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烏托邦小說對歷史與未來的思考

2024-03-28 13:23陳澤群
藝術科技 2024年5期
關鍵詞:晚清

摘要:目的:作為晚清報刊重地的《新小說》與《月月小說》匯聚了大批先進知識分子,他們借文學創作探討建構嶄新的國族想象、激勵文化身份認同,其中晚清烏托邦小說成為晚清時人實踐自身理想的陣地。因而文章以《新小說》與《月月小說》作家群的烏托邦小說作為參照對象,從另一角度思考晚清時人如何處理嚴峻的時空危機。方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與對照法,結合歷史背景勾勒出潛藏于文本之下的不同作家群體的思想轉變。結果:《新小說》作家群利用歷史與政治小說為宣揚自身烏托邦思想開辟了道路,雖然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第一次超越了時間間隔,將“未來”置于中國人的視野之中,卻無法彌合“現在”與“未來”的歷史裂縫?!对略滦≌f》作家群創造出的烏托邦同樣是未完成的,但與《新小說》的作家相比,他們試圖真正邁出前進的一步,尋找一切可利用的經驗去構筑“新中國”。而作為兩份報刊的銜接人物——吳趼人嘗試構建出真正的“理想國”,但這份努力始終縈繞著困惑與迷離,他無法進一步想象未來的不同方向,以及進化過程本身的各種變數。結論:雖然《新小說》與《月月小說》作家群將烏托邦小說作為改革利器與“未來”試驗藍圖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們的嘗試與求索開啟了五四石破天驚的光明神話。

關鍵詞:晚清;烏托邦小說;歷史敘述;未來想象;? 《新小說》;? 《月月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03

王德威教授認為五四作家在理論與實踐上對科幻文類的忽視體現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總體吊詭”[1]291,這種刻意忽視正反映出晚清與五四之間被人為劃分的巨大歷史裂縫。因此以晚清科幻小說中的烏托邦小說為研究對象,思考以梁啟超與吳趼人等為代表的《新小說》與《月月小說》作家群在烏托邦思想下的歷史考量、未來想象,以及在文本敘述過程中心理與現實的矛盾與掙扎,或許能夠進一步貼近真實的歷史圖景。

1 《新小說》對歷史與未來的構想

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新小說》,這是近現代第一份以刊登小說為主的雜志,更是中國小說發展歷程上的巨大轉折點??窃凇缎滦≌f》中時間較長的歷史與政治小說主要有雨塵子的《洪水禍》、嶺南羽衣女士的《東歐女豪杰》及玉瑟齋主人的《回天綺談》。前兩部作品主要敘寫革命與自由的歷史,后一部側重于呼吁以暴力手段爭取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但這些小說的創作目的不僅在于陳述歷史,更在于通過重構歷史使其符合晚清文人對革命的想象。尤其是《回天綺談》中對英國憲章運動的歷史敘述引人思考:小說悄然泯合了革命與改良之間的界限,作者不僅夸大了自由憲章運動的意義,更為其冠上了“人民自由的基礎”之名頭。英國作家F.E.霍利迪指出:“大憲章運動完全是為了自己階級謀私利的措施,其目的在于確定上層貴族和教會的特權,而絲毫不顧大多數英格蘭平民和廣大農奴的利益?!保?]且作者將17—18世紀由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賦人權”觀念直接前移,將其變為13世紀自由憲章運動的綱領與口號??梢姟靶滦≌f”作者在敘述歷史經驗時,并不在意歷史敘述的真實與否,只是將其作為宣揚自身政治理念的工具。他們通過篡改和粉飾使歷史理想化,為中國未來提供多種可能性想象,以期建造一個能夠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

這些歷史、政治小說的登載為梁啟超宣揚自身理念開辟了道路,使《新中國未來記》中構想的“新中國”未來圖景更加直擊人心。不同于中國以往的烏托邦小說,梁啟超不再將幻夢置于海上仙島與桃花源,也不再將目光投射于中國歷史性話語,他第一次超越時間的阻隔,在吸收19世紀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的基礎上為“新中國”的未來鋪平了時間坦途。在排版設置上,他將世界革命歷史置于自身烏托邦幻想之前,正是因為意識到中國傳統小說通過歷史語境所產生的真實感已失去力量,“過去的‘過去性已經不再是使敘述逼真的唯一方式,而‘未來浮現出來,成為新的敘事訣竅”[1]354。

實際上梁啟超也是矛盾的——他在《新中國未來記》中設置黃克強與李去病兩名主人公不斷爭論,試圖為中國歷史預定前景。這種努力是雙向的:一方面以充滿民族主義激情的幻想鼓舞人心;另一方面“晚清文人對歷史及未來的‘總結,可能只是一廂情愿,其結果只能是把現在的文化、道德觀、目標和幻想投射進未來”[1]343。所以王德威著意強調《新中國未來記》“未來完成式”的敘述方法——未來的中國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是如何填補現在與未來之間的空白。巨大的割裂感使梁啟超未完成《新中國未來記》寫作計劃,也成為他無法掌握新時間觀念的注解之一。

《新小說》自第九號始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后期刊行了大量吳趼人的作品。自吳接手后,《新小說》的辦刊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值得關注的是后期《新小說》只刊載了一部歷史小說——《痛史》?!锻词贰分v述南宋滅亡的歷史,鞭笞賈似道等賣國賊的丑惡行徑,謳歌文天祥等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與前期《新小說》對歷史小說的著力點不同,吳趼人立足于中國傳統的抗爭史實:《痛史》將反抗的希望放在占山為王或另開國于海外,沿襲的是傳統的烏托邦想象。但吳趼人烏托邦愿景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在寫歷史的同時,也密切關注世界問題?!锻词贰方枘纤螠缤鲋戮褧r人,以歷史鏡面反射出現實之影,其構想與《新中國未來記》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重合。

這一時期的《新小說》作者群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敘述實際上落在同一維度:他們有的通過粉飾西方歷史使中國變革合理化;有的通過對“新中國”烏托邦的幻想為未來提供某種可能;有的則扎根于中國慘痛的歷史經驗,希冀激起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方面,他們無法擺脫舊有經驗,希望通過回溯歷史尋求療救與革命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思潮又迫使他們直視現實,從新文明中汲取養分。

2 《月月小說》中歷史與未來構想的另一面向

1903年,當《新小說》陷入難以為繼的局面時,吳趼人施以援手,幾乎包攬了歷史小說、社會小說等多個版面,為《新小說》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新小說》肯拿出近一半的版面給吳趼人,也說明吳趼人的作品與《新小說》的辦刊宗旨大體吻合。然而1906年吳趼人與周桂笙卻雙雙離開,選擇投入《月月小說》麾下。盡管離開了《新小說》,但吳趼人作為《月月小說》的總撰述,其辦刊理念與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新小說》。

歷史小說依舊是吳趼人在《月月小說》倡導理念、發揚思想的主要載體。此時吳趼人對歷史小說的關注點聚焦于“德育”:他認為“歷史云者,非徒記其事實之謂也,旌善懲惡之意實寓焉”,更要持此小說“竊分教員一席焉”[3]。吳趼人提出的改變世界的方法是借助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警醒民眾,最終指向是恢復傳統道德規范。在寫作過程中,吳趼人逐步構想出一個理想國的藍圖。這些思想滲透到《月月小說》的創辦過程中,使他更注重選擇刊登與自身思想觀念相吻合的作品。

《月月小說》中最值得關注的烏托邦小說是于1906年連載的《烏托邦游記》。作為最早在書名中直接使用“烏托邦”一詞的小說,《烏托邦游記》的取名經歷了從18世紀70年代辭典翻譯、90年代嚴復等人的譯介到1906年正式成為小說題名前后數十年的傳播時間[4]。在此數十年間,“烏托邦”逐漸抽離出“豐樂之地”“蓬萊”等傳統意味,由安逸靜態的詮釋空間進入根植于現世、充滿各種變數的動態空間?!稙跬邪钣斡洝返某霈F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一次嘗試擺脫傳統束縛,真正意義上直面西方烏托邦思想的冒險。蕭然郁生在文本中借由敘事者導引讀者進入烏托邦,托馬斯·摩爾和赫胥黎的出現予以暗示:進入“烏托邦”的旅程實際上是一場由低級到高級、由蠻荒到文明的直線式文明展覽。在蕭然郁生筆下,《烏托邦游記》不僅展現了理想文明的圖景,更溢出了傳統文化中靜態簡樸、完美自足的幻象,試圖通過“腐敗時代”“過渡時代”“維新時代”的線性發展為現實中國的改革提供解決方案。

盡管蕭然郁生嘗試描述烏托邦的理想圖景,但在文本中卻一再規避:烏有生想要閱讀烏托邦等國家的小說時卻被“小說書室章程”與“自鳴鐘”打斷;在現實世界中,《烏托邦游記》也因“宗旨不合”在第四回便戛然而止。文本與現實的雙重止步也許正在暗示:盡管《月月小說》的作家試圖掌控現代文明視野下的時空發展,但始終無法探索出從“腐敗時代”到達“維新時代”的路徑。

《月月小說》作家群創造出的烏托邦同樣是未完成的,甚至在早期就夭折了。但與《新小說》相比,他們試圖真正邁出前進的一步,尋找一切可利用的經驗去構筑“新中國”。盡管這種努力始終縈繞著困惑與迷離,無法進一步想象未來的不同方向,以及進化過程本身的各種變數。

3 前進與回轉:從《新石頭記》回望

《新石頭記》作為吳趼人理想藍圖的具體展現,將賈寶玉塑造成一個時空中孤獨的旅行者,讓他與20世紀的中國相遇、相知,這是吳趼人于現代時空更迭與身份轉變焦慮之下迫切想要編織未來構想的一次嘗試。同時,《新石頭記》也是晚清為數不多終章的烏托邦小說,不同于那些無法終結的幻想而被成功創造出來。因此,《新石頭記》算得上是“晚清最引人入勝的烏托邦小說”[1]310。

小說分為兩部分,前二十回敘述賈寶玉凡心再起,想要一遂自己的補天之愿而踏入晚清社會,游歷集文明與野蠻于一體的現實中國;后二十回則奇峰突起,敘述寶玉誤入“文明境界”從而展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國。在文本結構上,前二十回與后二十回形成一個巧妙的對立:吳趼人以現實世界與烏托邦作為大世界,讓賈寶玉先進入真世界而后進入“理想國”,在真實與虛幻之間諷刺晚清社會文明的失落——即便賈寶玉心懷鴻鵠之志,卻始終被困于當下,無法實現振興國家的心愿。之后吳趼人筆鋒一轉,讓郁郁不得志的賈寶玉誤入“文明境界”,親身游歷了由甄寶玉創造的烏托邦世界,最終在得知“東方強”就是“真寶玉”時,“假寶玉”只能黯然離場。

小說不僅在空間上形成對立,時間設置同樣別具巧思。從開篇賈寶玉熱念如焚,覺得“從前他苦修時,不知歷了幾世劫,就如過了一日似的。如今要養起頭發來,卻一日比一年還難過”[5]。從一開始,《新石頭記》中社會時間加速的機會已經啟動。此后賈寶玉在破廟避雨時,遇到了自己的舊仆焙茗的諸多細節與《紅樓夢》第二回中的片段聯系了起來:賈雨村為林黛玉的私塾老師,一日偶至智通寺見一老僧煮粥,此僧又聾又昏,答非所問。廟、僧、粥的原型,又可追溯到《枕中記》。文本在無形中重回傳統歷史循環,因而《新石頭記》或許微妙地隱喻著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旅程”就如賈雨村的熱望——到頭來不過是黃粱一夢。

《新石頭記》的吊詭之處更在于吳趼人一面創造出了在歷史中直線進步的“文明境界”,另一方面又沿襲中國傳統的歷史循環觀。按照東方強的描述,文明境界的空間布局分為八區,各以忠、孝、仁、愛、信、義等儒家教義作為符識。他的兒女分掌各區,他自己則隱居于“仁”字區內?!拔拿骶辰纭钡目臻g結構首先指涉了中國傳統文明的符號寓言。顯然,東方強關于仁學的精神與吳趼人對儒家教義的遵循與提倡緊密相關。但東方強并不諱言世俗生活享受與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熬烤乖凇拿骶辰缰?,什么是維系德行和科學的關鍵呢?道德提升究竟是有助于世俗的科技發展,還是成為后者的妨礙呢?最重要的是,吳趼人的這種烏托邦思想,其理論基礎究竟何在?”[1]316這個問題的答案潛藏于吳趼人與梁啟超的交往之中。因為對康有為等人歷史觀的認同,所以吳趼人的作品能占據《新小說》的大篇版面。換言之,吳趼人受到了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所提出大同社會應當向未來發展的直線時間觀念的影響,因而在《新石頭記》中他將時間范圍“從神話的空間移到歷史的空間”[1]321。循環與發展之間的悖論成為吳趼人構筑未來之景時的掙扎,即便他希望沿著直線構想國家發展前景,兜兜轉轉卻總是逃不過時間循環圈上的障眼法。

在新的進步觀念的影響下,吳趼人意識到未來變得十分必要,但在晚清時期,這種時空轉換又令他們無法完全接受:“身處的現實情境使晚清文人作家和知識分子憧憬未來,作為一種出路,但他們又不知如何想象未來,只能用過去的模子注入新血,把經典再轉化一次?!保?]因此賈寶玉無法完成自身夙愿,只能作為未來已成發生之事遲到的旁觀者。在痛苦的現實與幻想的未來之間,時間的鴻溝始終無法填補,身為旁觀者的失落感如影隨形。這正是吳趼人不同于晚清時人對烏托邦滿懷激情卻又清醒自嘲的吊詭寓言。

4 結語

在時間與空間中,晚清文人通過“烏托邦”幻想回應著現實挑戰:他們寄希望于未來,卻又清醒地意識到未來無法到來,時間裂縫上的無法彌合投射出晚清的現實危機;但同時借由烏托邦小說,他們努力探索國族未來的道路。雖然他們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逐步開啟了五四石破天驚的光明神話,這種處于世紀末的混亂與痛苦不應被忽視與遺忘。

參考文獻:

[1]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91,354,343,310,316,321.

[2] F.E.霍利迪.簡明英國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23.

[3]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86-190.

[4] 顏健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43-145.

[5] 吳趼人.新石頭記[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3-4.

[6] 李歐梵.帝制末的文學:重探晚清文學:在常熟理工學院“東吳講堂”上的講演[J].東吳學術,2011(4):44-50.

作者簡介:陳澤群(200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體學。

猜你喜歡
晚清
宮廷政變與晚清政局
淺析晚清時期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
再論“記者”之名的由來
論嚴復翻譯理念與翻譯實踐的矛盾及統一
晚清師范教育發展的制度變遷分析
論晚清民間戲曲中的“皇權隱退”
有情總被無情惱
晚清美國傳教士在華翻譯出版史梳理
《西洋雜志》中的政治寫實與民主隱語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