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萬物之生》的創作闡述和生態美學分析

2024-03-28 13:46朱秀潔馮菊香
藝術科技 2024年5期
關鍵詞:生態美學

朱秀潔 馮菊香

摘要:目的:文章以央視紀錄片《萬物之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蘊含的生態美學理念,以及其對現階段生態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方法: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收集并整理國內外生態美學、生態審美、生態審美教育等相關理論,在生態美學視域下,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角度分析紀錄片《萬物之生》的內容創作特性。結果:中國生態美學話語體系建設逐漸完善,隨著綠色文明的發展,生態紀錄片的創作理念由“征服自然”向“親近自然”再向“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紀錄片《萬物之生》從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展現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結論:一是生態美學將倫理主體從人類擴展到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物種,主張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和諧關系。二是生態審美教育的前提是認識到所有生命都存在于萬物相互交融的生態系統之中,人類需要重新審視社會實踐與審美活動,重新投入生態系統的關系之美。三是紀錄片《萬物之生》以優美的畫面引發人們的想象,激發人們的情感,讓觀眾在聲畫語言的感染下產生生態意識;通過故事的編排傳播生態知識、傳達內涵意蘊,讓觀眾在感受生物、生命與生活的共生性與家園意識的同時,進一步深化生態審美,最終獲得生態審美教育。

關鍵詞:生態美學;生態審美教育;? 《萬物之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03

0 引言

20世紀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不僅帶來了物質的快速增長,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國致力于綠色高質量發展,進入了構建中國生態美學話語體系的重要時期。央視紀錄片《萬物之生》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背景,從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展現生態系統的關系之美,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1 生態美學與生態審美教育概述

人類社會發展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傳統工業時代背景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沖突明顯,包括工業煙塵對大氣的污染、工業廢物對水土的污染等,生態危機日益成為全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生態美學作為一種美學形態應運而生。

我國生態美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西方理論資源引進,現正處于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時期。曾繁仁先生從當代存在論的高度界定生態美學,“是在新時代經濟與文化狀況下提出的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生態審美狀態”,其認為生態美學首先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并通過人的社會實踐延伸到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1]。程相占先生認為生態美學即生態審美,將生態審美闡釋為“以生態倫理為基礎,借助于生態知識引發想象并激發情感,旨在克服人類審美偏好的新型審美方式與審美觀”[2]。程相占先生對生態審美的闡釋可以看作對生態美學的注解,生態美學是“生態地審美”,這是相對此前的非生態審美(即傳統審美)而言的,它將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物種同樣視為倫理主體,承認其獨立與價值,主張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和諧關系。

在傳統審美中,“荒野”是無吸引力、不美觀的,但在美國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看來,它是人類生命的源頭。這一觀點雖失之偏頗,但也警醒著人類的思維模式和教育模式,催促著生態審美教育的推行,即“以生態美學觀教育廣大人民確立審美地對待自然生態的態度”[3]。那么如何進行生態審美教育?曾繁仁先生認為,生態審美教育的基本立足點是生態存在論審美觀,當認識到所有生命包括人都生存于萬物相互交融的生態系統之中,人類重新審視社會實踐與審美活動,重新投入生態系統的關系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便指日可待。

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提出“地球生命共同體”概念。在此背景下,本文則側重于研究紀錄片《萬物之生》蘊含的生態美學,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自身處于生態平衡的角度闡釋生態美學及其生態審美教育意義。

2 《萬物之生》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人與動植物、自然環境在生態系統中的共生關系。紀錄片《萬物之生》突出多樣與共生的核心主題,生動地講述了中國云南生物多樣性的系列故事。

第1集《多樣》圍繞地衣、高山植物和昆蟲展開,以地衣生物學家、高山植物專家和日本昆蟲學家的行動線為主視角,通過記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展現自然界中不同生命的精彩故事。從地衣開始,陸地從荒蕪變得繁榮,動植物繼而生長,逐漸多樣。接著影片聚焦高山植物和昆蟲,它們是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背后蘊藏著豐富的基因庫,其生命力和生存智慧不因人類是否企及而改變。第3集《未知》揭示自然的奧秘,自然界的生物形態各異,萬物之間的自然運轉超乎人類的想象,為什么壺蘚只生長在動物糞便上,百部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如何維持共生關系,人類在探索自然的同時也不禁感慨生命的智慧。人類與萬物一起共生于世間,已知或未知皆存于自然之道。第1集《多樣》和第3集《未知》從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用高技術的拍攝手段還原萬物原本的模樣,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這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重要基礎[4]。

在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個核心概念,其認為人類和自然是一個整體,天地與人類相互依存。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釋了宇宙萬物從同一個源頭衍生而來的觀念。因此,摒棄人與世界對立的傳統審美,代之以人與世界統一的審美交融模式,是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前提。第2集《野性》講述了生活在雨林的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溫暖故事,從亞洲象走進田地“肇事”,到人與象和諧相處的過程中,既有亞洲象檢測員檢測、救助野象的貢獻,也有政府完善野生動物保護體系的支持,這使得使大象、人、自然的共生共存有了更多的可能。除了野象,紀錄片中滇金絲猴與護林員也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護林員余建華的職責是保障猴子們棲息環境的安全,30年來他見證了多個猴子王朝的更迭,雖然他希望每只猴子能夠健康成長,但他也知道只有遵從自然的安排,猴群才擁有遺傳多樣性的可能。第2集《野性》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人類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沒有高高在上地救助與干預,而是遵循自然和生態系統的運轉規律,彰顯了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

第4集《依存》將少數民族的生活與云南地域的生物、生命結合起來,展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們在自然中獲取資源的同時也在保護自然,采菌時對菌的把握能夠讓菌子不斷繁衍,扎染產業的發展催生了染色植物的種植,葫蘆絲的制作促使人們探索不同的植物品種。人們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供奉自然,這便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智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3 《萬物之生》中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人類存在的社會整體與生態世界中的自然界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也必須與社會整體保持和諧[5]。紀錄片《萬物之生》突出了群體意識和民族認同性的生態審美要求,生動地講述了云南少數民族保護家園的故事。

在文化層面上,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使得東方人注重群體意識,而西方人關注個體意識。第5集《家園》記錄了藏族的熱巴舞用信仰守護著自然家園,摩梭人的轉山節用崇拜留住了山水家園,哈尼族的六月年用智慧構建了和諧家園,納西族的火把節用薪火相傳堅守著心靈家園。云南的少數民族以社會中的文化形式傳承著他們對家園的信仰,體現了群體意識中的整體化、演繹化等特征,契合生態美學的要求。

生態美學的核心概念是“生態系統美學”,它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生態系統可以是整個地球、生物圈,也可以是一個族群、村寨,在人類社會這一群體中,可以理解為非個人中心主義。如《家園》中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在瀘沽湖畔舉行轉山節。他們撒五谷、掛經幡,徒步轉山轉水,用最親近自然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虔誠與敬意。他們通過經幡從精神上與自然連接,將神山看作山、神、山上的萬物囊括為一體的生態觀念。他們對萬物有靈的信仰在代際傳承中約束著破壞自然的行為,而這種約束保護了自然中的動植物。這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其同樣認為人與自然、宇宙是一個整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人的行為和意識應該與整體和諧一致。

生態美學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概念,“總是跟具體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中的人相聯系”。由此,儀平策教授提出“生態美學民族性”的概念,表明不同的生態環境會鑄就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從而形成不同的生態審美追求?!度f物之生》聚焦云南,當地巨大的海拔落差和豐富的氣候環境孕育了多樣的生命。云南人在自然的啟發下創造了多彩的生活,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生物多樣性有著緊密聯系。在漫長的歲月里,人們與自然相依而生,用經驗、智慧和想象力去看待自然的贈予并加以利用,逐漸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習俗。

此外,《萬物之生》在題材的選擇上也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例如,望天樹是我國特有植物,同時也是我國最高的植物,《未知》中張文富和董金龍在云南駐扎8年有余,只為配合全球的科研工作者開展望天樹的科考活動;《多樣》中日本昆蟲學家中村彰宏為研究昆蟲的多樣性,在云南熱帶雨林駐扎8年之久。不論是中國歡迎世界學者前來科研,還是世界學者前來中國考察,都體現了生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辯證統一。中國的生態主題紀錄片在追求生態美的同時,沒有忽視民族性的特質,結合我國傳統思想中的生態資源,記錄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和諧生活,以及其對生態美的不同追求。

4 《萬物之生》中人與自身的和諧

生態美學的核心追求是生態整體和諧,除自然和諧、社會和諧外,人自身內在的和諧也是生態整體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6]。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自覺地、主動地改造世界,所以人內在的精神生態和諧,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和諧的重要保證。

第4集《依存》中的木拉者是基諾族農民,他們的生活原始樸素,蔬果蟲魚是他們的食材,竹子樹葉是他們的碗筷,木拉者喜歡通過網絡分享基諾族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小白是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白族人在與自然相處中發掘植物的色彩美,讓白布變得清新亮麗,扎染傳遞的不僅僅是扎染技藝,更是人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他們將人和自然看作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自覺地、合理地實踐自然、使用自然,在內在精神生態和諧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生態審美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生態意識引領下進行審美活動”,生態意識是傳統審美轉向生態審美的前提,在生態知識豐富后,人類審美偏好的局限性逐漸顯現,人類加深對傳統審美的審視、批判,最終實現生態審美。紀錄片《萬物之生》以優美的畫面引發人們的想象,激發人們的情感,讓觀眾在聲畫語言的感染下產生生態意識。除了生態意識,生態審美還需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以引發人們的想象和好奇,《萬物之生》通過故事的編排傳播生態知識、傳達內涵意蘊,讓觀眾在感受生物、生命與生活的共生性與家園意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生態審美,最終使觀眾通過觀看《萬物之生》獲得潛移默化的生態審美教育。

5 結語

在5集的《萬物之生》中,一幅幅有關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它沒有程式化地贊美自然或者科普教育,而是以生態整體和諧觀為主題,向觀眾展現云南生態系統的和諧之美,使觀眾通過情緒共鳴獲得生態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 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J].文藝研究,2002(5):11-16.

[2] 程相占.論生態審美的四個要點[J].天津社會科學,2013,5(5):120-125.

[3] 曾繁仁.試論生態審美教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11-18.

[4] 劉忠波,金鑫.中國自然紀錄片生態意識的生成、美學特質與傳播功能[J].中國電視,2020(1):81-85.

[5] 馮菊香,羅婧婧.《人民日報》“雙碳”議題報道的內容分析[J].新聞知識,2022(12):20-25.

[6] 金鑫.生態美學視域下中國生態主題電視紀錄片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2:24-30.

作者簡介:朱秀潔(2003—),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馮菊香(1972—),女,安徽全椒人,碩士,教授,系本文的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社區傳播、視覺傳播、廣播電視業務。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2023年度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立項“二月蘭的媒介記憶”成果,項目編號:202210298170H

猜你喜歡
生態美學
環境美學在中國:東西方的對話
曾永成先生及其生態文藝學思想
建構人本生態美學的開創性努力
曾永成美學研究之路述評
懷特海有機哲學審美經驗觀的生態學審視
論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聯系與區別
和諧之美
淺談綠色設計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電影《美人魚》的生態美學思想
生態文明傳播:廣告中的生態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