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溯、思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4-04-09 18:00朱錦秀蔡璐
重慶社會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

朱錦秀 蔡璐

摘 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新時代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凝練,深刻領悟這一新論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需要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行把握。通過梳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撥資本主義生態僭越邏輯的發展進程,有助于把握新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趨勢;統籌“生命共同體”“兩山論”“兩個重大”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深刻認識其內涵意蘊對于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現實意義;立足系統治理、數字引領、助力全球的總體規劃,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思想智慧,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與決心。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校藝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2021NDYB01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校藝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202061)。

[中圖分類號] D602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2-0028-013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2.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盵1]49-50這一重要論述,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美麗中國的畫卷徐徐展開,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一、回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邏輯起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考慮中國實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精華,對資本主義生態僭越邏輯進行反撥與思考,基于人與自然關系對“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新的擴展,提出中國要實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真正的共同體”概念,并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剖析了“真正的共同體”中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首先,在靜態視域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罢嬲墓餐w”的理論基石是自然內各要素普遍聯系、相互依存。自然是生命之母,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孕育出人與山、水、林、田、湖等其他自然物,馬克思用“類”的概念表現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關系,他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身體的延伸?!盵2]恩格斯也提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盵3]人與草木花石相互聯系,共同存在于生態系統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可以利用、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4],“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5],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

其次,在動態視域下人與自然雙向互動。自然界是人類活動的空間,個體在進行社會實踐時,既無法脫離“共同體”,又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一方面,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環境、生命體所需要的食物能量、生產實踐所需要的物料,人類的精神世界也經由情感、意志等的轉化而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人類極具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合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也回饋了大自然。毛澤東認為,“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6],是對馬克思主義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生態觀的繼承和創新,強調科技作為一種革命力量去變革自然。

最后,在發展視域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把人看作具有完全自由的人格,認為“真正的共同體”需要人與人之間攜手并進、共同奮斗?!白匀唤绲娜说谋举|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7],是馬克思關于“真實的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的經典論述,自然界為人類生產實踐提供了空間環境和物質資源,而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要有一個“真實社區”進行人類能動性的實踐創造。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是打上了人類烙印的自然,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然形成某種社會關系,孤立的個體無法抵抗強大的自然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了新的發展態勢,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新時期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動寫照,它不僅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也與世界環境治理的大趨勢相適應。這一理念并非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抽象的論述,而是強調在自然平衡協調范疇內,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形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享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便利。

(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哲學智慧的精華,在重要場合多次旁征博引傳統文化經典,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1]1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革故鼎新、天下合一、厚德載物等,是中國人民漫長生產生活形成的宇宙觀、生態觀、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張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發展形成的宇宙觀、自然觀的重要體現。

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中有容有異,但都不約而同地認同“天人合一”,是天道與人道的融合互補,人存在于自然中遵循自然的規律,并與自然一體共同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正是從儒家思想汲取的天人之道。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主張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做到取之有時、有節,“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印證了以仁心待生靈萬物的主張。孟子提出的“時禁”思想,荀子提倡“節用”“御欲”,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節儉寡欲,認為奢侈浪費的人是不顧后人的“偷生淺知”之徒,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體現了“節用御欲”的思想。

在道家,其思想蘊含了與之相似卻側重點不同的“道法自然”的生存觀,道家認為“道”乃天地之本,人類按照天地法則生產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上天的物換星移來含孕萬物,上天遵循“道”而運轉時空,而“道”則順應自然規律?!肚f子·齊物論》中也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8],“萬”意味著世間事物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一”則是萬事萬物的統一性、融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出人與自然之間“一”與“萬”的關系,認為人來源于、存在于并且統一于自然。

中國歷朝歷代皆有環境保護的機構與法令,堯舜時期就出現了環境保護的組織“虞”,此后唐宋明清各朝均設有“虞衡司”,管理范圍包括山、林、川、澤。四千年前夏朝大禹時期頒布禁令,春季山禁、夏季休漁;三千年前周文王出臺伐崇令,毋伐樹木、毋動六畜;兩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環保法——田律,不允許堵塞河道,不允許在夏季燃燒草木灰作為肥料。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夏季禁漁令的實施以及為環保事業作出的努力,秉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飽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科學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經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煉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反撥資本主義現代化生態霸凌行為

馬克思曾說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盵9]剝削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掠奪,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從生態角度看是對自然規律的僭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瘋狂掠奪生態資源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諸如英國、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富裕起來,宣揚其所謂的“西方式現代化”。與此同時,資本“以物為本”觀念下滋生的消費主義將自然視為可以任意榨取的“資源”,不斷擴大消費規模、提升消費檔次以彰顯其身份、地位,使得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不能與資本的無限循環相適應,必然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美國馬克思生態學家奧康納指出:“資本主義自我擴張邏輯是反生態、反城市、反社會的?!盵10]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攫取巨額的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一方面不顧自然的承受能力向自然過度索取,造成了威脅世界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如比利時馬斯河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日本“哮喘事件”等八大環境污染事件;另一方面,他們往往無視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權益,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操作,例如,日本在東南亞和南美建立了分支機構,從事森林采伐,掠奪森林資源,德國也表示每年要運送60萬噸以上的危險物到國外。大衛·哈維如是說:“要解決污染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移動他們?!盵11]資本主義的生態現代化始終存在于資本主義制度下,遵循資本主義邏輯,逃脫不了終結的宿命。

造成人與自然對立關系的不是“現代化”,而是“西方資本主義式現代化”?!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是在思維方式、主體建構和環境正義等維度對西方資本主義生態邏輯的反駁與超越。首先,在思維方式方面,資本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沒有對應關系的倫理責任,更沒有道義上的決心來解決全球生態危機,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單邊的、狹隘的生態觀,將人類共同利益與中華民族利益有機結合,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其次,在主體建構方面,資本主義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視人為自然之主,主張一切人的實踐都要以人的個人利益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在尊重自然的同時,注重人類自身的需求,只有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最后,在環境正義方面,資本主義對自己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只能仰天長嘆或是把生態污染“移來移去”,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主張環境正義既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人與人的利益關系,例如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等,也表現為大國與弱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生態環境責任上的平等義務。

因此,“須統籌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不僅要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要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12]。我國堅持以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為核心、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主要手段、倡導生態公平正義、各國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這表明,中國要達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不是資本主義“以生態為代價進行財富積累”的現代化模式的改版,更不是逆全球化發展放棄現代化,而是在思考資本主義生態霸凌弊端的基礎上,從中國自身角度出發,對現代化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拓展。

二、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科學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人與自然”的現代化建設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從理論基點、重要原則、時代擔當方面作出了思考。深諳馬克思主義“真正共同體”的內涵,結合時代發展提出了“生命共同體”理念;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的“兩山論”最終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原則;并且把生態環境問題上升到政治層面和社會層面,兼具政治高度與社會溫度,提出的“兩個重大”理論體現中國共產黨推進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決心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

(一)“生命共同體”奠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基點

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共同體”體現其人與自然“和解”的思想,其內在地蘊含自然對人的制約、自然自身的限度性與人類社會的“和解”。第一,自然界對人類的制約性,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把自然界看作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自然,人就不能進行客觀的、能體現人的本性的活動,也不能有創造性的行為。第二,大自然自身具有限度性,馬克思提出“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13]。人類如果一心只想征服自然,運用科學技術加快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速度,那么一開始也許會達到他們所希望的效果,但一旦超過了自然能夠承受的限度,自然就會展開報復,無盡的索取會反噬人類自身。因此,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并非單方面的征服和暴力,而是基于對自然法則的正確理解。第三,人類社會的“和解”,“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盵14]這就說明,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解”,就不能實現人自然的有機統一。馬克思構建了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認為廢除人與人利益對立的私有制,就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解”,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進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解。

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共同體”的觀點為我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邏輯基點和理論借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15]11,是對“真正的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性超越,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由“和解”向“共生”轉變。首先,“生命共同體”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處理好自然的客觀規律與人的能動性之間的關系,物質交換的良性互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要實現物質交換的良性互動,其主導作用在于把握好人的能動性程度。這就要求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物質交換的程度,擯棄統攝自然的態度,在尊重自然法則的基礎上發揮主體的能動性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生命共同體”體現了環境優美與綠色發展的統一。環境優美內在地包含自然環境、居住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優美。第一,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創造離不開碧水藍天、秀麗山川;第二,我國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農村廁所無害化、城市空氣污染等方面仍待優化;第三,生態系統能量的循環流轉成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綠色發展包含綠色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通過技術創新進行低碳化、智能化、生態化的轉型升級,新時代也越來越提倡無紙化辦公、使用可回收的日用品等綠色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良好生態環境,能夠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人類的最大潛能,創造人類的最大幸福。自然生態若不協調優美,不能為綠色發展提供必需資源,綠色發展也就不能“發展”,反過來也有損于自然協調,兩者是息息相通的。最后,“生命共同體”體現了生態正義與人類道德的統一?!暗赖掠^念脫離了理論闡釋體系,資產階級自我中心主義成為了普遍功利性的世俗倫理”[16],而資本主義“非人類共同體”的自我中心主義將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推向深淵,造成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從長期發展來看,人對自然的損害不僅關系到人與人之間、國際之間的生態公平,而且直接威脅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必須將生態正義與人類道德結合看待。

“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新時代中國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思想、新觀念:不同物種互惠互利的“共生”、人與自然相互包容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宜居生活的“綠色”、不同生存空間物種的“多樣”、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各國承擔責任的“共同而有區別”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就是要把生態環境當成“眼睛”,把生態環境當“生命”來看待?!吧餐w”理念是中國智慧,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批判西方國家提出的“國強必霸”論,不信“修昔底德陷阱”,攜手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共建全球生命共同體。

(二)“兩山論”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重要原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觀堅持“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17]??梢?,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搭建了綠水青山溝通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

無論在哪個時代,自然環境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對“兩山論”的科學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不顧后果、無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謀取經濟利益,遭到了自然的報復“抗議”;第二步是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保護,開始認識到以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做法是“竭澤而漁”;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在過去,我們的生產力低下,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我們不得不毀林、毀草、填湖,而現在,我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我們應該保護生態環境,改變我們過度開發、粗放使用、奢侈浪費等不可持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把綠水青山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那么,“綠水青山”怎么能變成“金山銀山”呢?關鍵在于思路的轉換,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空間結構,利用綠色科技成果支撐節能環保產業、清潔低耗產業的發展,引領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向綠色生態轉化。國務院建立和完善“到戶到人”的精準支持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旅游、電商,政府組織實施“旅游知識下鄉工程”,鼓勵更多對旅游行業有一定了解的社會志愿者下鄉,引導貧困群眾提高自己的旅游管理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黨和人民的努力,我們創造了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描繪了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的蝶變圖景,跑出了貴州杉坪村變“黔北花?!钡拿撠毸俣?,通過引導社會力量投身到生態扶貧工作中來,為實現經濟與生態文明“雙贏”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可以變成金山銀山,人們開拓出了直播帶貨、發展旅游、加工紀念品、資產入股、租金收入、公司帶動農戶等致富之路。與此同時,我國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恢復植被生態、深化污染防治、推進凈水戰略等等,堅持以人為本的生態觀,改變了傳統的發展方式,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發展質量,調和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成效,共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中國。

(三)“兩個重大”賦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時代擔當

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并且這個政治、社會問題不是一般的,而是重大的,重大到關系到黨的使命宗旨和民生福祉。這要求我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必須將生態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全過程。

為什么說生態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它關系到我們黨的使命和宗旨?首先,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將生態建設提到政治層面,以生態經濟、生態安全、生態目標、制度保障、監測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次,這取決于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指龐大的人口數量,中國是一個人口14億的國家,人均資源占有很少,石油、土地、森林、金屬等資源在中國非常稀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快,這就需要從政治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第二,中國的現代化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我們的經濟在快速發展,以求達到共同的繁榮,一些公司的發展甚至超越了自然的可接受范圍,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把它提升到一個政治的高度。第三,我們黨的基本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生態環境是人類最普遍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生態邏輯是把利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身上,在社會主義中國,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導向。

為什么生態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首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追求不斷升級,關系到人民的綠色生活、健康生活和幸福生活。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并不是與GDP的數字呈現正相關,恰恰是要看綜合國力中的短板——生態環保。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明確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之中”[18]。優美生態環境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訴求、期盼與寄托,關系到全體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因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其次,生態環境問題頻發,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我國霧霾天氣、部分地區飲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環境問題突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由此引發的生命健康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一些地區甚至變成了癌癥村、塵肺病村,人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最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全社會協同共建,國家進行頂層設計、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健全環?;局贫炔⑦M行督察整改、環境公益組織積極響應、企業實行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全體人民形成綠色簡約的生活方式,推進建成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政治問題表明黨和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統籌管理,社會問題表明社會各部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和踐行。黨和國家掌舵,社會各部分落實行動,堅持以“兩個重大”的使命擔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行穩致遠。

三、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路徑探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對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進行深度思考不斷總結出來的,現代化以“發展”為基石,而發展以“綠色”為導向。在統籌協調、區別推進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進程中,須系統治理守牢生態安全邊界、呼喚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以身作則共筑全球生態公平,回答好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和世界之問。

(一)系統治理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答人民之問

我國地形復雜、自然形態多樣,具有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多種形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觀和聯系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我國復雜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根據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科學處理自然生態與人類活動各要素之間的關系”[19],這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讓整個生態系統呈現“1+1>2”的集成效應。由于自然資源開發保護、生態安全維護、污染防治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因此,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始終要堅持按照系統工程的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第一,自然資源的系統規劃。自然資源的總量具有一定的閾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要為自然守住有形的和無形的安全邊界和底線?!盵19]356因此,可疊加開發保護、利用管理等界線數據對其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如按照“三區三線”、劃分不同的管控類型和范圍;按照用地審批備案界線,區分不同的審批情況,還可以結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劃分自然資源。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為夯實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指明了方向。以主體功能區架設的“天花板”,不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去“碰觸天花板”,比如,重點開發地區區分城鎮開發邊界;生態產品提供區力求補償機制全覆蓋;農產品主產區嚴防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優化空間布局等,探索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差異化、協同化、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第二,生態安全的系統維護。生態安全內部存在各生態系統獨立的安全問題以及由之組成的安全網絡的系統問題。生態系統的退化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反過來生態系統的退化又會加劇。同時,自然保護地為生物多樣性提供適宜的生境,而自然保護地同樣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統。因此,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確立國家公園的主體地位,將具有全球價值、生態過程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富集、自然遺產最精華的部分納入其中[20]365。同時填補重要物種棲息地、重要物種遷地、搶救性保護地等重要保護區域的空白,提升自然公園里森林、海洋、濕地、草原、生物等生態系統的碳匯效能。

第三,環境污染的系統防治。不同地理單位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也會影響到污染物擴散的方式和傳播的速度,導致治理的累積滯后。因此,須統籌地球圈與地理單位的污染治理,建立城鄉、區域、流域、海域聯防聯控的治理體系[15]56。聚焦降碳減污協同增效,為上游生產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企業牽線搭橋,將生產企業產生的高濃度廢水作為污水處理廠的外加碳源,既降低了企業生產治污的成本,又節省了污水處理廠購置碳源的成本,推進企業低碳轉型,謀求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在更廣的視域下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既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又涉及人與社會關系。一是從社會變量來看,推進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向生態優先轉變,以造就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形成綠色生態化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二是從疫情防控來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護野生動物,推進生物安全與生態安全協同治理,筑牢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態基底。三是從生態文明的自身結構與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外部結構來看,明確自身結構內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目標責任體系等之間的權力責任,保障系統工程的整體性、協調性。同時,領導人闡明了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盵15]1由此,我們既要將與之不可分割的其他文明建設嵌入生態文明建設中,又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文明建設相結合,不斷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圖1)。

(二)大數據賦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答時代之問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不斷推進現代化農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化服務業深度融合,構建優質高效的產業新體系[1]12。與單純考慮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投入—產出”發展方式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方式將物質資源容量、生態承受能力和污染消耗率等因素納入其中,而技術創新是發展中的核心動力。大數據戰略要求從全局出發,在各個產業中實現大數據的創新和應用。

第一,大數據提高農業生態效率。利用實時傳感數據將土壤濕度、溫度、農作物生長情況等進行詳細登記,并制作了“二維碼”牌,實現了從種植到售后的信息獲取。在其最重要的種植環節采用智能專家系統,精確控制灌溉、施肥、藥物的用量,最大程度優化農業投資,既能保證糧食質量,又能保證耕地和生態環境的穩定。

第二,大數據助力制造業節能減排。一方面,通過電子熱處理、專項能源檢測、3D打印等技術推動新舊動能的轉換,助力制造業能源轉型升級,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階至“零碳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21]。另一方面,制造業綠色轉型將企業生態群、上下游產業鏈、智能化進行融合,建構起物料運輸、生產制造、能源消耗全覆蓋的一體化工業能源共生體系。企業在資源配置、設備狀態、工藝流程等維度的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形成新的數據流通模式降低因無序生產導致的能源浪費。

第三,大數據驅動服務業綠色發展。根據結構紅利假說,高生產效率的行業與數字經濟結合最為緊密,服務業高智能、高產出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優勢與大數據進行優勢疊加,借助5G、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速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轉變,替代部門間勞動力,形成規模經濟改造服務業生產函數進一步降低物流、貿易與信息成本[22]。同時,精準對接新零售環節用戶的定制化、柔性化需求,避免無效供給造成的浪費。

而大數據并非脫離于主體,而是為政府、企業、公眾等多主體賦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政府在調整資源配置、實現帕累托優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文水利局、氣象局等部門協同合作,采用關鍵技術如數據MapReduce、GFS、Hadoop等實現對大氣、水、土壤和生態的科學決策、精準監測、系統治理[23]。其次,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活力因子。一方面,基于云平臺數據資源實時共享交易信息,持續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逐步推進企業從要素集聚、賦權管理到數字化勞工、智能化管理的轉型,另一方面,海量數據加速市場多元的交互頻率,保證用戶需求與產品性能的精準適配,交通、資源環境的浪費得以規避。最后,公眾作為最大的環境利害關系人,具有最大的環保動機。一方面,數字媒體實時發布空氣質量、水質情況等信息,有效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拓寬環境污染投訴、生態質量監督等公眾參與平臺的具體功能,為人民群眾提供表達環保訴求,參與公共環境決策的完善渠道。我國正積極探索建立和運用大數據的生態環境,致力于以大數據為橋梁,暢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三)生態公平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答世界之問

資本主義國家為緩解本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將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和不合理的資源結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更大范圍加劇了生態危機。這一罪魁禍首在其后又不斷譴責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惡化,毫無生態公平、生態正義可言?!扒嗌揭坏劳L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波及了全世界,我們越來越認識到,面對共同的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國際上集中體現為全球生態文明政治公共體、全球生態文明制度復合體、全球生態文明經濟共生體的建設,指向凝聚者、協調者、貢獻者和推進者的主體表現。具體而言,中國宜以價值觀凝聚和機制建設雙軌推動全球綠色轉型發展,從打造周邊生態經濟共生體入手,輻射全球領域的生態文明轉型。

第一,以凝聚者角色匯聚“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環境治理共識。習近平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4]。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以生態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是凝聚世界各國利益的最大公因子,是中國為生態文明協商制度、生態文明轉型提供的理念型指引能夠聚合“生態—公平—效率”(3E)模型的合力。中國應該在相關國際發展合作領域,鍛造一大批文化大家、評論專家、知名記者、翻譯名家等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充分宣介本國的產業鏈綠色轉型、碳達峰與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等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經驗,貼近不同對象國和受眾開展“本土化”傳播,使宣介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精準落地。

第二,以協調者角色深化全球生態文明制度復合體建設。全球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已經形成了國際多邊環境協定條約機構、聯合國環境發展署、多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的專門性議事協商平臺以及區域間論壇機制等耦合互饋的機制復合體[25]。一個國家是否能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建立機制和制定規則的能力。中國應在這些機制框架內,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參與環境治理,明晰和厚植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核心的話語優勢、傳播機制和傳播路徑,將其融入世界生態文明制度復合體建設之中,塑造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在多邊合作中獲得充分的話語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制一策”治理模式,從而為世界生態治理機制復合體的完善提供中國智慧。

第三,以貢獻者角色筑牢全球生態文明政治共同體建設?;趪鴥壬鷳B文明建設為全球環境治理發揮示范作用,由內而外通過知識生產和制度外溢共享發展經驗。在知識生產上,開放分享生態理念,為全球更好地提供構建綠色經濟產業鏈、綠色公共服務體系、環境治理和能源轉型體系的經驗及技術,為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在機制構建方面,逐步改革完善我國生態環境與能源轉型的相關法律與制度框架,以發揮其“溢出效應”,為世界范圍內的環境與能源轉型問題的制度設計貢獻中國方案。

第四,以推進者角色助力綠色發展經濟共生體建設。一是構建市場導向的激勵機制,將生態環境規則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激勵規則,以價格形式對綠色技術創新主體進行激勵,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綠色技術體系;二是市場約束機制,把生態環境污染的外在壓力轉化為企業內部生產成本,進而轉變為技術變革的動力,形成綠色消費倒逼機制;三是市場風險規避機制,構筑“綠色金融+官產學研合作+綠色成果轉化+環境治理和能源轉型”的全鏈條平臺,形成風險規避機制。在落實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敦促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彌合綠色鴻溝,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領導力、行動力轉化為打造綠色經濟共生體的引領力和影響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深化發展中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推進綠色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形成廣泛的綠色生活方式、完善行業綠色標準體系、降低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綠色發展目標的高度凝練,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創新與新時代寫照,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一次實踐探索。在對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觀的總結與創新中、對資本主義生態觀的反撥與超越中,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對于提升我國自身發展能力,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96.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4]? 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3.

[6]?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8]? 莊周.莊子[M].孫通海,譯.上海:中華書局,2007:39.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10]?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94-395.

[11]? 戴維·哈維.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M].胡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2-56.

[1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6]? 陳勝云.哈貝馬斯文化研究的邏輯[J].理論探索,2010(4):35-38.

[17]?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4:120.

[18]? 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90.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全面小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5-36.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1]? 焦勇,公雪梅.技術范式變遷視角下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研究——兼論持續創新的制造業企業失敗的原因[J].云南社會科學,2019(5):135-141+188.

[22]? 劉國武,李君華,湯長安.數字經濟、服務業效率提升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J].南方經濟,2023(1):80-98.

[23]? 劉智慧,張泉靈.大數據技術研究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4(6):957-972.

[24]? 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56.

[25]? 李昕蕾.治理嵌構:全球氣候治理機制復合體的演進邏輯[J].歐洲研究,2018(2):91-116.

Retrospection, Thinking and Practic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Zhu Jinxiu? ? Cai Lu

(1.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2.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highly conden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To understand this new judgment deeply and carry out CAI Lu'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eply, we need to grasp it from the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It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by sorting out and persist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vers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apitalist ecological trespassing logic.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ordinate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Life Community", "Two Mountains" and "Two Major"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ir conno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overall plan based on systematic governance, digital leadership and global support demonstrates the wisdom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CAI Lu at its core, provides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demonstrates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our Party to unswervingly promote and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研究
基于綠色發展觀視角關于產業轉型路徑的思考
淺議堅持法治環保 推動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