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發展之路的變遷 *

2024-04-06 02:44趙進東方朝暉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6期
關鍵詞:時期針灸中醫藥

趙進東 方朝暉,2※

(1.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醫藥科學院糖尿病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5000年的歷史脈絡。如果把浩瀚的歷史比作一條長河,那么中醫藥就是一艘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永不停息的船[1]。中華文化獨樹一幟,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的瑰寶[2]。如今,中醫藥遇到千載難逢的佳境,國內外學者、專家、患者高度關注,中醫同道大談中醫的傳承創新?;厥走^去,了解中醫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將更加有利于把握中醫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促進中醫藥在繼承中高質量創新發展[3]。

1 遠古至秦漢時期

遠古時期是中醫藥經驗積累的初步階段,對于醫療技術及疾病只有極其膚淺的認識,但先民以蓬勃而又頑強的生命力,遵循中醫藥的發展規律,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且不斷繼承精華、創新發展,形成了豐富的經典理論、得到了確切的臨床效果,對維系人類健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火的發明與應用,讓先民可以防寒取暖,將生食改為熟食,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進防病、治病。

夏、商、周時期進一步發展了經濟和文化,其中醫藥衛生也取得了進步,這與農業的發展,天文、歷算的進步密不可分。比如認識到疾病的發生與季節、氣候等有關;再如一些食物也可以作為藥物,蘊含了藥食同源的思想。然由于此期是醫巫不分的蒙昧時代,人們一旦患了疾病,往往求助于“巫人”,通過祈禱、祝由、施法等改善疾病及預后,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不可取的,但其中的精華部分在現代的中醫診療中也有繼續應用[4,5]。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對“巫人”產生懷疑,更多尋求醫生來防治疾病。然而醫生與患者之間自古就存在和諧與不和諧的關系。當病情調治不佳,會加速二者間矛盾的激化[6]。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呈現諸子蜂起、百家爭鳴、著書立說的文化繁榮景象,這種空前活躍的文化領域,對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7]。秦國已開設了專門的宮廷醫療機構及設“太醫令”官職,并有專職的醫生。醫者借鑒道家對于世界本原和生命起始的認識,將哲學的氣、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之中,又隨著社會的進步促使了醫巫分化,結合長期的醫療實踐所總結的醫藥知識,加之《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五十二病方》等的問世,構筑起中醫理、法、方、藥為一體的理論框架。同時,醫家不僅善于理論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了理論,這均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理論水平不斷創新,防病治病能力不斷提高,促進了中醫學理論與診療的進步。但由于長期的戰亂,這一時期的文化格局相當復雜,影響了區域間醫學的協同快速發展,出版的專著多體現個人的臨證思維及診療特色。另因玄學的興起,服食、房中、行氣導引等方法對中醫養生學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9]。然藥石所傷而致疾病者,成為此時期發病的一個特有病因。又因“文籍焚靡,千不遺一”的社會環境,導致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發展情況比較困難。

這一時期留存下來比較公認的一些專著,為《脈經》《針灸甲乙經》《肘后備急方》《劉涓子鬼遺方》《小品方》等。其中《脈經》為第一部系統、全面地論述脈學的專著,深刻認識到脈診在疾病診治中的重要性及復雜性?;矢χk的《針灸甲乙經》是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在統一針灸經絡穴位的基礎上,詳盡論述了針灸的臨床適應證、操作方法及禁忌證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是臨床第一部記載各種急性病癥的急救手冊,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用于抗瘧就是受本書青蒿不用煎煮,絞汁使用的啟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亂刺激醫學在某些學科上的發展,為隋唐時期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 隋唐至五代時期

隋唐至五代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我國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人們思想解放,堅定文化自信,呈現著百花齊放的新局面,推動了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同時,隋唐五代時期印刷術的發明及多民族的交流,促進了中醫學向國外的傳播,對促進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且積極的貢獻。

隋代楊上善編撰的《黃帝內經太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文分類編次和注解《黃帝內經》的作品。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最早論述各科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證候的專著,大大發展了中醫病因學說理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一部百科全書,集前人醫方之大成,極力主張預防疾病,并提出大醫精誠的為醫之道[10],此外,他還創制了我國最早的彩色針灸經絡圖。甄權著述的《明堂人形圖》以及政府編修的《明堂針灸圖》,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經絡[11]。王冰完成了《素問》的整理和注釋工作,編著《次注黃帝內經素問》,使《素問》的奧義深入淺出、易于理解[12]。王燾所撰寫的《外臺秘要》是一部醫方巨著,開創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分科的基本格局。

4 宋金元時期

宋朝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階段,建樹頗多,影響深遠,這與該時期的皇帝都崇拜醫學密切相關。宋太祖趙匡胤修訂了宋代笫一部藥典——《開寶新詳定本草》,還開皇帝為醫書寫序之先河。宋太宗趙光義下詔,命王懷隱等人編著了《太平圣惠方》。宋仁宗趙禎命翰醫官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并鑄造針灸銅人,用于訓練醫生研習針灸之道。宋徽宗趙佶設醫藥管理部門,并命人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和劑局方》《圣濟總錄》,其中以《圣濟總錄》為代表,體現了中醫外科的基本框架結構[13]。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正所謂“儒之門戶分于宋”,促使大量儒醫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醫學人員的結構,從而提升了醫學隊伍的總體素質。

金元時期,烽煙四起,疫病蔓延,哀鴻遍野。統治階級積極倡導運氣學說,而從精神上麻痹人民。但有一些醫者仍愿為解患者之疾苦而奮斗,批判地利用運氣學說探索發病規律,堅持辨證施治,堅守必須解決臨床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對中醫理論和實踐各有創新,深入研究醫學,突破了墨守仲景成規的保守風氣,及當時朝廷要求使用偏燥熱之劑的《和劑局方》。尤以尊稱為金元四大家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為代表,形成了劉完素主張火熱論、張從正主張攻邪論、李杲力倡脾胃論、朱震亨力倡相火論的優勢特色,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療效亦非常顯著[14]。其中劉完素主張“養生之道,正則和平,變則失?!钡酿B生觀點。醫者各立學說,自成一家,正所謂“醫之門戶分于金元”,推動了中醫學術的繁榮[15]。

5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通過提倡程朱理學加強了思想束縛。有志之士則棄士為醫或轉儒從醫,促進了中醫理論全面發展,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命門”就是在這一階段提出來的。汪機編著的《外科理例》是中醫著名的外科著作,創新性地提出“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很好地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16]。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對外科學術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倡導內外兼治。命門學說的倡導醫家孫一奎重視辨證論治,源于其認為“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里、氣、血”,故治法不可執一而無權變。張景岳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不足”,善溫補腎陽、滋養腎陰。趙獻可認為命門為人身之大主,五臟六腑之所以能發揮正常作用,依賴于命門之火。吳又可認為瘟疫病的病因為戾氣,構建了新的病原學說,建立了溫病理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創立了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綱目體系,為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一時期,辨證論治已成為醫家普遍遵循的一個原則[17]。隨著與各國交流通路的形成,中醫藥對外交流達到了巔峰,對中醫藥體系的構建有一定的影響[18]。

清代時期的中醫進一步發展,乾隆年間,編撰了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被作為醫學教育的教科書,對培養專業醫生發揮了積極作用[19]。后期統治者拒絕科學,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在醫學工作中,他們推崇脫離實際的繁瑣考據,因循守舊、缺乏創新,遵經泥古、以經解經,而不注重臨床療效。尤其是鴉片戰爭慘敗后,中醫藥受到嚴重摧殘。醫療要發展,就必須要沖破阻礙,擺脫理論與實踐思想的禁錮和束縛。有一批醫家不畏險阻,勇攀醫學之峰,尤其是在溫病方面,各家學派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諸如葉天士創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理論,薛雪創溫病的濕熱病因理論,吳鞠通創立溫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使溫熱理論進一步走向系統與完善,使外感急性熱病得到了很好的診治。清代王清任嘗云“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故精心觀察人體之解剖結構,糾正了前人在解剖方面的某些錯誤,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留下了“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經典方劑,醫者隨證加減,用之于臨床諸疾有良好效果。這就是在同故步自封、一味崇古遵經的思想做斗爭,而尋求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猜你喜歡
時期針灸中醫藥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開心一刻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清代時期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針灸的發展與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