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現象調查
——以通遼市金寶屯鎮兩家子村為例

2024-04-07 16:58包美麗卓拉白力嘎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朝鮮族交融蒙古族

包美麗,卓拉,白力嘎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81)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等偉大精神。我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如今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便是中華民族交融發展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尤其是多民族村落通過語言、通婚、經濟交往,最終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格局。

本文以兩家子村為田野調查地點,分析多民族雜居地區民族文化交融現象,探討多民族文化共生共榮的多元動力??偨Y地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經驗,從文化事象中提取現實借鑒。這對構建多民族和諧村落及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意義。

1 兩家子村概況

兩家子村位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金寶屯鎮南10 公里處,203 國道兩側,位于美麗富饒的西遼河北岸,它南至雙勝鎮豐富村,北至車勒村,東至鐵建村,西與毛家村相鄰,分別由兩家子組、小蒿子組和崗崗組3 個民族小組組成。兩家子組,于清雍正年間建屯。原先有王氏和李氏二戶居住,因而成屯以后命名為 “兩家子”。1958 年成立生產隊,1984 年改稱“嘎查”。該組由蒙、漢、朝鮮3 個民族組成。小蒿子也稱為 “巴嘎呼薩”。巴嘎呼薩是蒙古語,意為 “小胡子”,當時有尚長須的兄弟二人居住此地,后演化為小蒿子。它于清雍正年間建屯,1958 年建立小蒿子生產隊,1984 年改稱 “嘎查”。崗崗組,“崗崗” 是蒙古語,是 “缸形深坑之意,因該組北側有兩個缸形大坑而命名。崗崗組在清康熙年間建屯,1958 年屬于巴嘎呼薩(小蒿子)生產隊,1984 年,體制改革劃出并成立崗崗村民委員會至今。2006 年開始鎮嘎查村合并期間,小蒿子嘎查村與崗崗村并入兩家子村,現統稱 “兩家子村”。根據實地調查獲悉,目前,兩家子村共有戶籍人口640 戶、1 661 口人,常住人口448戶,1 490 口人。兩家子村逐漸形成了朝鮮族、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多個民族成分組成的村落。其占比分別為:漢族20.7%、蒙古族64.0%、朝鮮族15.0%,滿族0.3%。

構建和諧的多民族村落要將鞏固和發展多民族文化融合作為加強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點,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2 兩家子村漢、蒙、朝鮮民族文化交融現象

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的文化,點點滴滴,潤物無聲,滲入平凡生活的每一個縫隙,充滿自然狀況的每一個角落;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總是發生在不經意間,嵌入草根里,植入土壤中[1]。有學者提出 “交融是交往交流落實到文化層面的成果,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2]。換言之,文化交融是多民族交融的體現,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前提。依托交往交流開展的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民族交融的直觀體現,這種交融能夠保證民族文化的生命力[3]。

兩家子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莊,包括漢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等不同民族。在這個村莊里,各民族之間語言、飲食、生計方式及文化習俗在日常生活中融合現象非常顯著。

2.1 語言文化的交流

馬戎曾提出:“語言是各族群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的交流與融合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關于語言使用的調查是研究族群關系的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專題?!?語言是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也是促進各民族交往的推動力量。多民族區域族際語言使用情況可以反映民族交往交流的現實狀態及民族關系的走向[4]?!罢Z言” 是群體認同的媒介,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具。

兩家子村是漢族、蒙古族、朝鮮族三民族聚居的村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相應地造成了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語言的接觸與交融,在村落日常交往交流中,形成了以漢語為主體,蒙古語、朝鮮語并存的語言體系。

兩家子村村民的語言使用情況具有雙語或多語現象普遍性的特點,調查組通過田野資料將兩家子村的語言使用情況大致分為3 個年齡段。一是普遍年齡在65 歲以上,為人祖父母的老年人群體。這類人群大多使用本民族的傳統語言文字,也是民族特有文化特征更為鮮明的群體。他們在家庭內部交流時主要使用本民族語言,其社交圈也多以本民族為主,而在整個村落社會體系結構中,大部分少數民族老人在處理村部日常事務、商品交換或村部大型活動中具有一定的漢語溝通能力。據了解,蒙古族和朝鮮族人也曾擔任過兩家子村的村干部,且并無明顯的溝通障礙。二是普遍年齡在40—60 歲,為人父母的中年人群體。他們無論在家庭內部還是在村內交往中主要使用漢語,但少數民族人口仍可以流利地使用本民族的語言。相比老一輩,中年人群漢語使用率變高,一方面是適應村落生產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一類群體也是族際通婚的主要群體,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其丈夫或妻子,以及兒女便能聽懂少數民族語言。值得一提的是,在族際通婚家庭中,蒙古族和朝鮮族與漢族通婚,其在家庭內部講漢語,但漢族一方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也逐漸能夠聽懂或講幾句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甚至會出現少數民族在使用其本民族語言時,產生了借用現象。例如,在講蒙語時使用了漢語的詞匯,但卻是用蒙語的音調來讀。三是年齡在30 歲以下人群,他們為村里最年輕的一輩。由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推廣,兩家子村的年輕人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中均使用漢語,當地的蒙古族和朝鮮族,在特定的場合會使用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例如,祖父母一輩會教授孩子們本民族傳統語言、朝鮮族人赴韓務工時會使用朝鮮語等。

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就是語言,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能夠對人們在動覺、聽覺、視覺等形成信息刺激和心理反應。多民族間通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語言接觸和文化交流,基于語言交流方便基礎上實現民族間更好的文化認同,逐步淡化族群意識,培養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家子村的語言文化融合,體現了多民族聚居村落語言的兼容與發展,一方面兼用和保留了少數民族語言,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發展大方向靠攏的趨勢。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載體,在多民族聚居村落加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2 飲食文化的相嵌

“飲食” 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中,飲食與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間始終存在密切關聯。人們在食物獲取、加工制作、消費及共享過程中,與周邊群體具有頻繁的互動和交流。

兩家子村多民族聚居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碰撞并沒有強烈的沖突性,而是在生產生活中逐漸一體化。在今天,村子里的蒙古族和漢族的飲食文化中并沒有顯著的差異。筆者在田野調查時聽曾經在村里工作了30 多年的蒙古族老書記孫某說,在他的印象里,小時候祖父母一輩是喝奶茶的,但目前由于兩家子村屬于半農牧的生產方式,養的?;静挥糜诋a奶,當地也逐漸失去了擠奶這門手藝,喝奶茶的人就變少了,只有逢年過節特殊節慶活動時,才有可能熬上一鍋奶茶。而現在兩家子村的蒙古族與漢族一樣,早餐多以喝粥為主,失去了喝奶茶的習慣。這其中緣由,不單受到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也受到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制約。

兩家子村朝鮮族的飲食文化有別于其他民族,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朝鮮族的飲食文化有別于蒙古族和漢族,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朝鮮族的飲食風格多以辣為主且面食較少。一日三餐中,咸菜所占比重最大,甚至一餐中,至少有5 種或5 種以上不同種類的咸菜。調查組在當地一位姓金的朝鮮族人家里用午餐時,發現他們除了最廣為人知的辣白菜外,還有用蘇子蘿卜干、黃瓜、桔梗等制作而成的咸菜,品類豐富。兩家子村的漢族、蒙古族和滿族都跟著朝鮮族種植白菜,到腌制辣白菜的季節,他們都會向朝鮮族村民學習腌制辣白菜方法。在相互學習各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過程中,形成了文化互補關系,能促進各民族飲食文化的融合,“辣白菜” 成為兩家子村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之一,形成了各民族共享的飲食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多民族彼此之間的民族界限和隔閡。這是跨越民族邊界的良性民族關系的表現。

另一方面,朝鮮族的飲食文化是在 “滿炕” 上吃飯,保留了本民族的 “炕” 文化傳統?!皾M炕” 是朝鮮族特有的室內設計,將炕鋪滿屋子,其占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住宅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朝鮮語 “滿炕” 音譯為 “溫突” 的意思,寓意著溫暖幸福。兩家子村的每戶朝鮮族家里都有 “滿炕”,唯有規模大小之別。鮮族人在 “滿炕” 上擺放著一個精美的木質小方桌,人們脫鞋盤腿圍坐在桌子周圍用餐,登門拜訪的蒙古族和漢族客人也尊重和遵循這一文化傳統。

從兩家子村生活中看到,原有的飲食文化通過在多民族的日常交流互動中彼此理解、接受、分享。有學者認為,“分享膳食一直是讓人受歡迎的、最簡單也是最強大的一種方法,它隱含著友愛而非相互猜忌的假設”[5]。以上論述可見,兩家子村的飲食文化在多民族交往交融中既有趨于融合同化的一面,也有保留固有傳統文化特質的一面。

2.3 生產方式的互動

生產方式是民族和諧和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密切的生產方式交往是多民族和諧關系的物質基礎和保證。通過日常經濟生活中相互協作,相互依賴、資源互補,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互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加深了民族和諧感情。

兩家子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態環境,使得當地的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受農業文化的影響較為深刻,形成了以半農半牧為主的生計方式。其地理位置靠近我國東北地區,位于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交界處。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交融中,文化的傳播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種植水稻、玉米的技術,也為兩家子村打開了引進優良育種和產銷農產品的渠道。在農業生產方面,基本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耕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水稻和花生。牧業生產方面,由于近年來國家實施的 “禁牧圈養” 政策,村民便在自家的院子里飼養牛、羊、雞、鴨等牲畜和家禽。

探尋兩家子村的農業發展史,朝鮮族在兩家子村的農業生產生活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朝鮮族作為較早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的群體,率先在兩家子村開辟水田。在村落生產生活的變遷中,蒙古族和漢族向朝鮮族學習了水稻種植技術,進而改變了當地經濟作物的種植模式,這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種表現。

隨著我國農村牧區的高質量發展,兩家子村也逐漸從傳統單一的經濟模式中建立起副業,年輕一代的蒙古族和漢族人口,多選擇去鎮上或外地打工,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兩家子村的空心化。而朝鮮族的年輕人,受語言、傳統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多選擇去韓國務工。在田野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兩家子村的朝鮮人家庭,都有去韓國務工的經歷,時間長度在5—10 年不等,他們多為中年時再回到故土過農村生活,早在家中父母或祖父母的上一輩就開始了這種生活方式。這類人群在韓國和兩家子村之間的人口流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帶動了韓國的朝鮮族文化和兩家子村本土文化的交融,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兩家子村朝鮮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維系了村落民族的文化多元化體系。

民族文化交融是通過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實現的,又對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具有促進作用[6]。郝時遠教授認為:“互助是民族關系和諧的動力,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通過互助實現的。沒有互助,就不可能實現‘共同’?;ブ敲褡尻P系充滿活力的表現,其特點是各民族之間互動關系的日益密切和相互依賴。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既是中國形成統一多民族格局的歷史動因,也是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動力?!盵7]

2.4 人生禮儀的融合

在兩家子村的婚俗禮儀中,漢蒙朝婚俗基本相同,且族際通婚率較高,婚俗大致包括 “會親家”“提親”“婚禮”“回門” 等環節,但有的地區在結婚習俗上有所差異,以下對這4 個過程做具體論述。

“會親家” 是指結婚對象雙方及雙方父母,有時會有家族中地位較高的其余長輩聚集在一起吃飯,席間商討婚禮過程、彩禮、嫁妝等相關事宜,這也是雙方父母第一次正式的見面?!疤嵊H” 在兩家子村一般是蒙古族或漢族的男方及其父母帶著雙方提前商量好的彩禮和禮物去女方家登門拜訪。值得注意的是,在朝鮮族中的婚俗禮儀中,并沒有彩禮一說,而女方則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陪送嫁妝,當然在當地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發生的族際通婚則有可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改變?!盎槎Y” 則是在結婚當天舉行一系列禮節和習俗的統稱。在婚禮當天,漢族人通常身著紅色喜服、蒙古族結婚穿正式的蒙古袍、朝鮮族則穿上顏色鮮艷的朝鮮族服飾。結婚新人一般選擇在鎮上擺酒席,邀請全村上下各民族的親朋好友,并不僅局限于本民族,人們通過“隨禮” 即在親朋好友的人生大事節點上饋贈禮金,這種形式使得村子的社會關系網得到更穩固的維系?!盎亻T” 俗稱 “回娘家”,即在結婚第三天結婚新人回妻子娘家探望,以示對女方的尊敬和重視。

在喪葬習俗方面,兩家子村的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大部分地區實行火葬,較小部分實行土葬?;鹪崾菍⒐腔以崛胪羶?;而土葬是將已故者用棺材埋葬。根據當地的政策,土葬需要支付更多的土地使用費,因而更多的人選擇火葬。在祭祀亡者時,兩家子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均會在 “頭七”“百日”“頭年”“三年” 等特殊的日子,前去悼唁,并準備一些水果、糕點、酒水等祭品。對于已故時間較長的親人,村民們會在清明節或亡故日前去祭拜,日期也并不固定。

總而言之,兩家子村的漢、蒙、朝鮮民族文化融合現象非常明顯,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創造了一個和諧、多元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融合現象不僅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友誼和團結,也為整個村莊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3 多民族雜居地區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動力

金寶屯鎮兩家子村各民族之間在語言、飲食、生產方式、禮儀等方面的互動與交融現象頗為常見。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論看,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重點內容,也是核心所在。從金寶屯鎮兩家子村的情況來看,當地漢、蒙、朝鮮各民族文化交融現象的成因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3.1 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

列寧認為:“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以及跟隨在經濟關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盵8]民族交融,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必然出現的一種規律性現象。地理因素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且明顯的。其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東,中原大量人口遷移到我國東北地區。其二是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的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游、長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這兩個因素是形成多民族村的主要原因。筆者所研究的田野調查點是統稱內蒙古的 “金三角地區”,是內蒙古、吉林及遼寧三省的邊界地帶,所以交通發展便利,人口流動性較大,經濟發展順暢。筆者通過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訪談方法與問卷調查法調查發現,田野點兩家子村的村民大多數都不是本地人,都是從我國東北地區遷移到兩家子村的。

兩家子村漢、蒙、朝鮮民族的地理環境、生存環境及自然環境基本相同,因為這些環境相同,所以其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習俗也表現出相同性和相仿性。在民族文化的長期交融與互動過程中,漢蒙朝民族之間的文化、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少。

3.2 互嵌式居住空間對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

從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角度看,各民族共享的同一地理單元構成了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生存空間,成了各民族生存發展的天然屏障[9]。民族互嵌式社區是基于我國多民族國家、民族多樣性國情基礎上提出的全新社會治理理念,為解決多民族之間和諧共處,推進各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的相互嵌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10]。

互嵌式居住格局為構件和諧族際關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相互嵌入式的分布格局客觀上增加了不同民族之間互動的頻率和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如前文所述,朝鮮族是分布較廣散的民族,所以在內蒙古通遼市金寶屯鎮的兩家子村這一典型的漢朝蒙雜居地區,農村居住格式主要有同居于一村,還有漢、蒙、朝互為友鄰等形式。形成多民族村落之后,居住格式是相互嵌入式,這也是促進多民族交融交流的主要原因。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漢族是漢族、蒙古族是蒙古族的意識,也沒有鮮明的自己比他族優秀等想法,形成了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的良好局面。

3.3 我國民族政策對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

我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堅持民族團結?!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維護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是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保證。民族團結的主要內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處,情同手足。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雜居地區,黨和國家認真切實貫徹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等一系列政策,為各民族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保證[11]。在我國民族政策及國家財政經濟的支持下,兩家子村的經濟、文化、教育得到了非常大的進步,也為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礎。在兩家子村,絕大部分的朝鮮族及蒙古族對當地政府的政策都十分滿意,漢族表示也可以理解。國家在政策和實踐層面都鼓勵和支持多民族良性互動,促進文化交融。建立鄉村互嵌式居住空間,從而達到經濟結構的互通有無,文化上的交流交融及心理層面的接受、包容等,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實現路徑和平臺保障。

總而言之,無論是共同的地理生存環境還是互嵌式居住空間及相關的民族政策都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前提條件。

4 結束語

多民族經過長時期的交錯雜居,其交往交流逐漸頻繁,文化交融程度隨之加深,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進步,呈現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和諧局面。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結果,也是族際良性互動的表現。民族文化交融具有地域特色,兩家子村是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交界處的多民族村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出現語言、生計方式、飲食文化等不同維度的民族文化交融的現象。該地區多民族文化不斷交融的動力是多元的,其中三省交界處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自然環境基礎。自然地理環境是各民族進行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對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三省交界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兩家子村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有利的外部條件?;デ妒骄幼】臻g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溫床。居住空間的互嵌可推動不同民族在社會空間中的融入,促進各民族居民心理共通、情感共融局面的形成,從而滿足民族互嵌式社區不同民族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政策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外在動力,由此推動并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文化交融不是單純的共生,而是構建共享文化。相互共享優秀傳統文化,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朝鮮族交融蒙古族
真美
黑龍江蒙古族古籍考錄
蒙古族“男兒三藝”傳承研究
朝鮮族初中生閱讀動機的構成研究
跨界朝鮮族農樂的早期傳入、分布及發展研究
KORE A TOWN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淺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當選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