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鑒賞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

2024-04-02 15:19趙達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玉器品德美育

趙達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將思政內容融入美術教育過程中,探索新時代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使思政教育藝術化、形象化、情感化成了當前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也對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及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身邊的好素材、創作新時代的好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在課堂中與美術專業內容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博古通今、品鑒中外的過程中汲取文化精粹提升藝術品位,在美育浸染中讓理想信念升華為信仰、在德育熏陶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成為具有良好藝術素養和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棟梁之才。

因此,筆者探索美育和思政互相滲透的鑒賞方法,在課堂中豐富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理念,現以玉石主題美術鑒賞課堂的思考探究為例,介紹具體教學中思政融入的幾個設計角度。

玉器一課是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二課《傳統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藝術》第一學時的內容,屬于欣賞·評述領域,主要介紹玉的概念、歷史階段、玉的品德和治玉工藝等。作為傳統藝術的根脈之一,玉文化是我們認識和了解人類文明進程的一種重要方式。本課從文明發展、民族品德、工匠精神、國力與科技等諸多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思政的滲透,力求做到育人無形、潤物無聲。

一、歷史文化拉近我們和玉的距離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且豐富多彩,是中國精神的鮮亮底色,教師引導學生鑒賞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訓練其發掘美、認識美和塑造美的能力,培養其審美意識。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也能充實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積累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增強美術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本節課要鑒賞的玉石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大家族中引人矚目,玉文化伴隨著玉器的生產而產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玉石雖好,但玉器是當今較珍貴的工藝品,高中生平時對其接觸不多,和鑒賞內容的也相對疏遠,如何拉近學生和玉的心理距離,讓與玉相伴的文化藝術進入學生的視野,還要從傳統文化的孕育和歷史文明的發展中追根溯源,找出現今生活中和這些歷史文化能古今對話的痕跡細節(同學中帶有斜玉旁的字多和玉相關,例如:瑤、琦、琪、琳,有的字就是某種玉器的名稱,都是美好的字意;生活中形容男子、女子俊美的詞語有亭亭玉立、玉樹臨風等),大家通過這些例舉,逐漸感悟到原來玉與我國的歷史文明、漢字文化以及身邊的生活都有著如此深厚豐富的淵源和聯系,原來玉和他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二、承載美好愿望的玉見證了文明及美學的發展

美術創造與文明的發展是不分開的,美術伴隨著人類的生活、生產以及風俗習慣而產生、發展和傳承,中國自古是農耕國家,從上古先民到現代百姓都有著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促成了我國農耕文明的繁榮和華夏文明的誕生。在玉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的形態與人們的美好夙愿息息相關,也承載著古人對于自然生命的關照。教師要從美術造型專業的角度來觀察、分析、介紹,把玉器蘊含的美傳遞給學生,很多古老玉器的形態古樸、稚拙、簡約、厚重,凝聚著優良的美學品質和價值。教師要調動自身的專業知識,了解不同玉器文明的發展時期,將遠古玉器的形制和功用對應起來,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從而使學生了解玉器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此同時,這些文明發展的印記在現今的生活中也有實際的體現,如一些美術設計(內蒙古呼和浩特地鐵上的C形龍設計的拉手環、華夏銀行Logo)中蘊含和延續了玉器的造型精髓和文化精神,這在玉器的文明及美學發展中是沒有斷層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展示圖像以及實物,讓古今對話,在課堂中帶給學生一次伴隨美感教育的時空旅行體驗。

三、玉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

大部分中國人都喜愛玉器,不僅因為玉外在的美麗,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及道德屬性。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崇德、尚德的傳統,作為一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更是要注重崇德向善、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和職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玉是中華禮儀文化的物質載體,如何把玉石的自然屬性和人的品德對應連接,中國古人早已給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答案,教師則要更加仔細地領悟古人對玉的品德的詮釋并巧妙安排適合的教學資料和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與古人所認同的玉之品德產生共鳴,進一步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且發現如今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然延續了玉的美好品德,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

四、玉器凝結了勞動人民的匠人智慧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泵烙窠涍^人為雕琢,方可成為有用的器件,中華民族自古能工巧匠眾多,在古時候,沒有如今的制玉工具,匠人師傅為了完成一件精美玉器,不惜經過長年累月的辛苦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修行,他們把辛勤的汗水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凝結在巧奪天工的精心創造中,誕生了無數的中華瑰寶和藝術奇跡,它們無一不是勞動智慧的結晶。玉石從新石器時代綿延至今,隨著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玉的加工技術也不斷發展,勞動人民在治玉的過程中獨具匠心和勞動智慧,這種工匠精神在當今沒有磨滅,被中華民族永久地提倡和追崇。教師需要多角度呈現玉器的美,激發學生思考和探尋治玉技藝的熱情,向學生展示古今匠人治玉的精湛工藝和成果,讓其為之折服和感動,感受到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偉大之處,并把古人治玉的精神運用到自身發展中,從而更有耐心、有毅力、有智慧地生活和學習。

五、中華玉文化綻放與時俱進的活力

教師在美術課堂中反映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與社會的進步發展,愛國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實現中華騰飛的思想基礎和強大動力。玉石從遠古時期就被中國人使用至今,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也順理成章地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國家建立初期的國徽的設計歷程中和奧運會這一舉世矚目的盛會中,與時俱進的玉文化彰顯了我國的文化底蘊和國力,把中國獨有的文化美、藝術美精彩地呈現。其實,國家對于我國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推廣,是美術課堂中極有說服力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更加仔細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和細節,認真地甄選課上需要傳達的知識及見識,把玉文化這一韻承古今的中國故事講好。

總之,近現代以來,中國美育的內涵一直隨時代發展而變遷,無論其深度抑或廣度,都有明顯的進步和拓展。在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紅色文化內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

筆者在本課末尾提到有幾句歌詞是這樣唱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給勇敢者以智慧,給善良者以歡樂……”,歌詞巧妙傳達的玉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正是這次教學實踐中所追崇的。相信玉在學生的眼里和心里不再是普通而又簡單的石頭,它超出了自身的自然屬性,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匯聚了人的精神和品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今天,中華民族依然把玉作為品德高尚、美好與尊貴的象征,它在當今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輝。

(徐德明)

猜你喜歡
玉器品德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系
抓細微之處 促品德養成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
美育教師
品德微視頻評價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