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文獻計量分析研究

2024-04-01 07:37孫翠華劉玉魏張楠楊金龍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建檔文化遺產聚類

孫翠華,劉玉魏,張楠,楊金龍

(1.青島大學商學院,山東青島 266071;2.青島大學人文社科處,山東青島 266071;3.青島大學檔案館,山東青島 266071)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發展,許多傳統的技藝已經悄悄地遠離我們的生活,漸漸消失,加強非遺研究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性保護和發揚光大,滿足人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1 年6月,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1],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統剖析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現狀,為非遺研究、傳承、振興提供借鑒和參考。

1 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

本文利用能夠追蹤科學發展新趨勢的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 5.4.R3(64 bit)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內外相關文獻從關鍵詞及熱點展開分析,特別是對關鍵詞共現分析與關鍵詞聚類分析等方面展開計量分析,進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相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整體梳理,并基于此分析該領域未來進一步發展趨勢[2]。周安濤[3]認為需要將新技術應用到非遺保護中,不斷完善非遺文化數據庫,實現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共享非常重要。

本文以 “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研究對象,并分別將CNKI 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作為中英文文獻檢索來源。其中,中文主題關鍵詞設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檔案+立檔+建檔),時間范圍設置在2006—2021 年,文獻類型選擇為 “學術期刊”。去除重復文獻后,共收集到842 篇中文文獻。英文主體關鍵詞選擇為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和“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時間跨度選擇為2004—2021,文章類型選擇為 “article”,去除重復文獻后,共收集到727 篇相關外文文獻。

2 文獻計量分析

2.1 基本情況概述

從發文趨勢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大致經歷 “形成期—成長期—快速發展期” 三個階段。2003年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認可。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在當時流傳程度并不廣泛,仍然屬于新興領域,人們對其認知程度普遍較低。2010—2015 年為基礎研究階段,在這期間關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續和流程經過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名詞開始深入人心,并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相關文獻穩步增長,為該領域后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2016 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改進和應用研究不斷被發掘,許多締約國家開始申報自己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大量應用實例,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相關問題。

在現有研究中,發文量前三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138 篇)、美國(85 篇)和英國(76 篇)。從中心性來看,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三位國家均來自歐洲發達國家,分別為英國(0.41)、法國(0.24) 和西班牙(0.22)。這也側面證明了歐洲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重視,在國際上有重要的影響力。而中國雖然擁有巨大的發文量,但是其中心度僅為0.12,說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雖然投入大、發文量多,但是文章的國際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2.2 關鍵詞及熱點分析

學術文獻的關鍵詞概述了論文的研究主題,關鍵詞的共現和聚類分析可用于確定某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在本節中,使用CiteSpace 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框架的發展態勢及應用前沿熱點進行總結。

2.2.1 國內外研究關鍵詞共現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分別以CNKI 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作為中英文文獻來源,在CiteSpace 中選擇節點類型為 “keyword”,選擇標準設置為前25,得到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如圖1 和圖2 所示。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的形狀越大代表該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也就代表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越多。表1 為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熱點對比,對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熱門關鍵詞的前10 名,并列舉了不同關鍵詞的詞頻強度。

圖1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分析

圖2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分析

表1 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熱點對比

由圖1 和圖2 可知,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重點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旅游業、中國和政策制定密切相關,這從側面證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瑰寶,也是推動國家經濟產業發展的有效工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政策的指引下,大量國際學者熱衷于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他們通常以旅游產業為“杠桿”,以大宗實證案例為依托,聚焦當地經濟快速增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作用機理。而中國經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淀,以40 項文化遺產的數量優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除此之外,與中國有關的關鍵詞反映出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有了持續提升,目前已經在國際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國內研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檔案、檔案、檔案館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這也從側面證明,目前國內已經開始利用檔案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并逐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申報保護、咨詢服務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更為科學的規范和管理。作為一項基礎性和服務性的工作,立檔建檔可以為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資料,也可以方便人們更加清楚地了解一種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

2.2.2 國內外研究關鍵詞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文獻計量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關鍵詞聚集成不同規模的集合,有助于學者識別研究領域的高支撐研究方向,配合時間可視化圖譜,能夠更加直觀地分析學科研究方向的歷史演化路徑,從而為預見未來可能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幫助。在CiteSpace 中選擇 “log-likelihood ratio (LLR) weighting algorithm” 對國內外研究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并按照聚類大小選擇排名前10 的聚類進行可視化圖譜展示,如圖3、圖4 所示。在可視化圖譜中,上方的時間線代表各個聚類中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右側表示不同聚類的名稱,排名越高,表示聚類包含的關鍵詞越多,從側面反映出該研究方向有較好的支撐;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連線代表關鍵詞的時間演進路徑。由CiteSpace 的聚類結果可知,國外研究關鍵詞聚類模塊值Q=0.908 4>0.3,聚類平均輪廓值S=0.771 1>0.7;國內研究關鍵詞聚類模塊值Q=0.720 1>0.3,聚類平均輪廓值S=0.747 3>0.7,這表明國內外研究關鍵詞聚類結果都是結構顯著且令人信服的。

圖3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

圖4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

從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見圖3)可得出以下結論。(1)聚類#1 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 和聚類#5 遺產法律(heritage law)這兩組聚類的關鍵詞均出現于2006 年左右,但其他各聚類的發展時間和速度不盡相同。(2)聚類程度較大的分類為#0 體驗質量(experience quality),#1 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和#2 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這三類的共同特點是在研究中期都有一段快速增長時期。但2018 年以后,關于聚類#1 和聚類#2 的研究已經相對不足,而聚類#0 始終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仍然具有較高的研究前景。(3)聚類#3 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和哥倫比亞(Colombia)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特色,其中包含了一些特有的研究主題,例如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飲食傳統(food traditions)、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地中海地貌(mediterranean landscapes)、波哥大(bogota)和塔吉什(tagish)等,這表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主題越來越細化,從而像聚類#9 遺產(heritage) 之類的概括性研究開始減少。同時,這類研究方向也從側面反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整個國家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是密不可分的。(4)聚類#8 文化傳承(cultural sustainability)重點分析了在文化傳承的目標下,國家和政府如何依據自身情形制定合理的遺產可持續性發展指標,進而在投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制定合理的政策。

總體來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外研究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并呈現出各種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其中既包含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經濟發展互動機制的實證研究,又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藝術學研究。從研究主題來看,當前研究重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質量、活態遺產以及文化傳承。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并且不可再生這一特殊屬性也注定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如何對其進行合理保護在未來仍然具有相當的研究前景。

從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見圖4)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包括許多熱點主題,例如:征集檔案材料、口述檔案、建檔路徑、數字化處理和申報材料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建檔保護” 成為檔案管理的新興形式,影像資料、數字音頻和多語種翻譯字幕逐漸開始取代傳統口傳文化。許向群[4]以云南省 “斑銅工藝” 為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工作應當與時俱進,注重與當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有機結合。滕春娥和何春雨[5]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必須遵循其理論內涵和法律依據,且其社會記憶屬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播的重要前提。

(2)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知識庫構建。知識庫能夠對獲取的元數據進行結構化、系統化、集成化,進而形成一個條理清晰、結構合理、存取方便、服務高效的知識庫體系,并由知識庫管理系統統一管理和維護[6]。李繼曉等[7]以青海省73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為數據來源,探析知識庫構建的主要技術與系統的開發方法,進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提供技術參考。范青等[8]通過數據獲取、知識抽取、知識存儲和語義搜索等手段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知識圖譜,探討地域、文化類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隱形關系。

(3)檔案館與檔案局。檔案局、檔案館、博物館、展示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繼承發展的常見文化機構。在傳承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如何優化資源配置,合理突出地方特色,使這些文化機構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仍然是一項熱點研究主題。王玉平[9]指出,檔案館和圖書館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做出配合和支持的同時,也能豐富自身館藏和文化意蘊。張浩[10]針對檔案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從法律法規、分工協作、共享機制、理論實踐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議,并呼吁不同公共文化機構間采用分布式系統實現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建共享。

3 結論與展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內外研究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并呈現出各種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從國內外建檔文獻的發表數量、發表期刊、作者合作網絡關系、研究國家及機構、文獻共被引、關鍵詞及熱點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得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大致經歷“形成期—成長期—快速發展期” 三個階段,建檔文獻逐年增多;不同國家及地區的重視程度不一致,歐洲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視,研究越來越細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所刊載的文章質量較高,并且涵蓋了歷史學、旅游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地理學、法律學和文化學等多種學科門類;檔案建立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資料。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仍需加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且人類文明價值極大,如何對其進行合理保護在未來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

猜你喜歡
建檔文化遺產聚類
記錄歷史,傳承文明
——數字化測繪建檔技術助力歷史建筑保護
與文化遺產相遇
“紅心向黨·創新報國”建檔100周年主題征文活動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加強社區入戶建檔管理的初步探討
友誼醫院通州院區能建檔生娃了
基于DBSACN聚類算法的XML文檔聚類
基于高斯混合聚類的陣列干涉SAR三維成像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一種層次初始的聚類個數自適應的聚類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