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構成要素的高考地理試題分析及教學啟示

2024-03-28 04:34郭旭春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試題考查情境

郭旭春

試題是教學評價中最常見的工具,通過批閱被試者的作答結果可以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因此,試題質量的高低會對學習評價產生較大的影響。高考地理試題在命制過程中較為科學的體現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相關思想,分析高考地理試題有助于提升教學理念、落實課標要求、注重地理思維以及探索地理實踐。

學生作答試題的過程其實是與命題者的一次思維對話過程,如果學生能給從試題構成要素的角度拆解、分析、把握試題,那么學生的解題過程將會得到優化,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一、真題選擇與呈現

高考地理試題在發揮“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的同時,也在彰顯學科的育人價值。本文選擇202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第36題作為分析對象,該題目立意指向明確、素養考查綜合、情境真實貼近生活,設問切口小、考查范圍廣、具有較高的分析價值。

例1.(202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國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葉種茶樹的粗葉腌制酸茶的習俗。酸茶以食用為主,也可泡飲,具有清涼、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圖1)發現大片野生大葉種茶樹,從而成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產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樹品種和茶葉加工技術,新建利用茶樹新芽嫩葉生產紅碎茶的工廠,并與曼谷等地的茶葉、茶飲料公司建立緊密聯系。20世紀90年代,隨著交通和電力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幾家大型茶葉加工廠,使茶葉加工從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產業鏈。目前,茶房村圍繞茶葉的旅游活動悄然興起。

(1)結合地形和氣候條件,解釋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習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產的酸茶和紅碎茶主要銷售范圍。

(3)分析生產集中化對茶房村茶葉加工企業采購和銷售的有利影響。

(4)圍繞泰北山區酸茶文化習俗,針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出建議。

二、試題分析

依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高考地理試題由立意、情境、設問以及答案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其中,立意是試題的核心,體現評價的目的;情境是載體,承載試題的立意;設問將立意與情境串聯起來,是試題直接考查的內容;答案是評價的參考依據,是試題評價目標的直觀呈現(圖2)[1]。

1.領會立意,明確價值導向

立意是指根據高考評價體系和學科素養所確定的評價指標。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基本價值觀念,高考地理試題的立意旨在通過對學生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素養的考查,傳遞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的這一基本價值觀。202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第36題(以下簡稱第36題)涉及地域文化的成因、工業區位、工業發展的影響、工業發展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知識遷移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側重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的考查。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解決基于真實情境的地理問題,即本題的直觀考查目標。這就要求考生需要掌握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地理知識,同時具備獲取信息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夠將知識遷移應用。第36題立意傾向“分析”“理解”和“應用”層次,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材料解釋酸茶文化的形成,分析酸茶、紅碎茶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對酸茶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實踐建議。表1示意該題涉及的內容的課標要求、考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表現。

2.融入情境,深挖核心內涵

情境是試題立意的承載工具,以具體圖文資料呈現。學生將自己代入情境、把握命題意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第36題以泰國酸茶和紅碎茶的發展為主題情境,提供詳細的圖文資料,充分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從宏觀視角分析,在空間尺度上,聚焦泰國,材料中涉及泰國北部山區、茶房村、曼谷等幾個空間范疇;在時間尺度上,吃酸茶習俗的形成時間較久遠,茶房村酸茶生產基地的發展以及茶葉加工廠的建設時間較新,故此情境具有一定的時空跨度??疾閷W生時空尺度思想,這也體現了地理學科具有時空跨度以及時空融合的特點。從微觀視角分析,試題重點考查學生融入情境,從圖文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考生要精讀圖文材料,對關鍵信息足夠敏銳,能夠建立起“題干設問——材料信息——已有知識”之間的關聯。例如,第36題的第(1)問,考生就應該將題干中的吃酸茶習俗和材料中泰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聯系起來,將教材中學習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帶入到這一具體情境中分析[3-4]。

3.梳理設問,明確答題方向

對于試題而言,設問是考查方向的直接呈現,對學生而言,設問是答題的指向。只有梳理清楚題干的關鍵詞、邏輯關系,才能準確把握答題要求和方向,避免出現答非所問的情形。試題設問要素的分析主要關注設問的行為動詞、設問對象和邏輯關系。第36題設問的行為動詞為“解釋”“分析”和“提出”,從理解到實踐應用,體現出層層遞進的關系。第(1)問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當地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信息,提煉地形和氣候特征,解釋吃酸茶習俗的成因,體現對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考查;第(2)問要求學生結合酸茶和紅碎茶的生產特點、飲食習慣、人口和城市分布、市場等角度分析酸茶和紅茶的銷售范圍,突出對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素養的考查;第(3)問的切入點進一步縮小,分析生產方式的變化對相關企業采購和銷售環節的有利影響,設問更加深入,彰顯試題情境考查的深度;第(4)問拔高立意,將當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和旅游業融合,考查學生對于區域產業發展的實踐見解,凸顯對地理實踐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4.形成答案,表述思維要點

答案是試題評價的重要參考,也是考生思維要點在卷面的直觀呈現。在作答過程中,考生可將思維要點用規范的語言組織串聯起來,形成答案。高考試題答案要求論據結合,體現情境材料和結論的關聯性,即答案要點包括分析依據和結論,避免“無中生有”的答案表述。第(1)問作答時,圖文材料在地形、氣候等角度有較明顯的提示,考生只需要適當引申,規范表達即可,較為基礎;第(2)問的表述中,考生容易因審題不清,將酸茶和紅碎茶的銷售范圍一概而論。問題還強調了因果關系,體現高考試題考查的邏輯嚴密性;第(3)問作答時需要考生將從教材中學習的工業集聚的意義和此情境緊密融合,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點;第(4)問的設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時代發展特點,為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建言獻策,體現高考試題考查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圖3)。

三、教學啟示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框架,其中“一核”明確指出高考試題要導向教學?;谠囶}構成要素分析高考試題,本文認為日常教學應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改進。

1.注重素養目標

高考評價體系框架中重點強調了學科素養這一指標,因此,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必備知識,還要凸顯素養目標的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巧妙地融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整體規劃和設計素養目標,以滿足核心素養的不同水平要求,實現育人價值。

2.創設真實情境

情境式教學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也反映了新課程改革對一線教學起到明顯的指導作用。高考試題設置的情境往往具有時效性強、切口小、深度大等特點,考生很容易出現未能揭開試題神秘“面紗”,將其與已有知識關聯的情形。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創設生活化、有意義的真實情境,讓學生不斷感悟情境之中所隱含的問題,提升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強化語言表述

考生的思維結果最終需要以文字呈現在卷面上,因此,卷面表述的專業性、規范性、邏輯性尤為重要。較完善的語言表述能力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才能養成??傊?,在地理教學中,應強化核心概念的理解、規范專業術語的使用以及培養語言表述的邏輯性,使得學生能夠在卷面上呈現出條理清晰、語言規范、邏輯嚴密的作答。學生日常作業或練習過程中,應該將自己的思維要點以邏輯關系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作答的邏輯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思維邏輯的漏洞,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翟軍.例談基于試題構成要素的地理解題策略[J].地理教育,2021(9):33-3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劉龍華,何詩妍.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高考地理試題分析——以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36題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1):64-66.

[4] 高同利.初中地理情境化試題的構成要素及內涵解析[J].地理教育,2023(2):31-36.

猜你喜歡
試題考查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四)
創新視角下高考中關于統計的考查
創新視角下高考中關于統計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五)
《陳涉世家》初三復習試題
2019屆高考數學模擬試題(二)
例談氯及其化合物的學習與考查
釩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