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傳統文化基因探賾

2024-04-06 22:07劉晗
關鍵詞:古人萬物哲學

劉晗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是生態性要求和現代化建設的辯證統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用實踐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之根,人與天地萬物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最終必然會危及人類自身,當今“西方式現代化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不可持續,難以為繼。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才能確保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選擇,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孕育了天人合一、仁愛萬物、以時節用等寶貴思想,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文化淵源。

一、天人合一:古典生態存在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始終生存于自然之中,人與自然之間構成最基本的關系。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態問題,始終是人類面臨的元問題,“從人類文化史的角度看,生態問題又不是一個現代問題,而是從人類有史以來特別是進入文明社會以后早就存在的問題”[2]1。人與自然的問題一直是人類面臨的元問題,而“在世界古代文化系統中,沒有任何系統的文化,人與自然,曾發生過像中國古代這樣的親善關系”[3]193。在人類文明初期,中華民族就發展出了特色鮮明、意義重大、講究人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自然哲學和生命文化。中國古典自然哲學就是“站在自然的立場,以自然為尺度觀察、體驗、解釋宇宙、社會與人生的哲學或思想”[4]52。這是極其可貴的前現代思想資源,以天人合一思想最具代表性。中國古典哲學視大自然為普遍聯系、彼此貫通的有機生命體,注重整個宇宙的有機性、整體性、運動性,追求天、地、人和合共生。這是一種富有生態智慧的哲學思想,也可以說是前現代的生態哲學。

(一)人生天地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人與自然”就是“人”與“天”,如“天人之際”“天人合一”。我國古代典籍中有大量關于“天”的描寫和闡述,如“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易·序卦》)?!笆赂黜樣诿?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董仲舒《春秋繁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天”解讀為五個層面:物質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古人以“天”言自然,賦予“天”獨特的品格和精神,湯一介在《論天人合一》一文中指出:

“天”不只是指外在于人的自然界,而是一有機的、連續性的、生生不息的、能動的,與“人”相關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存在?;诖?“天”這一概念在中國是指與“人”有著內在聯系的有機體。[5]

湯一介認為,“天”是有機的、連續性的、生生不息的,是與“人”有著內在聯系的有機生命體。這是典型的東方有機論生成哲學,講究天人同源、天人合一。方東美曾說道,中國文化是一種“機體主義”思想,“生命大化流行,萬物一切,含自然與人,為一大生廣生之創造宏力所彌漫貫注,賦予生命,而一以貫之”[6]67。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自然是一個氣化流行的生命整體,天地萬物都是元氣相摩相蕩的結果,因此能夠相互貫通,彼此交融。朱良志認為,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哲學產生了氣生機論。從空間之軸來看,宇宙之中充盈著氣,天地萬物都源自氣,故天地萬物一氣相連,彼此貫通;從時間之軸來看,天地萬物都是氣化的產物,其生長過程就是氣聚氣散的過程,因而天地萬物在氣的演化過程中萌發、生長、繁盛、凋零,萬物都是活的生命[7]91。對于古人而言,彌漫于天地之間的氣就是一種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自然就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生命力——連續、神圣和動態的生命力”[8]。這種勃郁的“生命力”化育萬物,綿延不絕。

連續而動態的生命力生出天地萬物,故氣與生緊密相連,氣化流行的宇宙精神就體現為生、生生。老子以“道”為最高哲學概念,認為“道”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天地萬物。莊子發展了老子道論,認為氣充塞天地之間,具有化生萬物的生命能量,“道生萬物”實乃“氣生萬物”,氣的聚散離合顯現為生命的各種樣態,氣是天地萬物生命的根本,故“通天下一氣耳”。在古人看來,氣與生始終融合在一起,天地萬物都是陰陽二氣交感的結果。如“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太極圖說》),“生物者,氣也”(《洪范傳》),“天惟運動一氣,鼓萬物而生,無心以恤物”(《橫渠易說》),“陰陽雖是兩個字,然卻只是一氣之消息,一進一退,一消一長,進處便是陽,退處便是陰。只是這一氣之消長,故生出古今天地間無限事也”(《朱子語類》)。在古人看來,天地間充盈著氣,氣運動不止、大化流行,故生出萬物。氣生萬物的思想不僅彰顯了氣的本原性,更凸顯了中國文化的生命精神。

既然大自然為氣化流行的生命整體,從生命的意義上講,生生不息的元氣為萬物之本,人亦為元氣創生之物。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莊子認為,人類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氣聚氣散的產物,氣乃生命之本?!豆茏印芬嘣?“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氣”(《管子·樞言》)?!豆茏印氛J為,氣是生命個體的根本,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朱熹說得更加形象,云:“天地之間,二氣只管運轉,不知不覺生出一個人,不知不覺又生出一個物,即他這個斡轉,便是生物時節”(《朱子語類》)。天地之間,陰陽二氣化合,自然而然生出人來,故“人之氣與天之氣常相接”。從生命的意義上講,萬物享有相同的根源和共同的依據,人與其他萬物一樣,都是一氣化生的產物,人的肉身、心靈、精神都被安置于浩渺而龐大的氣場中。故天地萬物因氣緊密相連,有著共生共感的密切關系,正如王夫之所說:“天人之蘊,一氣而已?!盵7]92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相合就是合乎自然的存在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氣’說又是天人合一論”[7]92。正因為“一氣”,天地萬物可以彼此流通,相互映照,共同組成一個生機盎然的宇宙,這樣的宇宙不是死寂的、機械的、單調的,而是動態的、聯系的、和諧的。

(二)人與自然合一

王振復認為,氣是中國文化真正的元范疇,是中國文化關于生命的直接發問、思考與表述,從而發展出具有濃郁生命情調和生態情懷的中國哲學、美學精神。中國古典哲學發展出了元氣生機論,古人相信天、人始終共處一個動態平衡的有機生命整體中,總是將天與人合在一起來講,正所謂人立于天地之間,仰觀天,俯察地,通神明,類萬物,始終使個體生命與自然精神融為一體,從而參天地,贊化育,抵達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從一定意義上講,“‘天人合一’實際上是說人的一種在世關系,人與包括自然在內的世界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交融的、相關的、一體的,這就是中國古代東方的存在論生態智慧”[9]192?!疤烊撕弦弧笨梢哉f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資源?!吨芤住方嬃恕疤斓厝巳拧钡纳J?將人看作自然萬物的一分子,認為天、地、人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和諧統一的生命整體,故特別推崇與“天地之德”合一的“大人”: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10]15

這樣的“大人”是可以與天、地并為三才的?!按笕恕敝詾椤按蟆?就在于他們能遵循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使萬物各得其宜,充分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蒙培元認為,中國古人“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尋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和責任,做一個與天地并生的“參贊化育者”,主動融入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自然精神中,從而實現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如此,“天”“人”構成了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生命整體。蒙培元認為,“天人關系”問題在《易傳》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集中呈現了中國古典哲學的有機整體性品格。他在《天·地·人——談〈易傳〉的生態哲學》一文中寫道:

人們把這種有機整體觀說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這種和諧統一是建立在《易傳》的生命哲學之上的,這種生命哲學有其特殊意義,生態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11]

蒙培元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奠基于《易》獨特的生命哲學之上的。古人葆有素樸的有機整體觀,發展出豐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學,講究大自然本身的生命性、整體性,注重天地萬物之間的協調平衡?!兑住方嫷纳軐W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方東美常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他認為,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就將整個宇宙看作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生命整體,學會在天地萬物之中觀照生命的全面,“古代的三大哲學傳統,儒、道、墨三家,可說都是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合一”[12]214。方東美認為,中華民族很早就發展出人與自然合一的生命文化?!疤烊撕弦弧背蔀橹袊幕畲蟮奶厣?也是古人實現生命價值的原點和終點,他們總是貫通天道與人道、天德與人德、天性與人性,從而真正抵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地境界。古人的整體存在觀彰顯出素樸而深刻的生態智慧。曾繁仁就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古典形態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中國的原生性文化”[13]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其蘊含的生態智慧是一個需要加以關注的精神遺產,它應該是解決當前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原點。

二、仁愛萬物:古典生態倫理觀

“在古人看來,氣是生的形質,生是氣的狀態與功能”[14]33。氣作為宇宙的本原,貫注于天地萬物之中,構成了生命體的“形”“質”,故萬千生命生氣充盈;生則是氣的存在狀態和功能,正是通過“生”,氣才能體現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的根據。氣與生一體兩面,這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生命精神。既然大自然為氣化流行的有機生命整體,天地萬物都充盈著盎然生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就成為古人追求的人生境界,講究人生的快樂亦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而人生的快樂就來自對于萬千生命的尊重和贊頌。從一定程度上講,中華文化就是以生命為底色,注重在“生”的意義上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一種“親近自然生命、培育自然生命的文化”[15]7。正因為中華文化是一種親近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化,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才會成為一種傳統倫理原則。

(一)生:天地之大德

大自然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有機生命整體,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洋溢著天然的生機和意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墩f文》曰:“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盵16]127卜辭中的“生”形象呈現了草木破土而出的生命景象,后衍生出生命、生長、生動、生機等含義,彰顯出生氣勃勃的生命情態,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兑住穼ⅰ吧币暈椤疤臁钡臓顟B和功能,認為“天”創生萬物、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地萬物都在陰陽二氣化生中產生、發展、演化,循環往復,故“天”“生”萬物?!疤臁钡臓顟B就是“生”,從而“生”又與“性”相通,萬物所稟受的“生”之理就是性,正所謂“生之理謂性”(朱熹)。程朱理學認為“天只以生為道”,將生命精神和生長之道視為天理?!啊诖嘶癁橐环N生之心、生之質、生之理、生之道,是橫亙于天地萬物之中的生命精神,唯有此精神才可稱為宇宙之性”[7]4。宇宙之性就是“生命精神”,也就是說,“天”不僅要創生萬物,還要賦予萬物以生的本質,從而使萬物生長繁育、生生不息。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及其哲學、美學的邏輯起點,是生”[14]32。蒙培元認為,“生”構成了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問題,也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精神,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講究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繁盛。因此,中國古典哲學可以說是“生”的哲學。蒙培元認為,“生”至少包含三重意義:它是生成論的,而非西方的本體論哲學;它屬于生命哲學,而不是機械論哲學;它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本質上就是生態哲學[2]4-5。這樣的“生”是生命的、生成的、生態的,它是圓融的、整體的、運動的、有機的,春秋代序、榮枯盛衰,自然萬物皆自生、自化、自得。中國古典哲學屬于生命哲學、生成論哲學,講究從生命的根源處實現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王振復在《中國美學范疇史》一書中指出,中國文化在本質上的確是一種東方獨特的生命文化,“生”是一個文化主題,一個共名,它是中國文化及其審美的本色[17]5?!吧睒嫵闪酥腥A文化的核心精神。同時,“生”又具有某種道德意義?!兑住吩?“天地之大德曰生?!薄按蟮隆本褪窃?“天”最高的德行就是生養萬物,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系辭》)。對此,二程曾作精彩闡釋,認為,善、性都源自道,都體現為天生萬物、萬物化育的生生不已之意,故“生命是天地自然之本性”[7]2。從“生”的意義上講,天地萬物是同源同根的有機生命整體。天地以生成萬物為根本,萬物同享生生之道,故“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與“生”同一群落的“生生”,也是先秦典籍中的常用語,含義豐富。朱良志認為,“生生”大概有三種含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易·系辭》之“生生之謂易”,寓化育生命,綿延不絕之意??追f達認為,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而《易》以勸諫為主,倡導人人為善,因此講生、生生,意謂生命不絕。古人講“生”就意味著善生、護生、全生,如此,“生”不僅有著濃郁的生命情調,還有著可貴的道德精神。

(二)仁:體天下之物

既然“生”乃天之大德,人類作為自然之子,應該自覺效仿天地之德,珍惜天地萬物,使其得以生長、繁衍。這是一種素樸的生命關懷和道德訴求??鬃?、孟子都高揚對天地萬物的仁愛之情?!叭省笔强鬃訉W說的核心范疇,更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鬃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孔子從“愛人”到惜物,將“仁”擴展至天地萬物。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鮮明提出了“仁民愛物”的觀點。他認為,人人皆有“四端”,即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其中,“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故“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18]11。對于有氣有生有知的動物,人不忍見其死、食其肉。孟子認為,親親即仁,敬長即義,仁義是人人具有的良知、良能,人要學會發揚仁義之心,從親親之愛擴充至仁愛萬民,從仁愛萬民再擴充至珍惜天地萬物。因此,孟子主張要善養“浩然之氣”,葆有“四心”,充分擴展仁義之道,將生命關懷和道德訴求推展至他人、動物、植物等天地萬物,從而實現“人”與“天”合一的生存境界。

孟子雖然區分了仁與愛、民與物,但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至天地萬物,充分彰顯了古人可貴的生命意識和生命關懷,體現了對自然萬物的尊重和敬畏。如此,“仁”就具有了堅實的內在基礎,“仁民愛物”就成了古人自然而然的情感需要和道德追求。宋代以后更是將“仁”與“生”貫通起來,張載“民胞物與”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宋儒的生命哲學。張載認為,只有對萬物抱持一種同情的了解和真切的生命關懷,才能“體天下之物”。程顥也認為,“天”創生萬物,“以生為道”,繼承者、顯現者即為“善”?!啊^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19]29?!疤臁币浴吧睘榈?人繼其理為“善”。程顥將天之“生”與人之“仁”融為一體。這是真正的生命關懷和宇宙精神。王陽明認為,常人若看見孩童即將跌入深井,必將施以援手,是因為有怵惕惻隱之心;看見蟲魚鳥獸哀號,也會起不忍之心;看見草木無端遭受摧折,也會起憫恤之心;即使看見瓦石受到破壞,也會有顧惜之心。王陽明從人類、鳥獸,再到草木、瓦石,充分證明了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根本在于心之仁,故曰: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20]968

王陽明認為,“大人”以仁為本,擴充仁心至天地萬物,故能“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即使是凡常之人,也葆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憫恤之心、顧惜之心,仁愛瓦石、草木、鳥獸、孺子等天地萬物,如此就不會主宰天地萬物,而是做一個“參贊化育者”,自覺效仿“天地之德”。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生命個體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終極實現,“仁象征著人性在其最普通的也是最高的完善狀態中的整體表現”[21]93。只有真正葆有仁德的人,才能抵達與天合一的生存境界。從生命根源處來說,充盈流溢的宇宙精神創生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而人類就是要繼承、發揚天地生物之德,尊重生命,善待萬物,這就是“仁”。如此,仁愛萬物不僅彰顯了人的可貴品德,更高揚了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正如蒙培元所說:“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仁學是一種深層生態學?!盵22]“仁”體現了人類關愛萬物的生命意識,自覺守護天地萬物的生命。大自然只以生為功能,人則具有靈覺,可以承繼天生之德,正所謂“人以天地生物之心為心”(《朱子文集》)。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講究仁民愛物、民胞物與,道家高揚道法自然、萬物齊一,佛家提倡眾生平等,儒道佛雖然有著不同的立論根基和思想體系,但都主張將人類的仁愛之心擴展至天地萬物。如此,生生就構成了中國古典自然哲學的核心精神,仁則成為古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美好德性。

三、以時節用:古典生態保護觀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中國古人始終認為,大自然是一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有機生命整體,它創生萬物、生養萬物,而不占有萬物、宰制萬物。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強調的“生生之德”。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萬物的供養,但天地萬物都有自我的生命歷程和繁衍規律,人類一切行為必須適時、適度、適量,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最大限度地保持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和諧。在合理開發利用天地萬物這方面,中國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如合四時之序進行農業生產,講究土地開發與保護并重,注重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相結合,等等,這些都體現出古人素樸而深刻的生態智慧。

(一)用之有度

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生命系統,任何微小事物的存亡或者個體事件的發生均極有可能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劇烈震蕩,這就是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生存現狀。共生并不單純是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而是指向一種共同的生命系統。中國古人始終將天地萬物看作一個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生命整體,他們總是以系統、整體的眼光看待大自然,尤其是生養萬物的大地。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史,先民緣水而居、依地而生,與腳下的這片土地結成了高度融合的生命整體,“農民祖祖輩輩生活、耕作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既是這片土地的所有者,又是這片土地的勞作者,這里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生命的根”[23]116。對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先民來說,大地就是他們唯一的家園。只有順承天時,善待大地,才可以生長出豐茂的稻、黍、稷、粱、麥、菽,從而保證族群的繁衍生息。因此,他們“一方面對自然所蘊涵的天道心懷敬畏,另一方面根據人的需要,對物質自然采取‘用之有度’的實用態度”[24]106?!坝弥卸取本褪恰肮澯谩?即利用天地萬物時,要充分考慮整個自然系統的生態承載力,不可濫用,更不可妄為。因此,先民不僅很早就學會了辨土、識土,還講究任土、護土,適時、適度進行耕種。其中,休耕就是古人保護土地肥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即通過休耕、輪換耕作等方式,使土地得以休養生息,從而保證大地生養萬物之性。這是農業文明時代極其寶貴的有機生命觀,而良好的人地關系也構成了傳統中國農耕文明的底色。

大地是生命之源,人與萬物共處于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中,萬物豈能為人類所占有?人類為滿足自身利益產生的欲望是無窮盡的。為了生存,人類需要從天地萬物中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難免會傷生、害生,但無論是豐茂的大地,還是大地之上的動植物,都有其生長、發展、延續的內在目的,人類不應當為一己之私而肆意妄為,更不能隨意殺生。因此,對于古人而言,大地不僅是生養萬物的源泉,農業也不僅是保障族群繁衍的產業,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文化”,即一種與自然萬物友好相處的文化。古人素樸而深刻的人地觀與當代大地倫理思想相契合。利奧波德就認為,人類要從情感上熱愛自己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對土地健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資源保護就是良好人地關系的一種表現。雖然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和中國古人素樸的土地情結有諸般差異,但都彰顯了對自然萬物的尊重,以及保護人類唯一家園的努力。只有善待大地以及生活在大地之上的動植物,才能建設更加符合生態精神、更加適宜人類詩意棲居的美好家園。

自然價值論者認為,自然具有外在價值,即它有用,它能滿足人和其他物種的需求,但自然首先具有內在價值,即它有著自我繁衍生息的內在要求,以及作為整個生態系統有機組成部分的內在屬性。天地萬物都有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歷程,正是有了萬千生命的生生不息、繁榮茂盛,才形成了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正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中庸》)。人類應充分發揚人的本性,尊重萬物之性,使天地萬物都能休養生息,在生態承載力限度內利用大自然。中國古代有機農業對于土地的合理利用,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目前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無論從速度還是深度上來看,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如果無視自然規律,任意宰割天地萬物,使大自然只滿足于人類的貪欲和野心,必然導致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紊亂,在嚴重傷害大地母親的同時,也會斷送人類自身。因此,人類要葆有謙遜和敬畏之心,始終以自然整體利益為最高利益,學會尊重萬物、順應萬物、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從而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取之有時

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時,中國古人不僅講究“節用”,還講究“以時”,順應動植物的生命過程,在保障生存繁衍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耙詴r”就是人類在砍伐林木、捕獲生物時要充分考慮它們的生長周期,在適當的時節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有對“以時”的詳細規定: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25]19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麓,毋卵。[25]20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25]29

中國古人制定的“生態保護”律令,就是要遵循“以時”原則,不允許隨意殺孩蟲、胎夭、飛鳥,不可任意砍伐林木等。這些規定雖然有著確保人類生存繁衍的現實考慮,但也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保護意識。孟子在《梁惠王》篇中也談到“以時”的問題,他指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盵18]4孟子認為,真正的仁政要以民為本,而“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就是為了保證充足的谷物、魚鱉和林木,從而使天下黎民免于饑寒。孟子的政治主張是為天下生民計,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孟子素樸的生命關懷和生態智慧。孟子清楚地認識到,為了生存,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但須講究以時節用、用之有度,要愛惜天地萬物,尊重自然生命法則。荀子雖然認為人“最為天下貴”,可以通過“群”實現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但同時也意識到人類活動必須“適時”而“有節”,不能違背自然萬物的生命規律而濫伐、濫捕。他在《王制》篇中寫道: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馀食也。[26]128

荀子認為,圣王治理天下遵循自然之道,充分考慮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在草木榮華之時“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在特定時節禁漁、禁獵、禁林,充分尊重天地萬物完整的生命周期,從而草木繁茂、五谷不絕。古人素樸的自然保護觀雖然基于現實的生存考慮,但最大限度保障了動植物的生存繁衍,維護了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為了滿足生存之需,開發利用大地、河流、山脈,甚至砍伐林木、捕獲動物,但大自然是生機盎然的有機生命體,雖然天地萬物有著潛在而巨大的外在價值,它們首先是作為生命而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生命歷程和內在價值。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員,應懂得人與萬物共處于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了悟大自然內在的運行法則,最大限度讓萬物自循其理,使萬物各得其宜。因此,古人始終將大自然(包括人類)視為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有機生命整體,他們在考慮人類自身生存繁衍的同時,充分尊重天地萬物內在的生命歷程,不任意妄為,而是始終以大自然整體利益為準則,在利用天地萬物的同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四、結語

中國古人始終將天、地、人看作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生命整體,講究以時節用,將愛惜天地萬物視為至善,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合一的生存境界,因此“中國古人對于生態的體悟并不是由于自然的惡化而產生的對應性策略。在對于生態的認識成為‘生態學’以前,與自然親和的觀念就已浸入了中國古人的骨髓之中,這與西方的生態觀念有很大的不同?!盵27]253中華民族始終把人與天地萬物看作有機統一的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天人合一、仁愛萬物、以時節用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資源,不斷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

猜你喜歡
古人萬物哲學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好玩的古人
菱的哲學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養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