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銷對接”的貴州省鄉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路徑研究

2024-04-12 08:16周靈伶蔡楊劉玉珠楊心怡吳懿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流通交易農戶

周靈伶 蔡楊 劉玉珠 楊心怡 吳懿

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當前貴州省主要在“農戶+中間商”“農戶+供銷社”“農戶+合作社/基地+企業”的基礎上,以農產品交易平臺、電商平臺、企業自建平臺、數字社交媒體為交易手段,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的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在實際交易過程中,依然存在渠道復雜、交易風險大、流通不暢、供應鏈不完善等問題,應貫通強化產銷對接、流通配送、登記追溯、技術支持、配套服務、基礎設施等各環節。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將“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作為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在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部分明確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強農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建設,有助于以數字經濟促進農村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有助于打破地理和時空限制,促進農產品資源與銷售體系對接,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和價格信息,有針對性地調整農產品生產,降低農產品庫存積壓的風險,提升農村生鮮產品流通效率,減少糧食浪費。

二是通過數字化銷售渠道能使農民獲得更多農業信息、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指導農業生產,助農增收,從而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農村新型農業從業者隊伍。

三是有利于推動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和附加價值,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產業升級。

四是助推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生產生活水平,使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高質量大跨步式發展,進而推動地方數字產業建設,助力地方振興與發展。

此外,加強農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建設也能促進農村物流體系發展,培養農村物流企業,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村競爭力,改善農村民生,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當前貴州鄉村農產品基于

數字媒介的主要流通模式

當前貴州鄉村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農戶+中間商”“農戶+供銷社”“農戶+合作社/基地+企業”等合作方式為基礎,以農產品交易平臺、電商平臺、企業自建平臺、數字社交媒體為鏈接,農產品的生產、存儲、銷售、配送等環節的數字化耦合還在逐步探索中。

(一)銷售流通基礎

1、農戶+中介商

“農戶+中介商”模式仍然是當前貴州農村地區農產品銷售流通的主要途徑。農戶自主種植,當地農產品經紀人在本地設立采購點以及面向本地長期合作散戶進行收購,并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和儲存,面向農產品物流園和大型生鮮供應商進行銷售。農產品經紀人具有廣泛的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有助于幫助農產品生產者將產品有效地分銷到不同的市場和渠道。其缺點在于農產品經紀人的收購范圍有限,銷售路徑有限,價格競爭壓力大,農戶農產品價格自由度不高。

2、農戶(合作社/中介商)+企業

由本地公司或龍頭企業在鄉村面向合作社、中介商或農戶進行統一采購,通過企業自建農產品數字集配平臺面向社會大型生鮮采購機構(例如食堂、超市、連鎖餐飲等)進行銷售和提供統一配送。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通過農業合作社或中介商與企業建立供銷合作,確定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不足之處也在于,自有集配平臺難以獲得覆蓋社會全面的客戶渠道。

3、農戶+合作社/基地+企業

社會企業以種植基地或訂單生產形式在鄉村開展生產組織,從種植期開始組織生產計劃、流通、集散和銷售。企業在種植階段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要求,保證生產和種植環境,幫助農產品生產者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并在銷售階段面向自有銷售市場進行統一供貨。對于當地沒有相應企業或沒有相應行業龍頭企業的地區來說,此類方式較難實現。

(二)數字銷售通路

1、政府農產品交易平臺

為實現供銷對接的及時性和資源配置的高效性, 省級部門和地方政府分別建立有不同區域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和系統,旨在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需求和價格信息,推動農產品資源流通,對種植計劃進行指導和調節等,并期望培育市場交易主體,推動中介商、經紀人、農產品公司發展。事實上,在農產品交易平臺發布的大部分信息和交易主體都是農產品中介商及公司,其在農產品大宗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企業自有平臺

企業自有平臺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大型生鮮需求機構的配送平臺,通常是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面向大宗農貿交易合作伙伴的銷售渠道,在官方交易平臺之外豐富了農產品供應渠道。另一類是面向社區消費者的銷售終端,能夠減少中間流程,較為及時地滿足市場需求,加快流通和配送效率。

自建平臺的企業有較強資金支持和品牌意識,在存儲、保鮮及配送等環節技術和服務更加重視,從而確保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3、其他電商平臺

少部分農產品生產者或合作社通過其他大型電商平臺或社區電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在線銷售渠道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農產品電商平臺提供在線銷售平臺、營銷推廣和配送服務等,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和銷售渠道,農戶自主安排農產品流轉及配送等事宜。

4、微信交易鏈

微信交易是當前農戶與中介商、農戶與市場、農戶與企業交易中數字交易的重要手段?;诖蟛糠洲r戶和商戶都能使用的數字媒介,微信圈銷售、微信溝通、微信交易是農戶認為除現金交易以外最為便利的方式。

當前模式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上述基于數字媒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以線下獨立銷售渠道為基礎,以中介商、企業、電商平臺等途徑為支持,將農村地區農產品流通串聯,擴大了農產品銷售市場,提升了農產品流通效率,助推農產品質量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一)供需信息路徑多樣而缺乏權威

首先是多種平臺并行,渠道復雜,普及面不高,有效性有待提高。由于多種平臺并行,農戶、中間商、合作社可選擇的平臺難以實現信息全覆蓋,導致部分平臺供求信息滯后,難以起到預期效果。部分平臺僅提供銷售產品名稱、數量和聯系人電話等信息,滿足農產品交易雙方交易短平快的需求,同時也只能支持本地交易,無法滿足遠程交易和發貨的需要。

(二)遠程交易風險大

部分地方農產品平臺僅提供供需信息,無法實現交易驗證和支付功能,農戶、農產品經紀人、企業等無法獲知貨源和發貨方可靠的驗證信息。部分中介商和農戶使用抖音、微信以及地方農產品平臺進行產品銷售,但由于收款、配送等交易過程漫長,在交易過程中也擔心交易對象信用等問題,減少了在數字媒介和數字平臺的交易意愿,同時也限制了農產品資源的匹配和流動。

(三)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有難度

鄉村農產品知名度和認可度較低,缺乏品牌效應,農產品附加值低。本地企業受銷售范圍和配送范圍等因素限制,也難以將農產品在更大范圍推廣。需要通過品牌建設和推廣,提升地方鄉村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四)供應鏈一體化未普及

地方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相對獨立,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協調,導致農產品質量差異、資源浪費和效益不高。雖然部分地區使用定制種植或基地種植模式,但難以實現大面積惠農,在未建立“基地+企業”“合作社+企業”以及“合作社+電商”機制的地區,產銷一體系化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五)農產品流通登記、追蹤、統計難實現

鄉村農產品生產一般以上門登記、估算等方式進行。計劃生產量、實際生產量、實際銷售量、折損量等無法進行較為詳細的登記,難以發揮大數據對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預測的指導作用。

(六)農產品流通配送支持體系有待發展

農村地區物流運輸條件普遍欠佳,導致銷售區域受限,難以保證產品完好和發貨快速,阻滯了農產品的運輸和流通。

此外,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欠佳、網絡覆蓋不足、信號不良、數字系統使用不遍等,也是相關影響因素。

貴州鄉村農產品供銷流通數字貿易體系優化路徑

在數字鄉村建設目標下,貴州鄉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正在起步和融合階段。在生產、登記、銷售、存儲、運輸等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結合以上環節,可以從交易機制、交易平臺、交易技術、交易設施等方面進行完善。

(一)積極發展區域數字交易鏈,構建多層次網絡化交易體系

加強區域農產品統一交易平臺的推廣和建設。對于官方支持建設、買賣雙方信息齊備、交易量大的區域農產品交易平臺,應由政府及地方、村鎮組織進行推廣,統一交易渠道,幫助農戶擴大交易途徑,積極推動地方農產品加入地方網絡。完善雙方信息真實性保障,一是平臺審核進行把關,二是引入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體系認證,優化支付流程等,便利農戶操作。

支持貴州地方農產品公司自建交易平臺發展,加強招商引資和牽線搭橋,做好農企合作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和企業到農村開展采購和種植基地建設,幫助地方特色產業找到龍頭合作企業。

以微信等數字媒介為依托,建立鄉鎮農產品實時數字交易群,推動農戶精準尋找區域中介商;做好農產品市場協會等組織交易群建設,以微信云端交易鏈助推農產品經紀人及中間商及早對接附近物流園區或大型生鮮采購商、蔬菜企業等終端需求用戶。

(二)加強地方電商主體培育和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銷售流通

支持貴州地方農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紀人、農戶建立直播頻道和推廣產品,建立本地特色產品宣傳和銷售渠道。加強地方電商培訓,做好直播技術和直播設備支持,加強技術支持隊伍建設。通過電商直播等形式,展示地方產品特點和優勢等,提高產品知名度和認可度。

加強貴州各地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及推廣,助推網絡效應。深挖本地農產品特色,形成優勢鮮明的特色產業,加強集中栽種和規模栽種,以地方標志性產品為帶動助推優勢集中銷售。加強標志性農產品申請,以品牌效應推動產品流通。與熱點直播平臺、核心電商合作,構建渠道優勢,加強產品品質宣傳,擴大產品銷售網絡及增強產品影響力,提升產品流通效率。

(三)加強數字鄉村平臺建設,做好流通閉環統計

以數字鄉村政務平臺、數字鄉村電商服務平臺等項目為契機,促進農產品產銷流通信息系統建設,以交易驛站數字屏幕自助操作、數字門牌等方式開展登記,接駁銷售平臺及配送系統開展統計,對地方農產品種植計劃進行統計,對產出、流轉、存儲、滯銷、物流等情況進行核實,對留存農場品流通信息進行追蹤。以農產品流通推動數字鄉村建設,以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支持地方農產品流通發展。

(四)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提升農民數字實務技能

首先,是培養和引進電子商務人才。設立專門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項目;支持和鼓勵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創業,設立創業基金,為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提供成功創業的指導和培訓;搭建平臺和交流機制,建立電子商務人才的交流平臺,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并與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通過開展行業調研,了解和把握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和創業提供支持。

其次,要加強鄉村農戶網絡交易操作培訓。針對社交媒體使用、市場信息獲取、數字營銷工具操作、數字交易網頁操作、網絡直播操作、網絡信息真偽鑒別、交易信息真偽鑒別、網絡交易流程、支付平臺結算等手續進行定期培訓和指導,通過數字技能培訓提升農戶數字增收技能。

(五)加強地方網絡交易技術支持,便利數字交易系統操作

建設技術支持隊伍,以供銷社、合作社等網點為基礎單位,設立農村電商交易驛站,助力數字鄉村建設,及時公布和更新近期農產品交易指導價格,提供交易技術支持。對于達到相當數量且同時缺乏銷路的農產品,幫助上傳經營信息和申請審核,發布產品信息和指導聯絡。完善農村地區網絡支付和結算體系,優化網銀申請、交易、認證等程序,便利農戶操作。加強鄉鎮銀行網銀技術支持,推動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服務網點提供網銀綁定等服務。

(六)加強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數字流通系統運行

截至2022年12月,貴州省互聯網普及率約為74.6%,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894.2萬人,農村人口互聯網普及率為51.3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鄉村地區網絡及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未來要積極推進鄉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建設,通過基站、寬帶、無線網絡等方式解決農村網絡覆蓋面不足、帶寬受限、網速滯后等問題,為農村地區使用網絡交易體系、網絡銷售平臺、農產品流通登記等系統解決后顧之憂。

(七)強化物流配送網絡建設,提高物流服務質量

推動農村地區物流鏈層級化網格化建設,以上級網點發展帶動下級網點鋪設,做好下級物流鏈發展的組織建設和技術支持,做好收益分配設計,做到及時接單、及時發送、妥善包裝、快速運輸等,做到避免積壓、配送追蹤、保障流通、貨品完好,提升物流服務質量,減少農產品流通的時間和成本,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全程協同和高效運作。

綜上,積極發展鄉村農產品數字貿易流通體系有助于推動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經濟助力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其數字貿易體系包括農產品產銷對接、流通運輸、登記追溯、數據統計等環節,要實現其體系性發展,需要加強產銷對接、流通配送、登記追溯、技術支持、配套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程大為、樊倩、周旭海:《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格局構想及現實路徑》,載《蘭州學刊》,2022(12):131-143頁。

[2]馬彪、彭超:《數字賦能農民增收的機理、問題與對策》,載《農村工作通訊》,2022(13):31-33頁。

[3]任俊峰:《數字經濟背景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分析》,載《營銷界》,2022(09):5-7頁。

[4]胡一波、牛文博、徐玉妃、王鐵山、楊本森、武菲:《基于“農消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載《山西農經》,2022(06):53-55頁。

[5]王秀梅:《“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構建創新研究——以廣東省為例》,載《農業經濟》,2018(02):138-140頁。

[6]張旭光:《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現代商品流通網絡構建機制研究》,載《商業經濟研究》,2017(10):146-147頁。

[7]李玲:《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流通模式分析與升級途徑》,載《商業經濟研究》,2015(21):27-29頁。

作者簡介

周靈伶 貴州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數字化

蔡 楊 劉玉珠 楊心怡 吳 懿 貴州商學院2022級在讀學生

猜你喜歡
流通交易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爾鎏金銅佛流通考察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流通空間”的中西方比較
大宗交易榜中榜
交易流轉應有新規
大宗交易
驚人的交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