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第一女記者”法拉奇:“嫁”給新聞

2024-04-10 14:04潘彩霞
名人傳記 2024年3期
關鍵詞:法拉奇

潘彩霞

1980年,《華盛頓郵報》發表了關于鄧小平的訪談錄,一時引起轟動。此后,歐美各大名報競相轉載,世界因此對這位“智慧、坦率和文雅”的領導人有了全面的認識。作為采訪者,意大利女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開始被中國社會關注。

法拉奇采訪過包括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伊朗領袖霍梅尼等在內的數十位政治巨頭,被稱為“國際政治采訪之母”。同時,她以其獨有的犀利、尖銳、咄咄逼人甚至挑釁的采訪風格聞名于世,其采訪被譽為“采訪藝術的輝煌樣板”。

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法拉奇是一名戰地記者。她親歷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南非動亂等,在歷史事件發生的那一刻,將之真實地記錄于筆端。其著作《風云人物采訪記》《男子漢》等問世后,一度成為全球暢銷書。

法拉奇締造了神話,然而她卻說:“我不相信神話,尤其是關于我的神話?!?/p>

“出生在暴政之下,成長于戰爭之中”

1929年6月29日,法拉奇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彌漫著反抗情緒的家庭。她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父親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正義與自由”的成員,因反抗墨索里尼暴政而多次被捕,母親托斯卡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的遺孤。

一家人靠一個很小的手工作坊勉強維持生存,更多的時候,為了讓法拉奇姐妹穿得體面,能夠讀書,父母繁忙而疲憊。法拉奇六七歲時的一天,母親一邊給她穿毛衣,一邊哭泣著控訴:“你絕對不能像我一樣,你不能像我一樣變成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奴隸!你要去工作,去全世界旅行!”

因為貧窮,法拉奇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唯一欣慰的是,父母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了很多書。玻璃門書柜就放在她的小床對面,那是法拉奇心目中的天堂。

伴隨法拉奇成長的,還有戰爭的陰云。二戰爆發后,墨索里尼追隨希特勒向同盟國宣戰。學校里掛著他們的照片,老師稱他們是“最與眾不同的杰出人士”。然而有一天,法拉奇發現了一份報紙,報紙上卻說他們是兩個劊子手。父親為她解惑:“這是一份說實話的報紙,所以不能在報刊亭出售?!?/p>

那份報紙,是地下組織秘密發行的。此后,法拉奇僅有的讀物便是貼在墻上的傳單和秘密刊物《決不讓步》。

1943年9月,盟軍轟炸佛羅倫薩,法拉奇隨父母躲在教堂里,十四歲的她嚇得哭了起來,這時父親走過來,照她臉上就是一記耳光,還緊盯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訓斥:“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許哭!”從此,法拉奇與眼淚徹底絕緣。

不久,城中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法拉奇的父親是組織者之一,也是行動黨在城內的軍事指揮官。法拉奇投身進來,擔任通信員。她張貼海報,散發傳單,給游擊隊送報紙,傳遞消息。有段時間,她甚至每天騎自行車往返一百公里,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軍士兵送到安全地帶,一路上要穿過好幾道德軍的關卡。

那年,法拉奇十四歲。她又瘦又小,梳著兩條小辮,看上去稚氣十足。也正因如此,德軍完全忽略了她,于是,更多的任務落到她的頭上……

后來,佛羅倫薩解放,法拉奇以士兵身份退役,繼續讀書。親歷一整場戰爭后,她對槍炮深惡痛絕,視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如珍寶,而這形成于少年時期的英雄情結,為她后來的情感悲劇埋下了伏筆。

因小學時跳過兩級,法拉奇成了中學班里年齡最小的孩子,她的經歷又讓她有超出同齡人的冷靜和現實。她閱讀《共產黨宣言》和霍桑、??思{等人的小說,參加集會,聆聽演講。這些遠比她從書本中學到的多得多。那時,只要平均成績達到八分,學校就會免去學費。為此,法拉奇勤奮到近乎苛刻,經常睡夢中還在解代數方程。

既能言善辯,又不服管教,還一心想要改造世界,老師們對法拉奇的評價分化為兩個極端。一次,她在作文中大談“祖國是奴隸們的,還是那些擁有奴隸的所謂公民的”。有的老師說她是瘋子,思想幼稚;有的則說她邏輯清晰,思維成熟??荚囄瘑T會委員長夸她文筆好,問她將來想做什么,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寫作!”

“我當不了作家,因為年輕又貧窮”

然而,沒有人贊成法拉奇的想法。母親把杰克·倫敦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丟到她面前,說:“看看這本書,看看成為一名作家要付出多少辛苦和代價!”當記者的伯伯也勸她:“如果連什么是生活都不知道,你還能寫些什么?”

“我是當不了作家的,因為年輕又貧窮?!备咧挟厴I后,十六歲的法拉奇聽從伯伯的建議,選擇了佛羅倫薩大學醫學系。

在大學,法拉奇依舊勤勉,她強迫自己記下每根骨頭的名字,努力克服解剖課帶來的不適的感覺??墒?,醫學是一個費錢的專業,而父親明確表示沒有錢供她讀六年。

為了繼續學業,法拉奇不得不去賺錢。幾個月后,她走進《意大利中部晨報》主編的辦公室,請他提供一份工作。她穿著短襪、平跟鞋,又矮又瘦,看上去比十六歲半的實際年齡還要小??粗媲暗呐畬W生,主編語帶嘲諷,讓她試寫一篇專題新聞。神奇的是,這篇稿件發表了出來。

自此,法拉奇正式成為《意大利中部晨報》的一員,專門從事警事和醫院相關的報道。她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去報社工作到凌晨3點,每天都“困得直想哭”。一年多時間里,法拉奇的體重下降到三十四公斤。學業與工作無法兼顧,她被迫要做出選擇。她意識到自己生來就不甘平靜,于是在醫學與記者之間,選擇了象征著自由和話語權的記者。

沒想到,解雇突如其來。一天,報社讓法拉奇寫一篇文章詆毀某位著名領導人,法拉奇深感厭惡。面對社長的傲慢,她氣憤地說:“在我的文章里,絕對不可能有謊言存在。我不會為錢寫作,永遠不會!”

由于不愿做“雇用文人”,離開成了她唯一的選擇。所幸,由于報道過一些知名案件,法拉奇已嶄露頭角。二十歲時,她為當時意大利最具聲望的刊物《歐洲人》寫了一篇新聞稿,從此有了更大的舞臺。

然而,對法拉奇來說,大多數事件都膚淺無聊,她失望又厭倦。1954年,她將僅有的幾件衣服塞進行李箱,像母親期待的那樣,開始一邊旅行,一邊工作。

每到一地,法拉奇都會為《歐洲人》報道當地的事件。在伊朗華麗的宮殿里,她和年輕的王后聊服裝、電影與法國時尚,也看到王后隱藏起來的悲苦;她多次前往美國,在所謂上流人士的私人派對上,冷眼旁觀好萊塢明星光鮮表面下的胡作非為,從而寫就《好萊塢的七宗罪》;她深入伊斯蘭國家,近距離體會女性如何透過囚籠般的罩袍打量天空和人群,在環游三十天后,完成長篇報告文學《無用的性別》。

“對于記者這份工作,我傾盡所有?!倍嗄曛?,法拉奇這樣說道,“那時候的我是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在記者行業,我要證明自己并不是一個貧窮的女人。我充滿好奇心,渴望能夠見識到整個世界,感謝記者這份工作,讓我能夠完成這個愿望。我在一個婦女受到壓迫和被不公正對待的年代中長大,通過記者這個行業,我證明了自己能夠像男人那樣去生活?!?/p>

成為“那個法拉奇”

在以男性為主的戰地報道領域,法拉奇占據了一席之地。1956年,她兩度穿越匈牙利戰場前線。一次在邊境線上采訪匍匐在地、躲避射擊的難民時,她一時疏忽誤入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士兵拿槍指著她,她迅速沿著小道逃跑,而旁邊的野地里,埋滿了地雷。

世界正處于危險之中,法拉奇意識到,“作家和記者的使命,并不是向世人描述什么天下太平,應該去揭露,去譴責”。

越南戰爭爆發后,1967年,她主動申請以戰地記者身份前往。在西貢(今胡志明市),槍炮聲幾乎撕裂了她的耳朵。她十分愿意和美國士兵們待在一起,聽他們講述在遠方的家人和對死亡的畏懼,她還聽到一個美國大兵說:“千萬別碰到那些越共姑娘,她們是最勇敢、最危險的!”

戰爭,無法讓女人走開,包括法拉奇。身材瘦小的她,頭頂鋼盔穿梭在前線。在戰場上,她自己背著背包,如果有人要幫助她,她會感到十分生氣?!斑@是我的東西,我自己拿著就行了?!彼負舻?。她將自己看成男人中的一個,就像小時候在游擊隊員之中那樣。她的背包上有她手寫的留言:“如果出事,請將遺體交給意大利大使?!?/p>

在北越,法拉奇采訪到了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然而就在稿件即將發表前,武元甲又要收回他說過的某些觀點。但法拉奇沒有妥協,她把正在發生的一切,都寫進《一無所有,就是如此》這本書里。

“勇敢并不意味著不害怕,它意味著,盡管害怕,卻仍要做該做的事?!?968年,法拉奇在墨西哥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那天,她前往廣場報道學生的反政府運動。學生在臺上演講,她就站在旁邊。幾分鐘后,軍隊包圍了他們。機槍肆無忌憚地掃射,士兵抓住法拉奇的頭發,把她甩到墻上,又扔到地上,他們對準她,扣動了扳機。

子彈打進法拉奇的后背,打傷了腿部,血流不止。她被丟到一個堆滿尸體的房間,其間還有人搶走了她的手表。她積蓄起全身的力量,用意大利語高聲叫罵:“混蛋法西斯,快把我從這兒弄出去!”

最終,一位神父救下了她。只是,她的身上永遠地留下了三道疤痕。后來,法拉奇這樣回憶當時的血腥場景:“子彈在我們頭上呼嘯。一顆子彈打穿了水管,水向我們噴射過來,我們……浸泡在被血染紅的水里?!?/p>

隨著一篇篇報道在《歐洲人》發表,法拉奇聲名遠播,一些國家首腦開始接受她的采訪。

1972年,看過法拉奇對武元甲的報道后,號稱“從不單獨接受記者采訪”的基辛格答應接受法拉奇的采訪,然而后來基辛格卻稱這次接受采訪是自己“做過的最愚蠢的事”。

原來,雖然基辛格在整個采訪中都采取一種避而不答或不對問題作確切解說的態度,但在法拉奇或迂回或轟炸式的盤問中,他還是失口說出“我總是單槍匹馬地行事,美國人喜歡那些總是獨來獨往的牛仔”等言論。法拉奇嚴格引用了他的原話,“牛仔論”發表后,美國輿論大嘩,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對基辛格的言論非常不滿?;粮裰肛煼ɡ娲鄹氖聦?,法拉奇立刻答復:“我可以請所有人聽聽我們的采訪錄音,來辨別誰說的才是真的?!?/p>

對法拉奇來說,保持報道的忠實性至關重要。她說:“如果有人告訴我,說我明天要死了,我連一張需要燒掉的紙都沒有,因為沒什么需要掩蓋的!”而事實上,作為一名資產階級新聞記者,法拉奇雖然宣稱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歷史,但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決定了她對第三世界,尤其是對阿拉伯世界的敵視與不公正,也讓她對共產黨人保持著懷疑,這使得她并不能在所有事情上做到客觀公正。

不過,她做到了讓政治巨頭們既尊敬她,又害怕她,她成了人們口中的“那個法拉奇”。

“愛情像炸彈一樣瞬間爆發”

哪里有戰爭和動亂,法拉奇就沖向哪里。光是越南戰爭,她就連續報道了八年。對那些為自由和正義付出熱血乃至生命的英雄,她推崇備至。1973年,得知希臘抵抗運動領袖、因企圖謀殺暴君而入獄五年的阿萊科斯被赦免后,法拉奇立刻取消她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才安排好的對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的采訪,改變行程,直奔希臘。

那天,阿萊科斯家中擠滿了記者。而當法拉奇出現在人群中時,阿萊科斯立刻跳起來,跑過來擁抱她,就像對老朋友一樣。

他們從未見過,但彼此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阿萊科斯的房間里放著法拉奇的書、文章的剪報冊,那是他被囚禁在土牢時用絕食換來的。為了閱讀她的書,為了將來見面時能夠直接交談,阿萊科斯在監獄里自學了意大利語,他說:“你的文章,你的書,在監獄陪伴了我許多年,如同你本人陪在身邊?!?/p>

法拉奇的內心失去了平靜。阿萊科斯,這個以火柴為筆、以鮮血為墨在監獄里寫詩的人,就這樣用被繩索扭曲了的手、被老虎凳壓碎了的腳以及左臉上像花一樣綻開的傷疤征服了她。后來,法拉奇曾說,阿萊科斯讓她回憶起她青年時期視死如歸的游擊隊戰斗生涯,尤其是她的父親。

那天的采訪中,法拉奇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作為一個人的含義是什么?”阿萊科斯回答說:“意味著要有勇氣,有尊嚴。意味著去愛,但不讓愛成為避風港。意味著斗爭和勝利。按你看,人是什么?”法拉奇回答說:“阿萊科斯,我說人應該是像你那樣?!?/p>

在采訪稿中,法拉奇一改以往的犀利,語帶溫情:“他的臉就像是被釘了十次十字架的耶穌的臉一樣,他看起來比他三十四歲的實際年齡要滄桑,蒼白的雙頰上深深地刻著幾道皺紋,烏黑的頭發間露出了幾縷銀絲,他的眼睛像是兩潭憂郁的水?!?/p>

盡管曾宣稱“愛一個人就意味著在自己的手腕上戴上手銬”,但法拉奇還是與阿萊科斯互換了戒指。這一年,她四十四歲,比阿萊科斯大十歲。

此后,法拉奇把工作排在第二位,幾乎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她幫阿萊科斯整理詩作,親自翻譯校對,為他結集出版;當他被追蹤、暗殺時,她不顧危險,將他帶往意大利,使他得以在一個更為安全的地方繼續革命。他們閃電般的相愛驚動了整個西方世界。這愛情,也成為她被希臘仇視的原因。

他們在佛羅倫薩的一間叢林小屋里隱居了起來。法拉奇放棄旅行,也不再寫重要的報道,甚至忘記了自己在紐約還有一間辦公室??墒遣痪?,他們的住所受到監視。流亡的身份讓阿萊科斯心煩意亂,一個晚上,當窗外的便衣人員用手電筒照向屋里時,他憤怒地沖向房門。法拉奇試圖阻擋他,在拉扯中,他們失去了唯一的、未出生的孩子。

法拉奇痛苦萬分,她將深沉的母愛訴諸筆端,寫出了《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在書中,她說:“如果你生為一個男人,我希望你成為那種我經常夢想的男子漢:對弱者賦予同情,對傲慢者給予輕蔑,對那些愛你的人抱以寬宏大量的氣度,與那些想支配你的人做殊死的斗爭?!?/p>

隨著希臘政變,阿萊科斯回國擔任議員,法拉奇一直陪伴著他。她怕自己的影響力會剝奪他的光環,于是近乎隱退,只在晚上出門。然而,阿萊科斯本質上是個詩人,對政治上的斡旋極不適應。因為手中的文件威脅著當權者的安全,就在法拉奇回紐約時,阿萊科斯在一場離奇的車禍中喪生。

那天,是1976年5月1日。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去了,葬禮那天,法拉奇再次和阿萊科斯交換了戒指,這是死亡降臨之后履行的婚約。在他外套的口袋里,她放了兩張自己的照片,還有一張他曾經寫給她的紙條:“我現在愛你,也將永遠愛你?!?/p>

為了這份愛,法拉奇決心向世界講述阿萊科斯。在廣播里、電視中、報紙上、大學內,她一遍遍講述那個為了自由和真相而孤軍奮戰的英雄。她把自己關起來,開始寫作《男子漢》一書。她不接電話,不出門,每天靠幾十根香煙支撐,一直寫到筋疲力盡。母親心疼地斥責她:“你早晚會因為寫這本書變成瞎子!”

當窗外的梨花第三次綻放時,法拉奇終于寫完了最后一頁。沒有任何虛構,她為讀者奉上了一個真實的阿萊科斯。她的文學編輯激動地說:“太棒了,你寫的是紀實小說,你建造了一座堅固又壯觀的教堂!”

四十萬字的《男子漢》問世了。扉頁上,是深情的三個字:獻給你。

對于這段愛情,法拉奇說:“在我人生的某個節點上,出現了一個奇跡:我遇到了阿萊科斯,我愛上了他,他也愛上了我。這不是一段隨便的愛情,而是一段極其偉大的愛情?!?/p>

后來,《男子漢》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每當這本書在一個國家出版,阿萊科斯便宛若重生,這是法拉奇送給他的最后一份禮物。

憑著這些“紙孩子”,法拉奇跨進了偉大作家的行列。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授予她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這是該學院首次把學位授予外國公民。

“世界第一女記者”

阿萊科斯遇害后,法拉奇沒有變得畏畏縮縮,相反,她更加強硬起來。她把自己“嫁”給了新聞,她的采訪名單上寫滿了各國政要的名字。她會花數個星期研究采訪對象,這樣她就能根據不同采訪對象的文化背景、知識修養、思想狀況、心理特點等,因人設詞,有的放矢。而她的采訪則往往會持續六七個小時。她不喜歡用翻譯,除了意大利語,她還會說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說:“我發現這些掌權者并不是出類拔萃的人。決定我們命運的人,并不比我們優秀,并不比我們聰明,也并不比我們強大和理智,充其量只比我們有膽量,有野心?!?/p>

她向往絕對自由,極端痛恨權力,認為暴君或總統、劊子手或將軍、受人熱愛的領袖們手中的權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蛟S正因如此,當她采訪這些人物時,總樂于提出刻薄、刁鉆、尖銳甚至尖酸的問題,令對方頭疼不已。而她也以提問尖銳、言辭雄辯、透視獨特、資料新穎的新聞個性而影響力日增,許多叱咤風云的政壇要人都在她炮火般的問話中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正好是她想要的。

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同意了法拉奇的采訪,而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一位女性的采訪。當然,前提是法拉奇不能化妝,而且必須像當地女性一樣穿上黑罩袍。為了完成采訪,法拉奇跳上汽車準備脫下藍色牛仔褲,以便換上遮蓋全身的長袍,此舉嚇得隨行的伊朗翻譯大喊:“您瘋了吧女士!在圣城做這樣的事是會被槍斃的!”

在一間簡陋的屋子里,面對目光低垂、眼睛死死盯著地毯的霍梅尼,法拉奇單刀直入:“聽說你是一個獨裁者……”嚇得翻譯不知道該怎么翻譯給霍梅尼聽。關于罩袍,法拉奇問道:“如果你穿著長袍,你怎么游泳?”霍梅尼則回答,他們的風俗不關法拉奇的事。法拉奇一聽這話立刻起身,一邊脫下罩袍一邊說這是“愚蠢的、中世紀的破衣服”。

采訪中,法拉奇毫不客氣地譴責霍梅尼禁錮女性,蔑視女性。付出的代價是,只要她再次出現在伊朗的機場,就會被逮捕。

盡管以尖銳而充滿對抗性的采訪風格贏得了聲譽,但對法拉奇來說,挖掘受訪者的內心是痛苦甚至殘忍的,令人愉悅的采訪為數不多,與鄧小平的見面是其中一次。

1980年盛夏,法拉奇悄然來到北京,在意大利總統的“擔?!毕?,她得到了采訪鄧小平的機會。閱讀完幾十公斤的資料后,她對鄧小平本人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種種事件已了然于胸。采訪那天,她的開場白非常友好:“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賀您,祝您生日快樂!”

然而接下來,她的提問一如既往地犀利。每一個問題都很敏感,從“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到“中國人民把很多錯誤都歸咎于‘四人幫,但說的是‘四人幫,他們伸出的卻是五個手指”,再到“西方有人說您是中國的赫魯曉夫”……法拉奇顯然是有備而來的,而鄧小平始終微笑著,一一坦誠應答。

出乎法拉奇意料,采訪結束時,鄧小平意猶未盡,又安排了一次見面。鄧小平如此“慷慨”,令法拉奇喜出望外。第二次采訪完畢后,他們握手告別,鄧小平幽默地問:“怎么樣,我考試及格了吧?”法拉奇由衷地答道:“精彩極了!”

很快,兩次訪談錄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引得西方世界轟動一時,后來,這篇訪談被收入《鄧小平文選》。接受美國電視臺采訪時,法拉奇這樣評價鄧小平:“在我的歷史采訪者中,我很少發現如此智慧、如此坦率和如此文雅的,鄧小平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p>

同樣,法拉奇也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意大利總統來華訪問時,鄧小平真摯地對他說:“你們意大利有一位很偉大的女性,一個很偉大的法拉奇!”

法拉奇似乎有股神奇的力量,能一挖到底,讓被采訪者說出觀眾最想聽到的東西。她也因此被視為“世界第一女記者”。

“被新聞界借去的作家”

事實上,法拉奇只是“被新聞界借去的作家”,當新聞業無法滿足她時,她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寫書上。

六十三歲時,法拉奇被診斷出癌癥。手術結束后,她堅持要看一眼術中摘除的腫瘤。大夫說,從來沒有人要求看自己布滿了癌細胞的血肉。她說:“它是我的肌體,我想看一眼?!庇谑悄[瘤被拿了進來?!澳氵@個可惡的王八蛋?!彼罅R道,“你不敢再回來了。你在我身體里留下孩子了嗎?我要殺了你!我要殺了你!你贏不了的!”

此后,在紐約的住所,法拉奇離群索居,繼續寫書。幾年后,癌癥復發。死亡迫近,童年的回憶便更加清晰而完整:戰爭、饑餓、與大人們并肩戰斗、戰爭帶來的無法療愈的傷痛……那些影像揮之不去,她開始撰寫小說《一頂裝滿櫻桃的帽子》。

2001年9月11日上午,法拉奇正在伏案寫作,突然間,她感到一種莫名的危險,那是戰爭出現時的預感。破天荒地,她打開電視,屏幕上,世貿中心的一座塔樓正熊熊燃燒著,緊接著,一架飛機朝另一座塔樓直直地撲了過去……

法拉奇打開房門,徒步向已經不復存在的世貿雙塔走去。她又一次目睹了一場慘劇,她撲向打字機,從美國寫到意大利又寫到伊斯蘭國家,多年的思考噴涌而出。她在《晚郵報》發表萬字長文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年后長文擴展成書,這便是《憤怒與驕傲》。

盡管文章和書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但法拉奇依然不改強硬,又接連出了兩本書:《理智的力量》和《現代啟示錄》。這三本書令法拉奇受到意大利知識界的孤立。意大利一位著名左派學者翁貝托·??圃凇豆埠蛧鴪蟆飞献?,不點名地批評法拉奇的文化沙文主義,呼吁社會寬容。在《紐約客》記者塔爾博特看來,那個叛逆的法拉奇已經不見蹤跡,而變成了一個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對移民持懷疑態度的“小資產階級”。

2006年9月4日,在外甥的陪同下,法拉奇登上飛往故鄉的私人飛機。整個旅途中,已是癌癥晚期的她蜷縮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十天后,伴隨著教堂的鐘聲,她在佛羅倫薩與世長辭。在訃聞中,《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奧莉婭娜·法拉奇是一個善于解剖權威的采訪者,一個善于打碎偶像卻讓自己成為偶像的記者?!?/p>

活過,愛過,寫過,戰斗過,這便是法拉奇傳奇的一生。

猜你喜歡
法拉奇
◆素材
戰地玫瑰情殤,以“桑丘”的姿態愛上英雄
聰明的方向
聰明的方向
聰明的方向
法拉奇的“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