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民俗與地方藝術:造型類民俗藝術研究的幾個問題

2024-04-12 02:47張兆林董琦

張兆林 董琦

摘?要:民俗藝術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文化物象, 是民眾現實生產生活的重要部分。研究民俗藝術必須要關注其所處的外在環境, 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觀察民俗藝術及其參與且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生態, 必須關注藝術形式本體及其所發生關系的民眾的生產日常生活, 必須關注創造并傳承民俗藝術的民間藝人。要通過個案研究進而關注該類藝術形式自身嬗變的文化邏輯及現實影響力的實現, 特別是在當下社會文化意義重塑過程中的生存智慧與發展脈絡。

關鍵詞:民俗藝術; 文化邏輯; 藝術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J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217(2024)01-0037-07

收稿日期:2023-12-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23YJA760119): 黃河流域木版年畫保護傳承研究。

作者簡介:?張兆林(1980-) , 男, 山東濟寧人,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黃河學研究院執行院長,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聊城大學) 主任;

董?琦(2001-) , 女, 山東新泰人, 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民俗藝術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研究對象, 學者們采用了多種多樣的研究角度以及方法, 產出了一大批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興交叉學科,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藝術民俗學與民俗藝術學。其中, 藝術民俗學是張士閃一直深耕的學術領域, 其著作 《藝術民俗學》 于2000年出版, 且在2006年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國家級規劃教材, 2008年教材修訂版 《中國藝術民俗學》 出版, 2021年獲教育部首屆國家優秀教材獎(高等教育類)二等獎。除了 《中國藝術民俗學》《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西小章村》 等著作外, 張士閃及其團隊還主編了出版7冊 《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 、 13輯 《節日研究》 、 20冊 《山東村落田野研究叢書》 等, 產出了大量的學術論文, 這些成果大多圍繞藝術民俗學展開, 或與藝術民俗學密切相關。正是由于張士閃試圖通過觀察 “民眾個體在藝術發生的生活現場所體現出的生存智慧與自我生成” , 積極去 “認知、 理解和闡釋鄉民藝術背后的生動鮮活的民間傳統”,從而直接推動了民俗藝術研究與民俗藝術學的建設工作。為了進一步建設中國特色藝術民俗學學科體系與話語體系, 深化中國本土藝術研究, 張士閃組織申報獲批了202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中國藝術民俗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 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思路出發, 梳理與藝術民俗學研究相關的知識積累與學術實踐, 揆理度勢地推進中國藝術民俗學專題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 探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美麗鄉村建設、 非遺保護等國家重大文化戰略的方式方法。

造型類民俗藝術是民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圍繞其開展的研究工作是該重大課題的應有之義, 即圍繞造型類民俗藝術從形態研究、 個案分析兩個維度探索其傳承機制和保護策略, 是努力為總課題研究提供現實依據與材料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區域民俗與地方藝術互動的多維視角主要圍繞造型類民俗藝術研究展開, 探討當下民俗藝術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一、 作為研究對象的造型類民俗藝術

準確而具體的研究對象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必需, 也是闡明本研究工作合法性、 必要性的前提。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的造型類民俗藝術, 本就是一個復合型的詞語組, 如果不解釋清楚, 很容易造成后期研究的混亂, 也不利于學界的交流與接受。造型類民俗藝術涉及造型類、 民俗、 藝術三個名詞, 對三個名詞的探究將有利于更好地闡明本文的研究對象。

雖然民俗與藝術作為兩個所指明確的詞語在 《史記》《后漢書》 中早已有之, 但是二者組合成為一個詞語, 且作為學術概念出現卻是源自成立于1926年日本的 “民俗藝術之會” 。該學會創辦有自己的學術刊物 《民俗藝術》 , 且連續出刊近50期, 從而使得 “民俗藝術” 的概念得以廣泛傳播。等學者也都不同程度地關注到了民俗藝術。

關于民俗藝術的概念, 陳繪將其界定為 “勞動群眾在民間習俗中, 為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所共同進行的活動, 并且作為習俗慣制和生活經驗而世代傳承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民俗藝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大眾的、 生活的藝術?!碧账佳渍J為,“民俗藝術系傳承性的民間藝術, 或指民間藝術中融入傳統風俗的部分。它往往作為文化傳統的藝術符號, 在歲時節令、 人生禮俗、 民間信仰、 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應用?!比~大兵認為民俗藝術 “是指歷代人民在創造、 傳承、 享用的民俗文化事項中, 通過塑造形象、 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 表現人類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藝術形式?!睆埖酪徽J為 “與民俗有關的民間美術可以成為 ‘民俗藝術 , 但絕非所有的民間藝術都是民俗藝術?!睙o論是陳繪、 陶思炎、 葉大兵、 張道一四位如何從自我研究的視角對民俗藝術進行界定, 但都在民眾創造、 傳承、 與習俗密切相關等方面有著相對一致性的認同。

李心峰根據藝術自然發生和實際存在的 “親緣性” 將其分為文學、 美術(又稱造型藝術)、 演出藝術、 映像藝術等四大類別, 其中美術(造型藝術)包括繪畫、 雕塑、 建筑、 書法、 實用—裝飾工藝藝術??梢?, 李心峰是將美術等同于造型藝術。祝帥從我國藝術創作現狀出發, 將造型藝術界定為 “包括但不限于繪畫(含國畫、 油畫、 版畫、 水彩、 壁畫、 漫畫、 綜合材料繪畫等)、 雕塑、 書法篆刻、 工藝美術、 藝術設計(含平面設計、 建筑環境設計、 服裝首飾設計、 工業產品設計、 各種新媒體設計等)、 實驗藝術(或稱現代藝術、 跨媒體藝術等)等具體的藝術類型?!边@種界定的范圍更為擴大, 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當下諸多新藝術形式的覆蓋。

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 將本研究中的造型類民俗藝術界定為出于自身或群體的物質與精神生產生活需要, 民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 享用、 傳承且具有典型區域民俗性及形象性的藝術形式, 包括年畫、 剪紙、 泥塑、 刺繡、 紙扎等眾多民間藝術形式。需要說明的是, 張士閃承擔的重大課題中關于民俗藝術個案研究的子課題分別為語言類民俗藝術研究、 表演類民俗藝術研究、 造型類民俗藝術研究。雖然不能確定是否能夠實現對民俗藝術研究全面無遺漏的覆蓋, 但是此三個子課題是基于團隊研究基礎及研究觸角所及而確定的, 自有其合理之處。

關于民俗藝術的分類也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如陶思炎認為民俗藝術有民俗造型藝術與民俗表演藝術之分。二者的主要區別就在于, 民俗造型藝術以有形的物質形態為依托, 民俗表演藝術以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見陶思炎 《論民俗藝術傳承的要素》 ( 《民俗藝術》 2013年第1期)。按照陶思炎的分類方法及分類標準, 其所指的民俗表演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包涵本文所及的語言類民俗藝術與表演類民俗藝術。這種區別既說明學術界對民俗藝術的關注, 又說明學者所關注到的視角各有不同。

子課題的確定并非要對民俗藝術進行全面研究, 而是基于三個子課題的擬定范圍, 分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類型互補、 個案互證的研究, 通過深描個案與聚焦問題, 努力實現從個案分析上升到理論概括, 最終服務于總課題的研究。故, 本研究中造型類民俗藝術的界定也未能做到一個完全閉環的概念, 而是基于本子課題研究需要的選定。

二、 藝術活動與區域民俗互動而生的民俗藝術

藝術是民眾個體或群體的生產生活實踐創作的文化物象, 基于或圍繞該文化物象開展的活動都可稱為藝術活動。區域民俗是區域內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世代相傳且相對穩定的文化事象。民眾在區域民俗影響下開展藝術活動生成的具有典型地方性的文化物象, 即本文所及的民俗藝術。

考慮到語法特征的差異, 藝術活動既可以視為一個名詞, 也可以視為一個動詞。作為名詞的藝術活動, 是對基于或圍繞文化物象開展活動的整體性或概括性稱謂, 側重于強調結果。作為動詞的藝術活動, 是對基于或圍繞文化物象開展生成或承繼活動的動態性稱謂, 側重于強調動作。區域民俗是一個名詞, 是對區域內諸多民俗事象的整體性代指。作為名詞的藝術活動與區域民俗有諸多的交集, 交集部分的藝術形式即民俗藝術。作為動詞的藝術活動與區域民俗也有諸多的交集, 交集部分就成為區域民俗的組成部分。民俗藝術是區域民俗的重要構成, 區域民俗又是民俗藝術的存續底色, 故開展民俗藝術的研究離不開對所處區域民俗環境的關注, 對區域民俗環境的關注是為了更好地在特定民俗語境中研究民間藝術的發生、 發展、 傳承等, 進而研究 “不同社會文化系統下最具有日常性、 最具有感性魅力的歷史人生和現實存在”。故, 研究民俗藝術必須關注其所處的區域外在環境, 大到一個區域社會, 小到一個村落家庭, 甚至相關的藝人個體等。

造型類民俗藝術以民眾可觀可感的形式存續在民眾生產生活之中, 是民眾生產生活中參與創造并享有的傳統文化符碼和民俗生活物象, 且依然在民眾日常生計、 文化傳承、 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藝術是依托于區域性的民俗而存在的, 存續于民眾有序的民俗活動之中。在民俗藝術與民俗的互動過程中, 民俗藝術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涵, 區域民俗也因民俗藝術的參與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民俗是長期存在的, 因為民俗是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習以為俗的文化物象, 并構成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而非單純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但是, 這并不代表著民俗是一成不變的, 因為任何一地的民俗都是依托于民眾的生產生活而存在, 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寄生于其中的民俗也是 “一個不斷流動、 演變的流動體, 始終處于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之中”, 而與民俗相伴生的民俗藝術具有一定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 勢必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并持續投射在隨時代而不斷豐富發展的民眾動態心理結構中。故, 研究民俗藝術必須用發展的眼光觀察民俗藝術及其參與且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生態。

民俗藝術 “通過形式以及形式與日常生活特定方面的聯系, 成功地喚起觀眾的某種情感反映?!泵癖姷内吚?、 實用性心理與區域民俗共同催生了民俗藝術, 而社會流通交換領域的介入, 使得民俗藝術完成了從文化物象到文化商品的身份轉換, 一定的經濟利益也成為助推民俗藝術傳承的一種方式。 “民俗藝術在時間不斷持續中的更迭延續, 以及創造者與創造者之間的代代傳襲、 創造者與享用者之間的經久相承”, 并不是一種看不見的技藝傳承, 而是借助一定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材料且生成一定的藝術形式來實現的。不同地域的同類民俗藝術采用的材料也截然不同, 因為其大多選擇當地常見且易獲得的材料, 得之便宜, 用之便宜。如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中常用的編結民俗藝術品, 東部的冀魯地區民眾多用柳條編制, 中部的山西永濟民眾多用麥稈編制, 西部的青藏地區民眾多用牛皮繩編制, 南方的福建民眾則用竹子編制。如果我們在研究過程中, 不留意制作民俗藝術的原材料, 就很難真正讀懂當地民眾創造傳承的民俗藝術形式及其在民眾特定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也就無法找到其能夠在當地社會中得以長久存續的根本理由。當然, 民俗藝術的價值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是靠其所具備的某種功利性獲得民眾的情感認同進而得以實現的, 而這種情感認同的發生及發揮作用是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實現的。故, 研究民俗藝術必須關注藝術形式本體及其所發生關系的民眾的生產日常生活。

廣大民眾是民俗藝術的造物者, 而民俗藝術的實用性功能 “是民俗藝術創造主體進行藝術創造時的動力來源”。 “任何事情的起源從來就沒有絕對的開端, 以事件的發生作為起源, 必然導致起源的絕對化, 并且無法解釋知識結構的生成機制?!辫b于包括民俗藝術在內的民間藝術的特殊性, 我們很難考究某一個或某一類民間藝術起源的準確時間點或個體造物者, 因為任何一種或一類民間藝術都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多人甚至跨時代的群體在歷時性的實踐活動中才得以生成的,“體現出的是民眾群體的集體意識和共同體驗, 但這種意識和體驗又是無數個體在自覺的民俗活動中塑造的”。當然, 一個個具體的民俗藝術品雖然是社會個體所制作, 但 “它是通過個體制作抒發群體情感, 表達共同的風俗信仰?!?/p>

這并不影響我們清晰地將廣大基層民眾認定為民俗藝術的創作者, 因為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才最終促生了民俗藝術的存在, 是民眾生產生活其中的集體意識使然, 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的主動作為。 “他們心中揣著眾多的民俗觀念, 通過掌握的制作技藝, 自覺主動地遵循民俗生活時間節奏和民俗活動事象的安排, 適時生產制作各式各樣的民俗藝術品”, 也直接豐富了區域內的民俗藝術形式, 充沛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對于民俗藝術造物者的關注, 是學術研究中以人為本的表現, 也是對他們特定生產方式和生活經驗的關注, 從而了解與熟知民眾參與其中的生產生活的運行機制與所體現的民眾的生存智慧, 也將能夠使承繼于其中的民俗藝術更加具有靈動性和生命力, 從而在社會發展中持續發揮作用。故, 研究民俗藝術必須關注創造并傳承民俗藝術的民間藝人。

關于民俗藝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也就是從民眾過往的生產生活出發, 努力提升民眾當下的生產生活水平。 “對往昔舊物的欣賞和固守” 不是應有的學術研究的態度,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 “面對現實和未來?!遍_展造型類民俗藝術的專題研究, 對于挖掘傳統文化蘊涵的時代價值, 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影響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 藝術民俗學對民俗藝術的觀照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中國藝術民俗學的理論與實踐” 的組成部分, 造型類民俗藝術研究將堅持以藝術民俗學為學科本位, 主要聚焦于區域民俗藝術形式個案的研究, 并通過個案研究進而關注該類藝術形式自身嬗變的文化邏輯及現實影響力的實現, 特別是在當下社會文化意義重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生存智慧與發展脈絡。

對藝術進行關注的視角有許多, 但從民俗學的視角努力去探解藝術的起源、 創作、 傳承、 功能、 價值、 接受等系統過程, 最終破解藝術活動與區域民俗間的內在關聯無疑是張士閃的一個創造。民俗藝術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 根本就在于 “它所攜帶的對于民俗社會的參與性質”。圍繞民俗藝術開展研究, 就是要研究其 “在社會生活整體中的功能結構與意義生成”。這就決定了無論是對何種民俗藝術形式進行研究, 都要將其置于時代-國家整體文化語境中, 借助其所涵載的民俗生活特質, 堅持宏觀把握與微觀描述、 個案分析與變遷梳理相結合開展類型或形態研究。開展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民俗藝術形式的個案研究利于雙向動態把握藝術創造與區域文化以及文化生態轉型進程之間的關系, 便于對該類藝術形式的形式變遷、 特質重構和價值重塑做出全面分析。立足于當下, 我們要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該類藝術形式的當下生境及其自我文化邏輯的構成, 勾勒該類藝術形式與當下社會的互動往來, 從而實現對現實社會的關照。對民俗藝術的認知, 我們要 “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相應的社會氛圍中去獲得, 故要開展田野調查和社區調查, 要了解其傳承背景和社會風俗?!?/p>

任何民俗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與周圍的其他文化物象乃至所處的區域社會發生著各種關系, 這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甚至制約著民俗藝術價值的實現。這些相互交錯的關系將周圍的諸多文化物象鏈接為一個整體, 即構成了區域內的文化生態。該文化生態中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不是僵死不變的, 而是有著自我的變化邏輯, 并與其他文化物象一起呈現某種交織發展的態勢, 進而構成了區域內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只有通過對該類藝術形式發展嬗變的歷史脈絡與生存現狀的整體關照, 才有可能探索該類藝術形式如何在當下社會中建構民眾與外在環境的關系, 以及其在與諸種關系共同建構的民俗語境中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民俗藝術不是天然生成的事物, 而是 “以各自的藝術形態和實際功用”

服務民眾生產生活的人工造物。研究民俗藝術就是要研究其如何利用自己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何種實際作用, 從而服務于民眾的生產生活, 并獲得自我的承繼空間。用藝術民俗學的視角開展民俗藝術研究, 就是通過關注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 從民眾生產生活的習俗出發對民俗藝術進行關切, 從而試圖發現它們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及實際效果。這種研究不僅僅是理論深度的探索或寬度的拓展, 更是對民眾過往生產生活的關注, 對民眾當下生產生活的關切, 最終是為了回饋與改善民眾當下的生產生活, 否則該研究的學術生命力將大打折扣。

民俗藝術是承繼于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 并依托區域民眾生產生活而存在的文化物象, 將民俗藝術形式從其承繼的原生語境中強行抽離出來進行研究, 無論其研究過程還是研究結果都是極其錯誤的。因為被抽離的民俗藝術形式僅僅是作為一個干癟的藝術 “外殼” 存在, 而毫無民俗的內在生命力, 也更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及延續的給養。開展民俗藝術研究就要主動走出書齋, 進入民俗藝術生存并發展的民眾生產生活中進行田野考察, 既要借助文字線索的導引作用, 更要依靠眼觀、 耳聽得來的第一手資料, 開展互辨、 互證研究, 從而將研究工作做得更為扎實。

造型類民俗藝術在民眾的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較為多樣, 既可以是民眾頂禮膜拜的神靈象征物, 也可以是民眾穿戴打扮的氛圍裝飾物, 還可以是民眾用來饋贈或交易的情禮承載物, 甚至是追思亡靈的祭奠替代物。換而言之, 該類民俗藝術既可以是用來吃的, 也可以是用來看的, 可以自用, 也可以饋贈給他人, 還可以通過商品交易出售給他人。對于民俗藝術的認知, 起碼應該 “包括作品、 傳承人、 流程、 技藝、 民俗應用等環節, 其認知的取向涉及知人、 知物、 知事、 知藝等幾個基本方面?!?/p>

如此多樣的社會角色, 如此繁雜的社會功用, 如此多元的觀察視角, 決定了采用任何一種的研究方法都將帶來管中窺豹的結果。故, 關于民俗藝術的研究, 尤其是造型類民俗藝術的研究在堅持藝術民俗學為學科本位的基礎上, 要適時采用歷史學、 社會學、 經濟學、 圖像學、 人類學等相關理論方法為基本指導, 從而實現對其多學科的關照。

以我們一直關注的聊城木版年畫研究為例。首先, 要通過文獻分析法搜集、 整理有關木版年畫的文獻資料, 努力發現木版年畫在社會歷史不同時期的痕跡, 以此來建構聊城木版年畫的發展變遷史, 并嘗試發現其與國家大勢間的互動關聯, 進而勾勒作為民俗物象的木版年畫與其參與建構的民俗生活在區域社會中的發展軌跡。我們必須明白, 文獻資料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修改的過程, 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有意或無意地為后人理解文獻制造了一些陷阱。研究者若單純地依據文獻資料開展工作, 很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其次, 要采用田野考察法, 通過走進回歸歷史現場的田野考察來鉤沉不同區域的木版年畫在社會下層中散落的史料, 如畫版、 畫樣、 畫訣、 技巧、 禁忌乃至與之相關一些傳聞逸事等等。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對于表現民間藝人的聲音, 甚至糾偏文獻資料中的部分訛誤或彌補缺失, 探尋民眾生活中的史實細節和民間立場有很重要的幫助作用。如我們通過對多位年畫藝人的訪談, 獲得了一些關于當地傳承人遴選的故事乃至其中的個別不和諧聲音, 可以憑此來反觀當前的傳承人遴選乃至非遺保護工作。當然, 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并不一定完全正確, 但是其錯誤及導致錯誤的原因也恰恰是我們可以多維關注民俗藝術的一個側面。如我們在聊城區域田野考察中得到了當地年畫技藝傳承譜系兩個不同的口述版本, 曾一度讓我們困惑, 后又通過多人次的田野考察才得以驗證某位藝人所述存在較大的瑕疵。但是, 我們并沒有因為該口述有所瑕疵就簡單放棄, 而是通過分析該瑕疵及瑕疵產生的原因來反思我們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從而產出了多項理論成果。

需要說明的, 文獻分析與田野考察并不矛盾, 文獻資料依然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能熟練掌握相關的文獻資料, 而無線索地走進田野進行考察, 無異于盲人摸象。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可以使文獻資料趨于完整, 也利于研究者對文獻資料達至更為妥帖的理解。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將文獻資料與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結合起來, 嘗試用推論性解讀的方法按照某種問題意識進行下去, 從而形成一個關于民俗藝術的動態化認知。

四、 結語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的國家, 農業、 農民、 農村構成了傳統社會的主要圖景。即使那些傳統社會中走出農村, 走進廟堂的士人官僚也不敢遠離土地, 因為那是他們維系社會運轉的文化基礎與經濟根本。典籍雖然充斥了府庫, 但是大量的文化訊息依然以各種形式寄寓在廣大鄉村之中, 而未見于文字, 這也是每每遭受戰亂之后, 就要到鄉村去尋找本土文化的重要原因。

民俗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傳承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時光凝結與形式支撐, 是解讀中華文明與理解民眾生產生活的一把鑰匙。了解民族, 了解國家, 除了在浩瀚的典籍中尋找文字證據外, 還必須聚焦民俗文化在民眾生產生活中的藝術凝結, 深入考量帶有民族訊息的本土藝術在傳統社會的嵌入方式及作用效果。民俗藝術、 民族藝術、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維系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存續的內在根本。

學術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 更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最終是為了進一步改善和提升民眾的生產生活水準。學術研究可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的距離, 但是經濟社會發展是學術研究的問題來源, 是學術研究的主戰場, 學術研究的成果最終還是要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應用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去。我們有自己的國情, 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研究對象, 有獨特的研究問題, 也勢必需要適合我國實際、 滿足我國需要、 屬于我國所有的研究方式、 方法乃至范式, 最終建立并完善與自身相適應的學科體系。

外來學術研究的方式、 方法乃至范式只是我們開展研究的學術工具, 具有相當的學術借鑒價值, 但不具有絕對的學術指導意義。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乃至形成所謂的路徑依賴是極其錯誤的, 借鑒、 使用但不迷信外來的研究方式、 方法乃至范式, 進而推進我們自己的研究體系及學科體系建設當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張士閃基于多年學術實踐基礎之上建構的藝術民俗學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式方法, 甚至已經成為了學術界一定范圍內的研究范式, 而且正在成長為一個交叉型學科。此類學人的積極實踐及取得成績對于推動構建我國特色的學科體系、 學術體系、 話語體系, 彰顯民族學術話語的世界意義, 展現我國特色、 我國風格、 我國氣派都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Regional Folk and Local Art: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Modelling Folk Arts

ZHANG Zhao-lin,DONG Qi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 Folk art represents cultural artifacts created by people through their prolonged engagement in productive and daily life,forming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ir living reality. The study of folk art necessitates a focus on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requiring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o observe both the art form and its closely intertwined cultural ecology. It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rt forms ontology,the daily productive life of the communities involved,and the folk artists who create and perpetuate these traditions. Case studies should b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cultural logic and real-world impact of such art forms,particularly their wisdom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societal and cultural redefinition.

Key words: folk art,cultural logic;art folkloristics

[責任編輯?山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