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膳與食療》課程中關于中國卓越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探析

2024-03-24 07:41林妍
食品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藥膳食療傳統

《藥膳與食療》是獨具中醫特色的一門臨床應用型課程,體現了中醫藥知識、中醫養生學和現代營養學相融合的學科特點。它充分發揮中醫藥資源及藥膳中“寓藥于食”的特色優勢,包含遵循氣候特點、地域特色、辨證施膳、合理配伍等制作藥膳的原則。藥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不凡的光芒。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5月27日的第19屆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中強調了中華文明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深刻的影響。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標識,奠定了現代祖國文化的根基,激勵著全民族不斷探索、發展、傳承。

當代大學生有責任深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樹立文化自信心,這是樹立國家情懷,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他們應對卓越的中華傳統文化有清晰的理解,以及強烈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認同。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當代醫學生常常以科學和邏輯的思維方式攻讀專業課程,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足,這有可能導致他們無法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引導和激勵學生深入研究和積極傳播中華卓越的傳統文化。中醫藥是基于古代人民的實踐經驗和古老的中國哲學而產生的,并且它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中醫藥文化,而且實現了彼此之間的互動促進,可以共謀發展。

《藥膳與食療》課程可以挖掘出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因此,教師不能僅傳授簡單的中醫理論和日常養生常識,還應妥善把握良機,適時注入傳統文化觀念,指導學生探索和熟悉中華傳統文化及中醫學知識的底蘊。這樣做的目的可提高大學生的品格素養,達成以德育人的課程目標。在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后,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醫藥的含義和思維模式。這是掌握中醫相關學科知識的關鍵。

1.重溫國學經典,弘揚中醫藥的健康理念和養生智慧

教師開始介紹藥膳和食療的理論基礎及其歷史根源時,首先引入的經典就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典籍——《黃帝內經》。這部經典著作詳細地記載了大量有關膳食養生保健的條文。這些條文從不同角度,如飲食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飲食節制等,講述了中醫食療養生的觀念?!秱摗愤@部著作也提及了一些以食物原料為基礎組成部分的藥膳經方,比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及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等經典名方。這些藥膳經方在過去和現今都廣泛受到醫家們的盛贊和喜愛。另一部同樣古老的醫學著作,是我國最初的雜病學專著——《金匱要略》,它也具備食療養生的特色,如增強人體正氣、基于食療理念的辨證施膳等,并特別指出了湯劑、酒湯、粥品和熬餅等養生食療的藥膳,其中藥膳名方如“當歸生姜羊肉湯”至今還被人們制作。這說明經典中的食療理論、經方思想與現代養生、營養學理念高度吻合,也證明自古以來中醫藥與膳食互相指導實踐,并共同發展。

人們把《本草綱目》譽為“中華藥品大典”,這部巨著是明朝時期李時珍的杰作。對這部藥品大典的精華部分進行深入剖析,我們能發現它實際上融匯了藥品學、養生保健和食療技術。在介紹食物藥物原料授課部分,教師可以結合該書中的食療處方展開。李時珍對食物的部位及性味功效的研究十分深入。例如,書本上記載冬瓜具有促進排尿、止渴及治療水腫的功效。冬瓜不同部位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對病證干預的側重點會因其不同部位而不同。冬瓜子在清肺化痰、消癰排膿方面有顯著效果,冬瓜皮健脾滲濕利水的功效較冬瓜肉強。該書還體現了如以臟治臟、辨證施食的藥膳學基本理論思想。教師結合經典進行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藥膳原材料的認識。

在教授藥膳理論的基礎環節,教師強調應遵循“陰陽調和、以平為期、以和為貴”的原則,在食物藥物的四氣五味中尋找平衡和諧。如在炎熱的夏季服用百合薏米綠豆湯可以清熱消暑利濕,在寒冷的冬季或者陽虛體質的人們可以多服用些補陽的藥食,如杜仲、韭菜、羊肉等?!饵S帝內經》強調人體的健康狀態為“陰平陽秘”,這是“中庸之道”的體現。藥膳與食療調理也講求陰陽平衡,包括五臟六腑之間的平衡,以及人與天地、自然界的平衡協調?!爸杏怪馈钡奶岢鲇袛登甑臍v史,是儒家思想體系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中庸之道”的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探究“和”的內涵,并融入藥膳原料的性味、配伍及治則理念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及感受國人對于“和諧”的追求。

2.聚焦多彩的中國經典飲食之道

2.1《紅樓夢》飲食文化

我國飲食文化的沉淀積累歷時已久,是祖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都t樓夢》被譽為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文學領域,我國古代經典的飲食文化也包涵其中。例如,在講授藥膳分類特點時,教師可以借助《紅樓夢》中的飲食之道進行教學。紅學專家的研究表明,主食、糕點、菜品、香料、飲品、水果、補品和外來美食這八大類別的食物在《紅樓夢》中均有出現,且種類居多。這些食物類別的共同特征是集營養、滋補和食療于一身。補品類的藥膳就有人參湯、桂圓湯,以及益氣健脾的棗泥山藥糕、茯苓霜和養心安神的蓮子紅棗湯等。粥類的藥膳也有很多種,如碧梗粥、臘八粥、燕窩粥、鴨肉粥等,這些粥品涵蓋了益氣、補血、養心、安神等功效,可謂“良粥可延壽”?!都t樓夢》中的人物還有品茗養生的習慣,如楓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等,將茶的保健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于常見病癥的食療,書中也有些獨創的見解。如感冒時,可采取“饑餓療法”;對于過食肥甘厚味引起的食積、腹瀉,可以用白蘿卜加鹽煮湯喝。這些為《藥膳與食療》課堂講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讓我國經典的飲食文化得以延續。

2.2米面文化

史書記載“蒸谷為飯,烹谷為粥?!笔澜缟洗蠖鄶等硕际且怨阮愖鳛橹魇?。糧食如稻米等養育了千萬代華夏子孫,也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見證,對于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糧食類原料中的谷物類原料”講授過程中可融入中國“米面文化”,充分挖掘“米面文化”深層次的內涵?!懊酌嫖幕弊鳛橹袊惋嬑幕闹匾M成部分,從中可窺探出地域民族特色、宗教文化信仰、節日民俗風情、社交禮儀等元素,其多元化的特點,表現出了人們對生活的幸福感和熱愛。米面的制作方法也是多樣化的,折射出了不同人群的精神愿望、審美觀念等。關于中國人的主食差異,可概括為南方人重米,北方人重面,由此分別形成了南派的“米食文化”和北派的“面食文化”。

南方是我國典型的米食文化區。隨著磨粉工藝的出現,稻米不僅僅局限于一碗普通的白米飯,還演變出了風味獨特的傳統米制品,如年糕、湯圓、發糕、米粉、粽子等。北方的面點有著豐富多樣的種類,以各種面條、餅、饅頭、餃子等為主,是北方人的日常主食。如今,人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更追求健康養生,從米面之中尋求靈感,把藥膳理念融合進食物中,讓中醫藥深入尋常百姓家,體現出了中醫人的匠心。例如,桂林中西醫結合醫院推出的“靈芝雙色包”和“靈芝五指饅頭”、德州第七人民醫院國醫堂開發的“陳皮開花饅頭”、福州市中醫院研制的“糖尿病饅頭”、“靈芝面”、入選第三屆“浙江省十大藥膳”之一的“鐵皮石斛掛面”等,這些美食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弘揚“米面文化”的同時,突出了藥膳與食療的特色,并能不斷擴大藥膳的應用范圍,讓傳統的米面食物煥發出新的光彩。

2.3大豆文化

在介紹豆類食物的過程中,教師可融入中國特色的“大豆文化”。農耕年代是華夏文明的起點,那時人們的主食便是谷物和大豆。大豆古代稱之為“菽”,是五谷之一。大豆不僅成就了我們的生活百態,而且飽含著中國人精氣神的獨特氣質。因此,對于大豆,中華民族有著特殊的感情。大豆形象寄托著中華民族甘于清貧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敬養父母長輩、至親至愛的孝道文化。與大豆相關的食品種類繁多,如豆漿、豆腐、豆干、腐竹、豆豉等各種美味的豆制品,還包括一些豆類蔬菜,其共同特點是價廉物美、營養價值豐富。其中,最具人文特色的屬“豆腐文化”。豆腐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偉大的技藝之一”,對中國文明的進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中國人對豆腐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它具有簡單、純潔、勤奮、真誠和寬容等品質。在講授大豆食物的功效、應用時,教師可融入“豆腐文化”的特征與價值,進一步發揮“豆文化”的教育意義,充分展示我國經典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2.4醬醋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樣,在中醫藥的世界里,藥物也分別包含了酸、苦、甘、辛、咸五種各異的味道,這說明調味品在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在講授調味品原料的過程中,可植入“醬醋文化”元素。我國的醋醬飲食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民俗傳承,起源于齊地臨淄。賈思勰曾于北魏高陽出任太守時創作《齊民要術》,書中精彩地記錄了醬醋的釀造工藝,以及醬醋蘊含的豐富的文化意義。醬醋這項偉大的發明在發酵食品歷史上堪稱獨樹一幟,不僅豐富了調味品的種類,而且有利于很多食物原料的保藏。醬料具備如“除熱,止煩滿,殺百藥及熱湯火毒”等藥用功效。因此,中國人對于醬醋有深深的依賴之情。如今,醬醋早已超越日常的調料,被視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并被銘記于民間,體現出中華民族追求團結、友愛、節儉的美德。中國人習慣在醬醋中體驗美食,并賦予醬醋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世態人情和生活哲理。

3.地域藥膳文化的傳播

風俗從不會在百里間相同,文化也難在千里間一致。中國的傳統文化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生活、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藥膳文化在各個地域體現出的特色也深深烙印上了厚重的文化歷史印跡。不同地區的藥膳會受到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地大物博、疆域寬廣,物產豐富。以福建省為例,這里有許多獨特的食材都是藥膳研制的上佳選擇,比如浦城的薏苡仁、建寧的蓮子、古田的菌菇、閩清的橄欖、永泰的梅李及三明的黃精等,它們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聰慧的福建人民為了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巧妙地挖掘地域優勢,如草木藥材、山珍海味等,研發出了具有風土特色的地方藥膳。如屏南的敗醬草小腸湯、山蒼子根燉豬蹄、牡蒿蒸嫩鴨;客家的胡椒燉豬肚、米酒燉肉、茶油雞蛋;福州八珍燉番鴨、古田豬肚小腸青草湯。這些都是多年流傳下來的飲食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各個地方的歷史、傳統和人文價值。

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特點和氣候條件賦予他們不同的膳食理念,在每一座具有濃厚鄉土風情的城市里,都能尋覓出膳食傳遞的情感。教師在開展藥膳與食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研討型學習的教育模式,能夠助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的無縫連接。教師可倡導學生深刻探究家鄉特有的藥材和藥膳文化,結合本地獨特的風俗習慣,追溯起源,針對藥膳的發展歷程及其對本地健康行業的貢獻等話題進行探討,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如藥膳原料的選取、制作技藝的精細、藥膳的目標使用人群、家鄉居民對該藥膳的態度和評價等。這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中醫藥的廣博精深,以及藥膳文化的艱難傳承和歷史底蘊。這種方式不僅使得傳統文化變得可回味、更有具實感,栩栩如生,而且滿足了學生的知識需求。

另外,教師也可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如播放以“養—食療并用的中華藥膳”為主題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四集紀錄片;以線上展播形式呈現霞浦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青草藥膳制作技藝》;還可以特別介紹福建屏南的藥膳文化。教師以這種親和易懂的形式,講解地方藥膳精髓,詮釋最真實的藥膳藝術,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使其將家鄉的味道銘刻于心中,進而為地方藥膳文化的發揚光大注入他們的青春活力。

4.節氣膳食文化的傳播

二十四節氣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時間概念,滲透在農耕文化、飲食起居、物候、氣溫等方面。每個節氣都蘊含著獨特的養生之道和文化內涵。常言道:“冬至吃餃子,夏至吃面”。這反映出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會有特殊的飲食偏好,如立春,有“咬春”的習俗,應吃春卷、春餅;清明吃艾草做的青團,可以除寒祛濕;小滿多吃綠豆、苦瓜,以清熱化濕為主;冬至時節吃湯圓。這是在漫長的農耕年代中,古代人民通過生產實踐總結出來的用來指導膳食養生的智慧,體現了人類對于人與自然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人們日常的健康養護應秉持二十四節氣的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固護正氣、延年益壽。教師可鼓勵學生尊崇并適應自然,讓“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喚醒其對大自然的珍惜和熱愛。

藥膳只有更好地融入生活,才能很好地發揮其養生保健的作用,但是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節氣膳食文化的了解大部分只停留在表面,如對于某個節氣可能知道應當吃什么,但對于怎么吃、為什么要這樣吃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在藥膳與食療實踐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作橫向拓展,拓寬傳承渠道,如進一步介紹節氣飲食背后的功效和意義,以突破學習的局限性。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由福建省中醫藥學會藥膳分會指導及《福建衛生報》社推出的“二十四節氣閩菜藥膳教學視頻”,還可以可引導學生課后閱讀由世界中餐聯合會、《餐飲世界》雜志社編撰的《中華節氣菜作品選》,使其能將節氣膳食、中醫養生的精神與文化,根植于心。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領》指出,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中醫藥的特殊優點,提高中醫藥的服務水平?!端幧排c食療》充分展現了中醫養生保健及“治未病”的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卓越傳統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深廣性,經得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推敲和辨證思考。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指導學生反復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其身心健康,大力倡導并傳承中華國粹。我們也需要積極推動對人文教育理念的革新,讓肩負著使命的現代大學生在學習藥膳與食療課程的過程中領略到文化傳承的魅力,并把“健康中國2030”及“傳承并創新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

結語

在“健康中國”的引領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得到重視,我們應積極推動中醫藥膳、食療養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和文化傳承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林妍(1989.02-),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學基礎、藥膳與食療等課程教學。

猜你喜歡
藥膳食療傳統
可緩解干咳的兩款藥膳
能讓你越喝越瘦的藥膳方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濕氣不可怕,藥膳起居健康行
消化不良 食療幫忙
耳鳴的中醫治療與食療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改善消化不良的兩款藥膳
老傳統當傳承
食療助你遠離感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