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古詩詞

2024-04-02 15:18張偉
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望月牧童古詩

張偉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承載著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其理解文章內容、積累語言、熏陶情感等重要使命。朗讀古詩詞是體驗詩詞情感和韻味的過程,也是學生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過程。朗讀古詩詞能幫助學生感受古代文學語言、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也能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教師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基于學情,找準訓練點,能在讀好古詩詞的過程中點燃學生內心的詩詞世界,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愿讀

1. 在晨讀晚誦中日積月累。從小就被古詩詞濡染的學生,會在牙牙學語時雖不知什么叫思鄉卻會背“床前明月光”,會在看見池中白鵝戲水時說出“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會在動手實踐時說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讓經典古詩詞深深印入學生記憶深處、融入血脈并化為基因,離不開反復看、認真讀。他們每天清晨不一定能遇見陽光,卻可以在朗讀經典詩詞中開啟愉快的學習之旅,課間在詩詞接龍、飛花令的游戲中體驗背誦詩詞的樂趣,夜幕降臨時背著詩詞進入夢鄉也許會在夢里與詩人一起暢談。教師要激發學生朗讀古詩詞的興趣,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示朗讀成果并體會積累的樂趣。

2. 在語文課堂上巧妙引讀。學語文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交流對話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情在課堂導入、課中引導點撥、課后小結等環節適時引讀詩詞,能夠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欲望。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朗讀的效果會更好。如教師教學《十五夜望月》引讀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含有“月”字的詩詞名句時,引導學生聚焦“十五夜望月”;理解內容并在詩中尋找“月跡”時可以結合詞句引讀相關詩句(讀到“中庭”“地白”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讀到“樹棲鴉”引讀“月出驚山鳥”“月皎驚烏棲不定”,讀到“今夜月明人盡望”引讀“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保?,也可以想象畫面引讀《十五夜望月》,還可以用散文式的語言描述畫面引讀詩句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之中;教師補充資料介紹“中秋望月”習俗和詩人望月的故事,學生更能夠體會詩人望月所寄秋思之情,再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融入朗讀并配以適當的背景音樂讀出詩的韻味;師生合作探究“望月相思何相似,明月何以寄相思”時引讀其他詩人中秋望月的詩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作者望月懷人之情,通過對比發現相似之處,加深對中秋望月的習俗和委婉表達思念之情的了解,明白月亮為什么是很多詩人寄托相思的對象,更深化了 “一節一俗一情思”的單元閱讀主題。結課時,教師推薦閱讀與“中秋月”相關的詩文,鼓勵學生抬頭望月并用詩文記錄自己所見的月夜之景,讓中國詩壇上空懸掛的那輪永恒的明月成為他們心中最美的畫面。

二、以“感”代講、層級練習,使學生會讀

1. 梯度練習,讀正確、讀流利。讀是學習古詩的基礎,讀得有層次,目的明確,才能真正提高讀的質量。不同年級的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要求不同,教師教學時要遵循課程標準,根據學段要求有梯度地練習朗讀。古詩詞教學的環節不同,朗讀的要求也不同,教師教學時要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并尊重學生學習規律逐步練習。學生剛剛接觸古詩時,應先試著讀一讀。當他們不知道怎樣讀才對時,教師可以通過準確示范朗讀幫助學生讀準音、會停頓。當學生會認拼音時可以教他們借助拼音正確地讀,當課文有注釋時可以教他們怎樣根據字詞的意思確定讀音。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再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導學生練習流利朗讀,不說“音斷氣連”“停頓不停連著讀”等技巧而是告訴學生“讀古詩,一口氣讀一行,可以停頓但不換氣”,這樣的方法學生一聽就會。

2. 借助符號,讀出節奏和韻味。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讀出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重讀號“· ”、連接號“⌒”、停頓號“∧”等表示固定意義的符號讀好“停連”和重音。朗讀時除了在有標點處停頓,還可以根據句子成分、短語結構和“四言”“五言”“七言”等詩詞朗讀停頓的規律標畫“/”或者“//”決定停頓之處及停頓時間的長短。對于愛好古詩詞的學生,教師可以教給他們平仄押韻的規律,指導他們用“―”“|”標注平仄并按照“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規律來朗讀,平聲字讀的時候聲音綿延拉長,仄聲字讀時聲音輕巧短促,讀韻腳聲音延長,在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美。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心理的發展水平和教材的編排意圖來看,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押韻、平仄等音韻格律不能抽象地講解相關知識,應以“例”代講、以“感”代講,讓學生充分練習,進而熟讀成誦。

讀好古詩詞既有趣味又有難度,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足練習朗讀的時間和展示朗讀的機會,既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也要保護他們朗讀的興趣。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其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的范讀就會起到重要作用。教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詩詞,“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他們的思考,也有助于其理解詩詞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地示范,會讓學生明白朗讀上的不足:哪里情不夠深,哪里味兒不夠濃,哪里語調又不夠分量,學生一聽就明白,朗讀興趣會逐漸提高,再朗讀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了。

三、讀悟結合、入情入境,使學生樂讀

1. “四讀一體”,落實“1+X”閱讀。以實現閱讀教學的增量提質為目標,以統編教材中編排的精讀古詩詞為“1”,有效銜接教材內外閱讀資源,增加閱讀量,拓寬閱讀視野,將古詩詞閱讀教學由“單篇”引向“群文”,由個體學習走向群體建構。如閱讀古詩《村晚》前,教師可以圍繞單元閱讀主題確定本課議題“古詩中的牧童之樂”,補充閱讀呂巖、棲蟾、黃庭堅三位詩人所寫的關于牧童的詩和他們與牧童的故事,以“讀”為主線,通過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在閱讀、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短笛、牛背”這些文化符號的意蘊內涵,通過組織有梯度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并發展思維。第一環節:引讀《村晚》,聚焦“牧童之樂”。學生欣賞水墨動畫《牧笛》引出牧童之樂,結合注釋和背景資料讀懂古詩內容,感受牧童世界,結合內容想象古詩描述的畫面,在反復誦讀中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詩的內容和詩中情感。再帶著理解和感悟朗讀并背誦積累。第二環節:合作研讀,突顯“牧童之樂”。根據提示默讀靜思和小組同學合作研讀三首關于牧童的詩中牧童所處的自然環境、身邊相伴之物、童年的樂趣和作者寄托的情感。第三環節:整合品讀,深化“牧童之樂”。學生先借助表格比較閱讀并發現幾首詩的異同,再補充閱讀古典詩詞中的隱逸意象中關于“牧童、短笛、牛背”的內容,加深理解和感悟。第四環節:拓展悅讀,延伸“牧童之樂”。教師先創設情景引讀牧童詩句,再推薦閱讀同一詩人寫“牧童”的詩和不同詩人寫“牧童”的詩,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與更多的牧童相遇,走進他們的童年生活。

2. 鏈接背景,入情入境地讀。入情入境是古詩詞朗讀的最高境界,細讀古詩詞作品,就會感悟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與詩詞融為一體。學生讀一首古詩詞,通過詩詞背后的故事和詩人生活的那段歷史深入了解詩人,自然而然就會明白他是在何時何地出于什么樣的心境寫出了這些詩詞,也很容易與作者共情。很多古詩詞都蘊含豐富的畫面,結合詩詞內容想象畫面進入詩詞的意境,感同身受之后再想著畫面用心地入情入境地朗讀,會使感情自然流露。

猜你喜歡
望月牧童古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牧童與畫家
“擬古詩”之我見
牧童
望月懷遠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寂寞的牧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