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的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

2024-04-07 04:41萬能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歷史情境素養

萬能

高中歷史教師圍繞核心素養培養開展多元主題式授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融合性與整體性,提高學生歷史情境化學習水平,還能借此培養他們的關聯認知意識和客觀認知意識,提升其歷史再現和歷史闡述能力,使其形成較強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進而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對此,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標,本文從規劃與實施兩個方面出發,闡述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情境分析、歷史梳理、史料研究等活動,提高主題式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一、歷史主題式教學概述

主題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將學科某一知識點作為教學主題,圍繞主題內容構建生動靈活的自主性探知情境,引導學生將已有學習經驗與主題情境進行科學關聯,使其能夠結合豐富的學習資源探究與主題相關的學科知識,在發散思考和深入認知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透徹理解與遷移創新,從而提高學習質量,提升學科綜合素養的一種整體化教學模式。

對高中歷史學科而言,主題式教學主要是學科大概念或單元關鍵知識為主題,結合各種課內外教育資源,創設豐富多樣的歷史探知情境,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研究歷史發展規律和事件本質內涵,從而幫助學生真正領會歷史思想、領悟歷史精神,使其透徹明白歷史事件的現實作用,知道各知識點的具體含義,進而正確還原歷史史實,提高客觀看待歷史史實的能力,以及科學梳理歷史發展脈絡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歷史綜合素養。

二、歷史主題式教學的特征

(一)整體性特征

歷史本身具有漸進性、關聯性特征,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個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而這些特點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關系。因此,在歷史主題式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依據上述特征,運用整體化教學思路創建系統化探知活動,將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科學整合,讓碎片化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從宏觀視角理解知識,又能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進而構建出更加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提高主題式學習質量。

(二)情境化特征

主題式教學具有較強的情境化特點。在歷史課程中,主題是對某一歷史知識點或某個歷史大概念的總結與概括,而教師為了降低主題探知難度,讓學生透徹理解主題的含義,需要圍繞這一主題創設與之相關的學習情境,如史實還原情境、史料分析情境、歷史發展情境等,利用生動形象的認知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內涵,使其可以依據真實歷史感悟事件的意義,從而改善歷史主題式學習效果。

(三)現實性特征

歷史并不是想象的、編撰的,而是對真實生活的記錄。對此,歷史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授課活動時,需要考慮到歷史的現實性和真實性特征,引導學生對歷史史實進行客觀還原,讓他們探索更真實的歷史。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進行合理關聯,從歷史發展、社會發展視角出發,分析各種策略的現實作用,體會歷史事件的實際意義,進而提高學生深度感悟的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

三、高中歷史基于核心素養開展主題式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圍繞教學要求,設計主題式教學方案

新課標要求高中歷史教師重視學科大概念教學,圍繞單元授課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主題,借助各種相關情境,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系統化、深度化探究,使其在深度理解課程的同時,提高綜合學習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诖?,歷史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先科學設計授課方案,明確歷史探知主題,借助各種資源構建相應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科素養要素開展豐富的認知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主題式學習任務提高歷史綜合素養。

以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上)第一單元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為例,本單元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知道早期國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條件等知識。對此,教師結合授課要求,制定單元主題式教學方案。首先,圍繞單元歷史知識,結合歷史大概念設計相應的教學主題,如“中華文明的緣起”“早期國家因何形成”等。其次,教師再結合課內外歷史資料構建知識探尋情境,如石器時代文明遺跡情境、仰韶文化探尋情境、原始社會生活情境、夏商政治情境、西周制度變化情境等。再次,教師根據探知情境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如中原文化在形成初期有著怎樣的特點?早期居住部落建立的條件有哪些?早期人類文明遺址的布局與現代人類居住情況相比,有哪些異同點?歷史遺跡中的隨葬物品體現了人類早期生活中的哪些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是哪里?是否有史料可以證明?如何理解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內涵是什么?最后,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啟發學生的關聯思維、遷移思維、發散思維、比較思維,使其通過解答問題加深對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認識,感悟單元主題的意義,進而透徹理解單元重難點知識,使歷史大概念主題式教學展現出應有的效果。

(二)結合素養教育,開展主題式授課活動

為了讓主題式歷史教學發揮素養教育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科素養要素創建豐富多樣的主題式探知活動,如歷史闡述、脈絡梳理、史料分析、客觀討論、深度感悟等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各類主題探究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同時提高歷史綜合素養。

1.創建主題式情境分析活動。

越久遠的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越遠,而這種距離感會讓學生難以真正走進歷史,從而影響主題式深度學習質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構建生動直觀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內容,圍繞課程主題分析與理解歷史知識。另外,教師需要利用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歷史現象以及歷史事件背后的內在邏輯關系,探尋深層因果聯系,鼓勵學生根據歷史史實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其情境深度認知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上)第六單元第19課《辛亥革命》課程為例,首先,教師要結合單元重難點知識設計一個課程主題,如“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其次,為了消除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距離感,教師可以利用《覺醒年代》影視劇視頻構建生動的學習情境,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直觀的動態畫面。在視頻觀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記錄辛亥革命發生的前因后果,如興中會的成立、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等。再次,教師帶領學生結合視頻情境對上述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思考,分析辛亥革命這一事件的發生標志著什么,并結合事件發生后的社會情況探究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引導他們客觀描述各事件之間的內在關系,用因果聯系將具體事件串聯在一起,從而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時期。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表達個人觀點,闡述對某一歷史事件和課程主題的看法。教師創建主題式情境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情境內容的理解效率,還能有效提升其深層認知能力、客觀表達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2.創建主題式知識梳理活動。

為了讓學生精準理解某一特定時空下發生的具體歷史事件,教師需要圍繞某一個單元主題開展事件分析、梳理與總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其掌握正確的邏輯梳理方法,提升其時空感知能力和歷史認知能力。在此類主題式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縱向認知與橫向認知的意識,使其從多個角度出發,對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事件發展過程,知道事件變化因素的同時,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深度認知。

以人教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第二單元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程為例,圍繞本單元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管理制度”兩個探知主題。以選拔制度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縱向角度出發,梳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和選拔方式,帶領其從橫向角度深入分析在每一個特定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發生變化的原因,思考這一變化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制度從察舉制變成了九品中正制,發生這一制度變化的原因是察舉制最終導致選拔秩序大亂,官員選拔的控制權掌握在豪強手中,國家用人權力反而受到限制。而九品中正制則采用中正定品、吏部授官的選拔途徑,此種改變讓選拔權力回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學生跟隨教師的指引梳理各時期歷史事件發展脈絡,總結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分析特定時期制度變化的原因,既可以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知識梳理水平,又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提高主題式歷史縱向與橫向結合認知質量。

3.創建主題式史料研究活動。

歷史是對過往所發生事件的客觀記錄,這說明歷史具有真實性特點。對此,為了培養學生客觀認知歷史的意識,提高他們還原歷史史實的能力,教師需要借助各種可信的史料創建主題式知識拓展研究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辨析歷史史料,結合可信史料客觀認知歷史事件,使其在史實還原的過程中增強史料實證意識,發展史料實證素養。

以人教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三單元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課程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古代商貿發展的特點,了解各地區商業貿易的發展脈絡,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史料創建以“商貿變遷”為主題的拓展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諸神之宴》這幅油畫作品,此畫作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喬凡尼·貝利尼創作的。教師利用圖片軟件的放大功能,展示畫作的更多細節,而學生細致觀察畫作內容,能夠發現草地上盛水果的果盤是青花器皿,這說明我國的青花瓷制品已經隨著貿易交流航線遠銷海外地區。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史記·大宛列傳》文獻資料,讓他們了解漢代外交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過和結果,通過深入分析絲綢之路的開辟對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知道古代貿易往來的意義,如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開辟中西方貿易交流新紀元、形成完整的歐亞經貿圈等。學生細致研究可信史料,既可以拓寬歷史視野,又能提高史料實證和還原真實歷史的能力。

4.創建主題式客觀討論活動。

歷史學習不能是盲目的、機械的,而是要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形成正確的個人見解。對此,為了高效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提高其客觀認知歷史本質、科學探尋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教師要結合單元歷史知識創建主題式客觀探討與思辨活動。

以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下)第五單元第1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課程為例,首先,教師要設計單元討論主題,如“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世界意義”。其次,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這一歷史時期發生的各種事件,如工業革命、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巴黎公社運動、《共產黨宣言》等,引導他們從唯物主義視角出發,客觀探討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比如,通過交流討論,學生能夠認識到國際工人協會成立這一事件,使社會主義運動從分散逐漸走向融合,同時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快速傳播,最終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學生客觀討論歷史事件,能夠透過表面現象發現事件的本質內涵,了解具體事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提高客觀認知歷史的水平。

5.創建主題式感悟認知活動。

要想讓學生形成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師要結合相關知識開展主題式深度感悟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中國在各個時期的歷史文明,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在了解文化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意識。

以人教版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一單元第1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課程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文化成就,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唐朝時期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宋朝時期理學的傳播與發展;明清時期個性自由思想的出現等。通過參與小組討論活動,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思想的發展過程,知道各個時期主流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還能形成較強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增強傳承與發揚優秀中華文化的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更加高效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提高主題式教學的有效性,歷史教師需要合理規劃教學方案,科學優化授課活動,將學科素養巧妙地融入主題式認知活動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學科知識,深入感悟主題含義,使其在透徹理解單元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提高客觀認知和史實還原能力,進而提升歷史綜合素養。

猜你喜歡
歷史情境素養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