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黨的“文化潤疆”方略實施路徑構建探析*

2024-04-06 17:30任東景溫鐵軍
關鍵詞:潤疆經濟基礎方略

逯 浩,任東景,溫鐵軍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科學貫徹落實黨的“文化潤疆”方略,是推動新時代新疆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穩定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議題。2022年3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盵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盵2]新疆作為維護我國發展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屏障必須要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不斷增強新疆各族人民對于本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潤疆”方略對其他方略的有效實施起到了結構性支撐作用和潤滑作用,系統、科學地推進黨的“文化潤疆”方略對于推動新時代新疆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遵循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尤其是研究“文化潤疆”方略的關鍵所在。獨特的歷史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呈現出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反映在上層建筑領域,而且還反映在經濟基礎領域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中。本文嘗試探析常規的文化潤疆舉措與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構建文化潤疆有效機制舉措之間的關系,強調在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過程中相關部門不可將思想文化建設作為落實文化潤疆工作的唯一重心,文化潤疆應該有“功夫在詩外”的政策考量。

在推動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過程中,涌現出一批生動實踐和具有在地化經驗支撐的理論成果。比如在教育體系中,陳麗提出要從組建文化活動、開設德育課程、閱讀經典作品等方面大力助推文化潤疆工程。①參見陳麗《最是文化潤人心書寫教育新篇章——淺談學校在文化潤疆方面的一些做法》,《大陸橋視野》,2021 年第6期,第108-109頁。

曹立中和孫坤具體說明了在“文化潤疆”視域下創新載體講好新疆故事的具體路徑,即貼近時代主題講述新疆故事、積極拓展宣傳路徑涵養文化、完善平臺建設打造陣地、加強隊伍培訓實現文化潤心。②參見曹立中、孫坤《“文化潤疆”視域下創新載體講好新疆故事的路徑探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年第5期,第57-59頁。呂彥認為文化潤疆工程建設需要通過民族工作的統籌兼顧和疆內外資源的優勢互補,建立統一協調機制和長遠“內生”機制。③參見呂彥《淺談新時代文化潤疆工程建設》,《文化產業》,2020年第21期,第144-145頁。然而,當前在落實“文化潤疆”方略的實際工作中卻存在著將民族關系簡單理解為上層建筑領域摩擦和對抗的認知偏差,形成這種偏差的部分原因與過去相關政策沒有突出對文化潤疆的微觀經濟基礎構建有關,并且基層政府在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過程中僅從意識形態領域宣傳入手的方式也會導致政策效果不明顯。

筆者認為在民族地區上層建筑領域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不能簡單歸因至上層建筑領域,而在于過去所走的激進現代化道路使得支撐各民族文化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難以維系。大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缺乏“效率”,帶有自然經濟屬性的生產方式無法取得由工業化社會大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利潤,因而會被擠出生產領域。這意味著,支撐其民族獨特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在逐步消解的同時,新的經濟基礎將與傳統的帶有民族性的上層建筑發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和對抗。

本文認為,落實黨的“文化潤疆”方略必須重視其中的時代內涵,要以“三新”理念④“三新”理念中“三新”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的思想指引。為引領,遵循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方面同步推動文化潤疆系統工程高質量實施。若推進“文化潤疆”方略繼續延續舊階段的做法,只做上層建筑領域工作或者只從經濟基礎領域單向地推進“粗放數量型”增長的工業現代化而不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⑤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人的價值相統一的現代化,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道路的現代化,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現代化。則“文化潤疆”方略目標礙難實現,甚至部分領域所面臨的矛盾和困境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二、時代內涵:“三新”理念引領下的“文化潤疆”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盵3]文化潤疆是黨中央根據新疆的戰略定位和我國內外部條件所作出的科學頂層設計。我們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結合新疆實際情況轉化為具體政策舉措和理論研究范疇,將推動新時代新疆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新疆建設發展和治疆方略實踐。

(一)文化潤疆與新發展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呈現新特征,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這一重大戰略判斷為新時代新疆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在新發展階段,人民基本物質需要已經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滿足,新疆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的共性都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要,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水平的提高意味著人民對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要求,新疆各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與全國人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對新疆各族人民而言,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涉及物質、生活環境等多維度需求,更是一種“共善的價值關懷”,⑥青覺、徐欣順《新時代邊疆穩定發展的情感政治學研究——邊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路徑分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第6-14頁。即新疆各族人民在穩定與發展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情感認同和被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建立在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之上?!拔幕瘽櫧狈铰允屈h中央基于新疆區情對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準回應,為新發展階段開展新疆民族工作、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具體工作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文化潤疆”方略的精神紐帶作用,引導新疆各族人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認同,在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助關系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文化潤疆”方略的助推器作用,在對現有的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的文化資源做好保護的前提下,通過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新疆特色文化資源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進一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①參見龔曉瀟、孟楠《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意蘊、風險挑戰和實踐邏輯》,《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39-46頁。

此外,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軟實力的精神內核,是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民族文化被賦予新的價值內涵和地位。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到實現共同富裕,從新興產業的發展到民族地區競爭力的提升,從生態文明建設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和社會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撐,這是民族地區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頑強的生命力,其支點作用主要體現在文化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化影響力的提升。在新發展階段,各民族若要發揮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須立足自身優勢,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在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同時促進各地區產業融合,以文化產業為載體構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

(二)文化潤疆與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盵5]“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黨中央立足于國情和全面把握經濟發展規律而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對我國過去粗放數量型經濟所帶來負面效應的科學回應。以粗放數量型增長為主的激進現代化導致以“天人合一”為內核的民族文化面臨傳承危機,生存空間的擠壓和民族文化的解構嚴重制約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新發展理念為文化潤疆工作向更深層次推進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解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問題提供了新方向,為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盵2]實踐證明,以破壞生態環境和排斥文明多樣性為代價的粗放數量型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為指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立健全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破解民族文化發展難題的關鍵要素。需強調的是,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新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民族文化產業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生存新空間。只有在新發展理念下構建出有效支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生態化經濟基礎,才能為“文化潤疆”方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經濟支撐;只有解決粗放數量型經濟對于民族文化的負面影響問題,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

(三)文化潤疆與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6],“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盵6]這是黨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基于我國具體實際所作出的戰略規劃。新疆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區,在內循環和外循環互促格局中處于核心節點位置,發揮著重要的區域戰略功能和經濟文化功能。實施文化潤疆工程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絲路精神”,打通文化壁壘,調動各方合作交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擴大新疆區域發展新優勢,構建多元互動、優勢互補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更高水平的開放。中國新疆位于亞歐大陸腹地,與多個國家接壤,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在實踐路徑上,新時代新疆的對外開放要充分發揮區位和政策優越性,以“一帶一路”為戰略支點,堅持開放引領發展的基本原則,構建“疆內疆外”雙循環新格局和“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耙粠б宦贰辈粌H是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新疆要抓住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深化地區之間交流,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這對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貫徹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需要調動新疆各族人民參與的積極性,使其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凝聚價值共識,激發新疆各族人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在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情況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文化自信并非一蹴而就,其深深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地從民族特有文化與其他一切優秀文化的交往互動中內生。新疆要秉持開放態度與國內國際優秀文化深化交流,只有文化彼此交融、取長補短,才能既“走出去”又“引進來”;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豐富具有“各美其美”特征的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才能為新疆和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實現“美美與共”。

三、“詩內”與“詩外”:新時代“文化潤疆”方略實施路徑

2022 年7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指出:“要不斷探索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有效辦法,把黨中央要求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和工作成效上,確保新疆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盵7]新時期做好新疆民族工作要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這一總目標,堅持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為引領,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內在關系和邏輯向度,扎扎實實推動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在新疆落地生根。

(一)“功夫在詩內”:上層建筑領域推動文化潤疆

維護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安全事關新疆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事關國家總體安全穩定大局和民族復興偉業的實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推進“文化潤疆”方略,發揮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將文化融入意識形態工作筑牢上層建筑,是推進新疆有效治理、實現長治久安的堅強保障。

在精神層面上,“文化潤疆”方略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須著重考慮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以文化的柔性特質滋潤各族群眾,發揮文化的教育功能達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于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引導各族群眾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承擔起維護新疆長治久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責任。推進“文化潤疆”方略要堅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以不舍涓滴的方式滋潤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維護民族團結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文化潤疆工程要將有利于凝聚人心的精神文化資源進行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不僅要尊重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習俗,培育各族人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高度文化自信,還要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在多元一體格局下培育各民族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

在實踐層面上,自“文化潤疆”方略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談會中首次提出以來,新疆各地州積極落實國家政策,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如基于傳統的文化平臺,各級文化館、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電影院、歌劇院等創作推出了相當數量的文藝作品。為讓歷史變得鮮活和可感,相關部門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制作新疆歷史文化系列電視片《國之新疆》《史話新疆》,出版《簡明新疆地方史》,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系列活動實施文化潤疆工程。①參見李建軍、苗昕《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開展文化潤疆工程》,《新疆日報》,2021年1月7日,第7版。為講好新疆故事,宣傳新疆文化,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建設了國學書院,②參見梁玉春《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中國民族報》,2020年10月13日,第6版。阿克蘇地區不僅推動傳統戲曲進校園,而且開展的雜技《絲路月色》、器樂重奏《新疆之春》、歌舞表演《阿克蘇風情》等曲藝節目更是讓觀眾直接領略到了阿克蘇的人文風情。③參見沈聽雨、張安陽、俞聰《浙阿兩地開啟交流交融新篇章文化潤疆細無聲》,《浙江日報》,2020年11月20日,第7版。除卻開展本民族特色文化活動,文化潤疆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注重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只有不斷交流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各民族文化共生共長才能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在推進文化潤疆工作過程中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各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文化的“滋潤”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締結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精神紐帶,使新疆各族群眾在文化的浸潤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動力。

在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過程中不可將思想文化建設作為工作的唯一重心,思想文化建設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視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只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協同共建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精神和物質支撐。

(二)“功夫在詩外”:經濟基礎領域推動文化潤疆

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盵8]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僅就“文化談文化”地通過文化宣傳方式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反而可能會加重上層建筑領域的不協調。因此,在具體工作中不能將文化潤疆狹義理解為密集舉辦“流動博物館展、大合唱、誦讀會”等文化活動。

不同的經濟基礎必然會生成不同的上層建筑體系?;谖魇降拇址艛盗啃驮鲩L的“現代化”經濟基礎生成的上層建筑,必然排斥我國少數民族基于傳統自然經濟所形成的文化空間和意識形態,而這種排斥正是導致諸多治理沖突和不協調的重要原因。例如,與干旱草原氣候條件適應的“輪牧”及牧民游居生活,若被定居文化取代,則本地牲畜和牧草種源難以保護,民族群眾在高山牧場自發巡邏戍邊的派生功能也隨之喪失。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重視維護支撐各民族獨特文化的經濟基礎,做到“功夫在詩外”。

“功夫在詩外”是要著意去構建能夠支撐民族文化自信、維系民族獨特的文化歷史脈絡、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這種經濟基礎支撐各民族建立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充分自信,并使各民族在這種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形成對于整個中華文化巨大包容性的強烈認同感。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以粗放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為主,雖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該模式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顯然已經不再適用,繼續延續粗放數量型經濟增長模式,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將難以為繼,上層建筑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不僅無法解決甚至可能會進一步使矛盾激化。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基于我國具體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從經濟領域推動文化潤疆,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走綠色發展之路,構建能夠支撐“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生存的經濟基礎,為民族文化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促進新疆民族地區“三產融合”與鄉村振興聯動發展,為新疆高質量發展構建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有助于新疆邁向生態化共同富裕。

(三)“內外兼修”: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協同構建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社會發展是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為前提和目標”[9]。黨中央結合新疆特殊區情所提出的文化潤疆與富民興疆,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時代背景對于民族工作所作出的新的戰略判斷。文化潤疆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推進文化建設、發揮各民族文化優勢作用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上層建筑必須有經濟基礎作為支撐,新時代黨的“文化潤疆”方略實施路徑構建應著力于上層建筑領域與經濟基礎領域的良性互動。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新疆各地區涌現出一批典型案例。以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的江布塔斯村為例,該村村民以哈薩克族為主,世代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他們由游牧轉向定居,這種轉變不僅使其生計受到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面臨困境。黑肥皂是哈薩克族人流傳至今的自用清潔用品,制作過程不會污染環境,蘊含著鮮活的民族文化。面對如此情況,當地鄉政府聯合社會組織,通過宣傳培訓和支持引導組建了婦女手工制作黑肥皂替代生計小組,并且開展了“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環保公益項目。這一項目不僅幫助村民發展替代生計,還吸引了大量游客進一步刺激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當地手工業與旅游業的互融發展,不但可以延續該民族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為各民族構建生存空間,而且將傳統手工黑肥皂中的人文價值體現為市場價格,促進了生態資源多元價值開發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綠色黑肥皂生產以發展替代生計這一具體實踐,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傳承了民族文化,使哈薩克族人在此過程中真實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又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增加了家庭收益,構建出能夠支撐各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

可見,推進文化潤疆應當“內外兼修”,“詩內”“詩外”功夫都要做好。既要做好上層建筑領域的引導工作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領作用,增進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要有意識地構建有效支撐各民族特有文化的生態化共同富裕經濟基礎。只有實現上層建筑領域與經濟基礎領域良性互動,才能同時實現以富民興疆和長期建疆為基礎的高層次的文化潤疆。

四、討論和政策建議

(一)討論

全球化在各民族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上不僅發揮促進作用,也體現出滯后特征,即一方面以文化的深度交流與互融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增加民族文明間的對抗和摩擦,也就是族際沖突。這類沖突與文化沖突有極大關聯,并因其復雜性與嚴峻性,要求國家要高度重視文化沖突導致的民族問題。

本文認為在民族文明間所產生的沖突和摩擦中“資本”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種沖突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民族文化差異問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諸多沖突與不協調現象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文化、習俗和民族意識的摩擦與對抗,認識民族問題必須以馬克思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的理論來把握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系,探究經濟基礎方面的深層次原因。民族工作若只看重“詩內”就文化談文化,而對于“經濟基礎”的重要性忽略或不重視,則民族問題就得不到“根”上的解決;若民族工作以西方式現代化邏輯而不是中國式現代化邏輯來強行構建所謂的“經濟基礎”,反而會使民族問題變得更加嚴峻,這更加凸顯了民族地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對于推動文化潤疆工程和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切入點的選擇偏差可能造成對“民族文明之間的沖突與摩擦”的錯誤溯因。在資本邏輯的現代化下,帶有明顯自然經濟屬性的民族文化不被視為粗放數量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有利因素,民族經濟中“內生”的、樸素的生態觀念不僅不會被挖掘為“經濟基礎”構建的潛在優勢,而且這種具有先進性與優越性的文明會被誤認為是落后文化,成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犧牲品。

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應當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新”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引領各民族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發展內涵。通過推動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和多產融合,有意識地構建有效支撐民族特有文化的生態化共同富裕經濟基礎,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先進性,以增進各民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信,激發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政策建議

第一,有意識地貫徹“生態文明戰略”,構建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其中,著力構建符合中央新發展理念的、能對民族文化構成有效支撐的經濟基礎是破解落實“文化潤疆”方略困境的最關鍵一環。推進“文化潤疆”方略必須著力于實現上層建筑領域與經濟基礎領域間的良性互動,只有形成兩者良性互動機制才能充分發揮各民族文化優勢,增強各民族對于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寓民族自豪感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中。

新時代我國經濟已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意味著過去粗放式工業化和激進現代化道路已經不再適合我國所面臨的新形勢,因而我們必須轉變思路進行經濟轉型,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指引的綠色發展之路解決傳統工業化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秉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觀將生態資源進行立體式開發,積極推進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探索符合中央新理念的新發展模式。

第二,在堅定文化自信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和增強文化認同是實施“文化潤疆”方略的重要目標之一,即開展文化潤疆工作并非從改造的角度出發,而是在各民族“各美其美”中實現中華民族的“美美與共”,使各民族在對自身文化高度自信基礎之上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度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是建立在各民族彼此尊重、認同以及對本民族文化充分自信的基礎之上,只有各民族對于自身文化充分認同和自信,才能使各民族文化中所內生的團結力量得以激發。此外,各民族要正確處理中華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各民族文化在多元一體格局下得以升華與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動中得以穩固。

第三,貫徹新時代“三新”理念,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民族文明發展道路。落實“文化潤疆”方略需要重視從平面資源向生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轉化,這有利于形成民族多樣性文明與生態經濟相結合的新發展模式,逃離“資本邏輯”陷阱。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必須重視農村地區的多產融合工作,促進經濟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文化資源與經濟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做好看得見的工作,也要做好看不見的工作,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三新”理念貫徹到我國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全程,扎實推進“文化潤疆”方略,把我國西北邊疆打造成更亮麗的風景線,書寫新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猜你喜歡
潤疆經濟基礎方略
文化潤疆內涵要義研究綜述*
烏魯木齊文化潤疆出版物的調查研究
推進全民閱讀 助力文化潤疆
基于當前環境對文化潤疆工程的幾點思考
物理復課有方略 三輪復習見成效
淺析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的經濟基礎與政策
論用“勢”的方略
長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徑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論馬克思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辯證解釋及文化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