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悟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三維向度

2024-04-09 07:22任慧英冀鈺坤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

任慧英 冀鈺坤

摘要:中華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要將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體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性。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中華文明為基礎,賡續中華文明血脈,推動文化繁榮;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使中華文明煥發出超越時空的價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關鍵詞:中華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文化使命

中圖分類號:G122: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4)01-0049-08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盵1]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是我們推動文化繁榮、進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依據,是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牢固根基,也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接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要賡續中華文明,古為今用,將中華文明的精髓與中國現代道路相結合,使之閃爍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光芒。

一、基礎之維:以中華文明為基礎,推動文化繁榮

在新時代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們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強基才能固本,以中華文明為基礎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需要守護歷史文脈,將古老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傳承發揚下去;要堅持守正創新的精神,引領文化沿著時代發展的方向不斷進步;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在吸收有益文化精髓的同時促進交流,增強我國文化感召力。

(一)守護歷史文脈,助推文化傳承

文化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對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傳承。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凝結的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精神財富,不僅為治國理政提供寶貴智慧啟示,也為建設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寶貴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過重要指示,他認為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要永葆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2]歷史遺址使人們透過歷史一隅得以窺見和領略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我們的先輩們如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通過對歷史文物的考察和保護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為文化傳承提供寶貴資源。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道“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以歷史文脈助推文化傳承必須借助一些外部力量。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共建、共享的特點積極擴大文化遺產傳播影響力,加快建立文化遺產資源要素現代轉化機制。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活動是動員全社會成員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最直接的方式。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例,設立的目的是在全社會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要求重大公共活動能在短時間內形成關注度高、影響力強的重要效應,做好文化遺產傳播工作,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2018年上合峰會在青島舉行,峰會期間官方設置兩處非遺文化展示地,接待了國內外媒體100余家,文化遺產和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得到了最大量、最廣泛的傳播。[3]2021年“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亮相三亞,巧妙地將現代產業和傳統服飾文化相結合,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進行了傳播。傳承中華文化,助推文化傳承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要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二)堅持守正創新,引領文化發展

守正創新,方能古韻新生。守正和創新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實現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用守正創新的視野對中華文化加以審視,在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根基,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我們要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在中華文化中提煉和借鑒有價值的內涵,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適應當今中國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刻地闡述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論內涵,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根據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對那些有益于治國理政的文化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更好為當代中國服務;創新性發展就是根據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補充完善,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4]如今世界格局動蕩加速,解決中國問題要從現實中尋找答案,也要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以中華文明為基礎進行繼承發展,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引領文化發展是守正創新的最終目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課題和客觀要求。文化發展離不開創造性轉化,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都具有綿延不絕的生機與活力,具有可變通的特性,可以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將民本思想創造性轉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展現了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將人民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美德;將對“大同社會”的追求創造性轉化為“為世界謀大同”的美好社會圖景,展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為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協和萬邦”的觀念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出要兼收并蓄地進行文明交流,倡導和而不同的理念,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體現出共產黨人“心懷天下”的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展現了大國擔當。在對中華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中,超越時空和國度的文化再一次被賦予了當代價值和永恒魅力。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加速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是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歷史必然,更是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必然。

(三)秉持開放包容,促進文化交流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因開放包容而熠熠生輝。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經濟合作共贏需要秉持中華文化特有的開放包容特質。這種開放包容的特質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深處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理念?!昂汀币馕吨?,意味著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需要和諧共處;“和”意味著開放,意味著吸收借鑒其他文化有益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5]中華文化具有互鑒包容、與時并進的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始終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賦予了中華民族開放的胸襟與廣博的情懷,決定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始終致力于文化的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開放包容特質的生動體現?!墩撜Z》開篇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樂于接待來自遠方的朋友,有著熱情的待客之道。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包含多種因素,在不斷的歷史交流和融合貫通中形成的富有極大價值的復雜系統。人類社會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是因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使各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與國際局勢的角度高瞻遠矚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發展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钴S在新時代的舞臺,把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文化呈現給世界各國朋友,展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關鍵一步,是實現文化發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環。弘揚中華文化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汲取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以文化交流使中華文明更加充實和豐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永葆生機和活力。

文化承載了推動國家進步的厚望,不忘本來、繼承傳統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命脈的根本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厚植于中華文明的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中華文明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和牢固充分的保障。推動文化繁榮需要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不斷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覺悟和思想覺悟,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目標之維: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興盛是國家和民族興盛的基礎。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為目標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以正確的意識形態指導人民的生產生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夯實文化強國戰略的價值基礎;要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實現國家文化利益。

(一)加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工作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極端重要”來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意識形態工作新的歷史方位。意識形態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識形態作為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要始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領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生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筑牢意識形態理論基礎。

加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國情為指引。從政治上講,中國之所以能永葆社會主義特色,關鍵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因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決定它能夠處于指導地位,能夠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進而實現人類全面發展,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理想。必須不懈地用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引領,統一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華兒女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幾十年奮斗過程中逐步發展提煉出來的,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科學內涵?!吧鐣髁x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鍵與核心,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指引。只有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才能夯實文化強國戰略的價值觀基礎。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社會生活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結合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在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借鑒吸收的基礎上涵育而成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廣泛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力,成為人民群眾廣泛認同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在全社會形成價值共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和精神支撐,明確現代化過程中個人、社會、國家層面的發展目標,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推進文化事業產業共同發展繁榮

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在功能上,文化事業主要以滿足社會基本文化服務為目標,以面向社會公眾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基礎,而文化產業在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同時還以市場消費為導向運作,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文化事業是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內在要求,文化產業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選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發展格局,將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另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有助于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從而提升國際話語權,增強我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充分挖掘我國文化資源,立足人民群眾現實生活,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是實現文化潛在優勢向文化競爭力轉化的重要方式,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8]要牢牢把握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重要源泉,厘清其中蘊含的文化資源并深刻融入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中。要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以我國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為優勢,將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物質財富,切實有效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促進經濟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有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立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同時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和文化保障,更加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豐饒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充盈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上,以文化強國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發揮文化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助力和推動作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筑牢文化之基,以文化強國建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三、導向之維:以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結合為導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同中華文化是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源泉。五千年中華文明為我們積淀了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也來源于中華文明蘊含的精神特質,彰顯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以此為導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現代”二字的最佳詮釋。

(一)筑牢中華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基

中國的發展道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以中華文明為根基,是在深刻提煉中華文明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飽含社會主義特性、開放包容、追求和平的道路。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連續性品格決定了中華民族在促進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過程中必須走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源遠流長的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只有在理解古代中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中國,為建設未來中國美好藍圖打下堅實基礎。[9]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特點決定了其突出的連續性,決定了擁有五千多年古老歷史的中國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難中煥發新生。中華文明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厚的沃土,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國特色、有著深厚歷史根基和廣泛現實基礎的道路。

中華文明具有的創新性品格決定了中華民族在面對時代發展和進步時敢于迎接新挑戰、接受新事物的進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無畏品格。[10]守正創新的中國人擁有向一切先進文明和文化學習的自覺。不懼挑戰、守正創新的創新性特征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符合時代要求的道路,是對中華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創新性地加以運用的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的道路。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統一性品格決定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始終以國家統一為根本,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維系著各族人民的命運,關系到各族人民的發展。這種統一性根植于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大一統”的國家觀,體現著渴望統一的中華兒女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信念。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衍生出的“兼容并包”的氣魄格局、“親仁善鄰”的價值傳統、“協和萬邦”的和合理念等[11]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的思想精髓。這種突出的統一性特征展現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懈追求。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品格決定了中華民族在與世界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始終秉持開放胸懷,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優秀文明的交融。包容是中華文明得以賡續至今的寶貴品格。開放包容的中國始終積極吸納、融合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根本,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也吸收世界其他優秀文化,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這種突出的包容性特質,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不斷吸收本國和世界各國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引領,以開放包容的品格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必將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現。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品格決定了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展,維護國際秩序的國家。[12]中國人歷來崇尚和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為貴”的思想是中華文明根本特征和基本價值取向?!昂投煌笔侵腥A文明對國際秩序和主流文化作出的獨特貢獻。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體現在以“和而不同”的思想化解各種危機,以“和平發展”的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以和為貴”的思想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秉持“國強不霸”的邏輯,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二)領悟中國式現代化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中華文明為根基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要求也必然蘊含中華文明的特質。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現代化道路的性質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從中華優秀文化中尋找到的治國理政思路方法,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都蘊含并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蘊含“大一統”的國家觀的精神特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按笠唤y”的提法始見于《公羊傳》,表述的是國家統一的觀念?!按笠唤y”蘊含的政治認同,對于保障國家政治安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叭丝谝幠>薮蟮默F代化”作為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之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特征和現實條件,與“大一統”的政治認同是一脈相承的。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蘊含著“天下同利”的利益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特征。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將“天下同利”與社會主義融會貫通、相融相通,產生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要求,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銳利的精神武器和理論來源。要想實現國泰民安和政通人和就必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始終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終堅持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蘊含著“天下同利”的思想基礎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和諧社會的向往,是對“天下同利”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建設平等互利的世界經濟體貢獻中國力量。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蘊含著“萬物并育”的精神特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抖Y記》有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萬物并育”的現實體現,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題中應有之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發展、相互促進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從黨的百余年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在不同階段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就是始終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作為重要原則和實踐經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繼續發揮“萬物并育”的精神特質,需要始終保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質?!疤烊撕弦弧笔怯杀彼沃軐W家張載最先提出來的,體現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整體觀”,即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天代表宇宙內各種豐富的資源和環境,人就是調適這些物質資源的主體,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疤烊撕弦弧钡暮诵氖亲鹬刈匀?,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本質上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黨對“天人合一”的現代詮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對待自然生態環境要像對待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要堅持保護優先的方針[13]。這種生態理念是在汲取中華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上形成的生態文明觀。充分體悟“天人合一”所蘊含的理念是重塑人與自然平等與和諧的基礎,必將有利于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蘊含著“協和萬邦”精神特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必然選擇?!皡f和萬邦”的國際觀蘊含著“天下為公”的公共性原則,推崇“大同理念”,強調“協和萬邦”的國際秩序。早在西周時期的《尚書》就記載了“協和萬邦”的內容,體現的是一種兼容并蓄的精神,成為我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構建良好國際秩序的寶貴思想來源?!皡f和萬邦”作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及遠方國家關系的重要原則,使得中國與其他國家一直保持親仁善鄰和平友好的“萬國咸寧”的局面。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14]中國人民始終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謀求和平、共護和平。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戰略安排。

(三)彰顯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

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可塑性和變通性,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建立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基礎之上,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支撐,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實踐作為基礎,以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作為根本前提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種更為根本、深刻的自信,是一種持久的力量,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以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同。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中華文化底蘊,是我們涵養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堅定的文化自信必將筑牢民族強盛的文化根基,必將筑牢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根基,必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有助于推動和踐行“兩個結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其中一個結合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更加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符合中國國情、更好為中國服務?!叭魏我粋€制度和理論,只有真正本土化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盵15]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就是因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沃土,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實現融會貫通。對當代中國國家治理問題的研判,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儲存的思想智慧來解決,需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智慧,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進行結合。[16]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注重發掘中華文化精髓,把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充分與中國具體國情進行結合,使之更加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符合時代要求。要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從中尋找精氣神,指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有助于解決中國問題,提高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我國的國際形象。中華文明是經過五千多年積淀出的豐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滋養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發展壯大的養分,是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植根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是在適應時代發展基礎上充分反映中國人民意愿和要求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以時代進步為導向,有著廣泛的現實基礎。將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有助于把中華文化中具有時代精神的精粹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傳播出去。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讓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優秀文化相融合,為解決世界難題貢獻智慧與力量,塑造可愛可敬的大國形象,向國際社會展現古老東方民族的大國智慧,增強國際話語權,提高中華文明影響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評論員.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N].新華每日電訊,2023-06-06(1).

[2]習近平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6(1):2.

[3]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223.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5]鄭明達,范思翔,成欣.從中華文明包容性看中華文化開放胸懷[N].新華每日電訊,2023-06-16(1).

[6]鄧純東.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1-3.

[7][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8]張國祚,劉存玲.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9):82-90.

[9][10][1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11]張軍.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J].紅旗文稿,2023(12):25-26.

[13]臧玲,李翔,王開智.論中華傳統“和合”文化與統一戰線的內生邏輯[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1).

[1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6]劉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J].紅旗文稿,2022(12):22-25.

(責任編輯: 胡愛敏)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in the New Era

REN Huiying, JI Yukun

(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21)

Abstrac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fulfil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o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To carry out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tak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 foundation, continue the line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the goal,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build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and combin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ultural Mission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值守中華文明——解碼文化傳承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