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科融合的科學實踐活動教學策略

2024-04-04 07:18魏淑芹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科融合實踐活動小學科學

魏淑芹

[摘 要]學科融合是一種融合多門學科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的創新性教育教學方式?;趯W科融合教育理念,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整合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等策略,設計學科融合實踐活動方案,構建學科融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優化學科融合實踐活動組織程序,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融合多學科教學資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內容、信息、技術支持,給科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學科融合;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6-0089-03

學科融合是一種融合多門學科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的創新性教育教學方式。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教學目標,逐漸淡化學科間的界限,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趣味性、直觀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理論結合實踐,深度內化學科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積極探索科學實踐活動的優化設計,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方位、系統化、多角度地獲得關聯性、綜合性、完整性的學習體驗。

一、整合教材內容,設計活動方案

小學科學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找準科學與各學科知識的對接點,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設計實踐活動方案,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科能力。

1.提煉活動內容

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收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內容,基于學科融合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科學設計實踐活動方案,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受各種因素制約,不同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呈現差異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對接實踐活動內容,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示,使學生在主動思考、自主探索、團隊協作中形成能力成長點。

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時,教師出示木條、牙簽、石頭、海綿、鐵釘、橡皮、可樂瓶等材料,要求學生觀察并判斷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入水底。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給出相對準確的答案:石頭、鐵釘會沉入水底,木條、牙簽、可樂瓶會浮在水面上。但對于橡皮和海綿能否浮在水面上,學生之間有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海綿輕,會浮在水面上;有的學生認為海綿吸水后變重,會沉入水底。有的學生認為橡皮是長方形,會浮在水面上;有的學生認為橡皮比較重,會沉入水底。針對學生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現場做實驗,對這些猜想進行逐一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海綿浮在水面上,橡皮則沉入水底。教師順勢導入新課——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上述教學,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的過程,得到了有效的信息反饋,明白了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有物體的重量、體積、形狀、大小以及液體密度等,了解了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猜想、驗證、總結,教師幫助學生將對生活中常見物品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應用場景,從而認識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

2.設計活動方案

教師對各學科教材內容、教學方案、教學手段等進行關聯性剖析,設計符合學生基本學情的學科融合活動方案,能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教師要有規劃意識,對活動內容、執行環節進行理性分析,明確任務分配,設置自主探索、團隊合作等不同層次的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梳理活動開展程序和具體實施細節,助力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并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判斷馬鈴薯能否浮在水面上。大部分學生認為馬鈴薯會懸浮在水中,小部分學生認為馬鈴薯會沉入水底。教師再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味精水,將馬鈴薯放入清水中,馬鈴薯沉入水底;將馬鈴薯放入味精水中,馬鈴薯浮了起來。通過這個實驗,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是否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然后,教師向各小組分發食鹽、味精、白糖、燒杯、水、馬鈴薯等材料,要求學生逐步測試一杯水中加入多少食鹽、味精、白糖,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學生積極響應,和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完成實驗,并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液體只有達到一定濃度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結論,初步積累了實踐經驗。

上述教學,教師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實驗預判,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學習契機。學生的生活經驗具有局限性,容易產生一些錯誤判斷。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及時推出更多的實驗方案,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激發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等活動,找到探究的切入點,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建立科學認知,養成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

二、聯系生活實際,開發活動課程

在設計學科融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與關聯學科的對接點,開發契合學生成長需求的實踐活動課程,布置生活化實踐操作任務,以豐富多樣的操作形式,拓寬學生的學科學習視野。

1.規劃活動教程

在規劃學科融合活動教程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為學科融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教師適時布置生活實驗操作任務,要求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完成實驗操作,做好觀察、記錄、總結等,并以書面形式呈現。通過參與展評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實驗操作、討論交流、反思總結等能力的自然生長。

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并舉出具體的例子。通過上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學習,學生對水熱脹冷縮的性質已經有了初步認識,馬上想到燒水——水加熱到一定程度會沸騰,涌出水壺。然后,教師給學生分組發放燒杯、試管、紅墨水、酒精燈等實驗材料,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示范操作步驟。學生自然進入實驗環節,順利完成水的熱脹冷縮性質的驗證。最后,教師延伸實驗訓練,要求學生利用自帶的醋、牛奶、飲料、醬油等液體進行實驗,觀察這些液體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于是,學生再次進入實驗討論和操作環節。由于已經完成了一次水的實驗,積累了實踐經驗,學生能主動梳理實驗步驟,設計具體的操作方案,保證了實驗的順利推進。

上述教學,教師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為學生提供了對接科學與生活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從生活中發掘科學學習的切入點。同時,教師利用生活材料展開實驗操作,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主動性,獲得更為顯著的實驗訓練效果??茖W知識在生活中有諸多應用,通過觀察、思考、實驗等活動,學生既能了解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又可以有效鍛煉動腦、動手能力。

2.開發活動課程

在開發活動課程時,教師要具備關聯意識,對活動的觀察、探索、分析、調查、操作等屬性進行理性判斷,對活動的環節、過程、結論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為創新課程設計和活動組織提供先決條件,提升實踐活動的實效性。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自由選擇參與方式、合作對象等,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

在開發活動課程時,教師要注重學習與生活的對接,讓學生借助生活現象理解科學知識,增強科學學習效果。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冬天用熱水袋暖手、泡熱水澡時冒汗、夏天吃冰棍解暑等生活中常見現象的圖片,使學生初步了解熱傳遞概念;再分發實驗材料,要求學生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將金屬勺子的一端放入熱水中,另一端露出水面,觸摸露出水面的部分,感受溫度的變化。通過觸摸,學生感受到隨著酒精燈不斷加熱,勺柄越來越燙,從而得出結論:熱能在金屬中傳遞。之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用手緩慢靠近燒杯外壁,感受熱在空氣中的傳遞。學生由此了解到:空氣也是熱傳遞的介質。

上述兩個小實驗雖然簡單,但學生從中獲得了深刻的實驗體驗。教師適時拓展訓練維度,布置簡易、可行性強的生活化實驗任務:“利用課后時間,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生活中的物品進行類似的小實驗?!苯處熞髮W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過程,總結科學原理,并將實驗記錄表上傳到家校交互平臺,參與自評、互評、師評的展評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主動探索行為及時給予肯定,持續調動學生實驗探究的積極性,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活動組織

小學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有特殊的探索興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融合關聯學科的知識,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科融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

1.創設活動情境

帶有互動、實踐、競賽性質的角色演繹、生活觀察、集體討論、手工制作、游戲競賽等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在創設活動情境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推出更多生動、直觀的學習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思考和親身實踐中建立學科認知。學生對合作性的學習活動有一定興趣,教師要以學生心理為抓手,對活動形式進行全新探索,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五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時間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借助多樣化的生活小實驗,引導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深入探究新知。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時間在流逝》一課時,教師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自然形成學科認知。在學生完全掌握時、分、秒的含義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閉眼默數六十秒后睜開眼睛,看誰估算得更準確。大部分學生發現自己的估算不太準,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時候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什么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時間是忽快忽慢的嗎?”學生主動展開討論,課堂氣氛活躍。討論完畢,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時間流逝的速度是不變的。我們之所以有時間忽快忽慢的感覺,是因為我們對有些事情感興趣,對有些事情不感興趣,從而產生了錯覺?!?/p>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時間概念,對時間單位等知識比較熟悉。上述教學,教師在感受時間的小實驗中融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流逝的時間,了解記錄時間的不同方式,明白時間的快慢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有效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2.優化活動組織

在優化活動組織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行精準判斷,對實踐活動的程序進行準確預設,對實踐活動的內容進行理性分析,為設計最佳的活動組織方案奠定基礎。在實踐操作環節,教師及時給予學生技術支持和方法指導,能幫助學生順利進行實踐活動,自然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學科融合實踐活動具有綜合性、開放性、互動性等屬性。教師適時滲透各學科知識,既能確?;顒禹樌七M,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對探索未知領域有一定的興趣,教師布置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探索任務,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極晝和極夜的解釋》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極晝、極夜的相關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以視頻或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對網絡搜集任務有較高興趣,能夠積極響應。借助從信息技術課上學習到的技能,學生能順利完成搜集任務。教師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在信息搜集、整理過程中實現學科認知體系的構建。

上述教學,教師緊抓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展開教學設計和活動組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助力,創造更多的教育契機,調度效果突出,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實驗態度。同時,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觀察、研究、分析、歸結的能力,提升學科教學成效。生活化、實踐性、開放性、互動性的實踐活動組織,為學科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學科融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

總之,整合各學科教材內容、對接學生生活實際、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推出生活實驗程序、投放自主探索任務等,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設計科學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滲透學科融合教育理念,為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學科對接機會;要借助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中深入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桂琴.小學科學學科融合教育實踐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12):92.

[2] 尹海云.資源融匯 學科融通:淺談小學數學學科融合的策略[J].教育界,2023(3):59-61.

[3] 于洪丹.基于學科融合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開展[J].天津教育,2019(27):103-104.

猜你喜歡
學科融合實踐活動小學科學
基于項目的中學學科知識融合路徑探析
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索
在過程中體驗 在體驗中發展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關于小學數學興趣教學的思考
小議高中數學的興趣教學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