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體性”的思想譜系

2024-03-28 11:49李宏圖
史學集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密爾個體性約翰

李宏圖

摘 要:思想家如何組織文本,是思想史研究中的的重要內容。19世紀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在撰寫《論自由》時,便借用和轉換了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資源,來組織自己的文本。憑借這些思想資源,《論自由》文本才得以寫就,并充滿思想的力量。也正是在這種借鑒中,密爾和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種內在關聯和思想譜系。通過系統考察密爾所提及的一些思想家的思想內容,梳理這些思想譜系,將有助于把握《論自由》這一文本的組織方式,明曉文本產生的思想淵源,以及理解其思想的意義指向。

關鍵詞:約翰·密爾;《論自由》;個體性;思想譜系

1859年,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出版了《論自由》(On Liberty)一書。在近代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史上,這本書被視為自由主義思想的巨大轉向,因為其不再論述政治的自由,而著重于探討社會的自由。的確,作為一個力主實現個人自由、確立個體性的思想家,密爾寫作和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期待人的個體性能夠得到尊重與切實保護,反對社會“習俗的專制”(the despotism of custom)。

通觀密爾《論自由》的文本,其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批評,以及對確立起人的個體性的期待,這也體現了密爾作為思想家的先見之明。學界以往僅從《論自由》的單一文本來思考人的個體性這一主題,但若深入考察,可以發現密爾的這一觀念不僅是他個人的自我表達,而且也承續了先前的思想傳統,吸納了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資源。正如密爾文集的編者所言,“毫無疑問,不能夠脫離密爾的其他著作而孤立地看待《論自由》這一文本,他對其早期的著作進行了選擇、修正和發展,這些著作包括論宗教寬容、言論自由、報刊自由和促進大眾啟蒙、責任政府等內容。此外,他早年與友人的交往,特別是與托馬斯·卡萊爾、托克維爾、圣西門及泰勒夫人等人的交流影響了他的自由概念的形成”。

實際上,密爾在其自傳中也坦言,《論自由》這本書受到了威廉·馮·洪堡、威廉·麥考爾等人的影響。可以說,他在進行創造性的思想闡釋時,無疑接受了前人或同時代其他人的思想。對密爾受到其他思想家影響的相關問題,學界也展開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還不夠系統,對密爾所提到的威廉·麥克爾、喬塞亞·沃倫等人研究得還不夠充分?!敬硇匝芯砍晒蠬.O.Pappe,“Mill and Tocquevill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25,No.2 (Apr.-Jun.,1964); I.W.Mueller,John Stuart MIll and French Thought,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6; Philippe Lege,“History,Utility and Liberty: John Stuart Mill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uguste Cmmte,”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Vol.25,No.2(2018); F.A.Hayek,John Stuart Mill and Harriet Taylor,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密爾研究指南》第二部分專門考察了密爾受到何種思想的影響,詳見Christopher Macleod and Dale E.Miller,eds.,A Campanion to Mill,Part II,Influence on Mills Thought,Hoboken: Wiley Blackwell,2017.】 沿著這一學術路徑,本文著力考察密爾受到了哪些思想家的影響,探析這些思想家的思想內涵。通過對密爾思想來源的梳理,我們會發現,密爾吸收與借用了很多學者的思想,并在加以轉換后精妙地嵌入《論自由》的文本之中,形成了一種有機關聯和思想譜系。捕捉這一思想聯結,梳理其形成的譜系性關系,并加以“思想史的考古”,可以更加深化對《論自由》文本的形成及其思想性的理解,進而展現密爾的思想內涵及其貢獻。

在《論自由》一書的扉頁上,約翰·密爾特意引用了德意志思想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一段話:“展現在本書中每一頁的,并有著基本論據支撐的最為偉大和基本的原則直接匯聚為一點,那就是,在最為豐富的多樣性中使人得到發展,這是絕對的和最為重要的?!薄維tefan Collini,ed.,J.S.Mill On Liberty and other Writings,p.3.】在書中,密爾還多次引用洪堡的觀點來加強自己的論證,由此可以看出密爾和洪堡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具體而言,密爾在寫作《論自由》時,深受洪堡的《論國家的作用》(原書名為Ideen zu einem Versuch,die Grenzen der Wirksamkeit des Staates zu bestimmen,可直譯為《試論國家作用范圍之界定》)一書的影響。此書于1854年被翻譯成英文,密爾閱讀后覺得其內容與自己的思考完全契合。在談到這位思想家前輩時,密爾曾這樣寫道:“我唯一想與之交談的作者就是洪堡?!薄綪aul R.Sweet,“Young Wilhelm von Humboldts Writings(1789-93) Reconsidered,”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3(1973),p.469.】

威廉·馮·洪堡往往被稱為“現代德國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古典文化及語言哲學大師”。但應切記,他也是18世紀德意志自由主義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静柹嵩谄鋵V锻ゑT·洪堡》的導論中,開篇即提出“誰是威廉·馮·洪堡”這一問題,描繪了洪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昂楸ひ栽u論家、語言學家、翻譯和詩人為人所知,而又因其語言學研究者與政治家的身份聞名”。參見Tilman Borsche,Wilhelm von Humboldt,München: Verlag C.H.Beck,1990,S.12.】 在其重要著作《論國家的作用》中,洪堡所表述的關于自由、人性、教育和國家限制的理念在思想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因此這本著作又被稱為自由主義的“大憲章”(Magna Charta),盡管在最初出版時這部著作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居捎诋敃r普魯士的報刊檢查制度,這部作品在洪堡生前并未全文發表,直至作者去世后的1852年才全文刊行,但并不如他的另一部作品《致女友的書信集》(Freundin,1847)那樣受到關注。后者曾被譽為“每位年輕女士的梳妝臺上都有一本”。參見Paul R.Sweet,“Young Wilhelm von Humboldts Writings (1789-93) Reconsidered,”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3(1973).《論國家的作用》一書直到二戰后人們對極權主義進行反思時才獲得推崇?!俊墩搰业淖饔谩芬粫鴮懹?792年,首先以章節形式分篇刊載于《柏林月刊》(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與《塔利亞》(Thalia),【以《國家許可在多大程度上關懷公民的福利?》為題,發表于《塔利亞》1792年第5期;以《關于國家關心抵御外侮、維護安全的責任》《關于通過國家機構改善社會習俗》為名,分別在1792年10月與11月刊印于《柏林月刊》?!恐敝磷髡呷ナ?6年后才得以完整面世。洪堡寫作這部作品時年僅25歲,因而稱其為洪堡的早期作品并不為過。然而作者的年輕并不意味著作品的膚淺,《論國家的作用》的思想性與理論價值毋庸置疑。

如果了解了洪堡寫作本書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在書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從時代特性來說,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引發的思想激蕩,無疑是作者萌發寫作熱情的直接動因。隨著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對人類理性的高揚及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傳播至德意志,德意志思想家也在呼應著法國啟蒙思想家對“舊制度”的批判,掀起了一場關于啟蒙思想的討論熱潮?!娟P于這場討論的情況,參見[美]詹姆斯·施密特主編,徐向東、盧華萍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吭谶@一討論中,最為核心的主題就是對人的命運的關注,思考如何使人得到解放,獲得獨立和自主性地位。例如思想家康德在《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什么是啟蒙運動?》中指出,“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要“按照人的尊嚴——人并不僅僅是機器而已——去看待人”?!綶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24、31頁?!克枷爰夷ξ鳌らT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也在《論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一文中明確指出,“我一直假定,人的命運是我們的一切努力和奮斗的尺度和目標,是我們的眼睛必須瞄準的那個點——如果我們不想迷失方向的話”?!綶美]詹姆斯·施密特主編,徐向東、盧華萍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第57頁?!康乱庵旧駥W家卡爾·弗里德里?!ぐ蜖柼兀↘arl Friedrich Bahrdt)疾呼人的獨立和自主,“人??!獨立于權威,獨立于牧師、僧侶、教皇、教會和教廷的宣告,去思想和判斷的自由,就是最神圣、最重要和最不可侵犯的人的權利。人們有理由珍惜這個權利,把它看得高于其他自由和權利,因為它的喪失不止是削弱幸福,而是將幸福完全摧毀;因為沒有這個自由,人的不朽的靈魂就不可能完善;因為人的美德、和平和安慰都依賴于這個權利;因為沒有這個權利及其行使,人就會變成苦難的奴隸,而他們靈魂的拯救,倘若被留給他們在盲目的模仿中向之棄讓自己理性的那些人(不管這些人想要把他們引向真理還是謬誤,引向天堂還是地獄),就會冒著風險”。他甚至直接將思想的自由稱為“人的一個普遍權利”?!綶美]詹姆斯·施密特主編,徐向東、盧華萍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第101頁?!?著名的德意志哲學家弗里德里?!ず嗟美ぱ鸥鞅龋‵riedrich Heinrich Jacobi)也說,“人自己決定自己,即人能夠自由地行動,就此而論,人是通過理性來激發的,是一個充分意義上的人。在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決定的地方,就沒有人性”?!綶美]詹姆斯·施密特主編,徐向東、盧華萍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第199頁?!空窃趩⒚蛇\動的背景下,對人的自由、獨立與自主性的張揚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甚至也成為一種修辭范式。生活在啟蒙運動時代的洪堡,自然受到這些思想的熏陶和啟迪,追隨著先輩的足跡,也展開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甚至也使用了相同的語言表達樣式。

然而,如果我們認為洪堡的《論國家的作用》只是那個時期許多同類書的翻版,就不免抹殺了它的特性及其貢獻。他深受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也曾為法國革命所鼓舞,但1789年7月的法國之行,卻使他改變了對國家與法治的看法。雖然法國制定的新憲法鏟除了過往的專制統治,但國家的權力卻日益增大,洪堡擔心一種新形式的專制主義會取代以前的專制。出于對流血暴力的疑懼,他傾向于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所想的不是顛覆而是改革,不是共和國而是承認分權和通過立憲保障人的權利和自由”?!綶德]卡爾·艾利?!げ┒鞯戎?,張載揚等譯:《德意志史 第三卷 從法國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789—1914)》上冊,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頁?!?/p>

相較于法國,此時的德意志依然處于專制主義的統治之中。盡管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個人的專制統治之中加入了“國家利益”這一新的成分,鼓勵工業發展,促進商業流通,但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旗幟下,國家的職責范圍不斷擴展,并且無所不能地掌控一切,不僅在政治和經濟活動中如此,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這樣。整個國家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人的獨立性與多樣性,而是試圖要將所有人都塑造成為一種樣式。正如當時的思想家莫澤爾(Moser)在1773年所寫的《當前對普遍規則的愛好是對普遍自由的威脅》一文中指出的那樣,“我們確是脫離了大自然的真正藍圖,卻為專制主義鋪平了道路。自然界的豐富在于多樣性之中,而專制主義則想按少數幾條規矩控制一切,使一切失去豐采。人們之所以贊美希臘的藝術家,是因為他們按照自然界各種美好的東西創作作品,而未敢制定一條美的普遍規律,并按照這一規律來使用他們的鑿子”?!綶德]萊奧·巴萊特、[德]?!じ窆轮?,王昭仁、曹其寧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95-96頁?!吭谶@一體制下,“人們不無道理地試圖讓一切事情都盡可能地有很多人經手,讓自己盡可能少冒犯錯誤和疏忽的危險;但是這樣一來,各種事務幾乎都變成機械的了,而人們幾乎都變為機器”,【[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頁?!咳藗儭暗却龂业膸椭?,缺乏獨立自主,錯誤地追求虛榮,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甚至會產生貧窮匱乏”?!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51頁?!?由此,不僅人的多樣性和專制統治所要求的同一性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就連成為“人”本身也將變得不再可能。與洪堡同一時期的作家維蘭德就曾鮮明地指出,“無論在什么政府的統治下,人們首先應當要求的是‘做人(只有那種自認不諱的暴君才不讓人‘做人),而當人們是奴隸的時候,他們是不可能做人的”?!綶德]萊奧·巴萊特、[德]?!じ窆轮?,王昭仁、曹其寧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第103頁?!?/p>

正是在這一思想氛圍和歷史語境下,洪堡提筆寫作了《論國家的作用》一書,希冀為當時社會提供一種祛除病垢與實現人的自由的方案。1792年,洪堡在《柏林月刊》《塔利亞》上陸續發表《論國家的作用》的部分章節,集中闡述了一個鮮明的主題:最大限度地限制國家的作用。在他看來,國家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除了公民們僅靠自己無法辦到的事情即促進安全之外,國家永遠不許把任何其他的事情拿來作為它發揮作用的對象;這是唯一真正而可靠的手段,能把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事物,即國家整體的目的和公民個人所有目的的總和,通過一條牢固和持久的紐帶緊密地相互結合在一起”?!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168頁?!?/p>

洪堡力主在國家權威與公民權利之間設定一條邊界,國家的作用僅僅在于負責保衛個人安全的職責,其余權利皆歸個人所有。也就是說,要最大限度地約束國家的權力,保障個體的充分自由。不僅如此,國家還應該成為促進人性發展的手段,對于那種打著“為了人民福祉”旗號而不斷擴展的國家權力,人們始終要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限制。這種有限國家的觀點,對于當時還處在專制統治下的德意志而言,無疑是一種石破天驚的吶喊。

在反對國家踐踏個人自由的同時,洪堡還高度重視對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尊重。在他看來,人的發展要求“環境的多姿多彩”,以任何借口對人的多樣性進行壓制的行為,都是國家超越其權力邊界的表現。他說:“真正的理智并不希望人處于別的其他狀況,它只希望給人帶來這樣的狀況:不僅每一個單一的人享受著從他自身按照其固有特征發展自己的、最不受束縛的自由,而且在其中,身體的本質不會從人的手中接受其他的形態,每一個個人都根據他的需要和他的喜好,自己隨心所欲地賦予它一種形態,這樣做時僅僅受到他的力量和他的權利局限的限制?!薄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35頁?!?/p>

在《論國家的作用》第二章的開頭,洪堡這樣寫道:“人的真正目的——不是變換無定的喜好,而是永恒不變的理智為他規定的目的——是把他的力量最充分地和最均勻地培養為一個整體?!薄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30頁?!?這與瑞士教育家佩斯塔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的觀點如出一轍。在這一章最后,洪堡也使用了與佩斯塔洛齊相同的比喻,并且引證了歌德的《關于植物的形態變化》一書和刊載于《新德意志博物館》雜志上的《開花,成熟》一文作為支撐,將人比喻為自然的植物,需要在自然中自由地發育成長。不僅要實現其自由,還需要多樣性的外在環境,洪堡用“環境的多姿多彩”這一隱喻來指代社會環境的多樣化。他說:“即使最自由和最獨立的人,若被置于單調的環境之中,培養也會收效甚微?!薄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30頁?!?在洪堡的著作里,他多次使用“多姿多彩性和獨特性”、人的個性和人的自我成長與發展等詞匯來表達他的自由主義理念。他甚至直接寫出“如果生活方式和他的性格和諧一致,他就會如同根生于沃土,會開出美麗花朵,令人神往”這樣的語句?!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42頁?!?/p>

由此出發,洪堡直接引申出“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這一時代的核心問題。同一性總是伴隨著政治的運轉和國家力量的加強而愈發占據主導地位,這與佩斯塔洛齊和密爾的擔憂如此一致。國家在傾其力量推進經濟的發展,期冀帶給人們富裕和福祉的時候,常常會為了所謂的經濟繁榮和人的富裕,而犧牲和壓制個人特性的發展,也扼殺了多樣性的存在,使人被鍛造為一種樣式,成為被同一性和唯一性籠罩的毫無任何生氣和活力的機器。對此,洪堡言辭犀利地寫道,“在任何一個這樣的機構設置里,都是由政府的精神統治著,盡管這種精神多么賢明,多么有益,它卻造成在民族里生活形式單調,帶來一種外來的行為方式。它不是讓人進入社會去磨練他們的力量,如果他們因此在排他性占有和享受方面有所損失,那么,他們是以犧牲自己的力量為代價獲得物品。恰恰是由于多人聯合而產生的多樣性是社會給予的最大財富,無疑,這種多樣性總是隨著國家干預程度的上升而逐漸喪失……在這樣一種關系里,單單國家的優勢權力就已妨礙各種力量自由運作。原因千篇一律,結果也是千篇一律。因此,國家愈多參與發揮作用,就不僅是所有作用物都更加相似,而且一切被作用物也更加相似。而這恰好也是這些國家的意圖。它們想要富裕和安寧。但是,得到這兩者的容易程度總是正好與個人不相互爭斗的程度一致。不過,人心里想要和必然想要的東西是完全迥然不同的,這就是多樣性和活動。唯有這兩者才給與人多方面的和強有力的性格,誠然,還沒有任何人陷得深到寧愿用自身去換取一大群國人的富裕和幸福。但是,誰若這樣推測別人,那么,人們會不無道理地懷疑他錯看了人類,并且想把人變成機器”?!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38-39頁?!?/p>

對于生活在19世紀中期的洪堡來說,通過反思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的歷史發展,他看到國家“對人的真正終極目標漠不關心,正把人變成‘機器”,【[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3頁?!?使人走向“非人化”和齊一化,喪失了人的活力和多樣性。如何才能克服這一問題?在洪堡看來,每個人生存的最高和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起人的個體性,而個體性的培養則自然需要行動的自由和環境的多樣化。這也是他一生矢志追求的目標。他說:“我在本文開頭為自己劃定了一片原野,現在,我已經涉足了這整個領域。在這中間,我深深感到我的心靈充滿著對人的內在尊嚴和自由的尊重,唯有自由符合這種尊嚴。但愿我所表述的各種理念和我賦予它們的表達風格無愧于這種感覺!”【[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184頁?!?他還指出,“我試圖在國家里為人找到最優越的地位。我感到,這種地位似乎應該是:最多姿多彩的個性,最地道的獨立自主和各種個人之間的同樣多姿多彩和最誠摯的結合并存——這是一個只有借助最高度的自由才能解決的問題。論述一種國家機構設置盡可能少給這個終極目的制造障礙的可能性,本來就是寫作這幾頁文章的意圖,而且很久以來就一直是我整個思考的對象”?!綶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第172-173頁?!?/p>

值得重視的是,在洪堡那里,關于個體特性的思考可以濃縮在“Bildung”這一概念上,“Bildung”是德意志思想家創造出的一個非常特別的概念,很難在其他語言中找到相對應的詞匯,一般而言可以翻譯為“自我塑造”(self-cultivation)?!綬einhart Koselleck,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Spacing Concepts,S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73.】 學者們一般認為,洪堡與“自我塑造”這一德國觀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網.H.Bruford,The German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Bildung” from Humboldt to Thomas Man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p.1.】 例如在1796年,洪堡就在給席勒的信中寫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人在人生中的唯一目標就是塑造其自身”?!網.H.Bruford,The German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Bildung” from Humboldt to Thomas Mann,p.15.】 1852年,洪堡的觀點被匯集成為《論國家的作用》一書出版,隨后于1854年被翻譯成英文。密爾完全同意并接受了洪堡的觀點。在《論自由》一書中,密爾多次使用“自我塑造”這一概念。在接受洪堡觀點的同時,密爾創造性地把洪堡所提出的國家對人的個體性的壓迫和摧殘置換為社會,即在一個大眾民主化的時代,我們怎樣克服來自社會對人的個體性的摧殘,始終保持與培植每個人的個體性,使每個個體完全成為自己的“主權者”。

仔細研讀《論自由》這一文本,可以發現密爾不僅接受了洪堡的思想觀點,而且在措辭和修辭方式上也深受后者影響?!綣oseph Hamburger,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 and Control,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p.206.】 如果對比一下兩者的語言風格,特別是修辭特征,我們當然可以認同這一結論。不過,若再向前追溯,我們可以發現洪堡的思想又明顯受到了瑞士教育家和社會改革家佩斯塔洛齊的影響。例如洪堡在擔任文教大臣時,就根據佩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創建了普魯士文理中學?!緟⒁奫德]威廉·馮·洪堡著,林榮遠、馮興元譯:《論國家的作用·前言》,第3頁?!?那么,作為那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佩斯塔洛齊思想的內涵是什么,他又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方式?

1746年,佩斯塔洛齊出生于瑞士的蘇黎世。在他還是個中學生的時候,啟蒙運動思想傳入蘇黎世,他閱讀了盧梭、伏爾泰、休謨、康德與雅各比等人的著作。在這些思想家中,他格外鐘情于法國思想家盧梭,特別是受到了盧梭《愛彌兒》這本書的影響。在《愛彌兒》中,盧梭力主兒童的教育必須是“自然教育”,一再使用樹木作為比喻來論證“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例如他認為,“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枝葉并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它又會直立地生長的。人的習性也是如此”?!綶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上卷,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9頁?!?其實,在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就寫過“性格”這一條目。在談到人的性格的形成時,他認為要按照人的本性來成長,其所使用的修辭方式也是“樹木”這一類比喻。他說,“年齡令人的性格減弱。這就好像一棵樹,雖只結一些變種的果子,但是果性未變;這棵樹雖長了一些癬苔,生了蛀蟲,總還是橡樹或梨樹。如若有人能改變樹的本性,他也就可以憑空生出一顆樹來,那便成了自然的主宰”?!綶法]伏爾泰著,王燕生譯:《哲學辭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65頁?!?/p>

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還一再表達道,我們需要教育,而這種教育一定是自然教育。具體來說,盧梭將其分為三種類型,他說:“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總之,教育的主旨歸其一點,就是“適合于人,并且很適應于人的心”?!綶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上卷,第8、4頁?!?“教育中我們能夠做的,只是需要知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構造和發育,盡可能根據人的內在條件,如內在的身體發育和心靈運動的過程,而輔之以有效的外在條件的控制,讓孩子不悖其自然地生長”,“因此,教育必須寓于人的自然之內,是人伴隨著自然的節奏成長,而不是伴隨著社會的分期成長”?!厩礀|、王楠:《自由與教育:洛克與盧梭的教育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第172-173頁?!?/p>

佩斯塔洛齊不僅接受了盧梭的思想,而且還做出了富有價值的推進。他認為,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進行引導,而非強行施以灌輸。要讓每一個人確立其“自主性原則”即“自我行動”的原則,由此個人在道德與文化等方面都會得到“自我發展”。這些概念對洪堡及密爾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闡釋。為什么佩斯塔洛齊如此重視個體性力量?因為在他看來,文化只能而且僅僅是由個體來創造的,絕非出自大眾之手。佩斯塔洛奇之所以如此重視個體的能動性,是因為他看到了這個時代正在增長的大眾性力量與某種集體性的存在正在壓迫和主宰著“個體的存在”。同樣,在這一大眾力量面前,粗野、自私、暴力等野性的力量也正在展現。因此,在佩斯塔洛齊看來,他不僅提出要通過教育培植個體性,而且也著力提倡文明化?!綤ate Silber,ed.,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London:Routeledge,1960,p.228.】

從盧梭的自然教育觀出發,佩斯塔洛齊格外強調教育就是要按照人的本性出發,進而塑造人的特性,這就如同自然界的很多植物一樣,要按照其內在的本性生長,由此就會形成多姿多彩的多樣性世界。在1818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指出,以往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了對人的內在本性的重視,或者說沒有依從人的內在本性來進行教育,結果導致千人一面,異常雷同。他以樹木比喻道:“樹有其自身的有機特性,人也一樣?!?因此,“必須要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來進行教育,如果不這樣的話,人的自然本性就會被曲解,就像植物會被外在的力量扭曲了它們各個部分的組合一樣”,“我們應該記住,教育的最終目的,并非是在學校獲得完美狀態,而是要適應生活,不是獲得一種盲目服從的習慣或學校所灌輸的智力性內容,而是要為獨立的行為做好準備……我們沒有權利消減任何人發展其所有能力的可能性。再重復一遍,我們沒有權利去扼殺孩子們發展這些能力”。 他還在“論孩童自身的教育”的信中一再表示,“需要讓母親們明白,她們的孩子不僅要有注意力,更為重要的是反應能力和獨立于他人的思考能力”,“教育讓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而為了做到真正有用,他個人完全的獨立自主將是必需的”?!綣.A.Green,ed.,Pestalozzis Educational Writing,London:Edward Arnold,1912,pp.190,193,223,261.】 佩斯塔洛齊寫于1811—1813年間,并最終于1826年發表的《最后的作品》(Swansong)一文,其最初的標題就是《按照自然特性來進行教育》(Education according to Nature)。在這篇文章中,他一再重申必須要將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進行教育,并且要遵循人的自然特性來開發其能力與天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他說:“所有單項的教育都是為了完善人的整體性能力,我們必須記住,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被設計用來實現使這些能力聯結在一起的整體特性。一旦建立起人的整體性能力,便將會完善社會的整體性和能動性的生活?!薄綣.A.Green,ed.,Pestalozzis Educational Writing,pp.319-320.】

在盧梭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影響下,佩斯塔洛齊詳細地闡釋了自然特性等一系列教育原則,這些原則實質上是以人為出發點,最終也是以提升人的能力與發展個體的獨特性為目標。為了與自然特性相對應,佩斯塔洛齊所使用的修辭方式也是從自然界出發,借用樹木等比喻和擬人化修辭方式,來達到其表達的效果。這一修辭方式及其包含的思想內容也成為一種思想資源,在洪堡和密爾那里得到了承繼。因此,在佩斯塔洛齊、洪堡和密爾這三人之間,有一條貫穿其中的譜系,即他們受盧梭自然教育理念的影響,強調按照人的自然特性來進行教育,進而培植起人的個性。密爾從小受到其父親刻板與單調的理性訓練,注重抽象的思維訓練,而忽視情感的培養,抹殺了他的自然特性。因此,密爾在接觸了佩斯塔洛齊和洪堡的著作后,立刻感受到了共鳴,密爾也曾在其自傳中提到佩斯塔洛齊。在歷史的語境中,早已存在的修辭方式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指向已經成為一種既定的思想資源,從盧梭一直傳遞到密爾,盡管不同的個人在借用這一表達時,其思想指向存在著些許差異。佩斯塔洛齊更加強調要遵循人的自然特性,雖然密爾也同意這一觀點并在《論自由》一書中做出相應表達,但密爾的著眼點還是更多地強調如何在整體性和同一性占據主導的大眾社會中,通過培植人的個體性來實現社會的多樣性。由于每個人的特性不同,其結果自然就組成了一個多樣性的社會。

在密爾所吸收的思想資源中,還需要重視英國的威廉·麥考爾(William McCall,1812—1888)的思想。麥考爾是一位熱心于傳道的牧師,比密爾年齡略小,與密爾一樣,早期曾是功利主義的信徒。密爾曾幫助他結識一些倫敦報刊雜志的編輯,而他后來轉向對人的個體性的研究,以及利用宗教的形式來傳播人的個體性的理念。密爾在其自傳中提到了麥考爾的《個人主義的要旨》(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 A Series of Lectures)一書,這本書的內容是發展人的個體性,也是麥考爾對公眾進行的布道勸諭式的系列演講。密爾稱這本書類似于費希特的風格,具有極強的修辭性與感染力。麥考爾也自稱為“個體性的先知”,“要像耶穌和蘇格拉底那樣尋求一場偉大的精神性的革命”?!綣oseph Hamberger,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 and Control,p.152.】 正如他在《個人主義的要旨》中所說,“無論這本書的命運如何,作者都自信地認為,這本書將會對社會的道德與精神的變革有所裨益。為達到此目的,作者也一直在努力”?!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London: John Chapman,1847,p.4.】 密爾在其自傳里也坦言自己受到了麥考爾的影響。

作為布道者,麥考爾一生都在為傳播與增進人的個體性理念而努力,不僅發表演講,而且撰寫著作出版。這從他的著作目錄中可見一斑:他一生共出版了15本著作,其中關于人的個體性的論著就有9本,代表作包括《個人主義的要旨》《文明的代理人》(The Agents of Civilization)、《趣味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Taste)、《個人的個體性》(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Individual)、《個人主義概要》(The Outline of Individualism)與《論人民》(The People)等。他的文字充滿激情,帶著誠摯的關愛與平等對話的態度。如他在《個人主義的要旨》一書中所說,“這本書不是為了獲得批評而寫(雖然我歡迎他人這樣做),而是為了那些已被視為罪犯、正在受難、進行抗爭并表達懷疑態度的深刻和誠摯的靈魂而寫。他們將通過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感受到,他是他們的兄弟”?!網illiam McCall, 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p.3-4.】 此書在出版后引發了熱烈反響,出版商在對這本書的宣傳語中這樣寫道:“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著作,盡管有些人未必同意作者的哲學理念,但這本書中的每一頁都如同美麗的畫面,精妙地觸動我們的情感,為我們帶來愉悅和進步”,“我們一直對這本書抱有異常濃厚的興趣。作者是一位演說家和思想家,我們能夠確切地感受到,他也是一位真理的熱愛者。在他的這本書中,展現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獨特與珍貴的精神旨趣”?!緟⒁奐oseph Coulthard Jun,The Sphere and Duties of Government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of Baron Wilhel von Humboldt,London: John Chapman,1854.】

在為人的個體性成長的吶喊中,麥考爾表達了他的觀點,引發了社會的熱烈反響,這也讓密爾為之折服。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主義的要旨》一書中,麥考爾一共列舉了33個關于個體性的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作了33場演講。以個體性問題為中心,麥考爾從諸多層面展開論證,加之他嫻熟地運用布道性演講的修辭,使其觀點更加言簡意賅、擲地有聲。在第一次演講中,他就直接道出其一系列演講的主題,“我堅信我是一個個體,不論何種信仰,無論是基督徒、猶太教徒或功利主義者,或貧或富,運氣好或不好,我最為高尚的特質就是作為一個個體。我堅信,我的使命就是去發展我作為一個個體的個體性”,“我堅信,每個人最為偉大的貢獻是他的個體性”,“我堅信,每一個個體通過完美地發展他自己的個體性,來最大限度地幫助其他個體發展其個體性”,“我堅信,個體性的特征不應被神圣的書籍來解讀,相反,神圣的書籍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特征來加以解讀。這一信條的主旨就是不承認所有宗教是一貫正確的(infallibility),我們堅信不存在一貫正確的標準”,“我們應該確信,人類和每一個個體決不應屈從于教條,而教條要在人們面前低頭,我們應該頂禮膜拜的、唯一的、一貫正確的只有良知,因為最為神圣的著作也只是由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上帝的手來寫就”?!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 A Series of Lectures,p.6.】 對“一貫正確性”的相關問題,早在麥考爾之前即有學者討論過,例如查寧博士在1837年9月10日給約瑟夫·布蘭孔·懷特的信中就這樣寫道:“你在你的信件和不同的出版物中對‘一貫正確性的評論讓我非常感興趣。個人的一貫正確性是浪漫主義所涉及的基本內容?!薄緟⒁奐ohn Hamilton Thom,ed.,The life of the Rev Joseph Blanco White,Writing by Himself; With Portions of His Correspondence,London: John Chapman,1845,p.332.】 而這一觀點也為密爾所接受,并且出現在《論自由》一書的第二章中,被加以重點論述。麥考爾則從宗教領域衍生到其他方面,不承認任何“一貫正確性”的存在。他說:“我堅信對任何體制、政治或宗教的價值評判不是僅根據我們自身的理解,而完全是由個體性來做出的?!薄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7.】

人的個體性的成長離不開教育,對此麥考爾評論道,“我堅信國家的教育是民族的福音,因此,它被認可為發展每個個體的力量”?!網illiam McCall, 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6.】 他認為當前的教育不是在發展人的個體性,而是在扼殺人的個體性?!澳壳敖逃默F狀是,人們運用各種資源來把教育引向扼殺人的個性,自由的精神被放置在權威的桎梏之下。人們被灌輸一種觀點,即提出懷疑就等同于犯罪。由此,教育不是啟發大腦,而是填鴨,以至于使人呆滯。也就是說,今天的教育并未成為塑造人的個體性的一種力量”?!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190.】 具體而言,政府僅將人視作可用的工具,并未考慮每個人的思想特性等方面,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統治?!爱敼饬琳者M人的大腦,人們感覺到了他作為人的存在,但專制政府和教士們并未將他們當作人來看待。不過專制政府也認識到他們不能像以往那樣統治這些無知的奴隸了,如果他們仍想維持他們的帝國,就必須適時和審慎地改變環境,所以他們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但他們并不是要教授個體性的內容,因為如果這樣做,他們的權力將很快被終結,因此他們教育全民族扼殺個體性。他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理論,即所有的人都要有相同的思想和相同的特性。所以,他們強迫這些臣民在學校里按照同一時間作息,接受相同的訓練,學習相同的課程,閱讀相同的書籍,追求相同的學問。很多青年人也許會反抗,但終究不起作用,只能被迫服從。然而,政府也并未排斥一切對美感的追求,但是只同意教授經過政府選擇的內容,于是,人們丟失了所有的趣味,而只是追求殘暴性的快感和孩童般的樂趣。人們成為奴隸,因為不知道其他任何知識。而政府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延長統治”?!網illiam McCall, 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p.191-192.】

麥考爾認為,如今人類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個體性的成長將掙破同一性的枷鎖。當教育要從培養工具性的奴隸轉變為培植自由的手段時,政府也將要相應地發生質變,人民與政府的斗爭也隨之開始變得激烈。麥考爾舉例說,“在德意志的專制統治下,人民要求自由,政府的回答是,我們不能給你們自由,不是因為我們不愿給你們自由,而是因為我們害怕你們一旦擁有了先前從未有過的自由,便會給你們帶來危害。但是,我們將會給你們自由的結果,至少是我們認為的那些有價值的自由的結果,那就是,我們將給你們物質上的舒適與滿足,還有教育、藝術和博物館,以及各種書籍。也就是說,當我們省察了這些之后,發現這些內容不會危害我們的統治……我們將給予你們商業交換的便利,還有商業經營的手段。你們期待的越多,給予你們的自由也越大。來吧,我的兄弟,作為兄弟般生活在滿足和團結之中。我們將是你們的父親,也非常迫切地要滿足你們對福利的渴望。我們成為你們的統治者的目標是什么,不就是為了增加你們各種各樣的快樂?但德國人民說,我們渴望更多的自由,我們要求的不是自由的替代品,而是自由的果實”?!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245.】 在麥考爾看來,教育就是要培養和呈現每一個人的個體性,從而成為自由的人,并實現一個社會的自由。而在培養個體性的教育中,人文的教育就非常重要,它不僅讓我們懂得了審美趣味,而且還培養了寬容等價值觀。正如麥考爾所說,“我承認個人的價值包含在其個體性發展當中,同樣,任何與個體性相關的價值也都僅僅包含在對待個體性的態度上”?!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273.】

在發展人的個體性的漫漫征程中,除了政府功能的轉型之外,對于社會而言,還需要在觀念層面破除“因襲性”(conventionalism)。麥考爾坦言這是個體性成長的最大阻礙?!拔覉孕?,當個體性的信條完全實現時,它將證明自身是人類的最大福音,但它最為主要的阻礙,也是個體必須面對的,就是因襲性”?!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318.】 在這里,因襲性是指一代代人所承繼下來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等,并成為社會的整體性力量而施用于每個個體,導致每個人的個體性無法成長。不過麥考爾仍然堅信,人們將會打破這一因襲性,“如果我們不再是這個世界陳陳相襲的習慣的奴隸,那么我也將不再會是我自身習慣的奴隸”,“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擋個人主義的最后勝利”?!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334.】

由此,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特別是個人與政治的關系,麥考爾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并強烈批判對個人的個體性和多樣性的扼殺。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多樣性的概念:“我堅信,人類作為宇宙萬物的一個部分,其組合必然就是為了定義多樣性,他將不停地運用他的頭腦去發明,他將用不同的行動和不同的方法來展現他的行動、態度和表達的多樣性,這是大自然賦予他的一種能力”,“在有些國家,如埃及,人民被奴役,因此也就阻止了他們體現其多樣性”,人們變成了“政治統治的工具”?!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p.53-54,57.】 麥考爾還認為,不僅在政治維度上,社會的風俗習慣也成為扼殺個體性的力量,因此要發展出個體性,不僅要在政治上做出改變,而且需要在社會的維度上進行變革,“人類作為自然之子,絕不能成為風俗習慣的奴隸”,【W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54.】 因此,在個體性的成長與發展中,人們還必須在社會的維度上,與同一性或者一致性做斗爭,必須發展寬容性。對此,麥考爾寫道:“我堅信每一個人在相互合作中,就像其發展出自身的個體性那樣,也將會激勵其他人發展起個性,由此,寬容將被設定為最為崇高的表現,從而取代現今的一致性?!薄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5.】 在麥考爾看來,如果每個人都發展出了自身的個體性,那也就意味著長出了多樣性。他說:“我堅信世界上各種條件的組合,就是為了在這個世界上確立起多樣性。多樣性是世界聯合的自然成果,它與同一性相對立,在同一性中,人們被束縛在已經建立起來的習慣和體制之中。我堅信社會將被視作為進步的,不斷朝向聯合并確立起世界的多樣性?!薄網illiam McCall,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A Series of Lectures,p.4.】 由此,麥考爾強調,“我的座右銘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也各不相同。人們要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和多樣性”?!網illiam McCall,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Individual,London: John Chapman,1855,p.13.】 同樣,每一個“個體要始終能夠感受到他的個體性,始終知道他的個體性,始終去發展他的個體性”?!網illiam McCall,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Individual,p.7.】

密爾在《論自由》中有一段話,斬釘截鐵地表達了他對捍衛人的個體性的立場:不論出于什么樣的理由,都不能對任何個體的正常行為進行干涉。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是絕對的。對于本人,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綶英]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0頁?!?/p>

或許有人會說,從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來考察,社會對個人的干涉未必僅僅是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也能夠給個人帶來物質或精神上的好處,因為在一個龐大的社會中,有時候個人無從得知或者無法判斷怎樣做才對自己有利,也許他會做出看起來對自己有益,但實際上卻無益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個體的利益,社會當然可以對他的行動進行干涉。面對這種情況,密爾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個人事務中,個人擁有絕對的權利。注意上文中密爾所用的詞匯——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在此,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密爾對個人權利的關注,并通過提出“個人主權”來與18世紀思想家所說的“人民主權”相對抗。這也是密爾的思想主旨,即在大眾民主的時代,用“個人的主權”來抵抗“人民主權”名義下可能帶來的集體性暴政。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主權”這個概念最早為格勞秀斯所提出。當然,其最初的含義是以國家為基本單位,意指在一個共同體中,國家作為“主權”者擁有在這個空間內的所有權力,即所有支配權和管轄權。按照《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解釋,在國際法和國際關系中,主權就是一個國家不受外來控制的自由、國家的自主或獨立?!局袊蟀倏迫珪霭嫔纭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肪庉嫴孔g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9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533頁?!?也有學者認為,“主權”這個概念與公共權力相關聯?!娟P于對主權概念的詳細討論,參見Martin Loughlin,The Idea of Public Law,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在近代初期,當一些思想家提出用“人民主權”來構建國家時,意指人民是這一公共權力的基礎和本源?!纠绶▏枷爰冶R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參見[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康缬械乃枷爰宜f的那樣,“人民主權”在成功地反對專制國家的同時,也會導致大眾民主的壓迫問題?!痉▏枷爰彝锌司S爾就提出了“多數人的暴政”這一問題,并表達了對此的憂慮。參見[法]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恳虼?,密爾借用“人民主權”概念,提出“個人主權”這一全新的概念,旨在用“個人主權”來對抗“人民主權”,對抗大眾民主時代所形成的“社會權威”。正像密爾所一直堅持的,“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綶英]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第11頁?!恳簿褪钦f,正如“主權”這個詞的含義那樣,每個個體作為存在主體,擁有自我的支配權、自我統治的權力,即密爾所說“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綶英]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第10頁?!坑纱艘簿屯癸@了個體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擁有任何外在力量和權威都無法控制或侵害的權利。因此,就“個人主權”和“人民主權”的兩分法的概念分界而言,“個人主權”概念的提出是密爾最為重要的思想貢獻,既反映了密爾的智慧和勇氣,也是一個在思想史上值得高度重視和仔細品味的新概念。

正如密爾自己所說,他使用的“個人主權”這一概念來自美國的一位無政府主義者喬塞亞·沃倫(Josiah Warren),但如今我們已經無法考證密爾最初如何知道沃倫其人,對他產生興趣并閱讀其作品。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沃倫的著作來把握其基本思想,從而在思想觀念的層面來構建起兩人之間的思想譜系關系,并從中觀察密爾如何在“概念的挪用”中增添新的內涵,成功地進行了概念轉義并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正如密爾自己所說,他只是借用了沃倫的“個人主權”這一概念,但其內涵卻大為不同。

1798年,喬塞亞·沃倫出生于美國波士頓,1819年結婚后移居辛辛那提,以音樂教師的身份開設了一家戲劇社。19世紀20年代中期,在聆聽了英國社會主義思想家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的演講后,他被歐文的社會主義理想和實踐行為所打動,于是全家搬遷到了位于印第安納州、由歐文所建立的“新和諧村”,擔任樂隊指揮。1827年,在“新和諧村”的社會實踐失敗后,他又回到辛辛那提,獨立地開展一場新的社會實踐,創辦了第一家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時間商店(time store),宣傳勞動價值理論,并發行“沃倫劵”這種勞動劵,試圖將其作為貨幣來流通。1833年,他發表了《和平的革命者》(the Peaceful Revolutionist)一文,這篇文章被看作是無政府主義的宣言。1835年,他在俄亥俄州建立了第一家烏托邦式的“實驗村”,繼續實踐歐文的社會主義理想。在此后的歲月里,沃倫一邊寫作,宣傳表達他具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烏托邦思想,一邊又以此思想為指導進行社會實踐,相繼創辦了多個烏托邦式的實驗村。1874年4月,沃倫因病辭世。沃倫既是一位理論宣傳家,又是一位實干家,盡管其實踐未獲成功,但他所提出的理論卻影響了很多人。正如研究者所言,他的貢獻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個人主義、個人主權、價格的成本邊界和作為流通中介的勞動券理論?!綜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1,p.5.】也如威廉·伯利(William Bailie)所說,個體性是沃倫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網illiam Bailie,Josiah Warren :The First American Anarchist,Boston: Small,Mayard Company,1906,p.99.】

19世紀的美國出現了很多個人主義者,盡管沃倫自稱為“民主主義者”,但究其實質,沃倫屬于無政府主義者,也是美國烏托邦運動的核心人物。因此,有必要在這種多重身份和錯綜復雜的觀念中來理解他的個人主義和個人主權觀念。觀其一生,沃倫執著于構建一個嶄新的社會共同體,以區別于現有的社會組織??梢哉f,他是一位無政府主義式的烏托邦思想家和實踐者。在他的烏托邦思想中,未來的社會在本質上是不存在任何行政管理的無政府的共同體,由參與者自我管理,在其中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張揚和尊重。他在《公正的商業》(Equitable Commerce)這篇文章中寫道:“公正的商業的第一要素,特別是一個新的社會改革計劃的建立,就是要研究個體性,或者按照每個個體自身的獨特性來對心智上的差異與各不相同的個人和事件進行實踐”,“我所說的個體性,就像電能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一樣,也同樣地滲透到每一件事物中,成為社會的生活準則”,不僅如此,“源于不可摧毀和不可剝奪的特性,個體性正逐漸具備自己展開行動的絕對權利,或者說,每一個個體都有著絕對的主權(the sovereignty of every individual)”?!緟⒁奀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p.56-58.】 沃倫在此提出“個人主權”的概念,其含義就是個人擁有著絕對行動的自由。在強調個人具備絕對支配自身的權利之后,沃倫還以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專政為反例,來論證社會中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一個意志,不能扼殺個體和多樣性的存在。沃倫寫道,羅伯斯庇爾說,只存在著一個意志,這種意志要么是共和主義者的,要么是?;逝傻?。要是我們沒有一體化的權力,所有的外交活動也就不可能展開。從上述話語中,我們可以理解羅伯斯庇爾制定政策的根源,以及他如何解釋自己的血腥行為。很顯然,所有古代和近代的政治機構都有相同的根源,它們要求“整體性”“觀念的一致”與“行動的一體”,而事實上,“所有的一致”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一要求完全無視個體所具有的特性,要消除所有的多樣性,使得提出異議成為犯罪。如此,則犯罪將成為必然,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相同。一個社會真正的基礎,完全是與這種同一性相對立的?!八械氖虑楦鞑幌嗤笔且环N自由,或者說,是每個個體的主權使然?!緟⒁奀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63.】 在沃倫看來,羅伯斯庇爾犯下的致命錯誤,就是把陳舊的觀念付諸實踐,扼殺每一個人的個體性。如果加以追溯,古代希臘和威尼斯也秉持著這一觀念,在其社會中,占據首要位置的觀念就是將個體融于國家和政治機構之中,使個體喪失獨立性。而事實上,“每一個個體都應該高于國家、機構、體制及人們制定的法律,由此為調整社會走向和諧邁出成功的一步”?!綜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63.】

在這里,沃倫提出了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個體是高于一切的基本單位。他認為:“國家或政治體一定來自個體,而非碾碎個體。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個富裕的國家,則其一定來自組成國家的每一個個體的富裕。每一個個體富裕了,國家就會富裕;每一個個體在其人身和財產上是安全的,那么民族或國家也就是安全的。如果每一個個體都興旺發達,那么整個國家或民族就會興旺發達;如果每個個體都行為公正,那么這種公正將會主導整個國家或民族;如果每一個個體都將是自由的,那么,國家或民族將是自由的?!薄綜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64.】在沃倫看來,“當下是個體性時代的到來”,即個體性的張揚,以及強調注重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如他所說,“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綜rispin Sartwell,ed., 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p.64-65.】 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特性,這些特性與每個個體須臾不可分離,任何權力都不能將其剝奪。在1833年4月撰寫的《和平的革命者》一文中,沃倫在一開頭就特意使用“個體性”作為小標題,主張要讓每一個個體實現自由。而在我們以往的思想觀念里,最為致命的錯誤便是在社會的規則、法律和各項原則中,沒有按照個體性原則來保持每一個人的自由。換句話說,就像以往的世界一樣,我們的錯誤在于侵害了個體的自由,而這一錯誤的根源便來自人們對同一性的依賴?!緟⒁奀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p.104-107.】

既然個體性的時代已經到來,那么國家和社會的職責就是要保障與增進每一個個體的個體性。沃倫從美國《獨立宣言》出發,對此做出論證: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出,“每個個體擁有著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径苹⒌染幹骸妒澜缛藱嗉s法總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頁?!课謧愓J為,這些權利是每一個個體所擁有的權利,如果落實到每個個體上去理解,則可以說是每個個體都擁有對自己的一種“主權”。這些個體的權利如同個體的主權一樣不可被剝奪或侵害,由此沃倫將之概括為“自我主權”(self-sovereignty)。從天賦人權的理念出發,他提出個人主權不僅來自上帝,實際上就是每一個個體的自然本性。沃倫認為:“用其他語匯來表達,即自我主權是每一個生命有機體的本性。既然是一種本性,就不能被剝奪,也不可能與每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相分離。生命的自保就是一種本性……作為一種本性,它的行動就是無意識的,每一個人在不干擾別人的情況下,在任何程度上都有著相同的和絕對的權利去實現他試圖養成的氣質和形態,而建立政府則恰好是為了阻止或限制這一進程中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干擾或侵害。簡而言之,立法和政府的唯一職責,就是在每一個個體的私人空間中,保障每一個個體不被剝奪的個人主權的權利?!薄綜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p.140-141.】 他還說道:“人的自我保存的本能,或稱自我主權,并非是人為的杰作,但應時刻記住它是人類交往中的一項神圣權利?!薄綜rispin Sartwell,ed.,The Practical Anarchist: Writings of Josiah Warren,p.142.】正因為如此,沃倫才一直呼吁人的主權,堅持個人主義理念,捍衛個人的權利。

誠如密爾所言,他借用了沃倫的個人主權的概念,但“沃倫先生曾組織以‘個人主權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得到不少人擁護,還建立了一個‘村社組織(我不知道目前是否還存在),這個組織雖然在外表上類似社會主義者建立的團體,但是在原則上正與它們相反,因為它不承認社會對個人的任何權威,只主張給予所有個性以平等的發展自由”?!綶英]約翰·穆勒著,吳良建等譯:《約翰·穆勒自傳》,第149頁?!?因此,在沃倫那里,個人的主權建立在無政府——自然法權利的基礎之上。而在密爾那里,并非通過脫離政府、國家等公共管理機構之外實現個人的自由,而只能是在此其中尋求如何來確保人的自由發展,于此一點,密爾的思想就與沃倫的無政府主義有著實質性的不同。另外,沃倫在論證人的自由與權利時,仍然從自然法的抽象權利這一思想傳統來推論人的權利,而在密爾那里,則脫離了這一思想理論,如他所說,“在這篇論文中,凡是可以從抽象權利的概念(作為脫離功利而獨立的一個東西)中引申出來而有利于我的論據的各點,我都一概棄置未用”?!綶英]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第11頁?!棵軤栠€說:“社會并非建筑在一種契約上面,雖然硬要發明一種契約以便從中繹出社會義務也不會達到什么好的目的?!薄綶英]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第81頁?!?因此,密爾認為,人們已經在社會中存在,現在需要探討的是如何在這樣的社會中保證人的特性的成長,進而成為一個多樣性的社會。更為重要的差異是,密爾力主個體性,而非個人權利——作為一種權利,它一定是社會性的,這是從自然狀態到社會狀態的契約所決定的;而作為個體性,就只是個人自己的,源于個人自身。它不像權利那樣是在社會形成的過程中被建構的,個體性在任何時候都是與個人自身緊密關聯。

結 語

作為一本思想史上的經典名著,密爾的《論自由》一書充滿著思想的原創,但細讀其文本,可以發現,其很多思想內容又是從其他思想家那里借用而來,不僅如此,就其文本的“組織戰略”而言,其中的一些修辭方式也遠非密爾首創。作為一種既定的語言表達方式、一種特定的思想資源,其早已存在于歷史之中,只是在此刻被密爾所激活與挪用。同樣,在這一挪用中,為了實現自己的主旨,密爾又對這些思想資源做出了修正,增添了新的內涵,衍生出新的意義,使其符合新的歷史語境,煥發出那個時代的活力。正是在這一維度上,我們無法脫離一種思想的譜系來孤立地考察思想家的原創性貢獻。實際上,只有在思想的歷史性譜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密爾的思想中哪些屬于借用,哪些在轉義中形成了獨創性,由此來準確地評價其在思想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論自由》文本研究這一個案可以提醒我們,在思想史研究中,不能孤立地局限于思想家自身的表述之中,還應該拓寬視野,將其置放在思想的歷史譜系中,看到思想家的思想體系的形成并非憑空而起,而是有著繁復的思想資源作為支持。在對思想家的文本展開研究時,將支撐思想家文本的思想資源一并納入考察之列,仔細梳理這些思想譜系,將會有助于我們明曉思想家文本的產生,理解其思想的意義指向,終會獲得別樣的心得。

責任編輯:鄭廣超

An Intellectual Genealogy of “Individuality”: Examination Centered on the Text of John S.Mills “On Liberty”

LI Hong-tu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Histor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how the thinkers structured their texts should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area of inquiry.This paper adopts this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On Liberty” by the 19th-century British thinker John S.Mill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ow he drew upon and transformed the ideas of other thinkers to form his own text.It is upon this borrowing that “On Liberty” was eventually composed and imbued with a potent force of thought.Moreover,in the same course an intrinsic relationship had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Mills thoughts and those of the other thinkers,qualifying for a genealogical inquiry.Therefore,by systematically exploring the ideas of various thinkers Mill mentioned and tracing the intellectual genealogy thus formed,this paper will help to elucidate the methods of text structuring employed in “On Liberty,” clarify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text and discer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deas it espouses.

Key words:John S.Mill; On Liberty; individuality; intellectual genealogy

猜你喜歡
密爾個體性約翰
論鄧·司各脫個體性概念的形成
同情地看待密爾對功利原則的證明
同情地看待密爾對功利原則的證明
約翰·科林斯
詹姆斯?密爾“政府觀”的功利主義思想評析
淺析密爾的社會自由思想
——讀《論自由》有感
密爾言論自由思想探析
個體化時代與我國社會工作的新定位
論個體化社會中社區教育服務居民個體性學習的策略和途徑
奧克肖特代議民主制下大眾論說的解讀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