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詩詞維譯本翻譯研究
——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維譯本為例

2024-04-07 16:58武云龍阿步利孜穆沙江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原句維吾爾語

武云龍,阿步利孜·穆沙江

(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伊寧 835300)

詩詞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也是中華文化典籍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無數文人墨客醉心于詩詞,并且留下了被后人廣為傳頌的經典作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對于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引用詩詞典故生動深刻,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文章中的一大特色?!读暯秸勚螄碚肪S譯本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和民族出版社翻譯完成,譯者在譯文中盡可能地表達出經典名句的原義,使譯文更加接近原文本意,這些詩詞的翻譯成為維吾爾語翻譯的難點[1]。本文主要分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所引用的古詩詞,以及翻譯時所使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旨在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1 翻譯方法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譯者為充分實現譯文的傳情達意,需要采取恰當的翻譯手段實現交際目的,再現原文的色彩[2]。在古詩文翻譯中,直譯和意譯是使用最多的兩種方法,使用恰當的翻譯方法可以使譯文更加貼近維吾爾語的表達習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直譯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及不引起錯誤聯想或誤解的情況下,在譯文中既忠實于原文詞義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3]。一些人認為,古詩詞的翻譯只有意譯可以達到翻譯目的,其實在準確表達原文含義的基礎上,直譯也是使用較多的翻譯方法之一。

例1: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

d?l?t quru?ta, tyzymni ?stajdil ojla?maj bolmajdu.

原文引用于《商君書·壹言》,意思是 “凡是要建立一個國家,對于制度不能不認真考慮”。譯文既與原文一一對應,又符合維吾爾語的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

例2: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

gepini a?li?andin i?ini k?rg?n ?la, i?ini k?rg?ndin h?rikitini k?z?tk?n ?la.

原文引用于魏晉時期傅玄《傅子·通志》,意思是“要想甄別一個人,與其聽他說話,不如看他做事;與其看他做事,不如觀察他的行為”。譯文中的 “gep” 對應 “言”,“i?” 對應 “事”,“h?rik?t” 對應 “行”,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直譯方法運用。

例3:于安思危,于治憂亂。

?minlikt? χ?wp-χ?t?rni ojla?, asaji?liqta maliman?iliqni ojla? ker?k.

原句引用于清代魏源《默觚·學篇七》,其意是 “在安定的時候應思慮危難,在穩定的時候要擔憂動亂”。譯者在翻譯時進行了直譯處理,使譯文與原文一一對應。

通過上述例句可知,當原句比較容易理解時,采用直譯法即可達到翻譯目的。

1.2 意譯

意譯也是古詩詞翻譯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翻譯方法。意譯是指當原文和譯文在詞匯意義、句法結構、文體風格上相差懸殊時,譯者從原文意義出發,著眼于對原文大意的翻譯,不拘泥于原文字詞,使譯文能正確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4]。字詞凝練但又具有深刻的含義,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古詩詞中有些字或詞在維吾爾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這種情況下,為了符合維吾爾語讀者的表達習慣,盡力縮小兩種文化的差異,譯者常常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多用意譯的方式將古詩詞中隱含的含義在譯文中外放出來,使譯文更加清晰明了,同時貼合維吾爾語的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

例4:行百里者半九十。

i? wu?udqa ?iqmi?u?? b?l qojuw?tm?slik ker?k.

原文引用于西漢的《戰國策》,意思是 “走一百里的路程,如果走到九十里那只能算走了一半”。以此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的時候越是困難,就越要認真對待,現在常用這句古語來勉勵人們做事情要堅持到底。這句古語如果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會造成維吾爾語讀者理解困難。因此,譯者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翻譯為 “事情還沒有成功的時候不要松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準確表達了古語隱含的意義。

例5: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ba? k?tsimu joq armanimiz, to?ra joldin h?rgiz qajtmaymiz.

該句引用于夏明翰的《就義詩》,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詩,高度贊揚了先烈們對黨忠誠、無畏堅毅的優秀品格。原句所表達的含義是 “只要我信仰的共產主義是真理,死也并不可怕”,如果將 “主義真” 進行直譯處理,并不能使維吾爾語讀者準確理解其含義,因此將其意譯為 “在正確的道路上絕不動搖”,不僅準確表達了原詩的意思,同時也凸顯了原詩作者無畏赴死、毫不動搖的優秀品格。

例6:治其本,朝令而夕從;救其末,百世不改也。

m?silini negizidin h?l qil?anda, sijas?t-p?rmanlar nahajiti tez i?ra bolidu; jyz?ki i?lar?ila esiliwal?anda, m?sil? n???? ?wladqi?imu h?l bolmajdu.

該句引用于北宋蘇軾的《關隴游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之由》,意思是 “從根本著手進行治理,政令將會迅速得到執行;若只從細枝末節進行治理,即使經過很多年也難以有所改變”。原句中 “朝令而夕從” 是說早上下發的政令晚上就可以落實到位,譯者將這一句進行了意譯處理,將其翻譯為 “法令很快就執行”,這樣的翻譯處理干凈利落,同時也準確地表達了原句含義。

例7:飛入尋常百姓家。

ad?ttiki puqralarni? ?jlirigi?? j?tkyzy?.

原文引用于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表達的是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意為將黨的創新理論貫徹落實到個人。譯者運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 “飛入” 譯為 “j?tkyzy?”,更加準確地傳達了原文含義。

2 翻譯技巧

將漢語的古詩詞翻譯成維吾爾語時,不僅需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意義,更要在保留原文風格的基礎上,用符合維吾爾語表達習慣的方式翻譯,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運用大量的翻譯技巧。翻譯技巧指的是翻譯活動中,某種翻譯方法在具體實施和運用時所需的技術、技能或技藝。翻譯技巧是局部的、微觀層面的,是對文本在語言層面的操作和操控[5]。翻譯技巧常用有三種,分別是增譯、減譯、合譯。

2.1 增譯

增譯是指根據漢維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在將漢語翻譯成維吾爾語時,增加一些字詞或短語,以便更加準確地表達原文的含義。增譯可以使譯文符合維吾爾語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使譯文更加清晰準確。

例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ker?k ?m?s mejχua?a ?zgil?rni? maχti?i, arzuji ?u taralsa k?? ?ahan?a χu? hidi.

這句詩出自元代詩人畫家王冕,題詠自己畫作的《墨梅》。這句詩借物喻人,反映了詩人的高尚情趣和淡薄名利的胸襟,同時也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操守。原句含義是 “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把自己(梅花)的香氣留在天地之間就足夠了”。引用這句詩,沒有表明 “不要人夸顏色好” 的動作主體,所以在翻譯時譯者進行了增譯處理,增譯了 “mejχua” 這個動作主體,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9: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

bihesab i??i-dehqanni qoz?iduq ilham berip,h?mm? bir nij?tt? ?iqtuq atlinip.

這句詩選自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原句意思是“我將喚起千百萬的工人農民,同心協力”。因為原句比較容易理解,譯者在翻譯這句詩時,進行了意譯的處理,但是因為 “喚起” 該詞容易引起歧義,因此譯者增譯了 “ilham ber”,意為“激勵、鼓勵喚起的千百萬工農,大家一起努力,干出一番成績來”。增譯處理準確地傳達了原句的含義,也減少了譯文讀者錯誤理解的可能性。

2.2 減譯

減譯是與增譯相對的一種翻譯技巧。減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為達到翻譯目的,減去一些重復表達或不符合譯文語言表述的詞語,確保譯文準確無誤,通順流暢。簡而言之,減譯就是把原文中出現的而在譯文中不需要的詞在翻譯過程中加以省略,這種省略出于譯文語法、表達習慣和譯文文化的需要[6]。

例10: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d?l?t χ?lqni asas qilidu, ?undaqla χ?lq y?yn qurulidu.

該句引用于南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這句話的意思是 “國家的存在和發展都應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也只能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古代漢語中,社稷就是國家的意思,但在現代這個詞使用較少。原文為了達到對偶的效果,后半句用了社稷一詞,譯者在翻譯時,在后半句省去了這一詞語,使譯文保持簡潔流暢的同時,也達到了準確傳達原文含義的翻譯目的。

例1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tym?n qijnaq-?apalarda tawlandim, h?r jan soqqan boran?a n? p?rwajim.

這句詩是清代詩人鄭板橋《竹石》的后兩句,這是一首題畫詩,也是托物信志的詠物詩。詩人贊美了竹子堅韌不拔、能經受住種種考驗磨難的精神。在翻譯這句詩時,如果將 “東西南北風” 進行直譯處理,不僅啰嗦,讀起來也很拗口。因此譯者將其翻譯為“h?r jan soqqan boran”(任何風),做了減譯處理,在準確表達原文含義的基礎上,也使譯文更加簡潔。同時,從翻譯美學角度來看,譯者為保留原詩的結構、韻律的整齊和諧,采用了詞尾押韻的方式,即 “tawlandim、p?rwajim” 押 “-im” 韻,使譯文音韻優美和諧,讓人產生視覺及聽覺上的美感,達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效果[7]。

例12:昨夜西風凋碧樹

χazan qildi tyn ?amili bar?? japraqni soqup.

這句詩引用于北宋晏殊《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原句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詩句原意是說 “昨天夜里蕭瑟的秋風,把綠樹吹得都凋零了”,譯者在翻譯時,將原詩中 “碧樹” 的意象省去,翻譯為 “風把所有的葉子都吹落了”,準確表達了原詩的含義。

2.3 合譯

漢語古詩詞中,有一些句型較為簡單,但出于押韻或對偶的考慮,將其拆分成兩個或多個分句進行表達。在翻譯時,可將簡單的分句合并為一個句子,這就是合譯。恰當地運用合譯翻譯技巧,可以使譯文精簡凝練。

例1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alij?anab ad?ml?r χataliq ?tkyzs, kyn bil?n aj tutul?an?a oχ?a? h?mm? ad?m eniq k?r?l?jdu, χataliqini tyz?ts? h?mm? ad?m ular?a apirin oqujdu.

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子貢說的,意思是 “君子的過錯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大家都可以看得見,如果改正了錯誤,大家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景仰他”。原句較長,使用了三個分句,但其含義不難理解,因此在翻譯時,譯者運用了合譯的翻譯技巧,將 “如日月之食焉” 和 “過也,人皆見之” 兩個分句進行合并,減少了譯文的贅述,使譯文更加緊湊、凝練。

例14: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8]。

?zini? s?w?nlikini bilm?slik ?? ?o? χ?wp, bilip turup tyz?tm?slik ?yr?tsizlikni? ipadisi[9].

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的《五箴》,原句意思是 “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如果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卻不加以改正,說明他是個沒有勇氣的人”。同例13 一樣,這句話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原句被拆分成了四部分,譯者運用合譯的翻譯技巧,將 “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 進行合并,減少了譯文的拖沓感,準確地翻譯出原句所表達的含義。

例15: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minlikt? χ?t?rni, m?w?utluqta halak?tni, asaji?liqta maliman?iliqni untumasliq.

原文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 “國家安定時不能忘記危險;國家存在時不能忘記敗亡;國家大治時不能忘記禍亂”。此句警示當政者要有憂患意識,對可能威脅國家前途命運的困難和危險時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業業,如此才能安身保國。在翻譯時,因為三個分句結構相同,且謂語動詞都是 “不忘”,因此譯者做了合譯處理,合并為一個動詞放在句子最后,這樣使譯文減少拖沓之感,省去重復的意義,表意直觀,體現出古詩詞的凝練之美[10]。

3 結束語

中國古詩詞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滲透了大量的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詩詞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情感觀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读暯秸勚螄碚芬昧舜罅康墓旁娫~,譯者恰當地運用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不僅準確、流暢地表達了漢語古詩詞蘊含的意思,還更好地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了兩個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交往。

猜你喜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原句維吾爾語
統計與規則相結合的維吾爾語人名識別方法
仿寫句子
維吾爾語話題的韻律表現
維吾爾語詞重音的形式判斷
英國熱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法國作家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現代維吾爾語中“-0wat-”的進行體特征
托福閱讀句子簡化題解題策略
強調結構面面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