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比較優勢 承接產業轉移

2024-03-27 11:23閆慧琴
經濟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比較優勢產業轉移山西省

摘 要: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省際區域合作,不斷增強內在發展動力,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把握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批復》機遇,嚴格按照批復要求,指導臨汾、運城兩市依托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快速發展。同時發揮山西省豐富的礦產資源、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交通網絡體系等優勢,全力夯實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轉移基礎,加快推動山西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但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還需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外開放格局、優化產業承接環境等方面發力,更好地助力山西省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山西省 比較優勢 產業轉移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2-144-03

近年來,山西省依托區位、資源、產業、成本等優勢,搶抓承接產業轉移機遇,推動資源優勢轉換為發展動能,緊緊圍繞十大重點產業鏈,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集中布局,增強內在發展動力,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夯實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轉移基礎,加快推動山西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助力山西省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一、開展主要工作

為了進一步推動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依托國家重大戰略,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山西省持續鍛造長板優勢,大力開展產業鏈和專業鎮招商,投資吸引力和發展競爭力不斷提升。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和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大力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升承接好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轉移能力。

2006年8月,《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印發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搶抓國家實施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聯合申報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實驗區。2012年5月14日,國家發改革委印發《關于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批復》(發改地區〔2012〕1341號),批準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是全國第一個跨區域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山西省嚴格按照《關于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批復》要求,指導臨汾、運城兩市依托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集中布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快速發展。

二、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山西片區以提升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為目標,以省級開發區為主戰場,積極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其中臨汾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不斷將政策機遇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主動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東部發達地區,重點在先進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等方面加大了承接產業轉移力度。

運城市聚焦轉型發展,培育壯大“415”十大工業產業集群,打造“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為主抓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全方位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一)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2022年,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山西片區地區生產總值為4529億元,增速穩步提升。其中,臨汾市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2%;運城市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01.1億元,比上年增長5.6%。

(二)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臨汾市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持續優化“三無”“三可”營商環境,大力推行“保姆式”工作理念,實行“一站式”服務,不斷提高審批效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創優營商環境,暢通企業健康發展通道,逐步形成企業上下游產業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

運城市不斷創新審批服務方式,市縣兩級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面實行“全幫辦、半日辦、零成本”。著力推進“跨省通辦”“全域通辦”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三)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增強

臨汾市依托示范區建設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開展了全方位、全產業鏈招商。圍繞煤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雙碳”、高效農業等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同時積極與各商會對接聯系,通過座談等方式尋求合作機會,推動項目早落地、快見效,加速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發展動能。

運城市2021年和2022年通過開展七次“三個一批”活動,簽約項目479個,總投資831.24億元。派出180名專業工作人員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開啟“云招商”模式,與200余家企業及重要客商進行“云溝通”“云磋商”,擬定《行動方案》,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

(四)區域合作水平持續提升

聯席會議制定并實施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2021—2022年十大任務清單》,“四個框架協議書”,2022年謀劃項目36個,總投資1859.3億元;在建項目25個,總投資347.13億元??疾炝巳T峽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推動三省四市成功舉辦了國際蔬菜博覽會、體旅融合發展高峰論壇、運動休閑體驗季、雙創大賽、百輛房車沿黃自駕露營等多項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山西省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轉移的優勢

山西省物產資源豐富,有著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良好的工業基礎,一直以來都是能源大省,有著實惠的能源價格,悠久的商業文化,良好的營商環境。

(一)礦產資源豐富

山西省共發現礦產資源120種,其中查明儲量的有65種。煤層氣、鋁土礦、鎂礦、耐火粘土保有查明儲量位居全國第一,煤炭保有查明儲量位居全國第三。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主要有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金紅石等32種。

(二)產業基礎雄厚

山西省產業體系比較完備。四大傳統產業煤炭、焦炭、電力、冶金優勢明顯,裝備制造業、現代煤化工、文化旅游和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在高端碳纖維、碳化硅、石墨烯等一批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聚焦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在煤制油、筆尖鋼、手撕鋼、煤層氣勘探開發等領域發展迅速。

山西省立足雄厚的工業產業基礎,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打造制造業十條重點產業鏈;著力發展數字經濟;立足于地域優勢,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重點打造現代服務業;立足農業特色優勢,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現代農業。

(三)交通網絡體系完善

山西省已深度融入全國高鐵網絡,特別是太鄭高鐵開通、雄忻高鐵開工建設,進一步拉近了山西省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空間距離,力爭到2025年實現省域內國家高速鐵路網、國家高速公路網、“一干八支”民用運輸機場基本建成,普通國省道網進一步完善。

2022年末山西省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15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14.5萬公里,客運航線達到304條。山西省建有7個民用機場。太原海關下轄11個隸屬海關,擁有太原、大同、運城、五臺山等航空口岸和太原鐵路口岸。山西省已形成輻射“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28個城市的外貿新格局。晉中是國家重要的冷鏈物流基地,太原、大同、臨汾是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四)綜合成本低廉

山西省具有相對低廉的綜合成本水平。通過創新電力交易機制,對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半導體、光電、大數據、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符合用電電壓等級110千伏及以上的用戶,實現終端電價0.3元/千瓦·時的目標;同時,持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減免部分行政性事業收費。工業用地等要素成本優勢突出。

(五)人才保障優厚

山西省對重點項目采用“揭榜招標”制,面向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開展“揭榜招標”,已吸引了清華大學等23家國內頂尖團隊。針對人才建設,近日,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山西省建設人才強省優化創新生態的若干舉措》,提出12條改革措施,人才引進獎補力度空前。

(六)營商環境良好

山西省以投資者為重點服務對象,積極打造符合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省投資促進局為向投資者提供24小時中英雙語投資咨詢服務,開通了“96301”投資服務熱線。率先以地方立法保障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實施,推行“承諾制+標準地”模式,積極開展核準類企業投資項目試行承諾制試點。為顯著提升行政服務效率,推進包括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互聯網+監管”平臺、覆蓋省市縣鄉四級政府的“13710”信息督辦系統等政務服務平臺的信息化建設,正式上線運行了“三晉通”APP。

(七)惠企政策優越

山西省不斷加大政策供給,提升服務能力,加快打造高水平集聚平臺,全力以赴惠企助企。重點圍繞金融支持、環境能耗保障、財稅支持、用地保障、科技創新支持、政務服務等,為市場主體提供力度空前的“政策大禮包”。

(八)投資空間廣闊

山西省率先推廣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一個大廳管服務、一顆印章管審批和一支隊伍管執法的“三個一”模式走在全國前列。山西省已經設立了93家省級以上開發區,重點提升50個開發區的產業承載力。建設1000萬平米以上的標準廠房,規劃面積600平方公里的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實現一般工業項目“全承諾、零審批、拿地即可開工”。

四、關于山西省進一步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下一步,山西省應進一步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山西片區建設,將其打造成中西部地區先行區。另外,以建促批,以長治、晉城為核心,打造晉東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進一步提升產業轉移承載能力。

(一)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山西省要出臺相應的金融政策支持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應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配套能力,建立健全產業轉移引導基金。打造高效應政企融資平臺,多措并舉,為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加強地區間、行業內部的交流合作,提升其服務產業轉移、產業承接的能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到山西落戶。

(二)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

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企業。積極拓展承接產業轉移范圍,推進產業遷移,促進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加速建立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主動拓寬承接產業轉移的范圍,在一些具備較好工業基礎的地區,如太忻經濟區及晉東南城鎮圈,規劃建設新的示范區。深化對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重點關注高端制造、電子信息技術、合成生物等行業,承接一系列鏈式和集群式的產業轉移重大項目,并采用“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配套企業”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關注項目的質量與招引戰略,積極吸引并培育一批與重點產業相關的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領軍企業。通過這些龍頭企業的引入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本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激發地區經濟的新活力。此外,還要重視產業協同和資源優化配置,使之形成有效的產業生態圈,引導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這些產業聚集區傾斜,從而實現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成為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全面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集中優勢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提升本地基礎配套能力,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和穩定性。建立一套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增強。采取全方位的策略,大幅度提升產業的配套能力,應對未來潛在挑戰,確保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實現產業基礎的重塑,對產業鏈進行全面提升。重點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著眼于提升本地的基礎配套能力,從而加強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和穩定性。把握雄忻高鐵的建設戰略機會,大力發展以“高鐵經濟”和“臨空經濟”為核心的新興產業領域。使產業布局更加緊密地融入到整個國家乃至國際的產業循環之中。構建一個速度更快、更為廣闊的高速信息網絡,并推進管道、光纜、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以此提升信息傳輸和處理的效率。加快推進物流資源的整合,采取有效措施,推動物流行業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完善的人才引育政策,鼓勵省內的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本地就業,促進人才的留存和有效利用,為本地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四)創新和完善區域產業協作機制

全力推進“引商入晉”項目,加強與經濟發達省份的對接。從政府層面落實省政府簽署的促進產業轉移合作協議、備忘錄、共同協商等合作協議,確保政策得以落地執行。關注邊界地區的協調發展,通過創新投資合作模式、委托管理以及“飛地經濟”等形式進行推動邊界地區的協調發展。此外,為促進工業轉移,正在構建專門園區,并實施企業注冊地與實際經營地分離的改革。這旨在優化區際間的工業遷移所涉及的成本分攤以及稅收上的利益共享機制。這樣做可以確保關鍵要素比如技術、人才、資本和管理的有效配套遷移,吸引來自京津冀等區域經濟開發區與產業園區的企業在山西省設立子園區或分支機構,這不僅有助于本地經濟的發展,也能為這些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機會。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營造一個協作性強、互利共贏的區域產業生態。加強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將使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也將為遷移中的產業創造更為全面的發展條件。

(五)健全產業轉移綠色發展體系

嚴格承接產業轉移的準入標準,嚴格實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把碳中和納入發展全局。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轉型,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兩高”項目進行精細的審核,并且實施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政策,確保用于生態建設的水量得到充分利用。有序引導產業項目入區,全面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工業園區環保生產的實現。提高數據中心、5G基站等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標準,推動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新領域集約綠色發展,完善分時電價政策。

(六)優化產業承接環境

一是加強信息公開,形成上下發展“一盤棋”。要在提升政務公開精準度上做文章,從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清單、辦理結果公開、減證便民事項公開等方面入手,完善優化政府服務事項目錄和服務指南,及時進行線上線下公開。要對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流程、主管部門、申請材料、設定依據等基本信息進行嚴格審查,做到事項同源、統一規范,確保全省上下保持一致。二是破除區域壁壘,推進營商環境“一體化”。要將服務同質化、政策均等化、發展協同化作為推進區域營商環境一體化的主方向,打破地方壁壘,對全省范圍內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核,修改或廢止其中的地方性特有條款,建設全省統一的規范制度體系。要強化區域互通,持續健全“全省通辦”“一業一證”體系,通過資源共享、數據互通、服務協同,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系統、跨層級的業務協同。要積極推動市場環境一體化,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為試點,推動許可事項清單合一、證照資質互認,形成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三是加強數字化改革,提升政務服務便民化。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高標準、高效率解決實際問題為突破口,整合遷移多項政務服務事項,形成一個功能完備、管用實用的政務服務APP,實現一鍵通辦全省政務事項,真正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要加快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平臺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共享,大力深化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簽名等數字化支撐應用,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要全面拓展政務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功能,建成“一站式”服務總平臺,實現受理、轉辦和反饋全過程閉環管理。四是巧用加減乘除,厚植綠色生態優勢。政策供給做加法,要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各項紓困惠企政策措施落實落細落到位,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精簡流程做減法,要高效落實“減證便民”行動,打造全域“一站式”政務服務體系,切實做到便民利企。厚植增量做乘法,要加強城市營銷與推介,塑造充滿人文活力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投資者來晉投資興業。攻堅克難做除法,要去除各種隱性“門檻”,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減少“有形之手”對市場主體的過多干預,切實規范市場競爭行為,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七)創新全方位服務模式。

一是要強化“精準滴灌、靶向施策”的工作理念,全方位服務。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實施有針對性的“一鏈一策”“一企一策”服務舉措,集合市場監管的各類職能打出“組合拳”,匯聚市場監管的各類政策提供“政策包”,梳理各類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打造“工具箱”。廣泛開展調研摸底活動,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二是要入企服務,惠企直通。建立健全責任落實制度,全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推進企業公共品牌建設,籌建工業計量測試中心、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采取騰訊大會、集體對接等方式,面對面座談交流、解讀政策。設立“惠企直通車工作站”,與企業建立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使各類市場監管政策“一站快享盡享、均等共享”,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真正把惠企直通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提升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存在困難問題.綿竹市人民政府網站,2023-04-27.

[2] 竇育瑤,閆凱.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關于強化市場主體倍增要素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試行)》相關政策.太行日報,2022-04-27.

[作者簡介:閆慧琴,山西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研究。]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比較優勢產業轉移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縣的生態建設及其啟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開農產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湖南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企業生態視角下產業轉移實證分析
新時期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探討
基于差別優勢和比較優勢的企業競合效應研究
外商直接投資與吉林省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性:一個文獻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