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安處是吾家

2024-04-05 16:04陳泉堂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教研習作作文

我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沒有上過學,兄弟姐妹六個,我是老幺。一個人在外求學,父母總覺得家里沒有給我幫襯什么。但其實我最清楚,父母給予我的是世間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信念和堅守。

緣起:與教育不期而遇

我的工作經歷比較豐富。從教三十余年,輾轉兩個省份,變動四個地市,待過六個單位,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則是主動求變。這其中有過學校撤并需要自己尋找出路的困惑,有過企業學校劃歸地方管理需要重新定位的陣痛,當然也有為了追求教育夢想在不惑之年依然選擇奔赴外省的果敢。在這不斷的變化與選擇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正是父母傳承給我的信念和堅守,讓我始終目標堅定、心無旁騖。

其實,我從小的夢想并不是成為一名教師。我的老家處于城鄉接合部,每次上學,我都要經過一段鐵路,聽著汽笛長鳴,目送火車奔向遠方。我最初的夢想就定格在火車司機這個職業上。當我以全市第二名的中考成績被錄取到一所鐵路學校時,我與教育的不解之緣便出現了——我們一整個班的學生集體轉為師范生,學制也由三年改為四年。當時的我并沒有抱怨,也沒有因為高分讀師范而失落。相反,師范四年,那些博學多才的恩師給了我深遠的影響,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認真態度讓我堅定了一生為師的信念。

其間,我經歷過只有七個學生依然要把公開課上好的磨礪,經歷過十天之內要在十所學校送教一輪的奔忙,經歷過迎著黎明的曙光寫完最后一段論文的欣喜,經歷過被教研員請出賽場又重獲機會的珍惜,更經歷過評選特級教師各項條件都達標卻因材料提交不及時而與“特級”失之交臂的遺憾。

但一切都是最好的經歷,因為它們是成長所必需的。

猶記得,初為人師的第一年,原本可以留校任教的我,為了離父母更近,主動要求分配到老家附近的鐵路沿線學校。這是一所九年一貫制企業子弟學校,由于鐵路支線貨源、客源不足,職工陸續調離,原本紅火的學校生源萎縮,一個年級勉強只能安排一個班。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鐵路小站附近的學校,兩排二層教學樓,小幾百號學生,二十幾名老師,每日依然是書聲瑯瑯,教學活動秩序井然。

懷揣教育夢想初登講臺的我,既沉醉于教學樓后山花的爛漫,又驚嘆于這所平凡的學校竟然“臥虎藏龍”:這里有全國書法大賽屢獲金獎的語文老師,由他手寫的規章制度遠比油印出來的精美;這里有身處偏遠學校卻總能獲得教學大賽獎次的教學能手,他創造過三門學科同獲一等獎的奇跡;這里有一批把大量周末時間用來給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自覺探討教學方法的無悔青年。在這所學校任教的四年中,我上過所有學科的課,讀過圖書館的每一架書,學過每一位同事的教學絕活,也有幸參加過各種類型的教學比賽……

四年雖短,但這些經歷卻極其寶貴。

因為在這所非常不起眼的學校,一群生活清貧卻不斷追求卓越的教育人,用他們的言行傳承了最樸素的育人哲理——用真愛、用熱情、用智慧去培育每一個學生的可能性。

頓悟:教育是磨礪后的成長

我工作的第四個年頭,這所鐵路沿線學校因小站關閉而進入了兩年過渡期,隨后,我與那些教育“奇人”也先后各奔東西。雖然又要經歷與新單位的磨合,又要找尋適合發展的平臺,但教育理想的種子一旦埋下,就沒有什么能阻擋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企業子弟學校到市級重點小學,由普通的語文老師成長為地級市教研員,之后的十多年中,為了心中的那個“語文教育夢”,我從未放緩過自己的成長步伐。

1999年,我通過學校的賽課選拔,被選送去參加區域教學比賽。這次比賽要求在半天內完成教學設計、課件制作和基本功展示,第一名可以代表市里參加全省比賽。得到這樣的機會,我特別想表現好,但這巨大的壓力讓我患得患失,結果原以為能拿高分的粉筆字和即興演講都出了意外,分數比別人落后一大截。雖然最后一項現場上課比重占了六成,但想在這一項上多拿分,就一定要上得非常亮眼才行。這對于“現場抽課、優中選優”的賽課來說,難度相當大。我當時抽到的題是《草船借箭》,30分鐘的課,如何上出特點,成功逆襲,我心里沒底。一番思考后,我認為只有找準教學重點,不走尋常路,上出新意,才可能給評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天下午基本功比賽之后,我抱著“絕境之中放手一搏”的心態,靜下心來鉆教材、挖特點、理學法、定環節、做設計,在教學設計被收上去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仿佛有了一點底。晚上,依據《草船借箭》這一課的特點,我決定將“發現借箭智慧、直觀再現過程”作為教學重點,利用手頭的材料精心制作了諸葛亮的船隊模型,并且依照教學流程中的各種可能的情況在心里做了無數遍的演練。那一晚,我只睡了兩個小時,但第二天思路清晰、異常興奮。教學展示時,我憑借貼近學情的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流程和直觀有趣的模擬演示,贏得了學生和評委的一致認可。最終,憑借最佳課堂表現,我出人意料地獲得了一等獎,完成了一次逆襲。當時,我的師父就坐在臺下,她用微笑告訴我,成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磨礪出來的。

經此一“役”,我也明白了,教育和成長都是一個漫長的積淀過程,只有不斷磨礪,才會給我們帶來通透與欣喜。

回眸:在信念與堅守中前行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不由得想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重境界。這與我們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何其相似:從“天涯路遠,前路迷?!钡健澳繕艘讯?,執著前行”再到“豁然開朗,無限欣喜”。這是從結果上說的。從過程來看,特別是從我個人的特級教師成長之路來看,這三重境界則是從“甘于寂寞、堅守信念”到“不安小成、因地制宜”再到“抱團教研、合力前行”。

教育的第一重境界:甘于寂寞、堅守信念。

這里的“甘于寂寞”更多指向的是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受得了窮、吃得了苦……唯有耐住寂寞,守住本心,你才能通過教育教研找到回家的感覺。

三十多年前,當我糾結于是否應該把教師作為終身職業時,師范學校的書記找我聊天,談話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小課堂也有大作為,小老師也能成大先生”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他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后從研究部門轉到教育部門,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教師職業大有可為!

二十多年前,那時的我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剛到一所新的學校,就成了學校第一個獲得全市教學比賽第二名的教師。領導很器重,同事也認可,我被安排到教導處工作。這時,我人生的第二位導師出現了,她是教導處的主任,也是幫我磨課的師父。她說:“陳泉堂,以我對你的了解,你這個人同一時間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你不能丟了自己的本分?!蔽矣涀×藥煾傅脑?,從此更加專注于自己鐘愛的語文。為了練基本功,我幾乎每天都最早到校練朗讀、寫板書。有一年我要參加全省語文教師基本功比賽,師父叮囑我,現場選課,二到六年級的課文都有可能,教材要冊冊過關。當時學校沒有網絡,更談不上去知網下載參考資料,我將所有能夠借到的教學教研類雜志匯總到一起,裝了整整一大箱。我每天磨一課,每晚四個小時,雷打不動。三個月的準備過程,我將教材里所有的課文都梳理了一遍。就是在這樣忙碌的時候,我還兼顧著自學考試,創造了本單位一個學期通過四門自考科目的紀錄。那一段時間,各種教育教學任務接踵而來,比賽接二連三,但我牢記“同一時間專注一件事情”這句師訓,瞄準一個目標,在磨礪中充實自己。

近十年來,我先后在教導主任、副校長、地級市教研員等崗位上歷練,也先后獲得了市級學科帶頭人、省骨干教師、省特級教師、姑蘇教育緊缺人才、金雞湖領軍人才等等榮譽稱號,盡管崗位在變,各種頭銜也增多了,但我心中的那份初心始終未變。這期間,我一心沉醉課堂,一路筆耕不輟。路走得踏實了,心就更加安定了?!白鲎约豪硐胫械牧曌鹘虒W”成了我漸漸明晰的教育夢想。一路走來,我沒有了先前的迷惘與不安、輕慢與浮躁,而是扎根課堂,潛心教研,在實踐中感悟。近十年也成了我脫胎換骨的收獲季。

有人問我:你的時間從哪里來?你的動力來自哪里?其實還是那句話,有了信念,就能耐得住寂寞;有了目標,就容易堅守。為人之師,只有經歷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磨礪,經歷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頓,才有可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欣喜。

教育的第二重境界:不安小成、因地制宜。

我們的教研,最大的敵人莫過于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我們更多是參與行政權力干預下的教研,基本上是硬著頭皮完成任務。這種狀態下的教研,既無生機,自然也難有創造,當然也很難對教師自己的課堂產生質的影響。說到底,這種教研缺乏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內驅力。

多年前,有一次我到外地做講座,與同行的老師交流作文教學問題。那是一位很優秀的青年教師,曾獲得過全省閱讀教學競賽一等獎,但她在作文教學方面卻困惑重重。她覺得自己的作文課沒有鮮活的素材,沒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有效手段,她甚至擔心由此影響學生今后對寫作的態度。她說這些話的時候,是一種急于想在我身上尋覓良方的神態。之后,我們饒有興味地談到了作文課堂與生活的對接,談到了情境體驗的必要,談到了即時抒寫、即時評價的問題,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連列車到站也沒有察覺。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位老師身上就有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心態。

從這位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時,我還在江西的一所小學任教,在作文教學這一塊,我思考得比較多,因此困惑也比較多,總想找到生活與習作相對接的好方法。怎么辦?當時,我在學校里分管教學和電教工作,手頭上的教學設備特別多,加上當時我還負責了一個叫“百草園”的科技實踐項目,于是,我就干脆用上了這些錄音錄像設備,帶著我的學生以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為名,或者種瓜種豆,或者養魚養蝦,有時參觀生產線,有時還去社區尋訪,走到哪里,我的設備就開到哪里。之后,我再對素材進行剪輯,制作成第一手的作文體驗資料,并在第一時間融入作文課堂。這樣,我的作文教學不再是無米之炊。幾年下來,學生特別喜歡這種體驗型的寫作課堂,作文獲得發表對于他們來說,也由起初的偶然驚喜變為后來的司空見慣。這種與生活對接的情境體驗作文模式,后來成了我著力推進的“習作微課程”的雛形。

之后的二十年間,我一直將習作教學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做好讀寫融合、研制習作微課、開發習作任務群……樂此不疲。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后,我依托“小學生習作微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以及“5G支撐下的習作學習任務群的開發與實踐”這兩個省級、市級課題,結合地域特點,以大主題和微任務相結合的方式,研制了一百余個習作自主學習單,開發了一百余節習作微課,并依據統編教材的編排思路,打磨出了系列化的習作學習任務群。學生的習作熱情在精心研制的任務情境中被充分點燃了。

其實,當一名教師有了這種不安于現狀的心態,他就會主動觀察自己和身邊人的課堂,思索課堂上存在的問題,關心時下課堂教學的難點,并由此引發對教學問題堅持不懈的追問。這些源于自己的課堂、源于內心思考的問題,天然就帶著某種內驅力。當這一系列的課堂問題在探究中得到解決后,他便會將目光聚焦到一些更高層次的普遍性的探究之中。這樣,研究就從原來的案例式反思上升到規律性課題的層面,教師的教育格局便在這樣一種“困惑—解決—(新)困惑”的過程中不斷打開。當這樣一種提升轉化為一種高峰體驗之時,持續的、內生的教科研動力便隨之產生,教研活動也就自然而然地從被動、自發走向主動、自覺。

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抱團教研、合力前行。

抱團教研,你還就得有一顆博采眾長、合力前行的火熱的心。

2011年,我被評為特級教師。由于自身對教研的熱愛,加上領導對改進教研的重視,我從基層學校調到了市教研室,成了一名教研員。角色的轉換,讓我對教研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弊尳萄泄ぷ饔蓡伪鲬疝D向合力教研,讓教研的原動力由個體向群體輻射,是我更高層次的教研夢想。

十年前,我到南通參加“國培”,省教研室的一位主任聽了我的課,建議我去蘇州這個教育高地走走。他的建議讓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毅然選擇了轉戰蘇州。

2014年,帶著對蘇州這個教育高地的向往,我來到了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經歷了起初的崗位轉型和節奏適應之后,我欣喜地感受到了我所期盼的團隊教研的氛圍。這里有十幾位市級學科帶頭人,有敢為人先的教研新銳。他們對教研的癡迷既給了我壓力,也給了我全新的動力。

猜你喜歡
教研習作作文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習作展示
強化學習意識,共建和教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