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生活經驗?探尋數學本質

2024-04-01 10:39劉凱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4年1期

劉凱

【摘 要】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學生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總結和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生活價值。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深度加工教材,在新舊對比中讓數學經驗結構化;開展主題活動,在綜合實踐中回歸數學的生活價值;注重自主探索,在動手操作中提升概念的意義感。

【關鍵詞】經驗結構化 生活價值 數學經驗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睌祵W學習是學生生活常識的系統化,對于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總結和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生活價值。

一、新舊對比,讓數學經驗結構化

時間的表述形式可以分為三種:鐘表時間、文字時間、數字時間。在生活中常見的就是鐘表時間,人們交流表述時間的方式主要是文字時間,在記錄或計算時常用的是數字時間。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直觀明了的數字時間更受到人們的喜歡,也加大了學生認識鐘表時間的難度。在學到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時、分、秒”時,學生往往會疑惑:看數字時間這么方便,為什么我們還要學習看鐘表時間?為此,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指導:

(一)凸顯鐘表時間的時間感

時間感,就是指人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時間很重要,因為時間是有限的,它一直在悄悄地流逝。在生活中,你們從哪里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呢?

生1:太陽的升起落下。

生2: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的更替。

生3:小鬧鐘發出的“嚓嚓嚓”聲。

……

教師在總結時可以結合鐘表指針的轉動,快速出示變化的事物,讓學生感知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小時、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我們的世界都在發生變化,鐘表上指針的轉動能直觀地展現時間的流逝。

(二)體現時、分、秒之間的聯系

教師可以設計“一分鐘木頭人”的游戲,請學生看著自己的鐘表,靜止一分鐘后,立刻按搶答鍵。幾組比賽過后教師發現,顯示“秒”變化的鐘表,能提高學生勝利的概率,接著教師可以請獲勝方的學生說說自己的獲勝訣竅。有學生回答:我一直盯著秒針轉動或秒數變化,跟著默數,心里做好準備,秒針走完一圈或秒數重現就去按搶答鍵。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研究:一分鐘里有幾秒?

游戲中,學生發現時間的可視化,不僅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讓自己早做規劃,而且還能直觀體現分、秒之間的進率—秒針走一圈有60小格,是60秒,同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秒數跳到59就回到0,是60秒,同時分鐘數變大1,因此,1分=60秒。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推理、驗證1時=60分。

(三)在時間計算中整合知識結構

計算兩個時刻間經過的時間,可以通過觀察鐘表上指針走動的格數來計算。但時間的計算是量與計量的一部分,還可以和長度的計算統一,即將鐘面一圈的時刻拉直,做成時間尺,先將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記錄成數字時間,再進行差值計算來得到經過的時間。

在同一圈內的時間計算是較簡單的,只要進行“分”的差值計算即可,如計算《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而非同一圈內的時間計算,要分段計算差值再把差值相加,如計算第二節課的上課時間(上午9:25—10:05),要分成9:25—10:00和10:00—10:05兩段。

數學知識的結構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教師應重視其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合理對接,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科學技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發展模型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綜合實踐,回歸數學的生活價值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小學階段以主題式學習為主,把“常見的量”作為跨學科的內容融入“綜合與實踐”。在主題活動中,學生將面臨現實的背景,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并解決問題。

如蘇教版數學下冊中的主題活動“歡樂購物街”,旨在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人民幣,能進行簡單的單位計算,了解貨幣的意義,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形成初步的金融素養。但現實是科技的高速發展,造就了電子支付方式越來越便捷,一年級學生缺乏使用人民幣購物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這樣進行操作:

(一)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現實意義

顧志能老師曾指出,問題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好的問題能順應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對于兒童的思維提升和未來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面值為“分”的人民幣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現金交易,但大型超市的標價牌上仍會出現精確到“分”的價格,這正是聚焦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活素材。

1.提前布置活動任務。(見學習單1)

2.請學生說說通過此次活動,有什么發現、疑問或需要解答的問題?

生1:我發現物品價格的標價方式和學校里的不一樣。

師:那你能看懂這些標價嗎?

生交流。

生2:現在都沒有以“分”做單位的人民幣了,為什么超市里還會出現“2.98元”“9.99元”“288.88元”等精確到幾角幾分的標價?

生3:在付款時應該怎樣付標價中的“分”?

……

問題出現了,就說明學生在思考。教師可先組織學生猜猜為什么會這樣標價。最后結合學生的猜測,介紹大型超市的標價是商業社會中常用的非整數定價法。它的優點有以下幾點:一是體現了數學的準確性,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一個都不能少;二是定價的精細化,使消費者認為商品定價是非常認真、精確的,連幾角幾分都算得清清楚楚,進而產生一種信任感;三是給消費者一種便宜感,如“9.99元”和“10.01元”都是接近10元,雖然相差只有2分錢,但大部分消費者會感覺“9.99元”才9元多,而“10.01元”則是10元多;四是能模糊消費者比價,很多產品的規格都不是整數的,再加上一個不是整數的價格,這樣消費者就不易“貨比三家”了。

(二)探究購物實踐,發掘生活價值

關于如何付款的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自己的消費記錄在小組內交流:(見學習單2)

有些人實際付的錢與商品價格不符,你覺得和什么有關?通過分類對比,學生發現“一般“分”值小于5的時候會省略不計,而大于等于5時,會向“角”值進一,也就是常用的“四舍五入法”。這樣一來,超市銷售的實際金額會出現誤差,這也是大力發展數字化經濟的重要原因—使支付更精準。

(三)發揮想象推理,形成貨幣量感

雖然有些消費者不在乎多付出的幾分錢,可是如果是1分1分累積起來呢?如一種棒棒糖的定價是每根0.99元,現金支付1元,每根就多盈利1分,如果一家超市每月賣出10 000根,那這家超市每月就多盈利100元,一年就大約多1 200元;如果有十家、一百家、一千家超市銷售這種棒棒糖呢?……日積月累,銷售棒棒糖的數量越多,“1分”的數量就越多,商家的利潤也就越大。經過想象推理,學生形成了對貨幣量感的積累,明白“分”作為人民幣的度量單位之一,不可或缺。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賦予數學生活化的學習內容和探索過程,設計生活化的數學題材與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在抽象數學內容與解決現實問題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三、動手操作,提升概念的意義感

數學學習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能正確識別平面圖形或簡單圖案中的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數學第五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單元的重點之一。教材中明確指出,只有通過“對折”這種運動才能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學習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學習活動。

(一)觀察對比,凸顯特點促思辨

軸對稱圖形首先是對稱圖形。物體或圖形呈現的對稱性,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一是它們各自都必須包含或者可被劃分為若干個彼此相同的部分;二是這些相同部分之間在借助于某種運動后,使之能有規律地重合。綜上所述,可將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對稱歸為如下三類(如圖1)。

①平移對稱:

②旋轉對稱:

③軸對稱(反射對稱):

教師可出示各種對稱圖案,讓學生尋找共同點,發現“都有一個基本圖形,大小不變,且在有規律地重復”,揭示像這樣的現象就是“對稱”;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它們的對稱方式是否相同?你覺得可以分成哪幾類?明確通過平移使幾個基本圖形完全重合的運動就是平移對稱,通過旋轉使幾個基本圖形完全重合的就是旋轉對稱,通過對折使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就是軸對稱圖形。

(二)動手操作,深化概念促理解

認識了“對稱軸”后,教師出示畫在紙上的一個三角形(見圖2),指出這個三角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請學生畫出這個軸對稱圖形原來的樣子。在與學生交流想法后,教師利用另一個相同的三角形操作驗證,通過重疊—翻折—描繪,得出三角形的三條邊都可以看成是對稱軸。同一個三角形,沿著不同的對稱軸向不同的方向翻折打開,能得到3個不同的軸對稱圖形(如圖3、圖4、圖5)。

這樣,學生既能通過實際的對折操作驗證相關的判斷,進一步感受“軸對稱物體”的對稱美,又能通過對“軸”的深度理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三)圖案表征,推動創造促想象

圖形的運動是培養學生空間意識的重要載體,在學生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設計了窗花、花邊等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操作到合理想象,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如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折兩次,剪出小洞(如圖6),選一選,展開后得到的圖形是怎樣的?最后再操作驗證。這樣的教學設計能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類推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需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引導。動手操作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體驗,使其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感悟數學的本質和蘊涵在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陶行知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筆者認為,要把生活當作學生認識發展的活水,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數學教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主動探尋數學知識的本質,體現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