NIST 和Wiley 譜圖庫進行解析,再通過比較化合物的峰面積計算各揮發性風味物質的相對含量。

(9)感官評定。將加熱后的魚肉冷卻至室溫,吸干表面水分,用數字1~6 隨機標記6 個實驗組。成立6人感官評定小組進行即時評測。對魚肉的色澤、滋味、口感、香味、多汁性指標評分,分數位于1~5 分區間。色澤包括魚肉顏色與光澤,1 分為無光澤、顏色暗淡,5 分為光澤、顏色明亮;滋味包括魚肉的鮮味與甜味,1分為無鮮甜味道,5 分為鮮味、甜味強烈;香味指肉香,1 分為肉香淡、腥味濃,5分為肉香濃、無腥味;口感指魚肉組織特性,1 分為硬度過低或過高、無彈性、口感很差,5分為硬度適中,彈性良好,口感好;多汁性指魚肉汁液豐富程度,1 分為魚肉干澀,5分為汁液豐富。

二、結果與討論

1.基礎營養成分

經不同強度加熱后,鮰魚肉的基礎營養指標變化見表1。水煮后,魚肉水分略有降低,但差異不明顯。對照組蛋白質含量達177.7 克/千克,粗脂肪含量為17.8克/千克,表明鮰魚肌肉具有高蛋白質、低脂肪特性。100℃、10分鐘組的魚肉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其余5 組魚肉蛋白質含量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P>0.05)。水煮后,脂肪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隨著加熱強度的增強,脂肪含量總體呈現降低的趨勢。與對照組相比,加熱后魚肉的灰分含量顯著升高(P<0.05)。

表1 基礎營養成分 克/千克

2.色差

不同加熱強度處理后鮰魚肉的色度指標如表2 所示。與對照組相比,各實驗組魚肉的L*值和b*值均顯著上升,a*值顯著下降(P<0.05)。L*值的增加在視覺上表現為魚肉變白、明度增加,這與肌紅蛋白高溫變性、構象遭到破壞、亞鐵紅素被氧化替代有關。70℃下,L*值隨加熱時間的延長而增大,而100℃時顯示了相反的趨勢。原因可能是在70℃時,肌肉蛋白熱收縮,導致水分外滲,從而使L*值上升;100℃時膠原蛋白變成明膠,導致魚肉外部的水分減少,從而L*值下降。70℃時b*值隨加熱時間的增加而上升,加熱會引起魚肉泛黃。a*值總體上隨著加熱強度的提高而下降,可能由于肌紅蛋白受熱氧化后變成高鐵肌紅蛋白,魚肉色澤紅度降低、視覺上偏綠所致。

表2 加熱強度對色度指標的影響

3.加工損失率

隨加熱時間的延長,魚肉加工損失率逐漸增加;加熱時間相同時,溫度越高,加工損失率越高。70℃下20 分鐘加工損失率為14.90%,顯著高于5、10 分鐘的加工 損 失(P<0.05);100℃下20 分鐘加工損失率最高,為15.26%。加熱處理后,魚肉中的部分水分、蛋白質以及脂肪有損失。加工損失情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的持水能力。實驗結果表明,魚肉持水力隨著加熱強度的提高而降低。而在100℃下,加熱時間由10分鐘延長為20 分鐘,加工損失率降低不明顯(P>0.05),這可能是高溫下膠原蛋白轉變為明膠吸收了部分水分,使高加熱強度對魚肉失水的影響減弱所致。

4.水分分布

100℃下5 分鐘組的T2b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樣品中結合水與魚肉蛋白質等物質作用力最大,其余5 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各實驗組弛豫時間T22、T21差異很小(P>0.05),水煮對鮰魚肉水分分布的影響不顯著。70℃下加熱魚肉持水力與加熱時間呈負相關。

5.游離核苷酸

游離核苷酸中呈味核苷酸分別是胞嘧啶核苷酸(GMP)、次黃嘌呤核苷酸(IMP)、腺嘌呤核苷酸(AMP),其閾值分別為125、250、500 毫克/千克,其中GMP 與IMP 主要表現鮮味,AMP 在低于1 克/千克時主要表現為甜味,高于1 克/千克時在甜味增加的同時也表現出鮮味。70、100℃下AMP 和IMP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上升(P<0.05),說明水煮加熱會引起鮰魚肌肉AMP 和IMP 含量顯著升高,其中100℃下10、20分鐘組AMP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實驗組(P<0.05),70℃下10 分鐘組IMP 含量最高;實驗組GMP 含量相比對照組均有顯著下降(P<0.05),并且GMP含量很低,均未突破閾值。

實驗檢測得出各組GMP 的滋味活性(TVA)值均低于1,未超過閾值。AMP 的TVA 值只有100℃下10 分鐘、20 分鐘兩組超過閾值,表現的味覺為甜味,并且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余各組均未超過閾值。各組IMP的TVA值均遠遠超過閾值,且實驗組的TVA 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70、100℃水煮能夠增強魚肉的鮮味。70℃下IMP 的TVA 值隨加熱時間增加而升高,100℃下TMP 的TVA 值隨加熱時間增加而降低,TVA 值在70℃下10 分鐘組最高,100℃下5 分鐘組次之,表明適當的加熱強度能夠顯著增加IMP 的TVA值,對魚肉鮮味提高很有意義。

6.游離氨基酸

煮制后的魚肉游離氨基酸含量較低,各實驗組均未有游離氨基酸含量突破閾值情況,其TVA值均小于1,單獨的某種氨基酸對魚肉風味的影響很低。加熱后魚肉的甜味氨基酸總量高于鮮味氨基酸,氨基酸間具有協同作用,游離氨基酸對魚肉甜味的貢獻大于鮮味,是魚肉甜味的來源之一。

7.揮發性風味成分

實驗結果表明適當加熱有助于脂肪氧化分解形成醛類物質。對照組與實驗組的主要醛類物質是己醛、壬醛、正辛醛和庚醛,而己醛與正辛醛具有青草味,壬醛與庚醛具有魚腥味。壬醛還具有油脂或油炸香氣,在70℃下3個實驗組中壬醛含量均上升,表明70℃下加熱對魚肉油脂味道具有促進作用。100℃下隨加熱時間的增加,4 種主要醛類的含量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20 分鐘時,除了正己醛含量高于對照組外,壬醛、正辛醛、庚醛含量都有所降低,表明較高加熱強度能夠減弱魚肉腥味。

酮類物質具有獨特的清香和果香風味,并且隨著碳鏈的增長表現更強的花香特征,對腥味具有增強作用。實驗組與對照組主要酮類物質是2,5-辛二酮,除70℃下5分鐘不變化外,其他5個實驗組加熱后2,5-辛二酮含量均較低,總體上表現出加熱會促進腥味減退的效果。實驗組魚肉中1-辛烯-3-醇含量隨加熱時間延長而下降,表明水煮加熱對于斑點叉尾鮰魚肉腥味物質產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烴類物質檢測出的種類較多,但是每種成分含量很低,故對魚肉風味影響不大。

8.感官評定

感官評定從色澤上看,各實驗組之間差異不顯著,70℃下20分鐘魚肉色澤優于其他實驗組(表3)。從氣味上看,100℃下的魚肉味道明顯優于70℃。從滋味上看,魚肉滋味得分與加熱時間具有正向關系,100℃下10、20分鐘組的滋味得分優于其他4 組。70℃下加工的魚肉口感劣于100℃下魚肉。100℃下加工的魚肉多汁性隨加熱時間增加而降低,70℃下10分鐘組魚肉多汁性最強。

三、結果與展望

新鮮鮰魚肉水煮后食用品質會發生變化。加熱損失與加熱強度正相關。相同加熱時間下100℃組比70℃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水煮后魚肉L*值和b*值均顯著上升,a*值顯著下降;游離氨基酸對風味的影響較低;次黃嘌呤核苷酸對于鮰魚肉鮮味增加有重要作用。魚肉加熱后主要腥味物質含量降低,100℃下更能去除腥味。感官評價中色澤、多汁性、口感無顯著差異,氣味、滋味總體為100℃下更佳。魚肉持水力與加熱時間呈負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100℃下20分鐘為最適加熱方式,此法所得魚肉蛋白質含量較高(191.8 克/千克)、脂肪含量較低(9.4 克/千克),腥味淡,氣味、滋味最佳,口感也較好。

猜你喜歡
腥味鮮味核苷酸
單核苷酸多態性與中醫證候相關性研究進展
徐長風:核苷酸類似物的副作用
鮮味的秘密
Exercise cardiac power and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春日水中鮮
辨別“土”“洋”雞蛋 不能靠腥膩味
Acknowledgment to reviewers—Nov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鮮味肽與鮮味受體的研究進展
下河腔
到底哪種蛋更腥?土雞蛋?洋雞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