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地理學科育人的有效路徑探索

2024-03-28 04:34周輝周雪忠左洋洋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跨學科雙減育人

周輝 周雪忠 左洋洋

一、“雙減”含義

“雙減”政策[1]字面意思是指針對學生作業負擔予以全方面的減輕,并且對校外培訓負擔提出合理化減輕建議,具體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①為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要全方位縮減作業總量,科學調整作業結構,提升作業設計的整體質量,強化作業完成指導。不能讓學生自己批改作業,也嚴禁家長給學生布置作業,嚴禁家長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

②提高學校整體課后服務質量,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各方面需求。事實上,課后服務結束時間,應當按照合理的時間進行安排,不可以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老師要按照彈性上下班制度,提升整體的課后服務質量,增強其吸引力,拓寬相關的服務渠道,搭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免費在線互動交流平臺,隨時隨地給學生答疑。

③規范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按照不同教學階段,對于各大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統一登記,統一審批。這些教學培訓機構,不可以進行上市融資,不可以進行資本化運作。要規范所有培訓機構的具體服務行為,完善相應的培訓和監督制度,不得非法占用學生的節假日。強化對其整體運營的監管力度,明確規定培訓收費標準,堅決杜絕一切不正當競爭,嚴禁聘請境外的教學人員。

④全方位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效率。加強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保證學校辦學整體水平的提高,保證課堂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展實踐教學。對高中招生要進行不斷深化和改革,優化相關的指標分配標準,規范具體的招生秩序。

⑤加強全方位治理,提高對學生的保障服務。配備高質量的教師,按照學校的標準服務經費保障規定,確保經費能夠全面到位,課后服務經費主要是對教師以及其他人員的補助。同時做好培訓廣告的整體管控,確保在網絡平臺等其他校外場所不刊登相關的培訓廣告。

二、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目前國內對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研究呈現不同的觀點,鑒于地理學科教育價值是地理學科的屬性和功能對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效用,提煉相關觀點(表1)。

1.培養審美能力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所依賴的地球有著豐富的自然和地理景象,這些景象當中蘊含著大自然的豐富內涵。所以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首先要學會自覺主動地觀察自然現象,分析其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分析其中存在的美學元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和講解下,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和地理美,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加自己的美學感受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在進行地理學習過程中,還會因為掌握一定的地理學規律,更加地熱愛大自然,更加的能夠充分體驗到大自然的樂趣,從而提升自己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培養良好的大自然情感。

2.促進自主發展

人類個體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處于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階段,直到生命的結束。不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人類個體都有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在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伴隨這個規律,人類個體也會發生量變和質變。而學校作為一個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主要教育場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目的性、組織性的特征,對于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地理學科,可以助推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更好的育人價值。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具備開放性和自由性,它是在各種關系和活動的交互作用下助推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的。學生在參與地理實踐交互活動當中,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地理課上,老師除了給學生傳遞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發展的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發展能力。

3.培育家國情懷

對于初中地理學科而言,其包含著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必須給予學生正確引導,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社會地理環境,察覺到不同自然景象的不同變化和特征。在經過地理學習以后,學生才會真正了解到不同地理環境下會產生不同事物,才能增加其對國家的真正認同感,才能產生對國家強烈的愛國情懷。如在進行海洋教育和海權教育過程中,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海陸邊界地理知識,以此培養學生愛國精神,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命運、民族的命運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明白自己日后要承擔的具體責任。

三、地理學科育人有效路徑

以滬教版初三跨學科案例分析復習為例,淺談地理學科育人有效路徑。

1.析課標——研讀新課程標準,領會跨學科精神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于2022年4月頒布,增設跨學科主題學習[2]。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以學生的基礎、經驗和興趣為基礎,圍繞特定的研究課題,運用和整合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它關注地理的基本素質,將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方式,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國的課程改革經歷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目的是讓學生具備“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念”,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育人”價值。

2.尋合作——了解彼此學科思維,增強學科知識融合

跨學科案例分析題中包含生命科學知識與地理知識,作為地理教師,需要了解生命科學思維。以地理學科專業術語為例,“氣溫”“降水”“晝夜長短”是地理部分語言;但生命科學一般用“熱量”“水分”“光照時間長短”這些專業語言。將生命科學某個章節知識加入地理知識又顯得尤為重要,同種問題情境在不同學科之間如何應對,需要學生融會貫通、科學處理。以生命科學第五章“生態系統”為例,生態系統知識框架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等相關知識,其中和地理相關的知識有影響降水的因素、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和特點、中國年降水量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等,這樣做到彼此學科交叉融合。

3.搭框架——確立學科主題模塊,引導學生讀圖用圖

初三學生時間緊、任務重,科學有效的復習對于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和學習質量尤為重要,但又區別于六年級、七年級地理新課授課。鑒于上海初中只在六年級、七年級學段學習地理,學生間隔一年再重拾地理知識,大部分學生可能存在遺忘基礎知識等情況。因此將滬教版六年級、七年級知識進行重組、歸納,以主題式模塊進行復習,層層遞進。以自然地理為例,分為氣候、地形、河湖海等模塊;人文地理分為農業、工業、交通等模塊,各個模塊通過思維導圖展現,并用地圖的語言進行整理歸納,讓學生心中有圖,學會讀圖、析圖。在學生面對復雜的情境中,能通過地圖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

4.篩好題——挖掘經典例題好題,夯實一輪二輪復習

目前全國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只有上海率先將地理、生命科學融入跨學科案例,主要考查信息提取與處理、問題分析與質疑、結論闡述與創新能力。教師在初三復習時,要善于挖掘經典好題,從經典例題中映射出教材重難點知識;反之,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教師可以窺見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在教學的一輪二輪復習過程中,以經典題、好題建構教學支點,循序漸進,從而夯實基礎。

5.抓熱點——學習生活化地理,構建有用化素材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生活化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素材、情境往往以真實的世界為背景,通過問題鏈設計考查學生對情境的認知與思考。教師在初三跨學科課上,要依托真實的熱點為導入,以地理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2022年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綜合測試試題為例,案例以中華傳統的中藥材——黃芪為主線,聚焦黃芪主要產地的地理特征、對外貿易運輸方式的選擇,體現核心概念,關注學科間的融合。因此,教師需要在平常的教學中,讓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身邊的地理環境和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鍛煉跨學科能力。

6.重規范——重視答題專業術語,分點分條邏輯清晰

在平常教學中,部分學生字跡潦草、答題不規范,會出現錯別字、口語化、地理概念不清晰、答題混亂等問題[3-5]。在跨學科案例分析中,學生應重視專業術語,例如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回答時注意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時間上季節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空間上地區分布不均,東南多,西北少,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一般建議類、分析類、原因類等綜合性問題,學生應分點分條羅列清楚,如農作物發展的條件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水源、土壤、生物;人文要素——交通、市場、科技等。這需要學生對具體問題分點分條,邏輯清晰規范,教師在平常教學時應加強學生規范語言的意識,形成正確的答題思維。

參考文獻:

[1] 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69-78.

[2] 段玉山,楊昕,丁榮,等.《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修訂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57-66.

[3] 王喜峰.核心素養背景下河南中考地理復習備考建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2):80-84.

[4] 周輝.基于“雙減”背景和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地理作業多元化設計[J].地理教育,2023(S1):17-20.

[5] 董金玲,王洪中,崔茜悅.“雙減”政策背景下創新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地理教育,2022(5):58-60.

猜你喜歡
跨學科雙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