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源性下肢假性動脈瘤的診治

2024-03-25 15:01陳誠吳華東
浙江醫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載瘤凝血酶瘤體

陳誠 吳華東

隨著介入手術等以血管穿刺為主的侵入性診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圍術期抗凝、抗血小板藥物的廣泛應用,治療所導致的醫源性假性動脈瘤(iatrogenic pseudoaneurysm,IPA)的發生率也明顯增加。IPA 臨床表現以疼痛、局部包塊為主。IPA 是一種不穩定的血管相關疾病,極易發生破裂而導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臨床上對于IPA 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如切除合并血管重建、覆膜支架植入術、超聲引導下凝血酶注射術等[1]。本研究收集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近4年收治的經股動脈穿刺入路行介入治療并發股動脈IPA 患者,予以個體化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收集2019 年12 月至2023 年4 月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收治的21 例IPA 患者,均為股動脈入路介入手術后出現IPA,其中男12 例,女9 例;年齡62~83(68.5±5.5)歲。病程最短3 d,最長3 個月,平均病程2周。瘤體直徑3.0~8.0 cm。臨床表現為原股動脈穿刺部位逐漸增大的腫塊,觸之有搏動感并伴有血管雜音,按壓瘤體近心端載瘤動脈時,瘤體搏動可減弱甚至消失。其中8 例患者腹股溝區皮膚淤青明顯,18 例患者的腹股溝區局部有明顯疼痛,同時合并假瘤區肢體功能障礙。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過超聲多普勒或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檢查明確診斷,IPA 的診斷符合以下標準:(1)醫學治療過程中,經血管穿刺或置管術后出現的局部囊性包塊;(2)超聲檢查時,包塊內可見亮藍色與亮紅色彩色渦流信號,瘤體有頸部與鄰近的動脈相連,且頸部呈雙期雙向的特征性血流頻譜;(3)CTA 檢查表現為動脈旁可見占位性囊腔與臨近動脈相通,內有對比劑流入,可見充盈缺損。

1.3 治療方法

1.3.1 開放性切除術 對病程<1 個月、腹股溝區捫及>5 cm 搏動性腫塊的患者行開放性切除術?;颊咂脚P位,全身麻醉成功后,術區常規消毒鋪巾,沿腹股溝處瘤體的正中做順行切口,仔細解剖分離瘤體周圍組織,充分暴露瘤體及載瘤動脈,用阻斷鉗配合橡皮筋阻斷載瘤動脈的近遠端,全身肝素化,然后對瘤體進行分離和切除。瘤體切除后,用5-0 或6-0 Prolene血管縫線對載瘤動脈進行血管重建,載瘤動脈的瘺口予以單純縫合。創面徹底止血后逐層關閉切口,無菌包扎后固定。

1.3.2 覆膜支架植入術 對病程<3 d、腹股溝區捫及<5 cm 搏動性腫塊的患者行覆膜支架植入術?;颊咂脚P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局麻成功后,直視下穿刺對側股總動脈,置入5F 鞘,更換翻山導管配合超滑導絲翻山通過對側髂股動脈,更換翻山鞘,行患肢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精確定位瘺口位置、大小及動脈管徑,個體化置入Viabahn 支架覆蓋瘺口。支架釋放完畢再次行患肢動脈DSA 檢查,明確瘺口已無對比劑外溢情況,必要時可使用球囊貼覆覆膜支架使其與血管充分貼合。手術結束,拔出鞘管,穿刺點按壓至少15 min 后予以加壓包扎及術肢制動24 h。

1.3.3 B 超引導下注射凝血酶術(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 對病程約7 d、腹股溝區捫及3~5 cm 搏動性腫塊的患者行UTTI?;颊咂脚P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局麻成功后,先用B 超再次確認IPA的位置、大小、血流等情況,再應用超聲確定穿刺點、穿刺深度。在B 超引導下徒手穿刺,當超聲提示針尖在IPA 瘤腔內并回血良好時,術者將適量0.9%氯化鈉注射液注入瘤腔,見有閃爍,即提示穿刺成功,此時助手用手壓迫載瘤動脈近心端,最大限度減少血流量,隨后術者將已配制的凝血酶溶液(100 U/mL)緩慢注入瘤腔。同時利用B 超觀察IPA 瘤腔內血栓形成情況,若瘤腔內與瘤口或瘺道處血栓形成良好,彩色血流信號消失,代之為團狀高回聲時即可拔針。平臥休息10 min 后,彩超復查瘤內血栓及載瘤動脈情況,若IPA 內異常血流信號消失,同時局部聽診血管雜音消失,則為成功。術后患者靜臥2~6 h。

所有患者在術中、術后均需進行嚴密的監護和護理,觀察有無發熱、患肢遠端疼痛、麻木及足背動脈血流情況等。手術切除及覆膜支架植入術后的患者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針4 000 U 皮下注射1 次/12 h 抗凝治療3 d,后改為抗血小板治療,包括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d,持續2~6個月,同時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凝血酶注射術后的患者僅予抗血小板治療。

2 結果

21 例患者中,行開放性切除術6 例,行覆膜支架植入術8 例,行UGTI 7 例。行開放性切除術的6 例患者均為行股動脈入路介入手術,病程>1 個月,穿刺區均可捫及>5 cm 的腫塊,術前B 超檢查均提示股動脈IPA,且瘤體包膜成型完整,見圖1(插頁)。因包塊較大且搏動明顯,考慮單純壓迫有困難,且注射凝血酶后效果不能保證,行覆膜支架治療后腹股溝區的大包塊仍然存在,患者滿意度差,因此手術解剖切除瘤體及修補反而更加有利。該6 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瘤體,見圖2。

圖1 術前B 超(A:瘤體包膜成型完整;B:瘤腔內有亮藍色與亮紅色彩色渦流信號)

圖2 手術切除(A:瘤體界限清晰;B:瘤體完整切除,瘺口可見;C:瘺口吻合術后)

行覆膜支架植入治療的8 例患者,病程均<3 d,腹股溝區均捫及<5 cm 的腫塊,B 超檢查提示股動脈IPA,且瘤體包膜尚未完全成型。因病程短,瘤體尚未局限且仍在繼續出血變大,因而局部血腫及皮膚淤青明顯,需急診處理。該治療方法遵循微創、確切原則進行,8 例患者均成功實施Viabahn 覆膜支架腔內隔絕封堵處理,見圖3。

圖3 介入手術(A:覆膜支架植入前,造影可見對比劑外溢;B:覆膜支架植入后,造影未見對比劑外溢)

行凝血酶注射閉合術的7 例患者,是股動脈穿刺介入手術后7 d 左右的患者,穿刺區均可捫及3~5 cm腫塊,B 超檢查提示股動脈IPA 伴瘤腔內血栓形成。該類型患者瘤體相對較小,病程不長,瘤體包膜基本成型,瘤腔內有血栓形成,且被血栓分隔為多個腔隙,見圖4。對該7 例患者成功實施UGTI,見圖5。

圖4 術前B 超(A:瘤腔被血栓分隔為多個腔隙;B:瘤體包膜基本成型,瘤腔內有血栓形成)

圖5 凝血酶注射(A:助手壓迫載瘤動脈近心端,術者注射凝血酶;B:瘤體內血栓形成,未見血流信號)

21 例患者術中及術后均未發生任何手術相關的并發癥,術后腹股溝區搏動性腫物消失。門診隨訪2~15 個月(平均8 個月),行B 超檢查,均未發現患處IPA的復發及其他相關并發癥。

3 討論

假性動脈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動脈血管壁的局部破裂,從而導致血液溢出動脈,并聚集于動脈周圍形成血腫。因血管破口與血腫的血流相通,動脈血隨著心臟搏動會不斷沖擊該血腫腔,進而導致其瘤樣擴張增大并最終形成PSA。因此,PSA 缺乏真正的血管壁結構,其瘤壁則僅由機化的血腫及周圍組織共同構成,結構脆弱,容易出現瘤體的進行性增大、感染甚至破裂導致大出血等。臨床上常見的PSA 大多由各種創傷引起,如刀刺傷、鈍傷等[2]。而IPA 則是特指在醫療操作過程中,經皮穿刺動脈血管后,動脈血液經由損傷的動脈壁破裂口不斷噴出至血管周圍軟組織,從而形成的1 個或數個搏動性血腫,收縮期動脈血從載瘤動脈內經由穿刺破裂口及瘤頸部噴入瘤腔內,而舒張期動脈血可部分回流到載瘤動脈內的一種病理現象[3-4]。IPA 目前多由介入手術導致,股動脈又是介入相關手術最常用的路徑,所以IPA最常發生于股動脈。IPA 診斷并不困難,根據患者病史、體征即可以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要相關影像學檢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聲、CTA、增強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SA 等。因超聲操作簡單且無創,可以作為首選檢查方法,以便明確診斷及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態等。

隨著醫學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介入相關手術的數量持續增加,伴隨介入術后抗凝、抗血小板藥物的廣泛應用,IPA 成為介入治療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5],發生率為0.05%~8.00%[6-7]。臨床上IPA 形成的常見原因,是動脈血管穿刺后壓迫止血方法不妥或位置不準確所致,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也往往是IPA 形成的危險因素。由于高血壓患者血管內壓力高,動脈穿刺點更難以止血及愈合,如果同時再合并動脈粥樣硬化、反復穿刺和術后壓迫不當等[8-9],更易形成IPA。所以介入術后IPA 的形成往往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10-11]。IPA 形成后,可出現瘤體破裂、壓迫周圍神經、血栓栓塞、皮下組織壞死、感染甚至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不良后果[12],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在IPA 的治療方法上,單純局部加壓包扎治療及B 超引導下壓迫瘺口(ultrasound guided compression repair,UGCR),往往持續時間長、患者痛苦較大,而且治療效果相對不穩定,瘤腔的閉合率僅為45%~87%[13],因此并不推薦首先使用。在開放手術切除中,手術時機的選擇很關鍵,建議選擇病史>1 個月的患者,因為此時瘤體及周圍組織的急性水腫期已過,便于解剖分離及瘺口吻合處理。一般來說IPA 的破口都不大,瘤體切除后往往只需直接修補載瘤動脈破口即可達到治愈目的;手術技巧上,一般認為控制載瘤動脈破口的近遠端血流最為關鍵,這樣可以從容操作,確保安全;手術最好將瘤體完整切除,也可剖開瘤體,清除瘤腔內血栓后直接縫合破口。但要注意的是,有的瘤體壁厚,附壁血栓多且瘤頸扭曲明顯,破口的縫合一定要確切,否則大瘤變小瘤,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UGTI 是UGCR 的升級版治療方法,由于成功率更高、患者痛苦小,已被越來越多的術者作為一線治療方案[14-16];但該方法操作技術要求相對更高,如果凝血酶注射后瘤腔內血栓形成并脫落,栓塞了肢體遠端動脈血管,可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因此術中應特別注意進針的位置、凝血酶的濃度和劑量以及壓迫近心端動脈的手法等。本次研究還使用了覆膜支架封堵瘺口的方法治療IPA,雖然是局麻微創,但費用高,而且需穿刺對側股動脈作為入路,也有形成新的IPA 的可能性。因此僅對病程<3 d、仍在繼續出血導致血腫逐漸增大、需急診處理的患者,可以首先選擇覆膜支架植入術。本研究的21 例患者分別采取3 種不同術式,且均取得了良好療效,隨訪2~15 個月后均無復發或其他并發癥發生。提示根據IPA 患者具體病情進行個體化選擇治療方法,推薦使用UGTI 和開放手術切除,其療效確切,價格適中,而且患者接受度及滿意度都很高。本研究的缺點是病例數偏少,且缺乏更長期的隨訪結果。

綜上所述,對IPA 患者行UGTI、覆膜支架植入術及外科切除手術等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但為了盡可能地保證醫療效果,避免醫療糾紛,應根據患者病情和訴求合理選擇治療方法,盡量做到個體化選擇,且治療要做到一次成功,避免二次治療[17-18]。介入術后預防IPA 的形成也同樣重要,這就要求行血管介入手術的臨床醫師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前需合理選擇穿刺器械、術中穿刺需精確定位,避免反復穿刺,術后更需確切壓迫穿刺點并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情況,能及時發現并積極采取恰當的治療方法,從而減小和避免IPA 對患者的進一步危害以及醫療糾紛的產生。

猜你喜歡
載瘤凝血酶瘤體
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后瘤體直徑及體積變化的隨訪研究
超聲引導下壓迫聯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療醫源性假性動脈瘤的臨床觀察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中載瘤動脈臨時阻斷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術中熒光造影定量分析
合并載瘤動脈狹窄的顱內動脈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備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篩選中的應用
顱內動脈瘤形態與血流動力學的關系
《牛陰莖乳頭狀瘤的外科治療》圖版
新療法治愈腦動脈瘤
體表軟組織巨大神經纖維瘤的手術治療
瘤體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療膝關節周圍骨巨細胞瘤的療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