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F-FDG PET/CT顯像在肺癌術前分期診斷及復發轉移預測中的應用價值*

2024-03-23 11:55盛玉杰王澤靜馮長超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淋巴結肺癌病灶

盛玉杰 王澤靜 馮長超

1.秦皇島市第一醫院影像中心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2.秦皇島市第一醫院核醫學科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每年有約200萬肺癌新診病例,且近160萬人死于肺癌[1]。盡管過去幾十年來在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手段上有所進步,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較低,尤其是晚期患者。近年來,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結合計算機斷層掃描(CT)在肺癌的診斷和分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PET/CT可以通過檢測放射性熒光脫氧葡萄糖(18F-FDG)在體內的分布情況,從而對肺癌的生物學行為進行評估,18F-FDG的攝取量常常與肺癌的侵襲性和惡性程度密切相關,因此有助于病灶的定位和肺癌的分期[3]。臨床決策中,分期的準確性和復發轉移預測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并將直接影響治療策略的選擇和患者的預后。盡管18F-FDG PET/CT顯像在肺癌中的應用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其在肺癌術前分期和術后復發轉移預測中的準確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4-5]。本研究通過對80例初診肺癌患者的臨床和顯像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評估18F-FDG PET/CT顯像在術前分期和復發轉移預測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幫助醫生制定更精確的治療方案和更有效的隨訪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對2022.9至2023.6期間80例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病理證實為肺癌[6];年齡>18歲;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術前1周內及術后3~6個月行多次18F-FDG PET/CT顯像;臨床、影像學資料完整可靠。排除標準:有既往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治療史者;圖像質量不佳,無法準確評估者;在診斷或治療過程中有其他嚴重并發癥或疾病,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者。80例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46例(57.50%),包括腺癌25例(54.35%)、鱗癌18例(39.13%)、大細胞癌3例(6.52%),小細胞肺癌34例(42.50%);單發病灶66例(82.50%),多發病灶14例(17.50%);病灶位置上葉48例(60.00%),中葉16例(20.00%),下葉16例(20.00%)。

1.2 18F-FDG PET/CT顯像方法儀器均采用中國聯影公司的uMI vista PET/CT儀。顯像前的準備階段,要求所有患者在顯像前6h內避免進食,以保證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經靜脈注射顯像劑F-FDG,一般劑量為3.70~5.55MΒq/kg,在注射后的60min靜息期間,安排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中,限制物理活動,避免肌肉活動引起的假陽性。注射18F-FDG后約60min,開始進行PET/CT顯像,先進行低劑量CT掃描,參數為120kV,80~200mA,層厚5mm,用于提供PET數據的衰減校正及解剖定位信息。CT掃描完成后,隨即進行PET掃描,掃描范圍從頭至大腿,每個床位掃描時間約2~3min。掃描完成后,通過迭代重建算法(OSEM)重建PET/CT圖像,以獲取最清晰、詳細的圖像信息,采用專用分析軟件Volume Viewer進行定量分析,得到病灶的標準攝取值(SUV),SUVmax是最常用的指標,代表病灶中18F-FDG吸收最高的部位。

1.3 顯像解讀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核醫學醫師獨立閱片并評定。(1)術前分期診斷:根據PET和CT圖像,評估原發肺癌腫瘤的大小和局部侵犯,T分期根據腫瘤的最大徑、氣管和胸膜的侵犯情況來確定,對于較大的腫瘤或局部侵襲性腫瘤,18F-FDG攝取通常較高,SUVmax值可為參考;通過評估腫瘤周圍和縱隔淋巴結的18F-FDG攝取情況,評估淋巴結轉移,如果淋巴結顯示高于背景的18F-FDG攝取,或大小增加,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結轉移;進一步觀察PET圖像,查找身體其他部位的異常18F-FDG攝取,以評估遠處轉移,特別注意骨骼、肝臟和腦的異常信號。(2)術后復發轉移監測:手術后的3~6個月內,患者首次進行18F-FDG PET/CT復查,通過比較術前和術后的SUVmax值,關注原發部位是否有殘留腫瘤或復發,同時檢查淋巴結和遠處是否有新的轉移灶,每次隨訪應重復以上過程,并將當前的PET/CT圖像與前一次的圖像進行比較,以監測疾病進展情況。

1.4 觀察指標分別以手術病理結果、臨床隨訪結果為金標準,評估術前18F-FDG PET/CT顯像對TNM分期和術后復發轉移的診斷價值。

1.5 統計學方法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結果術前18F-FDG PET/CT顯像陽性72例(90%),陰性8例(10%),陰性患者中,病灶太小或位置不便于探測的有5例(6.25%),病灶FDG攝取不明顯的有3例(3.75%),陽性患者原發灶SUVmax范圍2.5~15.3,平均值為7.84±3.65。

2.2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T分期診斷效能18F-FDG PET/CT顯像的T分期診斷總體符合率為86.59%,一致性檢驗Kappa值為0.834,見表1。

表1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對照[n(%)]

2.3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N分期診斷效能18F-FDG PET/CT顯像的N分期診斷總體符合率為81.93%,一致性檢驗Kappa值為0.793,見表2。

表2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N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對照[n(%)]

2.4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M分期診斷效能18F-FDG PET/CT顯像的M分期診斷總體符合率為100.00%,一致性檢驗Kappa值為1.000,見表3。

表3 術前18F-FDG PET/CT顯像M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對照[n(%)]

2.5 術后18F-FDG PET/CT顯像對復發轉移的診斷效能術后3~6個月通過18F-FDG PET/CT檢查以監測復發和轉移情況,共有25例(31.25%)患者的復發轉移得到了臨床和病理學證實,在這25例復發轉移的患者中,18F-FDG PET/CT顯像在術后6個月內成功檢出了22例(88.00%),診斷敏感度為88.00%,另外3例(12.00%)患者在18F-FDG PET/CT顯像中未能發現復發轉移,在后續的臨床隨訪中得到了證實,在未發生復發轉移的55例患者中,18F-FDG PET/CT顯像均未顯示出復發轉移的證據,診斷特異度為100.00%。

2.6 影像學圖片(見圖1-4)

圖1 PET/CT圖像顯示左肺上葉團塊,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其內見高代謝區,縱隔內見一高代謝淋巴結;圖2 PET/CT圖像顯示左側第3肋骨見高代謝區。

圖3 CT增強縱隔窗圖像顯示左肺上葉團塊影,形態 不規則,強化不均勻;圖4 CT增強縱隔窗圖像顯示縱隔內主肺動脈窗見一稍大淋巴結,輕微環形強化;

3 討 論

雖然過去幾十年中,隨著早期篩查的普及和治療技術的改進,肺癌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由于肺癌在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且易發生復發和轉移,其預后仍然不佳[7-8]。因此,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準確分期,以及對復發和轉移的及時預測和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18F-FDG PET/CT顯像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在肺癌的診斷和分期方面顯示出潛在的價值[9]。由于18F-FDG是放射性葡萄糖類似物,可反映細胞的糖代謝活性,因此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檢測多種腫瘤,包括肺癌[10]。然而,對于18F-FDG PET/CT顯像在肺癌術前分期及復發轉移預測的準確性和臨床應用價值,仍需深入研究。肺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需要大量的能量,表現為葡萄糖攝取和利用增強,這種現象被稱為Warburg效應。18F-FDG是葡萄糖的類似物,可被腫瘤細胞攝取,并在PET/CT顯像中表現為增強的放射性信號,因此PET/CT顯像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肺癌細胞的位置和分布[11]。淋巴結轉移也伴隨著葡萄糖攝取增強,18F-FDG PET/CT顯像可準確地檢測淋巴結的異常,從而在術前為N分期提供信息,對于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及評估患者的預后非常重要[12]。評估肺癌遠處轉移時,18F-FDG PET/CT顯像可提供全身的圖像,從而同時檢測多個器官和組織,這對于早期識別遠處轉移和評估疾病的總體負荷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18F-FDG PET/CT顯像在術前T、N、M分期中的符合率分別達到了86.59%、81.93%和100%,顯示出了較高的診斷準確性,一致性檢驗Kappa值分別為0.834、0.793和1.000,提示與病理診斷均有良好的一致性,證實18F-FDG PET/CT顯像能夠有效地識別和定位肺癌的初級病灶,并且可以準確地評估肺癌的局部擴散和遠處轉移。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13]一致,即18F-FDG PET/CT顯像能夠提供肺癌病灶的準確定位以及對肺癌病程的準確評估。

在肺癌的臨床管理中,早期識別復發或轉移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18F-FDG PET/CT顯像在識別復發轉移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復發轉移的早期征象,如新出現的異常肺部病變、淋巴結腫大或者遠處器官的病變,這些改變在常規的CT或MRI掃描中可能不易被發現。然而,由于18F-FDG PET/CT顯像能夠在全身范圍內進行掃描,并且能夠呈現組織或細胞的代謝活動,因此能夠更早、更清晰地識別出這些異常改變,這為我們在復發或轉移尚處于早期階段,臨床癥狀尚未明顯的情況下,及時發現并進行干預提供了可能,從而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14]。此外,復發或轉移的肺癌細胞為了滿足其快速生長和繁殖的需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糖代謝率會顯著增加,從而在18F-FDG PET/CT顯像中顯示出強烈的放射性信號,因此18F-FDG PET/CT顯像可準確識別和定位復發或轉移的病灶[15]。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臨床中檢測肺癌復發轉移的有效工具,使我們能夠在復發或轉移尚處于早期階段時就進行檢測,從而及時實施治療。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顯像在肺癌的術前分期和復發轉移預測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對于肺癌的臨床管理具有重要的價值。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和驗證其在肺癌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并嘗試結合其他診斷工具,以進一步提高肺癌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猜你喜歡
淋巴結肺癌病灶
中醫防治肺癌術后并發癥
對比增強磁敏感加權成像對肺癌腦轉移瘤檢出的研究
喉前淋巴結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研究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腎透明細胞癌術后復發或轉移病灶診斷中的作用分析
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癌
術中超聲在顱內占位病灶切除中的應用探討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頸部淋巴結超聲學分區
基于肺癌CT的決策樹模型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