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中國精神”課程的實踐進路研究

2024-04-10 16:44田永秀雍曉夏
關鍵詞:大思政課政課大思

田永秀, 雍曉夏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以來,思政課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戰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發生極大的利好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培養與管理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新時代以來國情、社情、學情的深刻變化,使思政課一些瓶頸問題更為突出,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調動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平臺與資源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課堂教學與現實結合不緊密;實踐課堂重活動輕引領等現象〔1〕。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思政課“理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和格局再拓展”〔2〕。

西南交通大學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元素的突破與創新,追求思政教育與時代同頻共振,突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開辟思政課教改試驗區,探索融合學校特色的“交通思政”模式,全面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升了思政課的課堂出勤率、抬頭率、滿意度。在學校黨委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院、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等多部門傾力協助、精心策劃,全力打造的“中國精神”課程便是在“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從育人理念、育人視野、育人資源、育人主體等維度對思政課改革的一次實踐?!爸袊瘛闭n程在西南交通大學思政課建設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之上,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為拓展思政教育新的“大格局”做出全面探索。

一、“中國精神”課程踐行大思政育人模式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更為良好但也更為復雜的局面,思政課建設整體上進入高質量建設與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迫切需要以“大思政課”建設為抓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統一,持續推動思政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2〕。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3〕。這為我們進一步辦好思政課、建設“大思政課”教育格局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發布《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建設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設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推出一批優質教學資源,做優一批品牌示范活動”〔1〕的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為思政課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方向。思政教育工作者們響應號召,從生成邏輯、科學內涵、時代價值、實現路徑四個維度對“大思政課”的建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些高校還積極推進了實踐探索。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精神”課程便是充分發揮精神育人優勢對“大思政課”格局實踐進路的探索。

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得以長久生存、奮勇向前的靈魂。偉大的精神來源于偉大的事業,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改天換地的歷史偉業中,鑄就了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譜系。這些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建設“大思政課”的鮮活素材,是連接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高質量媒介。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期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闡釋,對抗震救災精神、“兩路”精神、科學家精神、鐵道兵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精神譜系內容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建設了多個紅色精神研究團隊與基地,為精神育人的課程內容的延伸、形式的變革、視野的拓展都提供了堅實基礎。

因此,依托于“精神”的相關學術成果和實踐教學基地,西南交通大學全力打造了“中國精神”課程?!罢n程”選擇了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主的20個精神專題,包括偉大建黨精神、五四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科學家精神、“兩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絲路精神、工匠精神、中華體育精神等,精神專題的時間跨度長、參與主體多、內容范圍廣、學術價值大。每個專題由精神產生的參與者、見證者,行業領軍人物或精神內涵資深研究者來進行講述,授課形式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課后設置學生實踐環節,例如學習小組拍攝微視頻闡釋自己對精神的所學所悟,或學生小組對傳承和發揚精神的當代青年者們訪談、采錄等。講好這些精神,便是講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民族復興事業的百年奮斗史,是“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4〕的一種重要方式。

“課程”以精神育人為突破口,將線上授課與線下授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連接連,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和民族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與實踐中,增強青年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5〕,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奮斗力量,賡續紅色血脈,以內容豐富、情感充沛的精神育人力量來推進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中國精神”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絕非簡單的內容擴充與場地拓展?!按笏颊n”之“大”既在于集大成者,繼承發揚前階段思政課的經驗與成果,更在于對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教學空間以及社會實踐的融合、鏈接與轉化,實現高質量的“入耳、入腦、入心”的目標。要實現這樣的教育格局的飛躍,必然要從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三個層面入手,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三個層面的思政教育力量。

二、以實踐教學推進“大課堂”的建設

“大課堂”理念是相對于單一的“坐而論道”的課堂理念而言的,它意味著既要繼續扎實推進思政課常規課堂質量的提升,更要將思政課場域與內容拓展到“社會生活”中來,“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6〕,進一步推動“大課堂”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薄?〕偉大的精神來源于偉大的實踐,并引領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精神的背后正是“億萬中國人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3〕,“中國精神”課程內容本身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以實踐行動回應歷史使命的奮斗史,對于今天肩負時代使命的青年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因此,“中國精神”課程有必要也更有能力推進以實踐教學為重要手段的“大課堂”的建設。

(一)實踐教學重塑“大課堂”課程構建樣態

“大課堂”以實踐為手段,落腳點仍是在課堂的改造上、在課程內容和體系的構建上?!爸袊瘛闭n程從前期籌備、課程設計、落實推進到教學反饋,每一環節都與實踐緊密結合。在課程籌備和制作期間,教師是實踐引領者,帶領和指引學生了解精神產生及內涵。他們來到孕育精神的場地,走近精神的鑄就者或繼承者們,走進精神傳承和發揚紀念場館,在調研過程中去親身觸碰、體驗并感悟歷史和精神的力量。此時師生共處“大課堂”磁場中,學生從受眾角度出發,提出更多豐富鮮活的問題,教師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結合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教學經驗,指導學生采寫素材,師生共同完成課程內容的編寫,教學相長。

在后期反饋環節中,學生成為實踐的主力軍去尋找問題和答案,他們根據在課程制作環節中所學習的內容和實踐經驗,自主策劃、設計實踐方案,完成視頻、論文等實踐成果,教師從旁給予把關指引。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策劃舉辦了“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精神’微視頻大賽”,大賽共計收到來自7個學院127名在校碩士研究生的31組微視頻作品。學生以小組協作方式,從親身體驗和學習感悟出發,自主創作微視頻,作品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展現廣大同學對“中國精神”的所想、所感、所悟,呈現“中國精神”學習和思考過程中的精彩故事。而“中國精神”課程第三期增設的“青年說”板塊,則是由學生策劃、采拍當代青年對精神的理解,以傳承者視角來闡釋和宣揚精神。這些實踐都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習成果在實踐中的重要轉化?!爸袊瘛闭n程在實踐過程中既重視教師的專業引導,又重視學生的自主性,為“大課堂”的構建樣態做出了一種嘗試。

(二)實踐教學凸顯“大課堂”育人價值

從推進效果來看,“中國精神”課程以實踐教學為重要手段,實現理論聯系實際,促進了理論課堂向社會課堂的延伸,實踐教學的顯著成果也凸顯了思政“大課堂”育人價值。

1.激活精神育人能量

精神的內涵表述是從實踐事實中凝練而成的,而精神育人則需要回到精神產生的歷史情境中去,否則精神的表述就只是枯燥的文字符號?!爸袊瘛闭n程通過“沉浸式”實踐教學來激活精神育人能量。精神作為教學內容和載體,不僅是課本上的陳述、課堂上的闡釋,更是理論與內涵在實際案例中的彰顯,它可以完成課堂內容與現實世界的連接。師生在精神孕育地的調研、對精神鑄就者或見證者的訪談等實踐活動,都是在地化的“沉浸式感受”,而師生從現場中采集回來的鮮活的素材,用作課堂上對歷史場景的還原塑造,也是為師生打造“沉浸式”教與學的環境。教學場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師生成為了精神的“見證者”,而不是“旁觀者”,從而引發更多深刻的精神感悟,在潤物細無聲中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小崗村與四川省金魚公社率先開啟了農業改革,40年后,金魚鎮被稱作“農村改革之鄉、現代天府糧倉”。改革開放精神專題小組的師生來到了這座小鎮上,結合影像資料、當地參與者的回憶口述,他們走進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敢為天下先”的歷史。當時老會計賬本中的一筆筆記錄,是人們如何一步步攻克阻礙、推進“包產到組”責任制的改革實驗的歷史見證,細致地訴說著那群推動歷史輪軸的人們小心翼翼而又勇敢果決的心路歷程。這些動人的細節取自親歷者的講述和歷史資料的記錄,讓師生們恍然置身那段情景之中,而如今鎮上的現狀與歷史資料的對比,更是讓師生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及其精神肅然起敬,感佩至深!

2.提升精神育人的情感認同

精神育人的重要意義在于要讓學生在明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8〕。課堂上,老師為學生擺事實、講道理,闡明是非曲直,讓他們從理論和觀念上“理直”,而要將“理直”進一步擴大到高度情感認同的“氣壯”上來,這便需要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取更具體、更深刻的觸動。

科學家精神是幾代科學家群體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產生的精神結晶,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蘊含了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家精神團隊關注到了科學家的成長、發展以及精神風貌,并收集了大量科學家生平故事、口述音頻和影像資料。團隊師生在現場訪談、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無數次被科學家們對國家、對科學的無比熱愛所打動?!爸袊瘛闭n程中科學家精神專題以大量的影視資料和歷史材料為基礎,充分展現了科學家們求實嚴謹、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科學報國等情懷。專題設置了引導學生以“一句話、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來展現科學家精神的實踐環節,豐富而細膩的歷史細節直抵心靈,令人震撼。學習該課后,學生們自發討論起對于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的感悟,譬如,陳能寬、曹建猷等老一輩科學家們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毅然選擇回國效力,老科學家們國內外工作和生活的環境的巨大落差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沖擊,學生心中對科學家們的敬佩感與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正是“大課堂”以實踐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為“精神”填充血肉,引發了課程受眾“理直氣壯”的高度情感認同。

3.讓“真學問”連接“真問題”

在傳統思政課堂上,我們集合人類智慧的結晶,向學生傳輸了大量的知識與理論,這是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的“真學問”。而學知識、講道理的目的是要去解決困惑和問題,所以“大課堂”的打造便是要將我們需要傳遞的“真學問”與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和關心的“真問題”相結合?!皟陕贰本駥n}小組的師生充分運用課程調研的實踐方式,挖掘出學生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作為交通特色鮮明的大學,學生們希望了解新中國交通建設起步的歷史、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這些困難是如何被克服的,這既是對所學專業發展歷程的關心,也是對未來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的關照。針對這些問題,專題小組師生們通過調研實踐去收集能夠生動形象解答這些問題的素材。他們多次踏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沿線以及重要站點采風和調研,大量采集“兩路”建設、改造和運營維護時期的素材,以豐富翔實、鮮活動人的專題內容打造了“‘兩路’精神及其傳承和弘揚”一課,以真情實感激勵學子們胸懷“兩個大局”,服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自覺將個人的抱負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以“兩路”精神鼓舞自己,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聽黨話跟黨走的新時代好青年。正是借助實踐教學的力量,該課找到并解答了學生關注的“真問題”,引發了熱烈反響,該課獲評“四川百萬大學生同上‘四史’大課”系列課程優秀課例。

“中國精神”課程以實踐教學為抓手推進“大課堂”的建設,其中既有師生走出傳統思政課堂走向社會的實踐,也有從社會實踐中挖掘出的真實“問題”與鮮活案例被引進課堂,在一出一進間完成了思政“大課堂”從場域、內容、深度的擴張,完成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成長不只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知識和體驗實踐,更在實踐中練就探尋真知真理的方法與能力,得之于魚,亦得之于漁。

三、以資源整合促進“大平臺”的搭建

“大思政課”以實踐教學推進的“大課堂”育人價值顯著,但囿于經費、時間、師生安全等問題,并非所有的師生都能參加相關實踐活動,也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同時對同類延伸課程進行學習,因而搭建一個高質量、易獲取的師生共建共用的資源庫式的自主學習平臺十分必要。這就是“大思政課”體系下的“大平臺”建設,它將多種多樣的紅色育人資源串聯起來,強化“大平臺”育人能量?!爸袊瘛闭n程的“大平臺”實踐主要從探索線上授課平臺與搭建精神育人資源平臺兩方面入手。

(一)線上授課平臺的運用探索

“中國精神”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重點拓展線上教學平臺。課程依托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向西南交通大學全體研究生開設,并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必修課和其他學院選修課形式開課。第一期“中國精神”課程截止到2022年10月21日,3個月時間總播放次數達294792次,總觀看人數達25760人。2022年9月,“中國精神”課程作為教育部國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線的首批課程,向全國研究生進行開放,目前已開班三期,來自東西中部的多個省市的高校參與了開班學習。采用線上教學平臺,“中國精神”課程盤活了精神育人的時空,以更便捷、更靈活、更易獲取的方式向學生開放,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靈活安排學習計劃,同時再輔以線下授課過程中師生的近距離互動和交流,敦促學生的學習進度,引導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異步學習又同頻共振的育人效果。

除了授課平臺探索,“中國精神”課程融合了西南交通大學校內外多個單位和部門的精神育人資源,課程打造的過程也是對相關資源的梳理和整合,串聯起多層次、多類型的精神育人資源平臺,形成資料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精神資源寶庫。

(二)科研成果助力精神育人資源平臺的搭建

科研團隊和教育基地是搭建精神育人平臺的中堅力量。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抗震救災精神、“兩路”精神、鐵道兵精神、科學家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多個紅色精神研究團隊、交通強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育人團體,它們聚焦于精神內涵、時代價值、弘揚路徑以及育人實踐等方面的研究,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如《輪軌丹心——沈志云傳》《中國鐵路電氣化奠基人——曹建猷傳》《做一輩子研究生——林為干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經歷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研究報告)《抗震救災精神口述史——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紀念專輯》等。扎實的科研成果為“中國精神”課程內容的構建奠定了基礎,也為“精神育人”大平臺的構建提供了內核支撐。

(三)校本資源助力精神育人資源平臺的搭建

“中國精神”課程依托西南交通大學校本資源進行教學資源平臺的拓展。西南交通大學127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不斷奮進的光輝歷史,形成了“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精神和“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辦學傳統,這是于百年建校壯舉過程中產生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精神育人最具特色的校本資源,可以深厚滋養“中國精神”課程。127年里,學校培養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黃萬里等為代表的30余萬棟梁英才,師生中產生了3位“兩彈一星”元勛、65位海內外院士和38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這些校友很多都是精神的鑄就者或見證者,校友資源的挖掘對于豐富精神育人平臺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四)地方資源助力精神育人資源平臺的搭建

“中國精神”課程在搭建精神育人平臺時,還充分運用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資源。四川是教育大省、文化強省,有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面向新時代、建功新征程,作為扎根四川的百年高等學府,西南交通大學充分發揮文工結合、文理滲透學科優勢,立足四川文化特色、凝聚四川紅色資源,以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思政品牌、教育名片、宣傳陣地的聯動鍛造新的思政育人著力點,鑄魂強基、凝心聚力、育人育才。2022年3月,四川省分管副省長對西南交通大學《關于懇請專項支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育人示范高地建設的請示》作出批示,給予了肯定和支持,這為精神育人資源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地方政策的支持與保障。

科研、校本與地方資源同力協契,匯聚成質量高、綜合性強、特色鮮明的精神育人資源庫,這樣的平臺為“中國精神”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提供堅實的基礎,更將其影響效應持續放大。西南交通大學舉行“精神引領,強國有我”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就是典型案例。該展覽依托于西南交通大學“交通強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圍繞科學家精神“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六個方面,選取了曾經或當前正在西南交通大學工作以及西南交通大學培養的代表性科學家個人及團隊,以名家名言和故事片段為載體,展現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科學家精神,讓科學家精神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精神引領作用。除了線下實體展覽,主題展還同步開放了線上VR觀展。

展覽迎接了校內外多個群體的參觀,真情實感的內容、圖文并茂的形式對參觀者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在校內外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這樣的主題展是對“中國精神”課程體系中“科學家精神”課題的“沉浸式”大型展陳,是精神育人平臺資源一次成功的綜合運用,充分展示了思政“大平臺”蘊含的巨大育人效應。

四、以協同育人推動“大師資”的組建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與“大思政課”相匹配的育人隊伍“需要更加多元的主體參與實踐教學”〔9〕,即在思政教師隊伍育人能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通過內部挖潛、外部引援,打造專兼結合的“大師資”隊伍?!爸袊瘛闭n程嘗試將更多育人力量匯集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培養學生從“聽講人”向“宣講人”身份的轉變,以朋輩效應擴大思政課的影響力;“課程”充分發揮名師、大家、行業領軍人等社會精英的模范示范作用,形成校園與社會協同育人的合力。

(一)深挖教師隊伍的育人能力

教師是“大師資”育人團隊的中堅力量,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中國精神”課程中,教師團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他們由經驗豐富的“思政課名師”和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大師”共同組成。授課教師有機車車輛專業的兩院院士、中央“馬工程”重大委托項目“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研究”首席專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抗震救災精神研究專家、鐵路史專家……形成了極具滲透力的跨學科、多領域名師育人力量。

在“中國精神”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程內容的構建,教師引導學生挖掘精神資源、素材,采寫相關課程內容,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代表及時反饋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期待、疑問以及感悟,教師更了解學生們的所思所想,學生也了解了一堂高質量思政課的“來龍去脈”,可謂教學相長。這是對教師育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對思政教學課堂貼近性、針對性的一種提升。師生圍繞相關課題形成了教學共同體,師生去挖掘問題、解答問題,并形成具有“真知”與“灼見”的精神學習成果,以這些成果為基礎生成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與感染力,以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了“精神育人”。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中國精神”課程成為了橋梁,實現師生深度有效的溝通,教師以行動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是“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大先生”。師生在“中國精神”課程教學互動中進一步拉近師生距離、拉近教與學的距離、拉近知與行的距離,這是“大師資”與“大思政課”的根本意義。

(二)“小老師”納入“大師資”隊伍

“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10〕,青年學生也可以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師資”隊伍中,還吸納青年學生成為思政課的宣講人。以高質量課程體系激發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再指引學生將自己所感所悟分享給有著更多共同話題的同齡人,充分運用積極的朋輩效應來拓寬、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中國精神”課程不僅有“大師云集”的教師隊伍,也有富有活力的“小老師”,曾經的課程受眾轉變為了課程內容的“闡釋者”“宣講者”?!爸袊瘛闭n程以高質量課堂、多元化的學習平臺對學生進行精神課程內容的傳授,激發其對精神的自主學習探索的自驅力,與此同時,課程激勵學生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以自驅力深化自己對精神的領悟,同時也將自己的親身體驗的學習成果分享給身邊的同齡人,育己育人,共同成長?!爸袊瘛闭n程在培養年輕學子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講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精神引領,強國有我”科學家精神主題展中,有一批碩士研究生經過課程學習和培訓,組成了科學家精神講解團,為來訪的大中小學生講述他們所學習、所領悟的科學家精神,收到參觀者們極高的評價?!爸袊瘛闭n程聯合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宣講團”,在2022—2023兩年時間內推出40場“精神”宣講,主講人均為青年學生,面向的是西南交通大學校內多個院系以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兄弟院校的青年學子,這樣的宣講活動以有深度、有態度、易理解等優點收獲了青年學生的好評,充分反應了將學生轉化為“宣講者”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將“小老師”納入“大師資”隊伍中,通過朋輩間正向引領,實現學生群里思政課學習的自驅力,這是“大師資”于“大思政課”的根本目的。

(三)“社會名師”豐富思政育人隊伍

“大思政課”育人格局的構建需要融合更廣闊的社會實踐課堂,搭建更豐富的資源平臺,那么在師資隊伍方面也必然要引入更多元的社會師資力量,形成校園與社會協同育人的格局,構建多元化“大師資”隊伍。

“中國精神”課程的教師隊伍不僅有校園體系內的“名師”“大師”,也引進了當前社會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名家”“大家”,他們都是在相關領域作出過突出貢獻或享有崇高聲譽的人物。例如請“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葛昌純教授闡述“兩彈一星”精神,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學的杰出校友李本琪副司令講授載人航天精神;在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抗美援朝精神專題小組訪談了涂伯毅和周全弟兩位親歷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兩位老戰士講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以及他們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感悟……這些代表人物對精神的闡釋基于親身經歷和深切體會之上,以切身感受、鮮活事例、現實案例進一步增強了課程內容的敘事性和感染力,使精神育人效果得到切實提升。將非校園體系內的行業代表者、領軍人作為“社會名師”納入“大師資”隊伍建設,豐富授課者來源,強化課程滲透力和影響力,這是“大師資”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手段。

五、結語

西南交通大學全力打造的“中國精神”課程是創新型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課程旨在傳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課程依托學校力量充分調動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運用綜合手段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平臺與資源;課程著力于以實踐連接課堂,以“大課堂”理念推動課堂教學與現實的緊密結合,實踐中以教師高質量引領推進實踐活動,也注重“放開手”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課程開拓了多元的師資隊伍,以“名師”“大家”深化課堂引領,同時也嘗試將學生培養為思政宣講的重要力量,從“學生”到“小老師”的身份轉換進一步激發學生走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自驅力。

“中國精神”課程對于“大思政課”推進路徑的嘗試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成果,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課程”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獲得了校內外從業者與受眾的高度評價,這是對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工作成果的重要肯定。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中國精神”課程為切入點,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創新、創優行動,深入落實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化“大思政課”的實踐性、鮮活性與實用性,繼續深化精神育人的科學研究,促進科研與教學的同步“增色”,持續注重將交通強國建設中的鮮活素材、豐富資源有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形成西南交通大學乃至西南地區特色的“大思政課”范式。

猜你喜歡
大思政課政課大思
同心協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學習《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
走進社會大課堂,善用“大思政課”
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政課意識形態教育研究
正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精神實質
“大思政課”的理論要義與實踐導向
高?!按笏颊n”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引領下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探索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藝術生思政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