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培養小學生量感的策略

2024-04-02 06:26佘華云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量感素養生活

佘華云

小學數學改革是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與發展目標。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量感”成為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量感有助于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數學變量的變化過程與含義,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數學抽象性為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推動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雙重提高??梢哉f,學生對量感的理解程度對學生數學學習潛力的發揮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基于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培養學生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應當將量感培養視為長期的教學任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立足于核心素養要求,以“小學階段學生量感培養”為核心,詳細論述了量感的內涵及構成、培養量感的意義價值以及具體實踐路徑。

一、量感的內涵及其構成

(一)量感的內涵

量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有著較為明顯的非標準化特質,因此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量感的過程中都會產生“摸不清”“看不著”以及“不知從何著手”的感受。2022版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量感主要是對事物的可測屬性以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為小學數學的量感培養指明了方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分析、總結與歸納,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深挖量感的內涵:首先,量感是指對量的大小的一種推斷,如物體的輕重、長短、大小等;其次,量感是對不同單位屬性的明晰,具體表現在學生對時間、體積、長度、質量、容積等單位的分辨。量感是學生利用多重感官對物體進行考量、分析與判斷后所形成的感性認知,雖然存在著個體差異性以及一定的隨意性,但是教師還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依照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推動量感培養成果與效率切實提升,為核心素養的發展助力。

(二)量感的構成

在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中,“量感”作為核心素養的新增內容,致力于讓學生能夠從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度量相關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與量感培養聯系密切的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質量、時間、貨幣等為代表的“常見的量”,這些內容來源于“數與運算”主題;二是以周長、面積、體積等為代表的與圖形幾何相關的度量內容。在教材的編排上,通過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小學數學中量感內容呈現出由具體實物向抽象圖形過渡的趨勢,這樣的編排設計充分順應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指明了方向。小學數學的量感培養應該建立在學生對不同度量單位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新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不斷形成,對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為了提高量感培養效率與質量,教師需要在備課工作中格外關注那些與量感相關的知識要點,并且對不同學齡段的量感培養的共同之處進行總結,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讓教師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把握教材,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科學設計教學活動。

二、量感培養的意義價值

(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數學學科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實現應用能力的發展。量感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更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找到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良性循環中實現數學能力的切實提高??梢哉f,良好的量感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讓數學學習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數學課堂從來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互動的“大講堂”,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水平素養雖然對教學效率有所影響,但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理解能力。換言之,如果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待提升,那么無論教師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成果。不僅如此,量感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則是小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驅動力。這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數學學習初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差,而這正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讓學生調動多重感官加深對量態的認知,用更成熟的數學思維參與教學活動,緊跟教師步伐,在豐富學習體驗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數學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首先,培養量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數學學科是一門兼具抽象性與邏輯性的學科,而量感可以幫助學生將“數”與“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點到面地將計量知識與其他數學知識相結合,既降低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難度,又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構建更全面、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梢哉f,培養量感有助于學生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推動學生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雙重發展,為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其次,量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科特點,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不少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都停留在計算這一較為淺顯的層面,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數學學科的本質與內涵,而培養學生量感有助于學生通過探索、練習、實踐等學習活動,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經驗,了解數學學科的廣泛性與嚴謹性等特點,推動學生思維能力切實發展。

三、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結合生活實踐,加強對單位的認識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就不能讓教學囿于教材、限制于課堂,而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調動自身知識,在思考與對比中總結生活經驗,使其內化為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減少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為學生的學習帶來的阻礙,還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化的視角出發,感受到數感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長度單位”的教學為例。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學到了厘米、米等知識,在三年級上冊,學生又學到了毫米、分米等知識,針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先從生活中的事物著眼,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長度,與學生一起探索生活中的1厘米、1毫米等。在實際活動中,學生觀察的對象可以是同學的身高、鉛筆的長度、橡皮的寬度。當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充分理解所學的長度單位后,教師就可以推動學生的量感向更深處漫溯,將測量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將鉛筆盒、水杯甚至毛絨玩具帶到課堂,與教師共同完成測量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數學課堂增添了別樣的樂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深入理解與探究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單位,并盡可能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融入量感的培養。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負數”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急于開門見山地闡述負數的概念,而是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的負數”。不少學生紛紛說出天氣預報表、體溫計、海拔等,從而對生活中的負數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并結合生活中的經典案例很快就領悟了負數的內涵,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實踐體驗

在教學實踐中,量感既無法直接看到,又無法親手摸到,是學生在學習相關計量單位時,通過體驗對物體形成的感知。因此,在量感培養過程中,學生的親身體驗必不可少,如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注重理論的灌輸,并沒有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實踐情境,那么量感的培養將無從談起?;诖?,在量感培養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接觸和感知到,這些教學素材可以是教具,也可以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總之,教學素材需要通過豐富學生的親身體驗來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提供科學的“學習支架”。創設實踐情境時,教師還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自由探究空間,讓學生不斷深化體驗,加深對自身的認知。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容積單位“升與毫升”的教學為例,為了增強學生對容積的感受,提高學生的量感能力,教師可以拿出大瓶飲料瓶、牛奶盒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1升和250毫升。然后,教師為學生準備紙杯、茶杯、不同規格的飲料瓶作為探究工具,讓學生測量,在實踐中感受不同容積的大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驗證多少個紙杯的水是1升,從而建立起關于1升的具體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直觀體驗、親自感受,強化學生對量的感知,推動學生量感能力切實發展。

(三)結合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直觀感受

與數感相比,量感的培養更強調學生的感受,在教學活動中側重于估算、比較與應用。從量感的本質角度而言,度量屬于數學思想范疇,要求結合精準的數量與空間形態定量,用定型的方式實現對現實世界的刻畫。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量感”內容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很多時候,教師要想為學生準備具體的教具與教學情境,往往會受限于教學資源而難以實現。這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設備實施“量感”的可視化教學,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對“量”形成直觀感受,加強學生對事物的推斷力,推動其數學思維的發展與進步。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學生學習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及立方米等體積單位,也學習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換算。在這一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并提出問題:“1分米=10厘米,那么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可以切割成幾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呢?”隨著學生的深入思考,課件層層遞進地進行呈現——大正方體一層可以切成10行,每層有100個,一共可以切成10層,那么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大正方體就可以切割成為1000個棱長為1 厘米的小正方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過程,還能夠將自身的思維可視化,在增強量感的同時豐富了解題思維。

(四)家校合作,讓量感培養得以延續

學校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陣地,而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尤其在量感的培養上。量感建立在體驗、總結與推理的基礎上,而數學課堂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那么教師可以構建家校合作渠道,讓家庭生活成為量感培養的延續課堂,讓學生在豐富實踐體驗的同時夯實所學知識。在家校合作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絡本,來強調量感培養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師要及時通過家校通、微信群等路徑,讓家長及時獲知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并傳授相關的教育經驗,讓家長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培養學生的量感。

例如,當學生學完長度單位后,家長就可以與其一起對家里的家具進行測量;當學生學完時間單位后,家長就可以與其一起制作時間表;當學生學完貨幣單位后,家長就可以帶學生去購物,讓其做自己的小幫手,同時結合質量單位,讓學生對所購買貨品的質量有更為直接的認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量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必備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深入分析量感內涵及其構成的基礎上,充分認識量感培養在提高教學效率與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時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路徑,通過結合生活實踐、創設實踐情境、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家校合作等方式,促進數學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平潭綜合實驗區基礎教育教學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量感培養策略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pt202245)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軍)

猜你喜歡
量感素養生活
兼收并蓄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靜待“量感”生成
無厘頭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