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臺縣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探析與保護研究

2024-04-03 04:23吳贏利郝衛國
美與時代·上 2024年2期

吳贏利 郝衛國

摘? 要:英談村作為邢臺縣歷史文化名村,受地方自然地理因素和歷史文化因素影響,形成了極具地方色彩的街巷空間景觀。本文基于對景觀特質形成因素和景觀特質辨析方法的梳理,從英談村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脈絡出發,探析了邢臺縣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英談村;景觀特質;街巷空間景觀

“景觀特質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體現其空間異質性,即是與其他場所不同的特定場所感受的因素?!眲P瑞斯·斯萬維克(Carys Swanwick)認為,人類的感知能力將土地變成了景觀的概念,而景觀特質因不同地域景觀關鍵要素的特殊組合形成,是產生“地方感”的重要來源。

一、鄉村景觀特質的認知

“納赫姆·科恩在《城市規劃保護與保存》一書中對城市景觀特質釋義如下,即獨一無二,與其它任何地方不同的特質,包含自然美學和歷史文化特質雙重含義。歷史文化特質通常與地域文化和傳統思想息息相關,而自然美學特質則體現在地理風貌與認為造物的遺留與保存上?!盵1]同樣,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在特定的歷史背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模式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發展形成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景觀形式,其外在風貌和文化內涵與其他區域有明顯不同[2]。

二、鄉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的形成因素

(一)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鄉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是在既定的區位條件與自然環境之下形成的,地形地貌是鄉村街巷景觀特質形成的宏觀基礎。過去村落在建設之初,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和生產材料改造自然地形,村民都根據場地條件營建住所,可以發現村落位于地形起伏變化豐富的山地、丘陵地區的住宅建造往往與等高線平行,受建筑圍合而成的街巷空間邊界自然也呈現不規則的形態。

2.氣候水文

在過去,依附于農業種植的村落只能充分運用自然條件,來滿足通行、排水、御寒等居住需求。例如,在氣候嚴寒的北方,村落建筑墻體大多厚重敦實,多以石材、土坯等材料砌筑,外層還覆蓋有泥土,以求達到保暖功效,街巷圍合實體比較笨重不便做造型變化,給人厚重之感。而南方雨季溫暖濕潤,對街巷、院落和建筑物的通風及快速排水的功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南方街巷和建筑空間在整體的造型結構上給人靈巧、通透的視覺感受。

(二)歷史民俗

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是通過物質層面影響了鄉村街巷空間景觀的形態、肌理和色彩,能夠使人們輕松地辨識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吸引力。除此之外,地方文化、民風民俗等,也會通過非物質層面在無形之中通過“軟實力”方式來體現鄉村別具一格的風貌和意境。

(三)自然與歷史影響下的地方建造材料與建造技法

區域內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歷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內鄉村的建造材料和建造技法,形成了不同的街巷空間景觀風貌。在過去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對外地材料、工藝的使用會花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所以村民只能廣泛使用當地簡單易得的建造材料;固定的材料選擇也衍生出了專門的建造工藝,影響了建筑物的色彩、肌理,是造就不同地區街巷空間景觀特質的重要一環[3]。

三、景觀特質探析方法

本文在研究前期廣泛收集了邢臺縣地區鄉村地理、歷史、民俗等相關文獻,并深入英談村進行實地調研,從專業理論上以及實地感知上對邢臺縣英談村有著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從地域性、歷史文化性、地方建造材料與技法三方面作為辨析村落景觀特質因子的原則。地域性具有極強的可識別性,對其研究是進行景觀特質剖析的基礎和前提。地域性的形成離不開三個主要因素:本土的地域環境、自然條件、氣候水文。本文所研究的英談村位于西部太行山區,地勢高差較大,屬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其次是歷史脈絡、文化類型;最后是實地走訪對具體的建造材料與技法的感知,剖析邢臺縣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4]。

四、邢臺縣英談村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分析

(一)“七山一灘二分田”的自然地理因素

英談村位于西部太行山區,西部太行山區獨特的“七山一灘二分田”的地理風貌造就了英談村的布局形態;在村落外圍,有成片的山體將村子包圍,整體景觀寧靜質樸,充滿生活氣息。村子布局隨地勢起伏橫向的分布在坡地上,進深空間有限,有內凹式、外凸式、混合式三種,與周圍山脈、河流構成很好的對景關系。村落高低起伏的三維空間展示出不同景觀的交替與疊加,如街巷側界面、建筑輪廓線、近山借景、遠山背景等一系列特色山地村落景觀,表現出立體飽滿且層次豐富的景觀序列。

(二)以邢襄、關隘、古道商業為根基的歷史文化因素

邢臺縣屬于太行山文化帶,受地理環境影響,在朝代交替之時會有各種軍事集團進入太行山屯兵設寨、爭奪廝殺、爭搶商道,由此衍生了關隘文化以及古商道文化兩類分支。受關隘文化的影響,邢臺縣境內不僅遺存了許多山寨、烽火臺,就連許多傳統村落也多為堡寨形式,在滿足居住的同時也能滿足軍事需要。邢臺縣西依太行山脈,向西越過西部的崇山峻嶺就到了山西的界域,而向北則可直達保定、北京,所以自古以來邢臺縣內就有許多通往重要城市的商業古道??h內眾多的古驛道中比較重要的有英談古道、馬嶺古道、黃榆嶺古道等。

五、邢臺縣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探析

(一)空間格局與尺度

1.空間格局

英談村的街道師法自然又充滿理性,為順應現有地理地勢現狀與滿足村民生活需要而形成了層次分明、尺度多樣的街巷空間。英談街巷沿著地形與山溪走勢曲折多變,整體格局呈“樹枝狀”,即分支街巷很多但出入口卻只有少數幾個。村內主街整體呈東西走向,與南面水系平行,多條支路向南北發散,各條支路之間又連接著東西向的街巷道路,共同構成了英談村縱橫交錯的山區街巷空間網絡。同時,受地形以及建成環境的制約,英談村內的民居建筑在排列時多做扭轉,形成了一系列形態各異的街巷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視覺效果。

2.空間尺度

英談村巷道高差變化復雜,尺度分明,由寬到窄,街巷尺度D/H比值大多≤1。依照空間尺度可以將英談村街巷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道路是主街空間,指英談中心街,連接村落東西兩端的街道,即過去用于通商的英談古道。第二級道路是位于主街以南的英談南街,臨近村落南面河流,也呈東西走向,但道路尺度略小于英談主街。第三級道路是民居院落之間的石板小巷,狹窄曲折,是街巷空間寬度最小的一類,最窄處僅供一人通過。

(二)街巷空間形態走勢

1.街巷走勢之“Z”

英談村以2層和3層的建筑居多,分別位于不同的標高之上。每層的使用空間借助院落外部的主街道、巷道或石臺階相連,建筑內部沒有樓梯。如果人們要進入到另一標高樓層的房間就需要通過室外與建筑相連的街巷空間來進入,所以英談村內部街巷空間呈現出平行于登高線,呈“Z”字形逐級上升分布的形態特質,這也是當地流傳的“一層一個院,無梯能上樓”的說法來源。從地域性與歷史文化性來說,英談村“Z”字形街巷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與英談村地勢起伏較大有關,村子除去必要的耕作用地,用于建造房屋的用地十分稀缺,這樣的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室內居住面積。二是受關隘文化影響,為增強村子的軍事防御能力,迂回多變、走向迷離的“Z”字形街巷極大的加強了村落的防御能力(如圖1)。

2.街巷走勢之“嶠”

“嶠”形陡巷與“Z”字形街道的形成原因相似,多半受當地地形地勢的影響。因為在山地民居中,層層遞收的山地縮小了房屋的“進深”,且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退讓空間有限,限制了民居院落的平面伸展,形成了巷道陡急而狹窄的空間走勢特質。不同的是,“嶠”字形街道主要是滿足村內豎向交通的需要,這也是英談村街巷空間比較有特色的地方之一。村內汝霖堂和德和堂之間由于兩座建筑距離很近,形成一個“嶠”巷,兩座建筑之間高聳的石板路最窄處只有0.8m,這些臺階也被村民稱之為“石梯陡巷”,沿著石階步步登高,不用樓梯就可以逐層進入各家宅院,如同一線天梯,在心理上給人冷峻尖銳的壓迫感(如圖2)。

3.街巷走勢節點——寨門

英談村四個方向都有寨門,位于“樹枝狀”街巷空間的起始處,建造材料為當地山石,皆為圓拱結構。東寨門是村莊主入口,整體高約6m,寨門左側的黑色石碑上寫著“英談”兩字。村落的西寨門與南寨門均是在延綿的石墻上開鑿而成的拱型門洞,局部裝飾上沒有東寨門細致,使用頻率僅次于東寨門。北寨門由于靠近村落北面的高山,地勢險要以及使用率低的原因,導致其年久失修,已經逐漸埋沒于高山從林之中。

英談古寨的寨門呈拱券式,寨門分為內券和外券,外券小于內券,從外部看給人入口門洞尺度很小的感覺,與寨墻一道強化了整個空間的圍合性和封閉性。其中東寨門作為村莊主入口在建筑構造上頗為講究,拱門上設有箭樓,窗扇為木結構,劍樓在南北山墻上開門,東西兩個方向開設窗戶。其中箭樓面東處的窗戶(外窗)尺寸較小,主要是有利于查看敵情時隱藏,整體保存完好。在建造結構方面,寨門門券的上部有橫穿的過梁,過梁的兩頭有圓孔與門券下的門軸石相對。門板足有三寸來厚,一扇大門是由五塊柞木拼成,渾厚敦實。在內券木門兩邊設有對稱的的洞口,遇到戰亂時,緊閉寨門,接著用木頭橫向擋住,操作流程簡單卻十分堅固。

4.街巷空間景觀鋪裝

英談村倚靠大山,盛產石材,在村落建設之初,除了用周邊石材建造房屋,還經常用作村落街巷的鋪裝材料。村民將單一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滿足不同的建造需要,形成了英談村厚重、古樸、自然和諧的街巷空間景觀特質。英談村中心主街整體采用大塊不規則的紅砂巖鋪裝,局部用小塊毛石填縫。而英談村內的巷道相空間相對于主街私密性較強,與村民自家院落聯系密切,所以在鋪裝上也相對精細,均采用加工而成的長方形石板,局部已經老化的方形石塊村民會用新的來代替,而村民自行替換的石板與巷道鋪裝基底多數為同一種石材,很好的延續了巷道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材質統一和諧的景觀風貌,使村內街巷空間景觀特質仍具有較強的整體性、連續性。

5.街巷空間景觀小品

英談村街巷空間小品主要分為生活與手工藝兩大類,首先生活類包括村民日常使用的石磨、石碾、石臼、石杵、石槽等石頭建造的農業生活用具。其次,街巷空間中比較能體現地方景觀特質的生活類景觀小品是每家每戶周圍都擺放著的紅石板。這些紅石板的來源與用途據當地村民描述是因為村子里的屋頂不用磚瓦而都用經過村民加工后的薄石板覆蓋,但這種石板太薄,經過一段時間后有些石板會出現破裂、脫落等功能性損壞,在過去村民就會用傳統的方式與材料對古村進行修繕,而村民家周圍的這些石板就起到了臨時替換的作用。但隨著村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戶人家的屋頂都用上了防水材料,而這些石板就保留下來了,成為了街巷空間景觀小品的一種。

受古商道文化影響,英談村村民從村內古驛路來往貿易繁忙的景象中受到啟示,漸生開放之心,飼養并大量引進牲畜,紛紛走出去經營馱運貿易,在其商貿鼎盛時期,村子來往商客絡繹不絕。所以與皇寺村類似,崔路街巷空間中遍布石凳等休憩類景觀小品。除此之外,英談村街巷兩側的外墻墻壁上還隨處可以看到拴馬樁,有的凸出墻外,有的凹陷墻里,各不相同。有的一面墻上多達五六處。沿街兩旁的院門口還有大量用于喂馬的石槽,上下馬石等景觀小品。石槽、拴馬石無不體現著英談村過去作為商驛要道的繁榮景象(如圖3)。

六、街巷空間景觀特質保護方法

通過對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的分析研究,可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鄉村公共空間由于不同的地理風貌、歷史文化、具體建造材料的不同,都擁有其自身獨特的景觀特質,它們是各地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指鄉村公共空間獨特的個性,即是那些會激發人們歷史感及空間美感的東西。

(一)遵循自然地勢主導景觀基底,維系鄉村聚落整體空間形態

自古以來,鄉村與周圍自然地勢相互依存,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既是傳統鄉村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構成了鄉村景觀的總體骨架,是控制鄉村景觀特質的關鍵因素。在鄉村整體環境中可以看到連綿不斷的山體、一望無際的耕地,山區鄉村被環抱在群山之中、平原鄉村被環抱在田野之中,形成獨特的空間肌理與特定的村落密集度,呈現了不同的地方文化與環境特質。鄉村街巷空間景觀特質是基于鄉村獨特的整體空間形態而存在的,維系鄉村聚落整體空間形態,實際上就是維系鄉村周邊的自然環境、路網布局以及維護鄉村街巷尺度關系,控制新建設地塊的范圍和建筑密度,延續鄉村街巷景觀肌理,對新的建設進行控制與引導;從多維空間保護鄉村整體空間形態。

(二)把握鄉村歷史文化脈絡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優化應在原有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創新和發展。歷史文化是鄉村發展與建設的根基,鄉村歷史愈久,其歷史文化的積淀愈加深厚。鄉村歷史文化不全是以物化的形式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但是可以通過物化的形式體現出來,只有在把握鄉村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探析鄉村街巷空間景觀。

(三)繼承地方建造材料與方法

鄉村缺少城市的經濟優勢,公共空間景觀的建設材料與方法雖相對單一,卻接近民情風俗。地方建造材料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街巷空間景觀的整體肌理、色彩等內容[5]。鄉村街巷空間景觀的新建及改造中應挖掘當地特有的建造材料與方法,在注入新的活力與現代服務功能的同時,創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巷空間景觀。

七、結語

邢臺縣地理地形多樣、文化類型豐富,縣內分布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名村,但在縣內近年來的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街巷空間景觀“同質化”“類城市化”等多方面的問題,急需要在建設過程中推廣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本文以英談村街巷空間景觀為例,基于景觀特質視角提出了街巷空間景觀特質保護方法,即遵循自然地勢主導景觀基底 、維系鄉村聚落整體空間形態、把握鄉村歷史文化脈絡和繼承地方建造材料與方法,為維系村落街巷空間景觀風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譚柳.古村落景觀特質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4.

[2]科恩.城市規劃的保護與保存[M].王少華,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李文嘉.幼兒園兒童玩具設施的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4]陳倩.試論英國景觀特質評價對鄉村景觀評價的借鑒意義[D].重慶:重慶大學,2009

[5]邢臺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邢臺市志[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6]盧世主,裴攀,張琪佳.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空間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73-74.

作者簡介:

吳贏利,碩士,湘南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郝衛國,博士,天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