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24 年展望
——土地經濟分報告

2024-04-08 00:47張清勇曾虹云仲濟香夏則霞溫馨高思悅豐雷
中國土地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農地宅基地土地

張清勇,曾虹云,仲濟香,夏則霞,溫馨,高思悅,豐雷

(1.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100872;2.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北京100035;3.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872)

本文采用文獻回顧法,基于中國知網、萬方、Scopus、Elsevier 等數據庫,梳理并比較了2023 年國內外土地經濟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研究重點,展望2024 年土地經濟研究的科技需求、重點問題和重點關注方向。在選擇文獻時,以“土地利用”(land use/utilization)、“土地價格”(land price)、“土地市場”(land market)、“土地流轉”(land transfer)、“土地制度”(land institutions/system/regimes)、“土地所有權”(land ownership)、“土地征收/征用”(land expropriation/requisition/acquisition/taking)、“土地改革”(land reform)、“土地確權”(land certification)、“土地登記”(land registration)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篩選獲得87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51篇,主要發表于《中國土地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中國農村經濟》等期刊;外文文獻36篇,主要發表于LandEconomics、LandUsePolicy、Journalof DevelopmentEconomic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等期刊。遴選文獻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2023年土地經濟領域國內外研究文獻分布情況Tab.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land economy in 2023

1 2023年國內外重點問題研究進展

1.1 國內重點領域研究進展

2023年,國內土地經濟研究集中于政策性因素對城市建設用地價格的影響,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供給結構的時空動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進展及效果,城市土地經營的收入效應,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的短期杠桿效應和長期產業政策效應,農戶的土地承包意愿和土地承包權的退出路徑,農地確權對農業經營、農民增收和農村改革的影響、土地征收的宏觀作用和微觀影響,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及宅基地退出的制度設計,共享理念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農村內部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中的實現以及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中的運用等幾個重點問題。在廣度上涵蓋土地價格、土地供給與需求、土地市場化進程、城市土地經營、土地財政與土地金融、農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等土地市場研究的重要領域,以及土地產權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等土地制度研究的關鍵方面。

1.1.1 土地市場

(1)土地價格。相比往年研究,國內學者仍重點關注政策性因素對城市地價的影響,尤其關注與土地供應及價格管制不相關的政策影響。存量房產稅政策能夠顯著降低房價與地價,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支配比例能夠一定程度上平抑房價與地價的波動[1]??拷v地則通過影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和產業集聚等影響土地價格[2]。地方主政官員變更通過影響購地需求影響土地價格[3]。

(2)土地供給與需求。2023年國內研究仍集中于城市土地供給方面,重點關注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供需結構的時空動態,以及供地制度和流程的優化對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從工業用地供給上看,2015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高技術行業的地區分化凸顯,但整體上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省份之間仍存在地價的逐底競爭[4]。從商住用地供給上看,大城市住宅用地供給不足導致房價高漲,降低了生產率和居民總體福利[5]。集中供地政策通過平抑預期和分流競拍者兩種渠道平抑了土地溢價[6]。城市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顯著緩解了土地錯配[7]。

(3)土地市場化進程。研究持續關注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建立健全,尤其關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注重檢驗改革的進展及效果。入市影響存在地區異質性[8]。廣東省南海區土地集體產權與建設用地價格正相關,而浙江省德清縣恰恰相反[9];中西部城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進展總體上不遜色于東部城市[10]。此外,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存在互動效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能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11],通過推進工業用地市場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途徑促進縣域經濟增長[12],通過要素流動效應和公共服務優化效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13]。還有研究發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導致國有建設用地的出讓面積和土地出讓金顯著減少,但未影響其單位價格[14]。另外,將土地市場和勞動力市場聯動改革,可以同時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縮小城鄉差距[15]。少數研究關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潛在風險,如成都案例顯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土地掠奪和農村中產階級化提供了條件[16]。

(4)城市土地經營。研究持續關注政府主導城市土地經營的收入效應,部分學者關注到公共品供給空間分布不均造成的影響及影響土地資本化形式的因素。有學者指出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具有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效果[17],同時新城園區依賴土地出讓收入來維持開發,開發模式呈現出明顯的“以房養園”特征[18]。財政壓力大、土地財政依賴度高的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將土地出讓給本地國有房企之外的央企或非國有房企以最大化土地出讓收入[19]。此外,區域間政府協調不足造成的公共品分布扭曲從而導致城區邊界二手房價格顯著低于城區腹地[20]。地方政府選擇的土地資本化形式受到金融分權的影響[21]。

(5)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的短期杠桿效應和長期產業政策效應受到關注。短期來看,土地金融會導致宏觀杠桿上升,放大經濟波動[22]。長期來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行為一方面使得房價上升帶來的財政收入大部分流向了基建部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土地抵押融資抬高了非基建部門資金的成本[23]。土地金融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還推動勞動力跨行業轉移進入建筑業、房地產業等行業,而制造業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行業的勞動力則表現為流出狀態[24]。

(6)農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研究關注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土地流轉不僅提高農地配置效率,還能通過影響技術采用以及農戶就業選擇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25]。同時,農地轉入行為通過農戶分化削弱了農戶的宅基地有償退出意愿,而農地轉出行為增強了退出意愿[26]。從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看,流轉市場發育[27-28]、村莊產業融合[29]、高標準農田建設[30]等都具有促進作用,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使家庭轉出農地的概率和面積均先增加后減少[31]。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影響和實現形式也是熱點之一。良好的履約環境能夠強化農地流轉市場發育對農地規模經營的促進作用[32]。從全國范圍看,農地規模經營對農業綠色TFP呈現“先促進后抑制”的非線性效應,這一效應在各地區間存在異質性[33]。

1.1.2 土地制度

(1)土地產權制度。相較于往年研究,農地“三權分置”仍是研究熱點?!叭龣喾种谩备母锞哂性黾愚r村集體經濟收入和增強村集體主體地位的作用[34],但土地流轉性質的政治化導致所有權主體絕對責任化、承包權主體絕對權利化和經營權主體權利弱化的“三權”主體權利的失衡[35]。隨著二輪承包即將到期,農戶的土地承包意愿和土地承包權的退出路徑備受關注。對權利公平和機會公平的訴求、對土地就業保障功能的依賴等,共同形塑了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積少的農戶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意愿[36]。當前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愿有償退出實踐具有退出規模有限且地區差異大、長期退出比重較大等特點,應通過厘定政府與市場角色,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愿有償退出的補償機制和退出土地的利用機制[37]。眾多學者還研究農地確權對農業經營、農民增收和農村改革的影響。農地確權強化了農戶對承包地的物權意識,需要處理好農地確權與二輪承包到期延包的政策銜接[38]。農地確權使得農場規模大幅度提高[39],也通過影響農地流轉和家庭勞動力配置誘導農地種植“趨糧化”[40]。農地確權對收入的提升作用受到農地細碎化、土地流轉的非正規化、農業生產的低機械化等因素的限制[41]。也有研究發現土地確權之后,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農民更有可能遷出村莊,“人才外流”導致農村生產力下降[42]。

(2)土地征收制度。眾多學者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研究了土地征收的作用和影響。宏觀上看,將土地權利從低價值用途重新分配給高價值用途的能力對變革及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應該重新評估國家主導土地產權分配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意義[43]。微觀上看,由于失地補償提供了創業資金,征地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發展型創業的可能性[44]。征地補償帶來的收入提高短期內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但從長期看,難以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老年人的精神壓力和患慢性病概率增加[45]。土地被征收的經歷增加了農民與地方政府官員發生沖突的機率,而通過更好的地方治理、開展公共利益項目以及事前的非農就業可以減輕不利的政治影響[46]。

(3)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聚焦于宅基地“三權分置”及宅基地退出的制度設計。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的不同行使主體的運行模式和機制差異較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和村民事務理事會分別以集體經濟利益、行政力量和人情關系作為主要動員手段[47]。宅基地資格權作為國家、集體和農民的互動結果,應當由實踐構建上升為法定權利[48]。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和路徑探索是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49],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實質是適度引入市場機制[50]。宅基地退出機制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響。國家層面的戶籍制度改革、宅基地確權頒證和“三權”分置構成促進宅基地退出的產權制度環境,省、市地方政府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和國土空間規劃調整為宅基地退出提供資金和用地保障的政策環境,村莊資源稟賦條件與內部治理結構共同決定宅基地退出的具體模式[51]。

(4)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學者關注共享理念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農村內部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中的實現。區域內城市合作發展能夠緩解中心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而省級政府的參與對于使這一有爭議的過程合法化至關重要[52]。在保障城市發展的前提下,農村集體土地收益分成規則會向政府進一步放權讓利的方向演進,集體土地的資產功能和市場價值將不斷顯化,農村集體收益來源也會更加趨于多元化[53]。在外部權威有限介入、村干部內生整合和農民權利意識提升的耦合作用下,農村土地利益分配可以實現地利共享,而地利共享秩序的長期維系需要進一步提升分配方案的民主化與共享秩序的制度化[54]。

(5)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聚焦于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中的運用。中國特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在市場化定價機制、統一性法律法規體系、所有權權責利匹配機制和城鄉產權平等化機制等方面仍不完善[55],有學者建議明確界定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監管部門的職能分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喚醒社會公眾的協同性參與[56]。此外,面對發展保護難協調、復合效益難實現的問題,有學者建議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切入點,將“生態銀行”模式嵌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57]。

1.2 國外重點領域研究進展

2023 年,國外土地經濟研究就土地保護措施和環境保護政策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土地市場的福利效應、建立正式土地管理制度對于國家構建和市場發育的積極影響、非正式制度下加劇的土地產權性別不平等、土地征收制度的公平性、土地改革的可持續性和長期影響以及影響土地改革進程的政治經濟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涵蓋土地價格、構建更完善的土地市場、土地市場參與主體行為以及土地產權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等重要話題。

1.2.1 土地市場

(1)土地價格。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情況下,學者關注到土地保護措施和環境保護政策對地價的影響。土地保護措施影響了土壤質量及其上的附著資源,由此對土地價值產生了影響。灌溉用水流經的土地的價值因用水收益而增加[58],尤其是在極端天氣增加的背景下,免耕[59]、控制水土流失[60]等措施都能顯著提高農地價值。此外,有學者用更廣范圍樣本、更嚴謹的因果識別方法和匹配手段,發現美國《瀕危物種法》中的關鍵棲息地法規對未開發地塊價格的影響方向并不確定[61]。

(2)土地市場。學者重點關注土地市場的福利效應。土地市場可以成為應對災害風險的有效工具,農村家庭可以通過土地租售市場優化其經營農場規模,從而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62-63]。但土地租賃市場也可能與氣候變化、水資源供應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將無地和小規模生產者擠出[64]。在大規模土地收購尤其是跨國土地收購中,如果當地居民反對土地交易的成本很高,他們就往往無法獲得公平補償[65]。

土地市場參與主體行為。在愛爾蘭,與土地的情感紐帶導致每年只有不到1%的農業用地被出售,土地租金也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66]。從具體措施來看,在土地私有化拍賣中授予租戶優先購買權會導致投標人數量減少、投標價格下降[67]。此外,哥倫比亞的歷史顯示,洪水導致土地狀況惡化、價值下降,促進了大地主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并進一步與內戰發生相聯系[68]。

1.2.2 土地制度

(1)土地產權制度。進行土地確權、建立正式土地管理制度對國家構建、市場發育的積極影響受到關注。在非洲,國家主導的土地產權正規化增強了人們對政府稅收的認同[69]。在馬拉維,人們傾向于購買得到書面文件確認的土地,無論書面文件是由國家還是其他得到認可的權威機構發布的[70]。土地確權不僅涉及頒發土地證書,還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合。在埃塞俄比亞,土地確權確定了所有者的權利,但公共土地與私人土地之間的矛盾、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以及土地管理機構的腐敗導致了更多的土地沖突[71]。類似地,在產權制度薄弱的哥倫比亞,對新土地的需求導致了更多圍繞土地的沖突[72]。對于尚未普及正式土地管理制度的國家,如常常陷入軍事沖突的國家,更需要針對習慣土地權屬制度的戰后土地歸還政策[73]。同時,大量研究關注到非正式制度加劇了土地產權領域內的性別不平等問題。農田的繼承可以被視為一個長期的象征資本和經濟資本投資的過程,讓更多在農場長大的婦女繼承或建立新農場將有利于打破土地的父系繼承循環[74]。阿爾巴尼亞的農村婦女受政府、社區、家庭三重父權制度的壓迫,婦女在土地繼承中備受歧視[75]。在印度,女性土地所有者更傾向于出租土地而非自己耕種,這主要是源于家庭勞動力不足及所處區域租地需求旺盛[76]。此外,有學者對一篇知名論文進行復現,發現修正后的數據不足以支撐“土地集體產權制度下的工人比私有產權制度下的工人收入不平等程度更低、平均收入更高”的結論[77]。

(2)土地征收制度。國外學者持續關注征地制度的公平性,發現征地制度常被政治、經濟力量所俘獲,不能公平地實現當地群眾的利益。在印度,種姓、財富和權力上占優的個人往往更擅長處理文件,甚至捏造文書、操縱程序,導致正規化的征地補償評估程序沒有促進公平,而是延續不公[78]。印尼政府通過重新定義“公共利益”將政府強行征地的行為合法化,國家實際上成為最強大的土地投資者并傾向于維護政商精英而非當地社區的利益[79]。巴基斯坦政府向司法機構大量轉移高價房產,而司法機構則以偏向于政府的裁決進行回報,使得政府每年可以多征收相當于0.2% GDP的額外土地[80]。埃塞爾比亞的征地中存在隨意估價的情況,被征地戶受到遷離行動的負面影響,就業機會減少、自給農業受限,加劇了貧困的發生[81]。不同政治制度下的國家和市場行為者通過經濟之外的手段來積累土地,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先決條件[82]。在薩爾瓦多城鎮化過程中,商業精英利用國家機構征用土地和水資源用于房地產投資,再采用房地產融資、開發、經紀、投機等多種策略進行資本積累[83]。

(3)土地制度改革。學者聚焦于各個國家的土地改革經驗,對土地改革的可持續性和長期影響進行反思,并依據發展需要提出建議。在意大利,二戰后將大片土地分散分配給大量小農家庭的土地改革加劇了當地的欠發達和不穩定[84]。日本2014年提出了與1945 年后將土地分給農民并限制轉讓的土地改革相反的“農田銀行”政策,以推動大農場租地、解決農田拋荒的問題[85]。影響土地改革進程的政治經濟因素也是關注的重點。經濟作物的增加和小額信貸的激增可能使村民對保留個人土地所有權用于抵押的需求增加,從而阻礙社區土地公有化的進程[86]。巴西的右翼政黨之所以支持左翼的土地再分配改革,是因為該政策可以推動移民返鄉,從而減少大城市犯罪[87]。

2 國內外重點問題對比及重點進展評述

2.1 國內外重點問題對比

土地價格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話題,政策性因素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關注,國內學者重點關注非土地和房地產導向政策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國外學者重點關注土地保護措施和環境保護政策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對于完善土地市場方面,國內重點關注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供給結構的時空動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進展及效果,以及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和結果,土地市場的福利效應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關注。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問題仍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

在土地制度方面,對于土地產權制度,國內研究關注“三權分置”、土地承包權的退出路徑以及農地確權對農業經營、農民增收和農村改革的影響,國外研究關注建立正式土地管理制度對于國家構建和市場發育的積極影響,持續關注非正式制度下加劇的土地產權性別不平等。對于征地制度,國內關注征地制度的宏觀作用及微觀影響,國外研究偏重征地過程中的公平問題。對于土地制度改革,國內研究對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當前國內土地改革的重點領域進行針對性研究,強調各地區應因地制宜調整改革重點;國外研究則關注土地改革的可持續性和長期影響,探討影響土地改革進程的政治經濟因素(表2)。

表2 國內外土地經濟領域研究側重點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research focuses of land economy in China and overseas

2.2 2023年重點進展評述

2023 年,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所面臨的新問題,響應現實需要,土地經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拓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進展。在基礎理論方面,對政府與土地市場關系的研究得到深化,政府行為對土地市場和供地結構影響的認識取得了進展。研究還深入探討了征地制度對經濟轉型的影響,深化了對于征地制度的階段性作用的理解;對土地承包權的退出機制和宅基地使用權盤活機制的討論,為實現土地制度各方面的協同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實踐探索方面,圍繞城市土地供給和經營策略的區域異質性而展開的討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進展及其效果的探究,為完善用地制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思路;對農用地、宅基地“三權分置”涉及的三個主體、三種權利在實踐中關系的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激活農村土地市場提供了參考??傊?,土地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在取得上述進展的同時,2023年土地經濟相關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關于土地經濟領域的基礎研究仍然較為匱乏。(2)當前土地價格以及土地供求的研究偏重于供給方面,且研究對象更多地集中于一線城市,不同土地市場的區域差異、范圍差異未受到足夠重視,尤其對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土地市場的關注不夠。在中西部地區土地財政與土地金融明顯不可持續的背景下,土地供給制度的市場化改革設計以及城市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缺乏深入探究。土地需求方面的研究總體較少,在疫情等因素沖擊之后,土地市場較為乏力,消費者信心與土地價格以及房價的關系尚缺乏深入探討。(3)隨著二輪承包即將到期,關于土地承包權的退出與其他改革聯動的具體研究仍不足。征地制度方面,對失地女性的福利保障問題關注較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需要結合改革試點的動態,總結評價改革試點的成效、經驗,為推進改革提供參考??傮w而言,土地經濟研究應更加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緊跟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通過創新理論研究實現對政策的體系化闡釋,通過深化實證研究促進政策的系統性設計,以更有效地服務于新時期土地制度改革。

3 2024年研究展望

3.1 主要科技需求

2024年是全面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中共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及土地市場與制度領域的新實踐為土地經濟研究提供了新課題、新思路和新要求。

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圍繞發展目標開展的一系列理論闡釋和實踐路徑仍需設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隨著《國務院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保障房用地將采取劃撥方式供地,商品房回歸商品屬性,供地將更市場化,各地區如何根據經濟能力、房地產市場情況因地制宜地滿足各個層次需求,仍待進一步路徑設計。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2023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守住耕地命根子,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2024年1月11日公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提到“健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制度,推廣節地技術和模式”。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

推動土地市場和產權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土地市場和產權建設如何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中實現規劃賦能和產權賦能有機結合的路徑方式仍需進一步探索研究。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防止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有效辦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解決實踐中土地矛盾的關鍵所在,是找準公平與效率的結合點。

提升土地制度改革試點質量。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試點。2022 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方案》,目前試點已接近尾聲。2020 年以來我國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試點范圍從村組逐步擴大到整鄉鎮、整縣;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自2020 年9 月起,我國在北京市昌平區等104 個縣(市、區)以及浙江省紹興市、安徽省滁州市、四川省資陽市3 個地級市開始實施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21—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用“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表述對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進行部署;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3.2 重點研究方向展望

加強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內在機制研究。關注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劃定、市場化和資本化的風險沖擊、增值收益分配的細化核算、公平與效率的協調保障等,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持續性動力。關注率先探索實踐的35 個城區常駐人口300 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土地市場供求變化、價格形成機制等,為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深入開展耕地保護收益與成本研究。設計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的路徑,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耕地占補平衡、以補定占等制度的成本—收益進行宏觀和具體項目的實證研究,對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退化耕地治理、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大棚房”整治、耕地“非糧化”整改等的經濟合理性進行細致探究和論證,提升耕地保護的收益,降低社會成本。

探索土地市場和產權建設如何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重點剖析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理論邏輯和實踐機制,研究通過農村土地市場和制度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機制,優化明晰相關利益主體的分配關系;客觀看待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研究農地流轉市場上的價格形成機制,從認知、不同市場參與主體的期望等入手探討流轉價格形成中的不理性因素及其后果,找尋影響農地市場發育、流轉糾紛發生的因素。關注土地制度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總結分析改革試點的理論、實踐和制度成果??偨Y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土地延包的政策和制度設計,探索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促進農業經營增效的路徑;探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實現路徑、總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委托代理模式、研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規則和收益分配方式等。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宅基地制度改革在不同試點地區呈現不同的樣態,至今所有權的實現方式和實現路徑尚不明確,資格權的本質屬性和具體實現還存在較多爭議,使用權的“放活”還缺乏可行的制度設計。應繼續加強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內涵、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與行使方法路徑、宅基地農戶資格權的認定與多元保障、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制度安排與具體路徑等基礎研究,同時關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的盤活機制和宅基地制度與戶籍制度、社保制度等相關制度的綜合協同改革。

3.3 《中國土地科學》重點關注方向

2024 年,《中國土地科學》將重點關注:(1)土地經濟學科建設和基礎理論研究;(2)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制度障礙與改革路徑;(3)國有建設用地定價與供應模式優化;(4)城鄉融合發展的土地制度創新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調節機制;(5)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6)土地細碎化治理的經驗總結、制度聯動與路徑設計;(7)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與權益實現路徑;(8)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制度試點成果總結與績效評價。

猜你喜歡
農地宅基地土地
縣級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研究
我愛這土地
審批宅基地要一戶一宅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關于宅基地的幾點法律常識
小田變大田破解農地零碎化
一起離奇的宅基地糾紛
當前農地出租趨勢的實證分析
分土地
中國農地產權制度向何處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