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問題解決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2024-03-26 05:40陳敏
廣東教育·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周長錯題面積

陳敏

“問題解決”是數學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中,探索了指向問題解決,拓展學生思維廣度、深度、厚度的作業設計策略。

一、過程化策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過程化策略,指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批判思維能力,提升思維的廣度。這個策略可以在概念教學中充分應用。在通常的作業設計中,對于學生概念掌握情況是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的。學生的回答只呈現了判斷的結果,并沒有呈現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如果我們把判斷題的形式改一改,讓它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再加以具體的操作指向,這樣學生在解答過程中便自然能呈現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也更能了解到學生對此概念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三年級學完周長和面積的相關知識時,有些學生混淆了周長和面積兩者的概念。以往是這樣進行作業設計的:“請判斷對錯:圖形的周長越長,面積越大?!比绻覀儼堰@個知識點進行深度設計,換一種作業設計方式,重視解題過程的呈現,便能更深層次地考查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掌握程度。如:“圖形的周長越長,面積就越大嗎?畫一畫,寫一寫,把你的想法寫下來?!?/p>

過程化的作業,能讓學生以畫圖、語言表達、描述等方式,將自己對周長、面積相關知識的理解呈現出來,從而讓教師更能看到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知識的整個思考過程,真正做到“思維可視”,學生的數學素養也能得到明顯提高。

二、發散性策略: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度

發散性策略,指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單一的聚合思維轉向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深入挖掘、思考共性,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升思維的深度。發散性策略,將原來題目中直接告知的數據“藏”起來,需要學生認真審題、找出隱藏數據才能解決問題,更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以三年級學習的周長和面積為例,學生在學習完了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作業:“長方形長12厘米,寬6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請你嘗試改編題中的其中一個條件,將它設計改編成一道有難度的題?!睂W生需要設計出“長方形長12厘米,寬是長的一半,它的周長是多少?面積又是多少?”這類用相差關系、倍數關系隱藏條件的題目,同時還需要把原來的一個問題變成兩個問題。

又如,我們還可以減少已知條件,只給一個數據,使結果有更多可能性。如:“用一根50厘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長、寬取整厘米數)”這類發散性作業,對學生考察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需要學生用分析的心態去探討、研究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三、反思性策略:提升學生思維的厚度

反思性策略,指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關注學生辯證反思的能力,幫助學生對自己的錯題所涉及的相關核心知識進行再梳理、再反思。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有各式各樣的錯誤,換一個角度,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評價自己的作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扎實、鞏固。

筆者實踐中的做法是,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在每課時或每單元結束后,讓學生記錄自己的錯題,通過識錯、思錯、糾錯等一系列的方法對錯誤進行再次加工、再次利用,讓錯題不再可怕,同時也能使錯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手”。記錄錯題時,教師要有指引,按“記錄錯題—分析錯因—改正錯題—涉及的相關知識”這個順序進行錯題反思。借助錯題整理,既能讓學生重新展現思維過程,又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知自己錯題的本質錯因,及時修補自己的思維缺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通過指向問題解決的作業設計,把握學生思維的過程化、發散性、反思性,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思維起點,讓每個學生在“少而精”的作業中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業“減負增效”的真正效果。

猜你喜歡
周長錯題面積
怎樣圍面積最大
最大的面積
巧用面積法解幾何題
『壓強』易錯題練習
笑笑的錯題
巧求周長
巧求周長
聚焦數列中的易錯題
“圓”易錯題
巧用面積求坐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